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恬然滋味

    馬謖,字幼常。馬氏五常之一。諸葛亮徵南中,馬謖獻策:兵戰為下,攻心為上。遂有諸葛亮七擒孟獲以服其心。南中永不再反。 一出祁山時,馬謖為參軍。從過往看,馬謖一直做為高參在諸葛亮身邊效力。這樣一個人才,若經實戰磨鍊,儒將可期。 司馬懿臨危受命掛帥出征,用的是名將,走的是奇兵。叫出其不意。可是,諸葛亮更厲害。 預料之中。於是安排馬謖加王平守街亭。 可是,街亭,五路總口,無城無寨,無險可居。什麼是守?怎麼個守法? 實際上,諸葛亮司馬懿對對方的戰法都清楚。司馬懿一出山,諸葛亮知孟達必死,下一步必取街亭。街亭若失,只有退兵,前功盡棄;而司馬懿料定諸葛亮由斜谷取郿城,若得郿城,長安可破。這就明白了。各打各的,就看誰的偏師能扛得住。 所以,街亭的守是死守。守的時間取決於郿城。 怎麼守?當要道結寨據守。 這個任務,我認為王平最合適。 王平當道,高翔護後,魏延總合。街亭一路有的打。 馬謖主動請戰,立軍令狀。以全家性命做擔保。 諸葛亮知馬謖絕抗不住司馬懿大軍。 奈何? 看後面長史楊儀自請替回馬謖。可見諸葛亮身邊的文人比較膨脹。看諸葛亮文人統兵,以為自己也不差。 以兩萬五對二十五萬,主動跑上一孤山等著別人來攻,玩居高臨下勢如破竹。愚蠢!何況是對戰司馬懿。 以關公之勇,當年被困於土山也是幾番衝突不出。可見文人是容易虛妄不切實際的。

  • 2 # 諸事付與說書人

    要知道馬謖並不是一個軍事白痴,不然諸葛亮也不會把他當作心腹更不可能把防守街亭這樣的重要任務交給他了,馬謖在早期對南蠻作戰時就已經展露了自己能力,他建議諸葛亮對付南蠻要以“心戰為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街亭之戰中,馬謖屯兵孤山其實也有他的目的,但是這些目的卻都不符合當時街亭戰場上的實際情況。

      第一個目的就是居高臨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街亭之戰中,魏軍騎步五萬人,而蜀軍主力正在攻打祁山,馬謖的兵力嚴重不足,因此他才會想據山而守,如果魏軍膽敢進攻,蜀軍居高而下,以逸待勞還可以打一個漂亮的防守反擊。但是馬謖卻錯估了一個重要的事情,當時的諸葛亮根本不需要馬謖打什麼反擊戰只要馬謖能夠拖住魏軍主力就行了。當時的蜀國正在猛攻戰略要地祁山,祁山守將高剛已經有投降之意了,諸葛亮只需要馬謖夠撐到蜀軍主力回援,而馬謖卻想用街亭之戰作為自己軍事上的一個亮點,打一個以少勝多的戰爭,最終卻自食苦果。

      第二個目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士兵退無可退自然會爆發出高昂的士氣和驚人的戰鬥力,馬謖自然也有這樣的想法: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但是馬謖卻又沒有考慮到,項羽、韓信都是沒有辦法而為之,而他則是自斷後路主動把水源放棄。要知道街亭又名街泉亭,是有泉水的,本來蜀軍依靠泉水完全不必為水發愁,如果當道紮營的話蜀軍就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張郃為了救祁山不得不進攻。而馬謖主動放棄水源,據守孤山,就相當於把主動權拱手讓人了,張郃把水源一斷,就變成馬謖不得不進攻了,為了置之死地而後生而把戰略主動權拱手讓人只能說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馬謖據山而守的目的,其實在兵書中都能找到一些影子,但是他卻只知道照搬兵書而不考慮戰場的實際狀況,如果他能夠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再加上王平的輔佐,那麼守住街亭應該不會是太大的問題,如果能夠守住街亭,穩固隴右,那之後的作戰就有了更大的贏面,克復中原也不是沒有希望。但街亭的失守直接導致了第一次北伐失敗,魏國也把防禦重心從東吳轉移到了蜀漢,蜀漢失去了北伐曹魏最好機會,馬謖即使是死也彌補不了他的罪過,背上千古罵名也是活該。

