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蕭武

    曹魏最終被司馬氏篡權,當然和從曹丕到曹叡一直持續了二十多年的對宗親的打壓有關。

    宗室對任何一箇中央集權的王朝來說,都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輕不得,重不得。宗室權太重,會影響到皇權的穩定,宗室權太輕,朝廷大臣權太重,如果又缺乏必要的制約,就容易出現權臣,同樣會危及皇權。

    宗室本來就是皇權的衍生品,和皇權是同氣連枝的。當皇權受到威脅的時候,他們的特權自然也會受影響。所以,無論是出現了權臣、後宮、外戚專政的問題,都會面臨如何處置宗室的問題,大多數都要加強控制,避免宗室出現大規模反抗的局面。

    比如漢初呂后專政時期,就對宗室藩王進行了一些調整,以加強控制,同時則把她自己的兄弟也封王,並授予兵權,這就是在為從劉氏手中奪取皇權做鋪墊和準備。但呂后死後屍骨未寒,劉氏藩王就舉兵討伐諸呂,很快就成功的奪回了對朝廷的控制權。

    後來群臣商議要立當時的代王劉恆為帝,劉恆擔心朝廷功臣都在,又剛誅殺諸呂,勢力正大,怕自己去長安以後鎮不住場子。他的臣子宋昌就勸他,外面有劉氏宗藩,又有有兵,功臣們也不敢把你怎麼樣。代王就去當了皇帝,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

    到文帝的兒子景帝的時候,劉氏宗王發動了七國之亂,朝廷出兵平叛後,開始強制推行推恩令,以打壓宗王的勢力。但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皇帝只能依靠大臣。一旦出現幼年繼位的皇帝,就會出現權臣。所以漢武帝一死,霍光就成了漢朝的實際控制人,實際上就是權臣,皇帝廢立完全由他說了算。

    所以到漢朝後來又形成了另外的做法,也就是重用外戚,比如皇帝的舅舅。漢武帝就曾經想讓太子繼位之後,由衛青來輔政。這個做法延續到東漢,就更厲害了。每個幼年登基的皇帝,都由舅舅以大將軍錄尚書事的身份輔政,實際上控制朝廷。

    曹丕繼位之後對宗室,尤其是他自己的親兄弟控制比較嚴,是多重原因造成的結果。一方面是因為在奪嫡過程中,他受到的壓力比較大,他得勢後有報復的意圖。但同時也不能忘記,對宗室的這種防範,本身也是漢朝以來留下的政治傳統,曹丕是順著走,目的還是為了加強皇權。

    司馬氏能夠順利奪取皇權,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當然就是對宗室的過度打壓,讓曹氏近支宗室都不敢靠近曹魏的政治。比如曹叡臨死前,曾經希望由曹操的兒子燕王曹宇來輔政,但曹宇不敢接手。這當然是因為他長期遠離政治中樞,缺乏能力,也缺乏實力,怕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而且,曹丕、曹叡都短命,導致曹芳登基的時候只有八歲。而輔政的大臣曹爽、司馬懿又和曹芳沒什麼血緣關係,郭皇后對他也沒什麼感情,所以作為皇帝的曹芳反而成了整個曹魏最勢單力孤的一個人。無論是曹爽還是司馬懿專政,曹芳都是傀儡。

    相比之下,司馬懿從高平陵政變到最後完成篡位,中間經歷了三代四個人,司馬師和司馬昭、司馬炎不斷接力跑下來,而且用了十七年時間,才完成皇權轉移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無論誰犯一個嚴重的錯誤,都有可能導致這個過程中斷。但司馬氏祖孫三代卻沒有犯錯誤,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在繼位的時候都已經是成年人。

  • 2 # 或許很瀟灑

    曹魏政權滅亡的原因是高平陵政變之後,司馬懿大權獨攬,徹底掌控中央各項權力。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最終亡魏成晉。曹魏滅亡和曹丕關係不大。如果真是要曹丕負責任,也就是如以上答主所說,他過早去世。直接原因還是魏明帝託孤不善造成的。

