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羽翼課堂

    大家好,我是羽翼互動benny,接下來將就師培的管理操作進行探討,師培主要目的是提升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技能,它屬於程式性知識,在實際的場景中訓練才是符合教學原理的方法,正如訓練駕駛技術需要在模擬場地和真實道路訓練一樣。

    一、教師培訓場景

    目前教師教學場景實訓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真實課堂場景,如班級普通的日常教學聽評課;二是類是半真實課堂場景,比如級別稍為高一點的公開課、示範課,事前都會有不同程度適應性模擬,它已經不是常態課堂了;三是微格課形式的教學模擬場景,由於沒有學生可練手,機構通常採取的第三種辦法,稱之為“磨課”不同的課堂場景產生的培訓效果是不同的,真實自然常態的課堂對教學的診斷性最強,其間出現的各種狀況對執教者是極大的考驗,因為你沒有為這些情況準備好預案,一個有經驗的教師的作法是把發展方向引向希望的結果。類真實課堂場景的作用在於檢驗或證實教學方案的合理性,而那些過度準備的課則更多的算是一種表演,由於它傳遞給學生的道德價值極大的可能為負,再討論它的教學價值有何意義?微格課既可以訓練教學過程的設計與操作,也可以練某單項基本功、它的侷限在於因為學生的缺席沒有師生和生生的互動,教學者不能感受到真實氛圍。導致評課者對課堂的觀察和效果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是失真的。

    二、教師培訓的內容

    既然每種場景的培訓都有它的價值和侷限,這就需要對培訓課程進行精心的設計,而課程的設計則應當明確教學法和學科性質,弄清哪些是可以預設培訓而哪些是需要教師的藝術創造。教學作為一種技能的獲得其過程是,教學法知識首先以陳述性的形式在記憶中編碼,然後通過教學決策,陳述性知識被編輯為程式性知識,從而引導和生成教學實踐,教學實踐的結果為知識的強化或更新提供了經驗。可以說,教師的教學行動是基於已有的教學法知識,根據情境變化,鑑別和解釋重要教學事件的過程與結果。教師能否做出和實施好的教學決策取決於其教學法知識的質量。教學法作為一門學科按波拉德(Pollard,2010:5)的定義是科學、技藝和藝術的結合,他指出有效教學需要根據研究證據作出策略性決策,證據是明確的、可累積的、可概括的,具有科學上的意義;同時,有效教學也要求大量隱性和瞬時的決策,教師要回應不斷變化的課堂情境,建立起特有的師生關係,這是直覺性的、創造性的、異質和不可簡約的。統而言之,教學法在知識上是科學,在實踐上是藝術,這意味著教學法既依賴於學習科學的研究,又依賴於教師的個人才智。教師需要將科學知識應用於實踐,同時結合情境,對教學方式運用做出創造性的專業決斷的能力。因此可以認為,教師培訓的內容應該是教學法中陳述性知識和技能運用的程式化,至於如教學機智類屬於生成性的技能是長期經驗下的情境反應,是無法培訓的。

    三、教學技能培訓次序

    新教師一般都應接受過教育學、心理學教育,也接受過教育技術的培訓,所缺乏是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程式實施經驗,因此培訓的重點應該放在這兩個方面。第一步是單項技能的培訓,理論和實踐交替進行,即先熟悉某項技能的陳述性知識,即進行實踐性操作,待此項技能學會後再學習下一個技能。以教學分析中學習任務分析為例,至少要會用二種以上的分析方法寫出具體的分析結果。接下來是完整的教學設計,需要按教學流程將設計內容嵌入相應的位置,除了考慮單個內容與目標的關聯度還要考慮它們之們的邏輯性以及時間限制。第二步是說課的訓練,引導老師思考為什麼要這樣教學,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理清教學的思路。教師在備課中,雖然對教材做了一些分析和處理,但這些分析和處理是淺顯感性的。通過說課,從理性上審視教材,這就可能發現備課中的種種疏漏,再經過修改教案,疏漏就會得到彌補,它能幫助教師優化教學設計過程。說課實際是教學設計的元認知過程,設計者跳出設計活動的本身來思考自己的行為,以明確的語言把備課中的隱性思維過程及其理論根據述說出來,也是對理論素養的提升。第三步是課堂教學實踐,可以先以微格課訓練新人快速上手,熟悉基本的教學流程、再以完整模擬課堂訓練對課堂環節的掌控、最後在真實課堂訓練駕馭課堂的能力。三種形式循序漸進。第四步在對教學有了一定認識之後,去觀看一些名師的課堂實錄,分析課堂結構、體會方法之妙,如果能現實場景中,則應觀察感受名師教學法中藝術的一面,如對學生的評價與啟發,課堂氣氛的調節,環節的過渡等。每一輪課堂教學都要進行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導師評價,並據此對教學設計進行優化。然後再次進入實踐。如果能輔以成績檢測就有說服力了,以下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模式。

    作為教師個人也可以進行視訊自我析教學改進研究,即利用教學視訊,分析尋找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偏差,如外顯性的教態,口頭禪,無效重複,內隱性的設計缺陷等等,以促進教學技能的提高。