  • 3 # 丹丹跟你說

    第一個目的就是居高臨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街亭之戰中,魏軍騎步五萬人,而蜀軍主力正在攻打祁山,馬謖的兵力嚴重不足,因此他才會想據山而守,如果魏軍膽敢進攻,蜀軍居高而下,以逸待勞還可以打一個漂亮的防守反擊。但是馬謖卻錯估了一個重要的事情,當時的諸葛亮根本不需要馬謖打什麼反擊戰只要馬謖能夠拖住魏軍主力就行了。當時的蜀國正在猛攻戰略要地祁山,祁山守將高剛已經有投降之意了,諸葛亮只需要馬謖夠撐到蜀軍主力回援,而馬謖卻想用街亭之戰作為自己軍事上的一個亮點,打一個以少勝多的戰爭,最終卻自食苦果。

      第二個目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士兵退無可退自然會爆發出高昂的士氣和驚人的戰鬥力,馬謖自然也有這樣的想法: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但是馬謖卻又沒有考慮到,項羽、韓信都是沒有辦法而為之,而他則是自斷後路主動把水源放棄。要知道街亭又名街泉亭,是有泉水的,本來蜀軍依靠泉水完全不必為水發愁,如果當道紮營的話蜀軍就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張郃為了救祁山不得不進攻。而馬謖主動放棄水源,據守孤山,就相當於把主動權拱手讓人了,張郃把水源一斷,就變成馬謖不得不進攻了,為了置之死地而後生而把戰略主動權拱手讓人只能說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馬謖據山而守的目的,其實在兵書中都能找到一些影子,但是他卻只知道照搬兵書而不考慮戰場的實際狀況,如果他能夠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再加上王平的輔佐,那麼守住街亭應該不會是太大的問題,如果能夠守住街亭,穩固隴右,那之後的作戰就有了更大的贏面,克復中原也不是沒有希望。但街亭的失守直接導致了第一次北伐失敗,魏國也把防禦重心從東吳轉移到了蜀漢,蜀漢失去了北伐曹魏最好機會,馬謖即使是死也彌補不了他的罪過。

  • 4 # 一倫明月

    馬謖並非不通軍事,相反飽讀兵書,頗有韜略,否則諸葛亮絕不會委以重任。早在諸葛亮南征孟獲之時,馬謖就顯露出出眾的才能,向諸葛亮提出了“攻心為上”的計策,之後也的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街亭之戰,馬謖屯兵山上,必然有他的道理,只是這些道理也許並不適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推廣附近使用者不容錯過!尿酸高不能喝啤酒吃海鮮咋整,趕緊進來看看

    兵法雲:居高視下,勢如破竹。街亭之戰,魏軍有五萬兵馬,而蜀軍主力當時正在攻打祁山,馬謖手中的兵力嚴重不足。因此,馬謖想出了據山而守的辦法 。如果魏軍前來進攻,蜀軍以逸待勞,居高臨下,很有可能打出一個漂亮的反擊戰。

    然而,馬謖太過於立功心切,諸葛亮讓他去守衛街亭,只要守住了便是大功一件,並不需要他打什麼漂亮的反擊戰。諸葛亮的目的,就是讓馬謖拖住司馬懿的大軍,讓他有足夠的時間拿下祁山。

    當時蜀軍主力正全力攻打祁山,祁山守將高剛見蜀軍勢大,難以抵擋,心中已經升起了投降之意。諸葛亮只需要先奪取祁山,再回援馬謖,便大功告成。

    然而,馬謖過高地估計了自己在全域性的戰略意義,非要在戰場上逞能,想要在軍中立威,打出一個以少勝多的漂亮仗。事實證明,馬謖的想法太過理想化,最終只能自食苦果 。

    馬謖屯兵山上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想置之死地而後生。歷史上這種例子數見不鮮,比如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士兵們在無路可退的情況下,會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馬謖自己也說過:“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

    然而,馬謖沒有考慮到的地方在於,項羽和韓信是真的走投無路別無辦法,只能拼死一戰。而馬謖的處境卻不同,他明明有選擇的權利,卻偏偏主動放棄了水源,故意將自己逼入絕境。這樣一來,士兵們必然怨恨主帥,哪肯拼死向前?

