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考攝影詩詞
-
2 # 五更叔叔
在當前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企業招聘人才更傾向一些名聲響亮的高校,因此,高校自然都希望擁有一個能擴大社會影響力的校名;並且一個“高大上”的校名更容易吸引一些學生和家長,特別是無法在本省高校就讀的學生,家長更會尋求省外的高校作為第一選擇,不過由於對省外高校的不瞭解,當然選擇擁有“高大上”校名的學校,這樣,學校就能在高考招生中獲取更多優秀的生源,自然提高了招生率,並且提高了錄取分數;當然在獲取一些“高大上”的校名時,學校的教育行政級別也會相應的上升,也就能獲取更多的教育經費和資源,充實自己的教研實力,擴大影響力。
但是,一旦有了利益輸送,更名似乎成了一個工具,有些高校雖然更改了校名,但辦學質量差,文化底蘊不足;縱觀近年來頻繁更名的一些高校,都是些辦校時間不長的學校,尤其一些三本院校。
針對這種現象,政府、高校、考生應該如何做呢?
(1) 政府應該堅決糾正部分高校的行為,引導高校把精力和資源用於特色學科專業建設和內涵發展上來;
(2) 高校辦學應該更注重內涵發展,不要貪大求全,盲目像綜合性,多科性發展,安與定位,穩健發展;
(3) 針對考生,不要盲目相信眼緣,注重實地考察,在填報專業的時候,能夠多方面學習和諮詢,切記不要為了讀大學而隨便選擇。
-
3 # 廣州教育圈O
高校更名主要有幾種型別,第一種是辦學性質的不同,如大量民辦高校去“民辦”,尤其是職業學院。第二種是教育方向的改變,如前身為廣東民族學院的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在1998年第一次更名時曾名為廣東職業技術師範學院,突出學校的職業教育特徵。第三種是高校類別的不同,高校根據學科專業、師資隊伍、辦學規模、基礎設施的不同層次,可以分為“學校”、“學院”和“大學”,學院主要指門類科目較少、專業性強的高校;大學相對而言,門類科目更全,突出綜合性與規模化。
近年來的高校改名,大多屬於第三種類型。
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教師巫麗君指出,在高等教育有限市場化的背景下,高校更名具有一定的資源博取功能。美國Westfield State College的公共關係學者D.F.Treadwell教授對24名學生校名偏好的調查結果進行聚類分組統計分析後發現:當潛在的學生對大學沒有細節性地瞭解之時,高校的名稱對吸引考生存在一定的作用,一個精心選擇的校名能夠起到積極效果。
更名所帶來的正面效益,自然讓不少高校心動,但換校名並不僅是換個名稱那麼簡單。從“學院”到“大學”,需要在辦學規模、學科與專業、師資隊伍、教學與科研水平、基礎設施、辦學經費、領導班子等方面達到相關的標準。如師資方面,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數所佔比例要從30%提升至5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佔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一般應達到20%以上。
因此,申請更名的過程,本就是一個博取資源增強實力的過程,加上更名後得以提升的吸引度,更名成功對於高校自然是正面效益更多。
回覆列表
為什麼要更名?無非是擴大影響力,吸引優質生源,以及招聘更好的師資。
為什麼熱衷於學院改名大學?因為大學真的比學院高階一點點。"大學"要求要有三門學科作為主要學科,"學院"要求一門學科作為主要學科。教育部要求要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數量,具備博士學位的教師數量,教授職稱的數量還有全日制學生數量規模等等,才能由"學院"升級為"大學"!從這個要求不難看出,學院比大學低階一點。還有,政府的對高校的撥款,整體來說,大學也要比學院撥得多;大學校長也比學院校長的行政級別大一點。所以明白為什麼學院拼命發展要改名大學沒有?
同樣是學院/大學,為什麼還要改名?想去掉一些名字上的"土味"。如果是學院,名字還帶"技術"兩字的,會讓人誤會是個專科學校,還一不小心被別人叫"技院",那怎麼行,所以要去掉。還有"水產""煤炭""紡織"這些特色名字,都要換個包裝,如湛江水產學院,大連水產學院分別改名廣東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是不是瞬間高大上了!中國煤炭經濟學院改名山東工商學院,中國紡織大學改名東華大學,為了去掉"土味"特色的名字,連國字號都不要了,也夠拼的。
跟上時代潮流。如今"財經""經濟""理工"非常吃香,如岳陽師範學院改名湖南理工學院,浙江絲綢工學院改名浙江理工大學,蘭州商學院改名蘭州財經大學,華東地質大學改名東華理工大學,河北地質學院改名石家莊經濟學院(一直想不明白是如何由地質跨到經濟改名的,完全沒關係的兩個學科啊)。
只是改來玩玩而已。華北航天工業大學改名北華航天工業大學(華北→北華,校長可能認為大家都在改名,自己也跟著改來玩玩,不然就落伍了);四川大學→四川聯合大學→四川大學(校長:改名真的好好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