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經常會聽說旅行會讓人有一個很大的改變,真的是這樣嗎 ?會有哪些改變呢?

9
回覆列表
  • 1 # 吳雁子

    1、旅行可以改變人的精神面貌。現代人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很多年輕人根本沒時間旅遊或者說好好地休息一下。然而,只要一有機會,可能就真的需要出去旅遊放鬆一下。因為旅遊真的可以讓人從繁忙的工作中暫時抽離出來,讓人暫時放鬆一下。心情不再那麼緊繃著。在旅行過程中,你可以呼吸道新鮮空氣,體驗到一切美好的事物,改變了平時都在忙碌工作的環境,這時候人的精神面貌都能得到改變。

    2、旅行可以結識到更多新朋友,可以互相學習交流。去旅遊和其他人交流學習後,你的知識又會抬升一個階梯。別認為這些知識對自己沒有任何益處,其實,這些知識都時豐富自己的財富。

    3、旅行可以使人的心靈得到淨化。在旅途過程中你感受到身邊的美景,你的心靈會得到淨化。你在旅行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可以激發你內心的事物。比如在旅行過程中,人人都愛護環境,不亂丟垃圾,每個人都很自律。那你是不是也會跟他們一樣了呢?心靈也會有所觸動,以後也會變得跟他們一樣

    4、旅行可以使人視野更加開闊。為什麼會有越來越來多喜歡出去外面旅遊呢?因為他們堅信,外面的世界可以使他們的視野更加開闊,知識變得更加豐富。如果你每天都待在同一個地方,足不出戶,那你永遠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人們的生活有多麼豐富多彩。現在雖然人人都有網路,可以足不出戶就瞭解和學習到很多東西。但是有些東西是網路裡面瞭解不到的,是需要自己親身去體驗的。

  • 2 # 攝影師耿悅

    《25歲+的女生閨蜜,如何在路上重啟了一個嶄新的人生?》這是我寫過的一篇很喜歡的文章。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等我到了25歲,讀到羅曼羅蘭的這句話,「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我真的打心眼裡,不想自己這麼早就只剩下個影子了。

    我們就這樣一天天成長。有一年夏天,我和閨蜜桃子,在希臘伊亞小鎮的懸崖,看著被稱作「世界上最美的日落」。

    我們倆穿著白色長裙,開玩笑說像兩個白衣伴娘。

    我倆都熱愛旅行,我已經上路,她雖然當時整日淹沒在公司如大海般的郵件裡,但一年利用假期飛了七個國家。這次我們因為出差結伴。

    她說,悅悅,我們倆做個組合吧,我們兩個女旅行攝影師,一起上路,一起拍東西,寫故事,多酷啊。

    每個人都很想要從舊生活裡跳出來,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嶄新的人。

    絲毫不沾染職場的廝殺氣息,完全不妥協於社會對女性的評價,能做到太難了。

    但是我們總相信,這世界上一定有另一個自己,正在做著我不敢做的事,經歷著我不敢經歷的冒險。

    我沉浸在希臘的白色世界裡,給桃子講了一對旅行攝影師閨蜜的故事。

    我看過很多旅行者的故事,這是我關注的幾百個國外旅行達人裡,我最喜歡的兩個姑娘。今天,我也把這個故事講給你,她們雖然是外中國人,但是你仍然能夠從中讀出勇氣,和對於生命的探索。

    最重要的,是找到你生命中的激情所在,這樣,你就不會是「那麼在乎和害怕年齡這件事」的女孩。

    這兩個女孩,在真正上路的那年,一個27歲,一個28歲,都是加拿大人。她倆認識竟然是因為各自的前男友。

    她們一個叫Jill,一個叫Kyla,當時都有穩定的工作,舒服的住處、認真的戀愛關係,但都感覺到陷入了僵局之中,生活在舒適區裡,總覺得缺少點兒什麼,並不太開心。

    她倆都很熱愛旅行,也曾夢想過,放棄一切,過著在路上的生活。

    有一天,她倆一起約著出去到城外遛狗,臨出門前,她看到了一袋之前旅行時從猶他州帶回來的鹽,發現自己很想念那個地方。

    於是就順手給對方發了個資訊,“你想去鹽湖城不?如果咱們倆現在就出發,還可以看到鹽灘上的日出!請回答我,去!”