    如果馬謖當道紮營,完全不必為水源發愁,將掌握絕對的戰略主動權。當張郃到來以後,見馬謖屯兵山上,便切斷水源,戰略主動權就掌握在了張郃手中。馬謖為了激勵士氣,主動放棄戰略主動權,這是相當不明智的。

    馬謖據山而守,在兵書中的確能找到一些影子,但他只會照搬兵書,卻不考慮實際的情況,失敗是在所難免的。

  • 5 # 善良之子86

    這就是讀死書的害處了。

    一般來說,佔據有利地形就是指高地……所以馬謖山上紮營就是覺得居高臨下佔據優勢。本意也不能說錯。但這貨死讀書,偏偏忘了他的任務是阻擊,而且他也沒有做好偵查工作,連水源有沒有都沒弄清楚就輕率上山。

    結果碰到老奸巨猾的司馬懿。一看馬謖主動讓開大道,這還阻擊個毛線?

    馬謖的本意是趁著魏軍一字長蛇通過時,率軍下山,掐頭去尾攔腰一刀……這個是打埋伏的經典戰法。

    但這貨又大拉拉的明著幹……豬都明白他要衝下山……所以司馬懿將計就計,索性留了一些部隊反包圍,主力仍然快速通過……

    這下馬謖慌了神,心說司馬懿怎麼不按劇本來?所以帶著眾軍下山……結果司馬懿的戰術很簡單直接,留下包圍的部隊並不死磕交戰,我估計應該是用弓箭,壕溝,陷阱等戰術拖住蜀軍……所以馬謖連衝幾陣都敗下陣來。

    古時候打仗講士氣,一而再再而三鎩羽而歸,蜀軍自然士氣低落,但導致全軍覆沒的主要還是缺水……人離不開水,人可以餓三天但絕對不能渴三天,所以最後幾乎不用打,耗都耗死了蜀軍。

    其實諸葛亮的戰術是對的,馬謖確實應該截斷大路下寨,再派部隊上山形成呼應。由於地勢原因,司馬懿的大部隊想通過,就必須打攻城戰,這個就沒有什麼技巧可言,就是死磕。

    馬謖最佳的戰法就是沿途下寨,連下十個八個寨,不斷消耗魏軍的兵力和士氣。前面幾寨不必死磕,能拖多久算多久,守得住就守,守不住就撤……如此幾仗下來,必會令魏軍士氣大損,畢竟一座一座的攻城拔寨確實很艱難。如果馬謖膽子再大一些,派王平率三千人在山上設伏,故意引誘司馬懿深入,到時候王平從半路殺出,他再引主力出來呼應,魏軍必敗……

    埋伏厲害主要是受襲方一時半會無法判斷伏兵到底有多少人?三千人馬絕對不是輕易就可以擊退的。

    說到底就是馬謖書呆子,沒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打仗其實沒有公式。所以古人才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 6 # 七千月

    要說這個問題,首先要對馬謖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馬謖此人,真才實學是肯定有的,比如說,在諸葛亮最開始北伐時,馬謖就給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合理化建議,這才有了諸葛亮七擒孟獲,維護了內部團結,也間接支援了諸葛亮的北伐。又比如說,馬謖提出了反間計,用散佈謠言的方式逼迫司馬懿“下崗”,為北伐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但是,馬謖性格上的確有些狂妄自大,而且在容人之量上有一定欠缺,作為一個謀士綽綽有餘,作為一員主將是有所不足的。

