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向日葵145806173
-
2 # 月兒在南方
對自己捨不得,對別人卻很大方,這樣的人,我想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會有。
1.我們的父母長輩,對家庭有著強烈的奉獻精神
總是默默奉獻著自己的一切,無怨無悔,而自己卻節衣縮食的生活一輩子,這樣的人,首先我們會想到的一定是自己的父母或者其他家中的長輩。
因為受著中華傳統美德的影響,很多家裡的老人都是遵循著大家族的理念。甘於犧牲自己的各種欲求,只為了家人和孩子能過得更好,這就是他們的另一種滿足。對於他們來說,奉獻也是一種得到,他有被需要的感覺和對家庭的成就感。
2.本性特別善良,有大愛的人
在他們心裡,物質和金錢是身外之物,而精神上的富足和幫助別人得到的心靈慰藉,卻是長久擁有的幸福。這是一種對社會,對他人的一種大愛,無私無求,這是人性中最光輝和珍貴的一面。
3.知足常樂,懂得感恩的人。
很多人,也許是小時候吃過苦,對現在得來的豐衣足食生活特別珍惜而滿足。這些人,他們把別人給自己的幫助,一點一滴的都記在心裡,以後能幫助別人的時候,就想辦法要幫助別人,來感謝別人對自己以前的幫助。
這些人都是有感恩之心的人。他們很多時候對自己吝嗇,但是對有恩於自己的人大方,其實是為了償還別人的恩情。
4.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他們總是對自己很苛刻,對別人卻很大方,因為他們的內心很自卑,極度敏感,謹小慎微地生活著,害怕帶給別人麻煩,更怕別人對他產生不好的印象,因此,總是隱藏了自己的需求,而將自己的所有奉獻給他人,也是為了面子的一種表現。
我們一定都碰到這樣的親人或者朋友,他們不懂得拒絕,不懂得愛護自己,很難維護自己的權益,他們害怕失去朋友,不斷地遷就別人;害怕失去戀人,一味地放低姿態,總是將自己放置在最末位。
所謂“討好型人格”,其本質是自我價值感不足,渴望被關注,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
國外心理學家將其稱為“取悅症”、“聖母型人格”、“拖累症”。美國心理學家Sherry Pagoto指出,討好型人格是潛在的不健康的行為模式。
這一型別的人,一方面害怕被拒絕,另一方面對失敗比一般人要更加恐懼,所以他們總是極力地維持和別人之間的和諧關係,總是優先考慮別人的感受,可以說,這種取悅其實是一種自我犧牲。
國內心理學家武志紅,他認為“中國式好人”與“討好型人格”有諸多相通之處——長久以來積累的儒家文化,在幫助華人修身齊家的同時,也在壓抑著華人的活力,使人難以察覺自身需求,一味滿足和討好他人。
這樣的人,她的內心極度渴望被肯定,討好了全世界,卻不會討好自己,難免給自身抹上悲劇的色彩。
希望我們平常更多的關注自己,始終保有善良和責任感,有餘力再去幫助別人,而不是一味無條件地犧牲自己成全別人,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擁有更多的快樂和健康。
-
3 # 我的涼開水
生活中有這樣的人。
我身邊就有一個張姓的朋友,他就是這樣的,自己過生活省吃儉用,請朋友吃飯真的很大方,問他借錢二話不說馬上就給。
要問他是什麼心理,我感覺很正常,也行是為了交朋友吧。
-
4 # 海上老
父母總是對自己小氣,對子女大方。有次父子對話:孝順給錢好,還是給物好。父說:給物。這雙耐克鞋是我兒子給我買地!兒子說:我身上這件羊皮加克是老媽給我買地。父說:讓我自已花錢買鞋,我狠不下心買耐克。同樣,讓你花六七千元買件皮加克,也不現實。
回覆列表
被叢林法則的社會風氣和特權,等級壓榨,為了讓別人滿意,高興,說兩句好話,自己不得不省吃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