    然後,她倆就真的出發了,20分鐘後,坐在了一輛破車裡,開啟了一次像龍捲風暴一樣的“說走就走的旅行。”

    故事就這麼開始了。在接下來的48個小時裡,她們倆意識到,“生活其實可以,也應該是令人興奮,自由的,她們應該也有能力,把在路上的生活,也處理地不錯。”

    她們決定徹底辭職上路!

    這可不是一個輕易能做出的決定,但竟然只用了幾個小時就說好了。

    你知道,人一般做完決定後,最難的是真正出發前。

    在辭職出發前,她們倆全部的精力幾乎都花在了工作上,她們變賣掉了各自公寓裡的所有東西,買到了一輛1950年的拖車,取名為“Bobby Jean”,

    並利用週末的時間來維修和粉刷這輛車,下達了8月22日出發的最後通牒。

    當那一天來臨時,她倆發現仍然有很多等待完成的工作清單,但還是出發了。

    當車輪真正轉動時,其實並沒有抱怨和壓力,她倆只是跟彼此定下了兩個規則:「不做計劃。不在同一個地方花錢。」

    因為所有的計劃,都會隨著每一次遇到新的人而改變。

    因為在不同的目的地,你都會瞬間愛上一座城市、一個國家或一個地方。旅行者應該把心完全開啟,擁抱路上發生的一切可能性。

    她們的讀者從0個到一萬、十萬個.....

    她們倆在美國公路旅行了六個月之後,意識到,「沒有比這更好的日子了。再也回不去之前那種平穩生活了,再也無法回到辦公桌前朝九晚五的生活了,所以就要繼續這種瘋狂的放棄。」

    在旅途中,她們嘗試開了Instagram賬號(國外的一種圖片分享網站),

    分享了一些路上的合影,路上的故事、敘述和發現。最初這個專案很不起眼,逐漸,因為它的有趣,而被一些朋友關注。

    有人說「她們是在幫他去體驗。看了照片他自己也想出發。」

    ………

    她們之後帶著簡單的行李,接著去了義大利,多明尼加,英國,蘇格蘭,阿拉斯加,和一些美國的短途旅行。

    在經過了數國的旅行之後,這種關注效應像滾雪球一樣變大。

    她倆從最初的0關注者,現在已有超過133000人的關注者,成為了最優秀的旅行instrgramer之一。

    每次釋出的旅行照片,都有非常多人喜愛。

    作為網路上的作者/攝影師,當然希望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欣賞作品。

    但是她倆清醒地明白:網路人氣容易掩蓋一個事實:我們是獨立攝影師,一定要堅持純粹的追求,和激情所在,一定要堅持初衷,保持真誠,貼近真實的內心。

    不要去迎合大眾的口味。如果當你開始琢磨,”關注的人到底想看什麼,發什麼能獲得他們的喜歡/贊?“

    你可能就失去了在最初時擁有的東西:你自己的聲音。

    她倆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專注投入到了“Our Wild Abandon”這個專案裡,

    它非常地耗時間,已經成為全職工作。但也正是夢想和激情所在,它就是她們想要的全部——它給你靈感、夢想,和振奮。

    有人說,“找到你愛的工作,就是一輩子都不用工作了”(因為你每一天的時間都在享受這份工作)

    她們也嘗試過短暫回到城市,但發現靈感會逐漸枯竭,寫不出來太多的東西,於是再次回到路上。

    當她們真正在路上感到自由的時候,又再次擁有了一些值得說的事情。

    在路上拍更多照片,用工作來做各種實驗,沉浸在一種純粹的生命裡:

    只是創造、探索,和不斷改進。

    一直在努力創作,為所選擇的生活感到驕傲,為記錄旅途而經歷挑戰。

    最驚喜的,是在路上遇見的人

    旅途中其實有驚喜也有困境,她們幾乎每天都不會停留在同一個地方,哪兒能停得下一噸重的拖車,哪兒就是家。

    這些準則,使得在路上不斷地交到朋友。

    她們不斷在路上「覺醒」,一直在路上的生活,會讓人離開舒適區,

    不斷走進一個個人的生活裡。

    除了震撼的自然美景,真正的驚喜就是人。

    不可思議的人,來自不同的小鎮、城市、生活方式、歷史背景、有點奇怪的人:

    關注她們的攝影師、終生監禁的囚犯、剛剛救了六隻流浪狗的卡車司機......