    個人認為,他之所以要駐紮在山上,有兩個原因。

    一是新官上任心氣高,副將提議要駐紮在街亭路口,我是主將,我的才學謀略比你高,我為什麼要聽你的。所以找了個藉口,說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我偏偏就是要駐紮在山上,如果以少勝多打贏了,就能證明自己的才學能力,以後就能震懾人心,帶好軍隊了。卻沒有想到好好執行諸葛亮的意圖。當時的諸葛亮根本不需要馬謖漂亮的勝戰,只要馬謖能夠安營紮寨穩穩抗住魏軍幾天進攻就行了。當時蜀軍正在猛攻戰略要地祁山,祁山守將高剛已經準備投降了,所以諸葛亮只需要馬謖夠撐到蜀軍主力回援,但是馬謖卻想強出一口氣,最終誤了諸葛亮的大事。

    二是紙上談兵經歷淺。馬謖熟讀兵書,也知道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故事,他的想法很簡單: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這就是典型的書呆子氣質了,項羽、韓信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無與倫比的軍中威望和上下同心的統帥能力,能保證軍人死戰而不叛變,馬謖將自己類比為項羽、韓信,自斷後路主動把水源放棄,又哪裡肯承認自己比之項羽、韓信要差上幾千裡?所以在張郃把水源斷絕後,軍隊沒飯吃沒水喝,當晚就開始叛變了,這也是馬謖始料未及的。

    因此,既不聽上級(諸葛亮)指令,又不採納下級(王平)合理化建議的馬謖,言過其實的評價真是非常貼切。

  • 7 # 始終先生

    在《三國志.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中,這樣記載馬謖:

    良弟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良死時年三十六,謖年三十九。

    其中,第一段文字可能就已經道破了馬謖為何違亮節度,舍水上山了。

    馬謖,字幼常,是襄陽“馬氏五常”之一,其兄弟五人各個才氣過人,而馬謖更是聰慧過人。馬謖這個人十分喜歡議論軍事,在人才短板的蜀國,是十分受到諸葛亮欣賞的,諸葛亮十分器重他,常常把他帶在身邊,共同評議軍政,未嘗沒有把馬謖當做接班人來培養。但先主劉備卻看不上馬謖,臨終前,他告誡諸葛亮“馬謖不可大用”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一意孤行,沒有聽從眾將的勸阻,執意派遣馬謖駐守街亭。諸葛亮忽略了一個事實,馬謖可能確實極為聰明,但他一次實戰經驗都沒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紙上談兵。

    《三國志.王平傳》有關於街亭之戰的記載:

    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幹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

    《三國志.張郃傳》也同樣記載到:

    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應亮,郃皆破平之。

    馬謖一系列反常的舉動,其實正是反映出其心態:“急於立功,證明自己。”因此,才會不走尋常路。但他忽略了,打仗不是做試卷,試卷寫錯了可以擦拭重來,打仗可沒有這樣的機會。

    果然,當老將張郃抵達街亭後,沒有絲毫猶豫,斷了山上的水源,大破馬謖。直接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

    時候,諸葛亮瞭解街亭佈局後,也曾對馬謖有這樣的評價:

    《三國志.諸葛亮傳》: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

    “違亮節度”是次要的,畢竟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舉動失宜”才是主要原因。為什麼舉動失宜,就是急於立功,想大展拳腳,奈何卻只是紙上談兵罷了。

    至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到底是為了馬謖揮淚,還是為了沒聽先主的告誡而揮淚,就不得而知了。

  • 8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馬謖有著自己的想法,事實上馬謖的這個戰略戰術還是不錯的,只不過街亭有一點點特殊。

    整個街亭非常的大,這就有一個問題,叫做以有限的人力如何守住一個大地方。

    著名鼎鼎的北京城保衛戰,也就是在明朝的時候,于謙發起的那些保衛戰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只有一萬人如何守住北京城,要知道北京城可是非常大的,一共有11個門,這11個門全都是進攻的埠,于謙要保證也先他們一個門也進不來。