    四、課堂評價方法

    目前除了科研性質的課堂評價外,絕大多數教學評價都採用課堂觀察法,觀察者憑感官以及有關輔助工具,直接或間接地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獲得教學反饋資訊、捕捉複雜的教學現象,分析研究教學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但這種評估方式是一種經驗性評價,評價結果不夠精準,課堂觀察是憑藉觀察者的感官,因而會在評價結果中包含大量的主觀性。觀察法也存在邊際收益逐漸降低過程、對同一個教師課堂的觀察,收穫會越來越少。課堂觀察者要具備較高的行為觀察技能,較高的專注力,才能及時、準確地收集到課堂中的教育活動資訊。另一方面,它要求觀察者能夠敏銳地洞察到課堂行為之間所存在的相關或因果關係,並能在此後進行細緻深入地分析研究。 至於更多研究性的方法和觀察裝置也是一般的學校或機構不具備的,因此筆者結合精準教學法給大家提供一個觀察角度。在教學設計關於教學目標設計中曾講到目標的可觀察和可測量。教學效果評價的標準也是目標達成的度與量。因此我們可以將目標精準化,對應程式各步驟也精準化,檢測精準化並以為依據進行觀察。

    本方法在設計環節將可量化目標進行編號,對應安排設計相應的師生任務,然後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與學習結果相匹配的方法去實現它。這裡的教學方法是指一系列的教學關鍵事件,如歸納概括有理數加法法則應有至少應有二個事件,教師引導學生列舉出有理數加法的不同算式、通過生活情境計算算式的結果、並陳述計算路徑是一個關鍵事件,在此基礎上概括出有理數的加法法則是另一個關鍵事件。

    最後對測試結果即教學目標達成的度與量進行評價,它是課堂教學評價的核心層內容,包括教學活動任務設計、學習材料設計、課堂師生關係等,然後才對是外圍層內容如教態,語言、儀表之類的評價。

  • 2 # 教培行業於盼

    培訓機構做老師,怎麼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相信不論是老師本人還是機構負責人,都比較關心這個話題。

    很多人感覺培訓機構的老師,除了週末上上課,平時沒啥事做,其實根本不是如此的,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對於培訓機構來說,老師的課程就是產品,老師每天要做的核心工作就是想辦法提升自己的產品(課程)的價值。

    上面公式是我在專欄《培訓機構應試教師能力提升實務》中提過的,這裡不詳細說明了,結論就是我們應該每天想辦法提升自己課程的結果以及上課體驗。

    又因為K12行業的特點是消費群體和體驗群體是分離的,所以作為培訓機構教師來說,日常的工作應該是針對學生研究教學結果、針對學生研究教學過程、針對家長研究教學結果、針對家長研究教學過程。

    所以,培訓機構教師的日常最核心工作就是做課堂設計、課程設計以及教學服務。

    如何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知道了以上三點,我們分別簡單說說。

    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主要針對的是你課程的授課結果,家長把孩子送來,其實主要的目標都是孩子的考試成績能進步,所以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

    1.大量做題

    2.設計出有針對性的學習規劃

    3.詳細學習規劃過程中的每個知識點、題型,保證知識點、題型對學生成績提高是有幫助的

    4.設計課程相關的出入門測試、例題、練習題、作業題及定期檢測題等

    課堂設計

    課堂設計主要是針對課上的授課風格、授課形式等進行的設計。有些老師喜歡講課幽默、有些老師喜歡講課權威,不論什麼風格,其實都是為了保證可以將上面提高的課程設計的每一堂課都實實在在的讓學生喜歡聽、能夠聽懂、能夠會做。

    當然,還要設計上課的互動、板書等等環節。

    教學服務

    教學服務的目的有兩個:

    1.教學服務屬於你的產品針對家長提供的過程,要把家長從消費者拉到體驗環節中來

    2.教學服務是為了保障課程內容可以落實而設計的,每一個動作都應該是保證孩子學家可以更好的把課上內容吸收,而非為了單純的服務。

    這個在之前說過好多次了,這裡不重複。

  • 3 # 從曉就驢

    培訓機構教師是一個很有潛力,同時也是提升自我很重要的崗位。早期新東方三劍客,到後來的羅永浩,艾力等很多名人都是做過講師的,所以說這個崗位未來發展的方向很多,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講師鍛鍊了我們的溝通表達能力。無論再繁瑣晦澀的理論都可以通過我們的生活化表達讓別人聽明白。別小看了這一點,很多牛人無法獲得更好的機會就差在了這一點。

    其次,講師的激勵是即時反饋的。講得好自然排課多,學生喜不喜歡我們可以及時發現並調整。所以我們可以更好地通過觀察反饋,靈活多變精進我們的專業。

    第三,保持年輕人的觀念和思維。這個也是受眾思維的正向作用,馬化騰擔心自己的產品不符合年輕人的需求,而我們每天都會和年輕人聯絡,心態上自然年輕不少。

    具體的建議:

    1 專業化 不知道你是什麼行業或技能的培訓師,但最基本的還是將專業打磨精。知識點精確,大量鮮活案例,理論結合實際,深入淺出。

    2增加互動性

    比如,課程溝通和小遊戲,化身教練型講師,鼓勵學員自己實踐談感受。

    3 增加趣味性

    講一些貼合的小段子,講已有底層邏輯和新知識拼合在一起,有看似似曾相識的感覺,接受起來也更輕鬆。

    4 多元的表達形式

    講師除了語言溝通,最好還可以通過寫作,成為授課領域的專家。參加高階專業會議提升自身品牌,持續內容輸出,打造自己的職場名片。

    5 多觀摩學習

    向優秀講師學習,向學員學習,向異業學習。心有一桶水,授出一瓢水,永遠保持學習狀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小孩子憤怒時,出現打罵媽媽的現象,媽媽應該怎樣做表示界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