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吾與軒
-
2 # 悟道高峰
談到佛系,我就是一個佛系的人。我感覺奮鬥和佛系並沒有太大的矛盾。一個佛系的人,不代表他就不去奮鬥了,沒有奮鬥的精神。一個佛系的人更多的是在在乎心理上的滿足,他不是以賺多少錢為目的,而是以自己快樂為目的。但是賺不到太多的錢,怎麼能夠實現快樂的狀態呢?如果一個人去幹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就能夠取得很好的成就。也會喜歡去幹這件事情,並且去很努力的去幹。會覺得非常的快樂。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就解決了這一問題了嗎?得到了心理上的滿足,又得到了金錢上的滿足。
只有處理好奮鬥和佛系的關係。自己就能夠過的很好。奮鬥和佛系是完全可以並存的。要是你如何去協調?佛系的人不要只關心眼前的利益。不去考慮長遠的利益。在自己覺得適合的領域裡不斷的去積累經驗。總有一天會發現自己成功了。真正的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奮鬥與佛系都得到了。
佛系也將是你奮鬥的一個動力,你想過上佛系的生活。就要去奮鬥。你去奮鬥也是為了佛系的生活。兩者之間都是相輔相成的。
-
3 # 量衡思度
所謂“奮鬥”與”佛系“是可以看作一場不同目的地的修行,都是一種追求,無慾即有欲,無求仍有求。認識萬事萬物不能僅觀表象,正如早春,似靜非靜,孕育夏之燦爛,正如晚秋,似動非動,潛伏了冬之蕭條,正如沈巍,一位拾荒26年而終成一位精研國學的流浪大師,似乞非乞?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所謂“奮鬥”他的本質含義是什麼。
《易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民族自古以來把這句話奉為行人做事的標準。但是,請注意這句話,自強不息的前提是什麼?是以“天行健”這個前提去奮鬥。天行健的字面意思就是上天執行的規律是健康的,即為“道”。古人告訴我們自強不息要按照事物執行的法則去做,這樣才是算“健”
那麼,在你奮鬥之前有沒有考慮過你有沒有按照規律去奮鬥呢?
《中庸》中有句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什麼意思,就是說你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有所準備,這個準備是你對這件事情本身有沒有一個明確的理解,盲目去做最後結果就是半途而廢。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奮的民族,這句話表面來說沒毛病,但是勤奮的點錯了就叫蠻幹。從這一點來說,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在進入一個行業後很快能成為業界翹楚,而有的人明明看起來很努力卻總是碌碌無為,因為他只是表面看起來很努力而已。
試想一下,諸葛亮為什麼不出隆中而知天下大勢?
“佛系”來源於網路,意指凡事隨遇而安,順其自然。感覺和魏晉時期的社會風氣有一點點類似。我們都知道,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亂,大變革時期。社會的長期不穩定使人們對當時的社會失去信心,又無法改變。不如縱情于山水之間,而不問世事。當然形成魏晉時期社會背景的原因諸多,這裡只是一點。
當下社會,中國也處於一個大的變革時期,實體經濟普遍不景氣,而網路創業也是諸多陷阱。高房價,高物價,教育問題,醫療問題,成了每個普通人都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諸多90後再進入社會以後發現,居高不下的房價,遲遲不漲的工資貌似成了終其一生都無法逾越的高峰,成家立業更成了一種奢望。再加上階級固化的聲音甚囂直上。這時候“佛系”的出現就不足為奇了。這應該是人們對現實最無奈的一種反抗。
白巖松曾說:我們在改革初期什麼都沒有唯獨有希望,所以那時候的中國是蓬勃的,向上的。而我們現在什麼都有咯,物質極大豐富。可是希望也隨之消失了,人人變得冷漠,麻木。這背後引出的社會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