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谷歷史
-
2 # buayo
史記記載,“始高祖微時,常闢事,時時與賓客過居嫂食。嫂厭叔,叔與客來,嫂詳為羹盡,櫟釜,賓客以故去,已而視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劉邦的性格時愛結交朋友,懶惰,有抱負認為自己不該做農活,所以年輕時的劉邦很窮,經常到大嫂家去蹭飯,也經常帶著朋友去。而劉邦的大個已經死了,大嫂一個人養活孩子和自己也不容易。還要經常拿辛苦勞作的糧食去款待別人,於是大嫂有了怨氣。有一天,劉邦帶著他的朋友又來蹭飯,大嫂就假裝鍋裡的羹已經吃完了,並故意用勺子把鍋底刮的噹噹響。劉邦的朋友聽到這聲音就知道咋回事了,就丟下劉邦悻悻然的走了。劉邦後來去到廚房發現鍋裡還有羹,認為大嫂太不給他面子了,就對大嫂有了怨氣。
劉邦稱帝后,對所有親人都加官進爵,除了大嫂一家。當然劉邦也把大嫂掃一家接到了宮裡,但卻每日給他們喝肉粥。最後,劉邦的父親劉太公看不過去了,讓劉邦給大嫂一家一點好處。劉邦說好,就給大哥的兒子劉信封為羹頡侯。羹頡,羹頡,意為敲擊羹鍋。據說,當時被派去匈奴和親的女子就是劉信的女兒,但這位公主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名字。
一般而言,開國之君登上帝位之後,便會開始對自己的部下、親人進行分封,以感謝他們對江山的建立所立下的功勞,同時也展現出自己的隆恩浩蕩,讓天下人覺得自己是一個可以追隨的好君主。雖然分封這項活動是一定有的,但是如何分封,分封的封號卻是大有不同,在這裡面還有一些很搞笑的封號,如“羹頡侯”,“羹頡”是一個嘲諷的封號,意思是飯沒有了。這個封號的主人是劉邦的侄子,而分封之人則是劉邦。
世人皆知,劉邦在當皇帝之前,生活過得並不是很好,家中主要以務農為主。最為重要的是,劉邦是一個不喜歡幹活的人,整天無所事事,並且與村子裡面的流氓一起混日子,成年後,他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保障,經常去嫂子家蹭飯。這讓他的父親十分頭疼,但也沒有辦法。
劉邦這種對生活的態度引來了他嫂子的不滿,再加上老去蹭飯,他嫂子便更加討厭他。有一天,到了飯點之後,劉邦和往常一樣,準備去嫂子家蹭飯,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嫂子針對他,早就想到了一個應對之策——提早吃飯。因此,這一次劉邦一過去,他嫂子就喊道:“鍋裡已經沒有飯了”,並且對著劉邦說了幾句難聽的話。
雖然劉邦此時主要靠著混日子為生的,但是也是一個有骨氣的人,家裡人對他的嫌棄激起了他的鬥志,或許,這也成為他日後角逐天下的動力吧。
劉邦稱帝之後,在家裡的社會地位,一下子就翻轉了過來,按照以往的慣例,他也開始分封自己的親人。分封結束後,劉邦的大嫂就不樂意了,所有的親朋好友中,只有自己的兒子沒有封賞。於是她便去尋求劉邦父親的幫助。劉邦一開始也沒有答應,後來實在拗不過自己父親的再三勸導,最後,劉邦極度不情願地給這個嫂子的兒子起了一個封號——“羹頡侯”。
劉邦對他大嫂的記恨,想出的這個封號讓人十分哭笑不得,“羹頡”的意思便是飯沒有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劉邦的大嫂當年不給他飯吃的事情。
看到這個封號之後,劉邦的大嫂便想起了過去的事情,也知道劉邦對於自己之前的舉動的怨恨之情。既然此時好處已經拿到了,她也就不願意因為封號名字的問題,再與帝王再起衝突,而是順從地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