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醜石
-
2 # 史味人生
包青天是否真的“青天”值得商榷,但是包拯臉不黑,額頭也沒有月牙,這是可以確定的,那麼為什麼包拯在民間會變成這幅模樣呢?
包拯,民間稱其為“包青天”,對於官民涇渭分明的年代,給與一位官員如此高的讚譽,絕非偶然。
包拯在仕途上可以說是官運亨通,一路跟開了掛一樣,當然這也跟他本身的才幹相關。
包拯28歲便考取了進士,但是真正做官是在宋仁宗景佑四年才出任天長(今屬安徽)知縣,這個時候,包拯已經38歲了。
那麼這十年包拯去做什麼了呢?其實包拯考取進士時被分配到了江西任知縣,但是因為父母的緣故,包拯這個人比較孝順,父母尚在,不捨離開,於是婉拒了,後來幾年包拯的父母相繼去世,又經過幾年守孝,包拯最終才出來當官。
1037年,先是在安徽天長出任知縣,這算是父母官;
1041年,任知縣4年後,便升為端州知府;
1043年,便調任殿中丞,成為一名正式的京官,可以說是遠離了百姓。
這樣看來,包拯做父母官,僅有不到四年,即使算上知府也才6年。短短六年期間,即使才能如何出類拔萃,也無法企及“包青天”這個稱號。
人們最津津樂道的並非電視劇《少年包青天》中各種破案的包拯,這些都是戲說,包拯真正留給世人的財富是他“鐵面無私、執法嚴峻、不畏權貴”的為官本色。
出任京官之後,京城權貴如雲,包拯上任後卻一點也不買他們的帳,與沆瀣一氣的京城官場格格不入。
最傳奇的就是“包拯唾濺帝面”的故事,講的是在彈劾國丈張堯佐時,包拯講話激動的口水都噴到了宋仁宗臉上。宋仁宗不得已,最終收回了已經說出口的聖旨。
事後遇妃子埋怨,仁宗用衣袖擦著臉說:“包拯在大殿上慷慨激昂,唾沫濺了我滿臉,你只管要宣徽使,難道不知道包拯是諫官嗎?!”
這件真實發生的故事,證明了包拯公正廉明、鐵面無私的大無畏精神。宋朝人有 “青天情結”並不奇怪,因為那個封建時代,那個家天下的年代,那個人治的年景,出現一兩個清官,百姓自然是心生期待、滿心歡喜的。所以包拯被稱為“包青天”就不足為奇了,當然這個青天並非行“為民做主”的小事而得,更重要的是對包拯為官風采的崇敬。
也正因為包拯鐵面無私贏得了青天稱號,所以包拯才變成了“黑臉帶彎月”的奇特相貌,畢竟在古人看來非尋常之人必有非常之相,長的大眾可不行,於是在民間流傳中,包拯被“重塑”了。
當然,今天來看,包拯之所以能成為“包青天”,最關鍵的因素是他遇到了千古第一仁君“宋仁宗”,正是這樣一位仁君,似包拯這樣剛直不阿之人,才能如魚得水,盡顯清官風采。否則,把包拯放到其他任何一個朝代出任京官,都是活不過第二集的角色。
回覆列表
青天反映了古代老百姓內心對公平正義的渴望,包拯因為鐵面無私,敢於挑戰當時的封建秩序,成為了正義公平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