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樂古泉

    之所以單獨談話,是因為劉備想從諸葛亮這得到一種成就霸業的途徑,這時兩個人細談最好,可以談古論今,從中學到很多知識,同時兩個人談話也具有一定的機密性,不容易使秘密洩露。

  • 2 # 真書門

    既然是單獨說話,有沒公開,任何人說來,就只能是猜測。

    兩人開始講條件了,劉備說:你有什麼好貨?

    諸葛說:我能讓你打下四川,糧米之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取天下之十之有三,這是個大蛋餅。

    然後就說可能性和策略。

    劉備說:你能得到什麼?如果事成了,你要什麼?

    孔明怎麼說?大體意思也是說,求名,滿腹才倫,要借劉備的風船,施展下抱負,最後能歸隱田園足矣。

    劉備說想,這樣最好, 到最後就不會有君臣衝突。

    劉備感覺不錯,卻不知計劃沒有變化快。

    孔明也打算的挺好,卻沒算到將來的自身的狀態,卻不能有現在的逍遙灑脫。

    這事沒公開,惹的關羽張飛不樂。

    其實公示於白,才最好,都藏了點私心,致使此約,最重要的約定沒能履行。導致最後君臣芥蒂,互相怨懣。

    打下西川后,諸葛主持大局,這時劉備就認為他應該履行承諾了,躲在後院編草蓆,不與眾官相見,提醒孔明呢。

    結果反被孔明給逼宮當皇帝了。

    這時劉備是對的,想用關中的臣子來管理本土,政權才能長遠,這是劉備的長處,是一個政治家的眼光。

    孔明也可能因助劉備待罪了不少勢力,想走也走不了。

    當然兩者也可能都有擎肘。

    這時,就是劉備少了大魄力,先安排了孔明,來個有保障的大虛職,供養著也不錯。還能用用他的智囊,布囊,不是草囊。

    孔明也沒有大決心,堅持自己的本心,堅決的選擇自己的大路。

    最後的清明,讓巨大的勝利果實給吞沒了。也自我搪塞了兩者真正的關係。

    最後兵敗白帝城,讓其子稱孔明為亞父,實是無奈的選擇。

  • 3 # 豫薦紫弦

    中國有句古話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三顧茅廬實際上已經把關張日後的成就表現出來了 而劉備自然也看出一些 能成為一國之君 其眼光肯定是不會差的 從桃園結義討黃巾軍的這些事情看來 劉備也不是甘願屈居人下的 徐庶的才能劉備是親身體驗 古人是非常注重名聲的 當他回馬薦諸葛的時候 足以說明孔明的能力 而這些關張根本不知 或者說是不懂 劉備三顧茅廬 也足以說明他對諸葛亮的敬仰 第三次去的時候 關張已經非常不耐煩了 怎肯進去 和關張談軍事他們兩個可能還有興趣 若是談政治 談戰略 他們哪裡會聽 劉備也知道兩位義弟的脾氣 所以不要求他們進去 一個是怕他們攪局 一個是擔心惹怒了孔明 不歡而散 這就是為什麼

    只有劉備和諸葛亮兩個人談話了 當時劉備無權無勢 談不上什麼機密 見諸葛孔明自己也是將信將疑 但是一旦用了 就支援到底 他確實是這樣做的 第一戰 就將劍印交給孔明 也把自己的前途和性命交給了孔明 而孔明也沒有讓他失望 成就了他的蜀漢帝國

    說到這裡 要多說一句

    劉備確實是那種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用人方式 後來的成就也證實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24歲的時候,一個沒學歷沒技能的男孩子應該怎麼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