    和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相遇的瞬間和記憶,會改變你的視野和人生。

    最想和你分享的:1.如果可以的話,花更少的錢。

    因為我們都致力於一個共同的夢想,涉及到所有的消費時,都可以談得通。

    在路上的生活,尤其是在我們目前不能工作的美國,有個預算很重要。

    當你離開時帶的錢,可能就會成為在路上你所有的錢,那是很有限的。

    旅行並不一定意味著它僅僅追求激情。

    如果條件合適,你也可以中途停下來掙點錢再出發,這些都是靈活的選擇。

    我們這種旅行並不適合所有人,它狹窄擁擠、有點髒兮兮、並不舒服。

    你必須一直做得最好才能給自己答案。

    至於身體,我們可以幾乎不睡,跑完地圖上那些陌生奇怪的地方。

    盡最大的努力去吃的健康,盡所能地從車裡出來。

    但是我們正在做著自己夢寐以求的事情,是以前許願將來會去做的事情。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奢侈」的。

    2.和誰一起上路最重要

    關於旅行的同伴,是最重要的,旅行一定要和對的人一起玩。

    能和最要好的朋友上路,會有難以置信的喜悅和快樂。

    雖然在路上也自然會發生很多次爭執但尊重對方,及時溝通這些問題都在解決範圍內。

    我們當然也遇到過山窮水盡瀕臨放棄的時候,有一次,因為機械師的修理,車子的引擎出了問題,當時路上沒有車,兜裡只有一點錢,我們只能暫時住在一個廢車場。

    那時有對失敗的恐懼,但也不想跟父母有一場可怕的對話,就只能是呆著,再想辦法回到鹽湖城,因為在那裡有朋友。

    那是一次糟糕到差點放棄的經歷,是她們的轉折點。但已經經歷過最糟了,以後只能是越來越好。事實也是這樣。

    如果你願意冒這個險,並且明白需要為之做些什麼,不要再等了,開始吧。

    我們經常說,最大的後悔,就是如果我們再早點決定出發就好了,但即使晚了一點,也總比不來好。

    我們沒有“回家”這個簡單的選項,因為已經把所有的一切都放在了路上。

    我們仍然在路上..........

    寫完這個故事,我想起作家阿乙的那句話,

    這個世界有一些人躺在泥濘裡,看著生活把自己踩扁,而有些人撥開霧障告訴我們:人有活在雲端的可能。

    這讓我想起上路的初心。“雲端”可能是對世界保持好奇,相信可能性,擁有勇氣。但並不是鼓勵你盲目放棄一切,在現實中幻想。

    選擇自己認為對的生活,適合自己的生活,不論是選擇平平淡淡,還是轟轟烈烈,只要能對每一種選擇負責任,不糾結、不回頭,內心無悔。

  • 3 # 孫志超說

    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這個宅男一樣,去旅行時會進入了另一種狀態?

    平時的我頹廢至死,每天只想多睡一點、多看點電影、多玩些遊戲,工作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做。身在外地(即便是出差)則來個180度轉變,積極得不得了,每天都把可以做的事、可以去的地方都儘量做盡量去,好像開了掛有無限體力似的。

    然後我就在想,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時間有限?

    我相信很多人也會這樣回答:“難得的機會,這幾天不去回家了就沒法去了!”

    應該是吧?

    因為時間有限,我變得十分珍惜在外地的每一分每一刻,甚至沒有行程也會在街上亂逛。而到了第二次去的時候,我基本上就會像鹹魚一樣閉門不出,因為該去的都去過了。可能你第一次去某處時,就不會像我一樣日行千里,而是在酒店或度假村休閒地渡過,但這不過是大家的興趣或目標不同,都在珍惜時間:我在爭取時間遊玩,你在爭取時間度假。

    或因為這樣,有些人說旅行可以“尋找自我”。我覺得這個十分文青的說法有點誇張,但出遊時的確可以發掘或展現自己的興趣。近十多年,“自助遊”的旅行方式盛行,我們可以不參加旅行團,而自己一手一腳決定行程。我們不用跟著指定時間到指定地點的安排,而是自己想到哪裡就到哪裡。你就會慢慢發現自己是喜歡什麼的人:有人會去瘋狂購物、有人會去探索自然景觀、有人會去參觀歷史古蹟、有人會到不同型別的咖啡店、有人會去尋找當地美食、有人會享受高階酒店裝置,各得其樂。當然,在自己生活的地方也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不過或許我們在所居住的地方,學業、工作等等已經令你覺得沒有太多時間和心力去做這些事情。

