回覆列表
  • 1 # 楊朱學派

    《韓非子》記載,秦國大饑荒。大臣對秦昭王說:請大王賑濟災民吧。秦昭王表示,我大秦因功受賞。發生饑荒而即將餓死的災民,何功之有?

    如果救濟了災民,就是讓他們無功受賞。秦國的政治就會亂套。寧可讓饑民全部餓死。也不能亂了秦國的政治。

    故曰:生而亂,不如死而治。

    法家與黃老學派都是捍衛君權,奴役臣民。兩個學派思想很接近。但也有不同,其中之一,就是黃老主張救災。法家反對救災。

    到了漢朝。法家與黃老結盟。儒家與道家結盟。法家做出了妥協,允許救災。當然,法家不是真正救災,而是在把糧食高價賣給饑民。新法家此舉與舊法家相同,皆沒有違背法家以功受賞,無功不賞的原則。

  • 2 # 布衣大良造

    這句話確實沒聽過,只知道秦昭襄王,在宗廟留石,上面有一句是 “凡後代子孫不護秦法者活不得進宗廟,死不得入王陵”秦昭襄王是護法最為堅定的秦國後代君主。

  • 3 # 使用者3110401675783

    資源是有限的,人是不斷增加的,法家主張毒輸於外,就是軍功實田制,既秦朝無論貴賤老弱大家一起出去搶。這句法的意思是,不打仗就會餓死,而打仗可以有軍功賞賜。大臣們都覺得君主說的對。

  • 4 # 文開石

    這話還真沒法斷章取義的單獨拿出來說。

    先找下原文全文:《韓非子》秦大飢,應候請曰:“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棗慄,足以活民,請發之。”昭襄王曰:“吾秦法,使民有功而受賞,有罪而受誅。今發五苑之蔬果者,使民有功與無功俱賞也。夫使民有功與無功俱賞者,此亂之道也。夫發五苑而亂,不如棄棗蔬而治。”一曰:“令發五苑之蓏、蔬、棗、慄,足以活民,是使民有功與無功爭取也。夫生而亂,不如死而治,大夫其釋之。”

    秦國大饑荒,應侯范雎請求說:“大王五處苑囿的草莖蔬菜、橡果、棗慄,足以救活民眾,請求發放。”秦昭襄王說:“中國秦法,規定民眾有功者受賞,有罪者受懲罰。現在你要發放我五處苑囿的蔬果,讓民眾覺得有功還是無功都得賞賜。讓民眾覺得有功還是無功都得賞賜,這是亂政的途徑。發放五處苑囿的蔬果卻要亂政,不如丟棄蔬果卻平治。”還有一說:“命令發放五處苑囿的瓜果、蔬菜、棗、慄等作物,足以救活饑民,但這樣作乃是讓民眾之中有功的與無功的爭相獲取。救人卻致政局混亂,不如人死卻致社會平治,大夫你還是放棄這辦法吧。”

    記載這個故事要說明什麼?

    古人習慣說故事講道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且不談,我們就說到底要說什麼道理?

    首先,是法律的無上權威,不可以因任何原因違背法律。其次,提出的是一個命題:”治理國家的目的是什麼?”活民“還是“平治”。最後,判斷行為的正確性。苑囿的物產是君王的,用君王苑囿的東西救災?對不對?準確的說:就在用的物資應該不應該用君王苑囿的東西去做?如何救災?該用什麼救災?

    不用五苑之物救災不等於不救災。

    參考睡虎地秦簡的田律的相關規定:

    有水旱災害,都要上報田頃數,距離近的縣,由走得快的人專送報告,距離遠的縣由驛站傳送,在八月底以前送達。

    該用什麼救災才合理合法?

    韓子在《顯學》中就說了。“徵賦錢粟以實倉庫,且以救饑饉備軍旅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凍肉表面“變白”是因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