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然自利人陳全孝

    近年來,抑鬱症相對要比以前多。原因可能和我們的現代的生活有很大的關係,我們以前沒那麼多想法,盼的是各三差五的升一級,到月開資是很高興的事,別的什麼都不想,不象現在的年輕人,理想高,又不想受,還愛攀比。怕髒,怕累,又想掙大錢。能不抑鬱嗎?

  • 2 # 水繞山環2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當代醫學的指導思想 。也就是說人不僅具有生物特徵,同時具有心理、社會特徵。因此,人的健康需要良好的身心統一和人與環境的統一。

    心身統一體現在良好的軀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同樣,良好的心理素質、積極的情緒也是治癒軀體疾病的重要條件。人與環境統一體現在,人生活在社會群體中,對不可避免的來自群體心理行為傾向中各種影響的適應程度。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能接受到來自軀體、心理、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刺激和需求,會引起人們發生心理應激。

    人們對刺激的應激反應有兩種,一種是積極的心理反應,另一種是消極的心理反應。積極的心理反應表現為適度的大腦皮層喚醒和情緒喚起,注意力集中,思維積極和調整靈活。這種反應有利於機體對傳入資訊的正確認知和評價,有利於應對策略的選擇和應對能力的發揮。消極的心理反應表現為大腦皮層的過度喚醒,過分的情緒喚起或低落,認知能力下降,自我概念不清楚等。此類反應妨礙了個體正確評價現實情景,妨礙應對策略的選擇和正常應對能力的發揮。

    對刺激產生哪種應激反應,因每個人的心理素質和狀態而有不同 ,主要與下面因素有關。(一)對不良刺激的認知和評價。不良刺激因素能否影響健康和導致疾病並不完全取決於刺激的性質和強度,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個體對刺激的認識和評價。不良刺激必須透過心理的中介作用後才能引起身心的整體反映,例如生活中發生高考落榜、婚姻失敗等不幸事件時,對一些人來說可能引起悲觀沮喪、一蹶不振,甚至發生精神創傷而損害健康。而對另一些人 ,雖然可以引起一定程度的痛苦體驗,但卻能成為發憤圖強的動力,從中吸取教訓,重整旗鼓走向成功之路。

    (二)能否主動適應與調節。個體在成長髮育過程中會對外界事物逐漸形成一種特定的反應模式,構成相對穩定的心理特徵。這些模式和特徵使個體在與周圍人和事交往中保持一種動態平衡。其中心理的主動適應和調節是個體行為與外界環境保持相對和諧的主要因素。是個體保持健康和抵禦疾病的重要力量。

    心理特徵包括一個人的意識傾向、個性心理和自我觀念。心理特徵影響著對各種刺激物的認識和評價、情緒與生理反應;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和習慣;影響和決定了一個人對外界挑戰的適應和應對方式、能力和效果。不同的人對同一刺激可以有不同的認識和評價,結果導致同一事件可以引起某些人情緒困擾,而另一些人卻無動於衷。也就是說,不良的心理刺激只在那些心理特徵傾向於增強心理刺激物的不良影響的人群中引發疾病。

    上述的不同心理特徵對不良刺激認知評價的不同以及主動適應調節的不同,決定了同一種疾病能夠在有些人身上發生。而另一些人卻不發生的原因。

    至於窮富對發病的影響不能一概而論,窮有窮的煩惱,富有富的憂愁。煩惱和憂愁都是不良的心理刺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比較好的手機版手持穩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