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夕夕的監護人

    “王夷甫方以盛名處大位,然敗俗傷化,必此人也”。——羊祜

    王衍其人名過其實,不過一誇誇其談文人,無力力王狂瀾!

    魏晉時代有一種時尚,喚作“清談”,講求的是風度,是瀟灑,是玉樹臨風。王衍的堂哥就是竹林七賢的王戎,王戎曾這樣稱讚他:“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外物。”倘若真是風塵外物,像老子、莊子那樣窮思宇宙真理,大概也能為文化做點貢獻。可是魏晉的風度,只是一種很表面化的風度,並非如莊子那樣在心靈上超凡脫俗,他們內心淺薄得很,格調不高,內心深處充滿世俗之慾望,官要當,事不做。晉朝之所以衰落得那麼快,原因固然很多,虛而不實的社會風氣亦是一大原因。這些所謂的名士,很多都是朝廷重臣,沒事則罷,一旦有事,誤國誤己。

    晉代政壇有個很壞的傳統,不看本事看風度,王衍這信口雌黃的人竟混到太尉。他作為國家官員不思國事,只考慮自己的前途,他曾經對東海王司馬越說:“中國已亂,當賴方伯,宜得文武兼資以任之。”就讓弟弟王澄為荊州刺史,族弟王敦為青州刺史,告誡他們:“荊州有江、漢之固,青州有負海之險,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為三窟矣。”這就是“狡兔三窟”的來由,“識者鄙之。”

    當時,匈奴劉氏建立的漢政權,屢屢對西晉首都發動猛攻。執掌國家大權的東海王司馬越竟然棄皇帝於不顧,自己帶著軍隊離開首都洛陽,太尉王衍以“軍司”的身份隨行。“軍司”就是“軍師”,因為避晉國奠基人之一的司馬師的諱,所以“軍師”就改叫“軍司”。

    行到半途,司馬越病死,群龍無首,軍隊沒有統帥,下一步要怎麼辦呢?大家推舉軍師王衍出來領導軍隊,王衍沒敢答應。

    別看他是太尉,可是對軍事一無所知!他自己總算有點自知之明,不敢出來領導大軍,實際上是不敢任事,指揮軍隊靠清談怎麼行,靠風度怎麼靠得住?太尉都不出來領導軍隊,別人也自然不敢,這樣,十萬大軍竟然群龍無首,不知所措。王衍也不知要怎麼辦,不然,先護送司馬越的靈柩回東海國吧。

    然而,王衍忘了一件事:石勒正在一旁虎視眈眈,要張開血盆大口,要把十萬晉軍一口吞掉。

    石勒司馬越已死,晉軍群龍無首,心裡大喜,當即遴選精銳輕騎兵,奮起直追。護送司馬越的靈柩的晉軍行軍遲緩,很快被石勒追上。石勒在苦縣寧平城包圍十萬晉軍,一戰下來,晉軍全軍覆沒,太尉王衍、襄陽王司馬範、任城王司馬濟、武陵王司馬澹、西河王司馬喜、梁王司馬禧、齊王司馬超等,全部淪為戰俘。

    石勒把這些高階俘虜押到營帳,讓他們聊聊晉國衰亂的原因。王衍一五一十地分析晉國禍患災難的緣由,然後話鋒一轉,極力推卸自己的責任,說“計不在己”,國家錯誤的政策,都不是自己制定的,自己“少無宦情”,“不豫世事”。王衍還沒忘拍石勒的馬屁,勸他稱帝。石勒聽罷大怒,斥道:“君少壯登朝,名蓋四海,身居重任,何得言無宦情邪!破壞天下,非君而誰!”心腹孔萇告訴石勒:“彼晉之三公,必不為我盡力,又何足貴乎!”石勒表示:“要不可加以鋒刃也。”不用刀殺,那用什麼呢?石勒令人把牆推倒,將他們壓死了。

    幾十年後桓溫北伐感嘆道:“遂使神州陸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古今同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用面板碎片換鎧的龍域領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