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命,使也。”《漢書·董仲舒傳》:“天令之謂命。”而在現代人看來,“天命”是按照“自然規律”來理解的。在《論語·為政篇》中孔子敘述了自己的思想發展歷程:“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對於孔子來說,五十之後的天年就到了這樣一個時候:在這個時候,這個人的生命開始要應天命而動。
孔子的天命是什麼呢?對於這句話前人的解釋主要有三種:
第一,孔子50歲時透過讀《易》,窮理盡性而知天命,天命即萬物之理。孔安國注曰:“知天命之始終。”對此,朱熹註釋稱:“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於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知此,則知極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
第二,孔子50歲時意識到到政治理想能否實現並不全在人的努力,而在於上天的意志,天命即宿命。傅斯年便持這一觀點:“孔子所謂知天命,指天之意志,決定人事之成敗吉凶禍福者。……方其壯年,以為天生德於予,庶幾其為東周也。及歲過中年,所如輒不合,乃深感天下事有不可以人力必成者。”
第三,孔子50歲時意識到自己的美德乃上天賦予,按照仁義之道行事是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天命即德命。劉寶楠說:“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聖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則知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他日桓魋之難,夫子言天生德於予。天之所生,是為天命矣。……是故知有仁義禮智之道,奉而行之,此君子之知天命也。知己有得於仁義禮智之道,因而推而行之,此聖人之知天命也。”
《說文》:“命,使也。”《漢書·董仲舒傳》:“天令之謂命。”而在現代人看來,“天命”是按照“自然規律”來理解的。在《論語·為政篇》中孔子敘述了自己的思想發展歷程:“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對於孔子來說,五十之後的天年就到了這樣一個時候:在這個時候,這個人的生命開始要應天命而動。
孔子的天命是什麼呢?對於這句話前人的解釋主要有三種:
第一,孔子50歲時透過讀《易》,窮理盡性而知天命,天命即萬物之理。孔安國注曰:“知天命之始終。”對此,朱熹註釋稱:“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於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知此,則知極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
第二,孔子50歲時意識到到政治理想能否實現並不全在人的努力,而在於上天的意志,天命即宿命。傅斯年便持這一觀點:“孔子所謂知天命,指天之意志,決定人事之成敗吉凶禍福者。……方其壯年,以為天生德於予,庶幾其為東周也。及歲過中年,所如輒不合,乃深感天下事有不可以人力必成者。”
第三,孔子50歲時意識到自己的美德乃上天賦予,按照仁義之道行事是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天命即德命。劉寶楠說:“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聖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則知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他日桓魋之難,夫子言天生德於予。天之所生,是為天命矣。……是故知有仁義禮智之道,奉而行之,此君子之知天命也。知己有得於仁義禮智之道,因而推而行之,此聖人之知天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