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活力,最健康的人生在40歲以下。而很多人最有成就,最需要健康和生命的階段卻在人生的後半段!比如60-70-80的人處於人生的最高峰,卻是缺少生命和健康!
回覆列表
-
1 # 1475李君豪
-
2 # 施治強
謝邀請!《論語·為政》中講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裡面的意思就是三十歲的時候正值輕壯年,身體狀況最好,也正是做事立業的好時期,四十而不惑”,人到了四十歲,“三觀”基本上固定穩定了,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內心都很清楚,這時就不能隨隨便便就為外物所迷惑了。而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就應懂得自然的規律法則,做什麼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因為已經深諳內在的門道了。 “六十而耳順”,六十歲的時候自己可以聽得進不同意見,凡事均能看透卻不說透,已經有了足夠的人生閱歷與智慧。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七十歲的時候可以從心所欲的幹任何事情,不會幹出出格的事,對自己的人生進退把握得當,拿捏有度,過得是一種自主自在的快意人生。
因而,什麼事情都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人生亦是如此,青壯年往往閱歷淺,經歷少,不可避免地要碰到一些挫折,遇到一些教訓,可以說感性認識要多一些,而人到中年,無論從人生經歷還是處事經驗等等,都有一定程度的積累,對待人生的態度,看事的角度,做事的程度都會相對成熟,取得成功,做出成績的機率也要勝於青壯年時期。
-
3 # 粉紅姍姍小姐
除非你是超人,具有極高的天賦。
常規上講,經驗和能力都是需要時間積累,不斷打磨的。直白的說,是要付出的,而付出往往以你的精力,健康為代價。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有得必有失”,反過來“有失未必有得”。
一句話講:量變到質變需要足夠的時間積累,這是社會形態發展進步的自然規律,且此規律適用未來。
詳細講講的話,我們先看張圖:一張富豪榜單其實已經說明很多問題了:
除了接班的楊惠妍和嚴昊之外,平均年齡50歲➕
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張圖:
80後財富榜單,年齡段在29——38歲之間,可榜單平均年齡也是36歲+
這兩張榜單叢側面也反映了,要想在某領域有所大成就,基本上都是35歲以上了,倒推回來,二十一二歲大學畢業,也至少需要15年左右的行業或者縱深積累才能在某領域有所成就,再換一個場景,拋開這些富豪榜單的英雄們,就你我各自交際範圍內的被我們敬仰的那些大牛們,有幾個年紀輕輕就能在所屬領域縱橫睥睨的呢?對不對。
最健康最有活力的青年階段,並非如題所示的碌碌無為,而是在工作經歷中不斷的學習、沉澱、積累、總結。隨著職業的發展,認知的深度和寬度不斷提升。繼而成為一個領域的專業人士,甚至專家。在這個不斷成長的過程中,積累了人脈、積累了資源、積累了財富,時機成熟,以合適的專案變現積累的一切,協同大家一起為社會某一領域的發展作出大的貢獻和推動,同時也收穫了財富和成就。
至於身體健康,任何生物都有生老病死的生命週期,人類雖是智力最高的地球主宰,可依然無法迴避自然規律,7老8十以後,人生該經歷的該拼搏的該收穫的都有了,這一生何其燦爛,死有何惜!
最後用這張圖來總結:健康的活著就是此生最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