    而這個時候的馬謖就必須保證在街亭這一大片地方當中,如果敵軍來衝突,必須進行有效的阻擊。

    因為諸葛亮在街亭的前面又相中了一個城池,只要把這個城市攻陷下來,馬謖守的那個街亭就已經沒有太大的戰略意義了,可是攻陷那個城池有一定的時間差,這個時間差就是一個月。

    而馬謖認死理兒,他認為自己要守街亭就一定要完整的守下來,問題就從這裡開始了。

    街亭就是一個大的平原,而這個大平原上有一點特殊,因為它有一座小山。

    這涉及到物理學的勢能問題,而在古代是很多大將軍們都擅長用的,如果我們跑到一個山頂從山頂往下去發起衝擊的時候,士兵們的士氣會高漲,而且更容易戰勝對方。

    街亭的特殊性

    還記得在剛才我們講過馬謖的戰略戰術沒錯,但是街亭特殊嗎?

    街亭有什麼特殊性的?很簡單,不一定是有山的地方就有水,有的地方有山也沒水。

    街亭這個地方就屬於有山沒水的狀態,當司馬懿他們直接把街亭圍住的時候,馬謖就已經走向了死亡的埠。

    因為士兵們可以沒有糧食吃,但絕對不能夠沒有水喝,沒有水喝和等死差不多了,馬謖一下子也慌了神,而忽略了這個致命漏洞的前提之下,就必須要付出與之對等的代價。

  • 9 # 歷史紅塵

    馬謖之所以錯失街亭,與他當初不聽諸葛亮的話有極大的關係,但是他之所以在山上安營紮寨,自然也有他的道理,但是不得不承認,當時諸葛亮與馬謖的立場存在很大的差異,正是由於雙方不同的理解,也導致了最終漢室北伐敗北的結局。

    基於當時諸葛亮的考慮,他為了能夠顧全大局,所以也將當時的街亭之戰視為重要的一環

    但是這件事對於馬謖來說則完全不一樣,無論成敗與否,也僅僅是他個人的一次能力證明,完全忽視了這件事對於諸葛亮乃至整個蜀漢的重要性,他馬謖可以犯錯,但在當時蜀漢的危機形勢,卻不容許他那樣做,為了進一步能夠降低容錯率,諸葛亮在馬謖臨行之前也是千叮嚀萬囑咐。

    馬謖終究是太年輕了,而諸葛亮也對馬謖太信任了

    起初是基於對諸葛亮的崇拜,馬謖對諸葛亮也有言聽計從之意

    但在當時僅僅是理論積累階段,諸葛亮也算得上馬謖的半個老師了,諸葛亮早就看出了馬謖的聰明過人之處,所以也對其讚賞有加,但是往往越聰明的人越容易自負,馬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諸葛亮本以為自己已經考慮的夠周全了,但偏偏馬謖就不按套路出牌。

    正是因為馬謖的別出心裁,也讓當時的張郃鑽了空子

    本來魏國大軍就是馬謖的兩倍,馬謖本來想佔領戰略制高點,能夠對張郃形成碾壓優勢,但在當時他並未想到,老謀深算的張郃,擁有的實戰經驗遠比馬謖要多,馬謖僅僅從理論層面演算了一遍又一遍,但是實戰經驗更豐富的張郃,知道面對這種易守難攻的險要地形,也多留了一個心眼。

    在山上安營紮寨確實有好處,但劣勢也顯而易見

    當時馬謖帶領的人數僅僅有2.5萬人,反觀張郃這一方,足足有4.5萬人之多,而且都是當時魏國的騎兵精銳部隊,機動性極其強悍,按道理來講,本來馬謖的考慮也並不無道理,但是當時除了地形優勢,馬謖更應該明白,戰略補給的重要性,沒有馬兒不吃草,當然全體的將士們也不能沒有水源支撐,捨近求遠的馬謖,臨時改變決策,顯然也是諸葛亮沒有預料到的,後來張郃通過切斷供給水源,對此時還在山上的馬謖進行了圍剿包夾之勢,一瞬間,待在山上的馬謖慌了。

