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中友道

    先讓懶散的年輕人體驗過年的儀式感,

    不過關的不給放假,過年不給發錢。

    還有個方法,

    讓懶散的年輕人過年加班!

  • 2 # 執古問途

    從這個問題可以讀出幾種情緒:無奈、感慨、留戀和嚮往。

    再次看問題,會發現“懶散”一詞用的並不妥。首先年輕人懶散這個定義本身就存在問題,其次過年缺乏儀式感的原因並不是年輕人懶散所致。

    “儀式感”其實是感情的寄託和表達方式,如今的年輕人對傳統的過年儀式缺乏認同,提不起興致,換句話講:傳統的過年儀式並不能很好的成為如今年輕人的感情寄託。所謂的“慵懶”便是沒有興致的體現。

    打個比方,“臘月二十三,打發灶王爺上了天”,這一天我們需要在灶臺處貼一副對聯,寫上:“上天言好事,下屆保平安”之類的話,希望灶王爺上天彙報工作時為自家美言幾句,以換來諸神的保佑。實在不行乾脆供上糖瓜,粘住灶王爺的嘴,讓老人家沉默,說不好還是不要說的好。

    這便是儀式,透過這些儀式,我們寄託了希望日子紅紅火火的情感。老一輩中有些人堅信不疑,有些人也難免抱有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做了這些儀式心裡便踏實一些,這便是情感的寄託。對七、八十年代之前的小孩子來講,我們很樂意看見父母做這些,原因只有一個:想吃糖瓜。當時的物質太缺乏了,糖瓜確實甜,確實香。透過滿足口腹之慾,來表達自己幼小的期望的情感。

    再看看如今,年輕人首先是不信,其次也不稀罕糖瓜,請問如何能提起興致,既然無“感”,儀式便可有可無。

    再說“臘月二十四,洗衣撣塵掃房子”,這一天我們需要將家裡、院裡打掃的乾乾淨淨,將垃圾遠遠地倒掉,老人稱作“除舊”,認為這樣做可以掃掉一年的黴運,讓這個家有一個新的開始。同理這也是感情的寄託,希望日子越來越好。

    可如今的年輕人卻不怎麼認同,有的雖然也在做,卻遠沒有哪種虔誠的信念,只是單純的認為打掃乾淨了舒服一些。

    由此可知,有沒有儀式感是情感寄託的問題,與懶散構不成邏輯關係。

    但是在如今年輕人的生活中確實缺乏儀式,客觀方面與社會價值觀、滿足取向、工作壓力等有關,主觀方面與個人情趣,家庭追求等相關聯。

    結語:美好的生活需要很多健康的儀式來充實,我們有時需要刻意為之,久而久之形成習慣,也便能體會到儀式帶來的樂趣。過年了,望所有家庭和諧快樂,健康幸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裡,有哪些片段看哭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