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果的秋天EVA
-
2 # 大資料小白
針對如何快速搭建資料分析體系這個問題,作為資料分析師,我覺得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熟悉業務邏輯,包括商業邏輯,銷售和運營模式,產品功能,使用者物件等;明確要統計分析的業務需求,建立相應場景的業務指標體系;提出分析假設、尋找對比資料、獲取資料進行分析;給出分析結果,並結業務方反饋進一步深入分析,不斷迴圈。
總結下來分為以下步驟:
1 熟悉業務邏輯
2 建立指標體系
3 進行資料分析
4 給出結論和反饋
1.熟悉業務邏輯
資料是產品效果的表達方式,在搭建資料體系前,必須先明確業務型別、明確驗證目標:
A. 業務區分上,不同的行業領域,其關注點是有很大差異的:
(1)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看重的是保有量非0的使用者數、使用者的資金保有量、申購量、使用者財富指數等;
(2)電商行業,看重的是產生購買行為的使用者數、使用者購買金額、購買頻次、復購週期等;
2. 建立指標體系
明確了業務場景、統計/分析目標,下一步則是繼續拆分合適的衡量指標;對於資料分析需求來說,還需要在此之前提出分析的假設。以下舉例說明:
A. 分析某個產品功能的轉化率
轉化率一般可分為註冊轉化率、申購轉化率、場景使用者轉化率、入口轉化率等,亦即“使用者對某款產品路轉粉”的過程。
B. 透過使用者活躍度分析指導產品最佳化方向
活躍度指標可分為使用者登入/訪問頻次、場景設定頻次、申購/購買頻次、互動頻次等,主要是看使用者在產品上的留存和活躍程度,比如使用者近30天內登入過10次,使用者近90天內發生了30次申購行為。
C. 監控使用者健康度
產品的健康度在某種意義上說跟活躍度有點交叉,有些廣義的概念可把活躍度包含於健康度內。
比如,ARPU值、使用者流動性、會員體系下的使用者升降級速度…都是衡量一款產品健康度的指標。
D. 使用者流失節點分析
很多產品上線一段時間後,發現流失率越來越高,這個時候可關注使用者在整個鏈路上的流失節點:使用者主要是在哪一步開始流失的,使用者流失的集中時間點是在什麼時候,從流失節點著手進行產品最佳化、適當的流失挽留堵漏等操作。
3. 進行資料分析
沒有對比的效果指標評價,都是耍流氓。一款產品上線效果,產品經理要看到其中的利弊,並且找到合適的參照物來對比效果,才可以做出評價和結論。
因此,得到產品的上線效果資料後,需要找到對應的產品做標的,而這個標的,可以是競品、可以是歷史經驗資料沉澱、也可以是行業內預設的標準等。
4. 給出資料分析結論並反饋
資料分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地下鑽,從不同緯度分析才有可能發現問題所在,一般情況下,基於假設得出的結論可能得不出實際的效果,需要和業務方不斷地探討,並從其他的維度分析,不斷迴圈,有可能才能得出最終的結論。
回覆列表
首先得有一個明確的思路,用本子或文件把大概思路寫出來,然後一步步去細化,從每一個角度去思考是否還有不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