    但是如果你知道時間有限,或許你會有多一點心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記得我參加一次培訓班的時候,就算每天由上午上課至黃昏十分疲倦,我也一堂沒有缺席,因為我珍惜在這裡學習的機會(畢竟花錢了)。

    相對而言,我們在本地很少會覺得“時間有限”的,除非是什麼有特定的 deadline 的事情。我們在自己生活的地方當然會待上很久,但卻因此不會太珍惜在這裡生活的時間。一般來說,本地的景點往往是最不會放入優先列表的,因為覺得,“我以後也可以去”。

    黑澤明 1952 年的電影《生之慾》當中,主角渡邊勘治因為患癌而陷入憂慮,開始“尋找自我”,問自己應該做什麼,從而發現自己可以做什麼,並定立人生目標,為生命建立價值。渡邊未發現自己有絕症之前,過著沒有目標的日子,沒有什麼目標希望達成,每天只是準時上班下班,重複相同的工作。有人會說,渡邊的人生大部分時間只是過著沒有靈魂的生活,死到臨頭他才懂得怎麼去活。

    為何渡邊會有這樣大的改變?因為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了。知道大限將至時,我們的思考模式會由“今年/下個月/這星期/明天要做什麼”變為“我這一生要做什麼”,整全地思考我們的人生。然後我們就會去思考,有什麼是對一生人而言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有什麼是這一生中非做到不可,有什麼是現在還可以達成的。然後,或許我們像渡邊一樣,開動“死前價值建立模式”,好像變了另一個人般努力地生存至最後一刻。

    或許你會說,我應該還沒有那麼快死,難道要等到醫生對我說對不起,我才會明白“死前價值建立模式”是什麼一回事嗎?其實不用!在旅行時我們也會開動這個模式,原因也是一樣:知道自己時間有限。我們知道我們出遊有幾多天的時間,所以我們會整全地思考這個時間我們要做什麼。只不過,當我們回到家之後又回覆之前的狀態罷了。

    當然,旅行模式跟死亡模式有所不同。旅行的 deadline 只是你該次旅行的 deadline,你可能會認為,“我下次還會再來的!”(個人經驗:除非是較大的城市,否則不要假設自己會再去。)而死亡的 deadline 卻是“真·究極·EX·終極 Deadline”:它是你生命 deadline,對你來說它是所有東西所有事情的 deadline,過了這條 line 你便會是 dead。所以我相信,死亡模式為我們帶來的外掛能力,遠遠大過旅行模式。

    相信大家和我也一樣,知道自己終有死亡的一天,但不知道是哪天。不過我們不用好像渡邊到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才開動價值建立模式。當你在閱讀這篇廢話的時候,你的(自然)生命或許已經過了 1/4 甚至 1/3、1/2 了。

    生命是有限的,請珍惜時間,別說了,我要開始蹭飯了。

    ————————————————————————————————————

  • 4 # 祈福匯

    記得傑克.凱魯亞克在《在路上》有這麼一句話:“世界旅行不像它看上去的那麼美好,只是在你從所有炎熱和狼狽中歸來之後,你忘記了所受的折磨,回憶著看見過的不可思議的景色,它才是美好的。”旅行與年齡無關,只要在路上就是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是隨著多次的心靈碰撞、不斷積累、沉澱的,最終都將慢慢轉化成屬於自己的人生經歷。

    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詮釋了旅行的真意。我們來看看這些歷史名人,他們是怎麼通過旅行方式改變自己直到影響世界。

    徐霞客: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經過34年的旅行,著有《徐霞客遊記》。在1613年—1639年間,他通過旅行觀察所得寫出遊記,讓人們對各地域的民族文化、宗教、經濟、地理、地礦、水文、植物生態等現象作了具體記載,他在中國古代地理學史上超越前人的貢獻。

