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山紅豆心
-
2 # 詩溢煙雨
我的觀點向來是:“年味在心,重在親情”。那些那些為了回家過年而拼命趕工作的人們,那些為了回家過年而不遠千里賓士在路上的摩托車,甚至腳踏車!難道就是為了回去貼春聯嗎就是為了回去點燃爆竹嗎?就是為了吃到美食嗎?不,那都是為了遠方家鄉的親情——久未見面的親友,孩子們那期盼的眼神,心中惦念的父母。沒有這些,“年味”便無從談起。至於鞭炮,對聯,美食等等,不過都是些形式的東西罷了。
-
3 # 蒙查查超人
我的理解不復雜,年味的缺失我的想法是:
1.獲得感缺失:
時代進步,生活改善,物資匱乏明顯改善,對基礎物質的渴求減輕,繼而獲得感不高;
2.互助缺失:
3.分享缺失:
過去的分享,是一種互助,無論食物、情感、勞動力等等,都能增進感情,現在這種分享多數成了一種表現、炫耀,逐漸拉開了人與人的距離。
4.文化與表現:
新興文化、國外文化的流入,物質和過度的追求,高速發展的同時沒有系統的維護原有的傳統文化。這個和經濟發展速度與傳統文化系統維護有著很大的關係。
所以年味變淡,可以說並非單純形式的問題,不是說放個炮仗、打個煙花就能重新浮現的。
幾十年前,沒有電視,手機是稀罕物;幾十年前,逢年過節,大街小巷的熙熙攘攘,人來人往,購買年貨,囤積居奇。孩子們玩的,只有鞭炮,大人們,也就聽聽戲,逛逛街,到公園裡遊玩。那時候的人們之間沒有明顯的貧富賢殊。
幾十年前,沒有超市,沒有支付寶、沒有淘寶、網購和快遞,每一個回家的人,都是懷裡揣著買東西回家的心願,還擔心有些東西買不到。
幾十年前,沒有高速路,沒有高鐵,沒有私家車。現在,即使千里迢迢,也能儘快趕回家,已沒有了過去“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迫切,更沒有“露從今夜白,越是故鄉明”的感慨,風塵僕僕地在除夕前趕回家,“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景已經成了歷史。
二十一世紀,資訊時代,乍然間,人們眼前一亮,電腦上、手機上什麼都有,天下之大竟然就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眼前世界大了,心的空間小了。年味也就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