    最終因為馬謖的別出心裁,所以才最終給諸葛亮挖了一個大坑

    也可能是當時馬謖並沒有搞清楚形勢,本來雙方在實力差距懸殊的同時,諸葛亮本意就是讓馬謖守住接聽即可,也沒有指望他能夠大敗敵軍,但是貪心的馬謖這時候卻猶豫了,往往背後的利益越大,所潛在的風險也就越高,所以最終的街亭一戰,也讓馬謖以及諸葛亮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凡事都有試錯成本,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馬謖為此付出了自己的性命,而諸葛亮也錯失了北伐的良機,馬謖有馬謖的道理,諸葛亮有諸葛亮的大局觀,當兩人達不成共識之時,失敗也已成定局。

  • 10 # 人民的霸霸

    居高臨下 如猛虎下山 勢不可擋 黃忠定軍山這樣斬了名將夏侯淵 馬謖街亭在這樣 反而兵敗被圍 身敗名裂 其實有偶然的變數 也有必然的原因 而且如果我是他 我也會選擇他一樣的策略:

    兵無常勢 水無常形 不能照本宣科 馬謖作為一名出色的參軍長期屬於諸葛陣營的智囊幕僚 首先孔明並不是其師傅,很多方面孔明也要聽取他的意見 這樣的人並不是貪功冒進之輩 我相信臨時改變部署是因地制宜採取的靈活應對策略 而且如果我是他我也會採用相同的策略。

    首先

    街亭地勢易攻難守,無險可依。而敵多我寡,懸殊巨大 氣勢洶洶 構建工事設定伏陣已經來不及 期望固守必然無法阻礙大軍進攻之勢。

    馬謖陣營並未配置衝陣的猛將 無法有效帶兵衝擊敵方防線破陣。

    其三馬謖文官出身 臨陣委以重任 被軍中非議諸多 武將出身參軍王平意見不和又帶領部隊分兵駐紮。導致兵力進一步減弱

    馬謖部隊承擔的任務是阻擊敵人部隊延緩其進攻推進速度 甚至守住街亭,當無力固守 拖延變成了他的唯一選擇。

    面對曹魏名將張郃領軍,他以自己為餌 駐山紮營 是一種自我犧牲的策略 在戰術上保留了一定弱勢方的衝擊能力,戰略上有效將曹魏先鋒轉攻為守,形成對壘對峙之勢的消耗戰。

    張郃甚至並不與之硬碰硬交鋒 而採用嚴防圍困斷其補給水源。其實我覺得戰略上反倒是失敗的

    一方面孔明 趙雲久攻不克 陸續撤退

    馬謖又無法撤退只能故佈疑陣盡力拖住張郃,為主力部隊爭取時間 事後證明戰略上的確是成功讓主力撤退保全,保留了大部分兵力甚至本人也逃回軍帳

    反觀張郃 追求區域性戰術勝利而耽誤大軍推進 他完全可以忽略山上的敵軍繼續向前推進 可他選擇了吃掉這股部隊的陣地消耗戰。讓大軍進軍速度極大拖延 以致讓孔明趙雲全身而退 不能及時完成包圍合攏

    所以

    馬謖的街亭失利 有個人的考量也有客觀條件的侷限,甚至局勢下的需求。有時候事後旁人看似選項諸多,或許-當時當事人早已沒有選擇。

    如果讓他重新選擇 ,估計也沒有其他更好的選項和結果。他只是基於當下形勢做了他認為最正確的決定而已。時事造英雄,成王敗寇無疑這次幸運的天平這次沒有在馬謖這邊。

    很多時候真相往往不為人所盡知,我們也只能在隻言片語中管中窺豹而已。我個人認為他盡忠職守,因地制宜制定了應對策略,成功拖延了張郃進攻的勢頭,讓魏軍先鋒轉攻為守,掩蓋了孔明趙雲主力受挫久攻不克的問題,至於孔明那滴淚 是因為惋惜 還是愧疚 也不得而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鎖住佔用我車位的車侵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