    馬可.波羅:世界著名的義大利旅行家和商人,17歲跟隨父親與叔叔,在中國遊歷17年,回到威尼斯寫下了《馬可.波羅遊記》,在當時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開闢了中西方接觸的新時代。

    鍾文芳:1986年以單腿騎行自行車的方式環遊中國,歷盡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我們在許多旅行者的遊記中發現,當一個人的眼界開闊了,看問題都會有所不同,就會發現對人、對事變得更加包容、心胸更加寬廣。甚至看一本書、一部電影,經歷一件事都有可能改變你對某些觀點的認識,何況是旅行?當一個人能隨心所欲地汲取旅行中得到養分,每次旅途都能收穫不同的自己。

    1、旅行會改變容貌和性格:因為樂觀向上的精神,心情愉悅,即使沒有化妝卻也變得更加沉著美麗;

    2、旅行會開闊視野:走出了狹小的圈子,接觸不同的人與事,面對不一樣的環境,發現不一樣的自我;

    3、旅行能提升分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生不可遇見性的問題時能隨機應變,是提升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4、旅行會使你更加勇於冒險與堅持:在行走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變得與過去不同,不怕鼓起勇氣去嘗試,也不怕去挑戰前所未有過的經歷;

    5、旅行會使你學會感恩,懂得謙卑:當你走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在沒有走出自己的圈子時,總以為所有事物可以掌控在自己手裡,從未發現不足之處。當你挖掘到異域文化帶來的衝擊,才猛然發現這世界有著更多的未知有待探索,旅行讓你懂得謙卑,會有更多的慾望去了解更多的人和事;

    6、旅行影響自己的價格觀與夢想:或許自認為有一份舒適的工作就可以度過餘生,只要努力賺錢、努力工作、買車買房就夠了,但是走出去以後才明白,自由、快樂、知足並不是靠豐厚的物質就能獲得的感受。

    價值觀是一個抽象的定義,它超越了具體的行動和環境,它來自於我們對內心的感受和評價,沒有對錯,只有真實與否;它提供給你工作與生活的內驅動力,是關於“什麼是重要的觀念”。

    所以說,旅行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自我價值觀,從這樣一件有趣的旅程當中能為自己找到來自心底裡那份最深的期盼,以及嚮往自我放飛的心情。

  • 5 # 影像遊

    小遊觀點:對於一個善於學習的人來說,長期的旅行確實可以改變一個人。

    旅行可以調整一個人的心態,開闊一個人的眼界,增長一個人的見識,從而潛移默化的慢慢影響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態度。

    常言說的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而旅行,正是一個行萬里路與閱人無數的過程。

    對於一個善於學習與總結的人來說,旅行更是一個修身養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接觸各種不同的人,瞭解各種不同的文化,我們能學習的東西太多,我們的閱歷與經歷也會不斷增長。當這個過程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是可以對性格產生一定影響的。

    而如今社會的生存壓力日益增大,年輕人每天都會面臨著數不清的生存挑戰,旅行也是一種非常好的緩解壓力的方式。

    當你心情壓抑時,去感受一下茫茫大海的胸懷,心情會豁然開朗,當你情緒低落時,站在群山之巔,仰頭撥出心中苦悶,便會頓感暢快,當你調節好心情,也許便能更好的生活與工作。

    但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天性,想要改變,光靠幾次旅行,我想可能是遠遠不夠的,人的性格,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閱歷與經歷的積累而慢慢發生變化,這是一個過程,因此。想靠旅行改一個人,需要的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

  • 6 # 山人品茶

    旅行和旅遊稍有不同,旅行更多體驗自己對需求的感受。旅行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嗎?準確的說,因人而異。(當然孩童是可以的)當一個成年人遊走四方,真正的是不斷修正自己價值觀,客觀認識自己,走近大自然體驗人存在的幸運和珍貴。人類在自然介面前如此渺小。真正改變,不是全部人,而是一部分,一部分人帶著自我意識,修身養性體會人間萬事無常,接受生活骨感的人,才會努力去創造生活浪花,才會感謝生㓉生命的奇蹟。不是所到之處,遊走之地,每個路人都會有意無意改變。當然看得多了,眼界大開,但是這一切回饋到可以改變一個人,未免太過神奇了。路過的依然是路過人,想改變的人努力從視覺中尋找答案。

    世界很大也很小。去異國跳廣場舞大媽,更多是自信自豪喜悅之心,改變的自戀舞迷分享,分享是快樂。當我去高棉被追索小費時,還有一群小孩黑黑小手希望給糖和餅乾,你分享的是落後貧困貧窮的可怕。當我在義大利街頭歺廳吃地中海海鮮大餐時,臨桌三位衣著華麗老太太只要一份定食,卻說笑動聽,盤子在三個人的刀歺下,轉來轉去,轉到誰眼前,那個人就優雅吃幾囗。我不敢拍照,會擾了她們。當貧困動盪了來臨時,民眾心態如此淡定從容。讓我路過,讓我改變了,隨意而安心境。

    我常出去,我喜歡觀察是人文。在北歐看到富有和極簡的生活態度。瞭解遠古時代的傳奇“海盜船”故事,知道是信教改變了這種謀生手段。在加拿大尼亞加拉瀑布船上,體驗瀑布零距離溼度。克服恐高登上小飛機遊覽,瞬間我改變了對高度恐懼,自然美麗可以征服一切。

    旅行,生活是一個7天又一個7天,是歲月平凡的旅程。去異地遊,是為了換心情。一個人心智改變,其實永遠在路上。不同的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改變是願意學習進步的人。社會科技智慧如此進步,也許宅家也可以改變一個人。

  • 7 # 惠惠熊

    有一句話就說得很好: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說的是你要不就閱讀,要不就去旅行。

    對的,經常旅行真的會讓人改變,一種漸進的過程,每一次旅行回來都會有一點點變化。至於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旅行是一種自主的過程。就拿第一次出去旅行來說,無論是單獨一個人旅行還是和朋友一起出去,出門前都需要制定好相關的旅行規劃。我有次出去旅行是和男朋友去武漢(當然是瞞著爸爸媽媽的)那時候我們都還小,前10多天,我們就開始在網上看火車票,搶票,比對高鐵,動車和飛機甚至是普通列車的價格,選擇最經濟,最舒適的交通工具,最終確定了動車。之後我們在美團和去哪旅行上挑選酒店,我們的主要目的地是武漢大學那塊,考慮到距離和價格以及服務等因素,就選擇了武漢理工大學附近的一個酒店,叫做如家酒店,之前也住過,知名連鎖的酒店,服務也挺好。當然後來也準備好了相關的生活物品,出發前也有計算好提前多少出去,不至於到的太早也不至於到的太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慢慢學會了自己在外生存。

    2.開眼界,長見識。每一次出門你都會發現這次又見到了不同的事物,或許是故宮的內部構造,或許是北京胡同的延綿,又或許是福建廈門的大海……通過他們,你會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瞭解關於這個世界的更多東西。

    3.釋放壓力,享受生活。現代大都市的生活總是讓人壓的喘不過氣來,重負總得找到一個發洩口,不然會有相應的精神問題。經常旅行就是一種很好的解壓方式,所以現在很多人在失戀後或者心情不好時都會選擇一個人出去旅行幾天,等到旅行完回到家的事後,悲傷或者壓抑的情緒會減輕很多。

    4.重新定位自己。記得曾經聽過一個故事,真假有待考究,講述了一個富商來到大理和雲南,之後就再也不想回去,因為他迷上了這裡的景色。在旅行的工程中,每一次新的發現,都是對自己的重新認知。也是通過旅行,我接觸到了很多大自然的美好,現在功利心也沒有以前那麼重了,反而喜歡歲月靜好的生活,一反之前的爭搶,變得更淡然。

  • 8 # 超級小包子

    作為一名以旅行為職業的人,我可以很負責的說,旅行可以讓人改變很多。

    旅行,可以讓人的眼界更加開闊。有人說,旅行就是從一個人待膩了的地方到另一個人待膩了的地方。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在同一個地方生活,身邊的一切都會失去新鮮感。當你走出去,才會發現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有很多東西是你沒見過的,有很多事情是你沒聽說過的。有人會說,現在網路也能做到這些。但無論是圖片還是視訊,跟眼前的實景、切身的感受是無法相比的。

    旅行,可以讓人更加開朗。旅行很重要的一個“功能”是放鬆心情。很多上班族在辛苦了一段時間後,都喜歡通過旅行來散心。旅行可以讓你暫時卸下生活的壓力,放下不開心的事情,甚至可以忘掉煩惱。整個人輕鬆了,自然也會開朗了。

    旅行,可以讓人成長。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旅行,最需要具備的是交流、溝通能力。經常旅行,就意味著經常需要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環境下,跟各種陌生人打交道,做事、甚至是為人處世的方法都會不斷的提高。

    旅行,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能力分很多種,比如經常出國旅行,可以提高英語水平。經常坐飛機、住酒店,就可以大致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方的機票、酒店便宜。就算這些都沒有,旅行時的經歷、見聞等等,也會留在你的記憶力,成為人生的一部分。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經常旅行,你的知識面會越來越廣,瞭解的東西會越來越多。

  • 9 # 小樹懶的心理樹洞

    從科學角度來講,是的。一段旅行可能不僅讓你心情愉悅,更會給你帶來長期的人格變化, 進而影響你在未來的情緒狀態和行為模式。《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家》曾就國外旅行對人格影響進行了研究,發現長期旅行的人傾向於擁有更高的開放度和更穩定的情緒。

    這是因為“長期國外旅行讓他們跳出了舒適區,旅行者不得不適應新的人事物。即便只是鄰近的國家,也必須適應語言和食物的差異。這有助於旅行者獲得全新的視角,並對日常的變化不再大驚小怪,降低情緒化反應。”

    為什麼旅行者在實驗結束後會擁有更穩定的情緒?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們在旅途中會不自覺地將慾望刪繁就簡。而那些擁有過多欲望的人,通常會處於不穩定的情緒狀況之中。

    印度哲學家迦比爾對此的解釋是:“膚淺人生的一大好處就是你永遠不會難過太長時間,因為讓你不快的事情並不重要。同樣,你獲得的快樂也既不重要也不會持久。什麼都不大持久,因為什麼都不大重要。”

    在旅途中你一邊走一邊看,有想做的事就去做,有想吃的東西就去找,也許要搜尋幾條街道才能到達,也許因為沒有預定希望落空,也許在轉角遇到了意料之外的驚喜,這都可能會發生,而這段經歷和等待反而為最終結果賦予一層特別的意義。

    社會心理學家蓋倫博士指出,幫助人們減少慾望的兩種途徑是苦難和冥想。而旅行則兼具了苦難的艱辛無常和無意識的靜觀,大概是淨化慾望最溫和的方法。

  • 10 # 鳶尾

    經常旅行確實會給人帶來很大的改變

    1、 眼界

    常言道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很多地方你只看新聞或者電視雜誌,對它的瞭解都是片面而單薄的。只有你自己去過了,你對那個地方的印象才是鮮活的。記得我第一次去麗江市1999年的春節,那時候的成都還沒有肯德基麥當勞,更沒有什麼奶昔蘋果派,而麗江當時是老外揹包客的聚集地,有奶昔,有蘋果派,有5元一杯的咖啡,而且那時候的麗江過春節,每家每戶都是毛筆手寫的對聯,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氛。 而第一次去日本是2000年。那時候中國的火車全都是綠皮火車,沒有高鐵,那時候的日本處處新幹線。那時候日本一碗拉麵就要人民幣三五十元,那時候成都吃回鍋肉都才只要十多元錢。而現在我們的高鐵也到處都是,上海更是繁華得讓人炫目。

    2、 豁達

    我常說熱戀中的男女一定要安排一次長途旅行。因為愛情是盲目的,熱戀中的男女眼中只有對方的優點,也在盡力展示自己的優點。在旅途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很能檢測出對方的本性和價值觀。可以一起愉快的旅行,生活中磨合也容易一些。旅途中哪怕安排得再精密,難免會出現突發狀況或者意外,常常旅行的人都會解決問題的高手。所以愛旅行的人一般都比較豁達開朗好溝通,因為時常在外面玩需要各種交流。

    3、 知識

    很多人第一次去國外旅行後都有個感觸:我要好好學英文了! 我因為喜歡去國外旅行,所以重新把在學校裡學到又快遺忘的英文撿了起來,還用的馬馬虎虎。這就是旅行帶來的動力。而且在旅途中去的很多地方,都是歷史或者地理課本里提到過的,這時候再帶著旅途中的記憶回看那些書本,記憶特別深。我喜歡博物館,那更是一個漲見識的好去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理解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