    至於士族這個階層的形成和士族政治的弊端,遠遠不是曹丕一個人所能負責的。東漢就存在很多累世為官的世家大族,或世為公卿、著姓、大姓、二千石。如汝南袁氏、弘農楊氏更是一等高門,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及天下,依託門生故吏和其他世家大族的聯姻構成了一個龐大的關係網,在政治上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說曹魏作為法家寒族之政權被士族把控,最終被士族出身的河內司馬氏取而代之,從而把原因歸結到九品中正制制度上更是不經之談。魏晉嬗代不涉及政權內部社會階層的改變,西晉幾乎全盤繼承了曹魏的政治網路。西晉的開國功臣多是曹魏開國功臣的二代、三代子弟。西晉人劉頌明確說道:泰始之初,陛下踐阼,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孫,則其曾玄。若是說西晉是士族門閥社會,不妨想一想西晉計程車族又是從哪裡來的?

    以毛漢光先生的標統計資料看,曹魏也算不上所謂的寒族政權。士族加上小姓的比例始終超過百分之六十。士族定義:一、州郡級著姓;二、父、祖、曾祖輩三世之中有二世任刺史、太守或二千石官。小姓定義:一、縣級大姓及地方豪族;二、父祖輩曾任州郡掾屬或千石以下官吏者;三、父祖輩之一曾任大小官吏者。平民定義:一、父祖皆未曾任大小官吏者。

    退一萬步講,就算曹魏政權是寒門政權,也不值得大吹特吹,所謂的寒門只是比高門士族稍微差一點的低階士族、地方豪強、有財富的商人。

    既世單家,為人有容儀。少小工書疏,為郡門下小吏,而家富。自惟門寒,念無以自達,乃常畜好刀筆及版奏,伺諸大吏有乏者輒給與,以是見識焉。 逵世為著姓,少孤家貧,冬常無袴,過其妻兄柳孚宿,其明無何,著孚袴去,故時人謂之通健。

    我們看看史書的寒族到底是啥意思,《晉書華譚傳》記載華譚“又舉寒族周訪為孝廉”,似乎周訪是寒族,我們可以看到周訪本傳記載的家世生平。很明顯,周訪的祖父都是有官職在身,且周訪本人為郡功曹,郡功曹是掌握本郡選舉的,自東漢以來就被當地豪強所控制。周訪的家族也是當地的地方豪強,和我們現在理解的寒門平民根本不是一回事。

    周訪,字士達,本汝南安城人也。漢末避地江南,至訪四世。吳平,因家廬江尋陽焉。祖纂,吳威遠將軍。父敏,左中郎將。訪少沈毅,謙而能讓,果於斷割,周窮振乏,家無餘財。為縣功曹,時陶侃為散吏,訪薦為主簿,相與結友,以女妻侃子瞻。

    九品中正制只是選官制度,其初衷也並非是拉攏士族支援漢魏嬗代而設立的。更何況越來越多的人支援九品的前身是曹操草創,曹丕加以制度化。沈約在《宋書恩悻傳序》:“漢末喪亂,魏武始基,軍中倉卒,權立九品,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九品設立之初,是為了糾正察舉制的弊端,也有把選官權力集中在中央手裡的目的。魏晉一般都是以在任的官員兼職中正一職。

    納嘗問梅陶曰:“君鄉里立月旦評,何如?”陶曰:“善褒惡貶,則佳法也。”納曰:“未益。”時王隱在坐,因曰:“《尚書》稱‘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何得一月便行褒貶!”陶曰:“此官法也。月旦,私法也。

    漢末民間盛行的人物品評頻繁地干預察舉的進行,即文帝《典論》所說【桓靈之際,閹寺專命於上,布衣橫議於下;幹祿者殫貨以奉貴,要名者傾身以事勢;位成乎私門,名定乎橫巷。由是戶異議,人殊論;論無常檢,事無定價;長愛惡,興朋黨。】

    東漢的察舉制基本被世家大族或地方豪強所控制。

    九品在設立之初,是達到了目的的。《晉書·衛瓘傳》:魏氏承顛覆之運,起喪亂之後,人士流移,考詳無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為一時選用之本耳。其始造也,鄉邑清議,不拘爵位,褒貶所加,足為勸勵,猶有鄉論餘風。《晉書·石季龍載記》:魏始建九品之制 , 三年一清定之 , 雖未盡弘美 , 亦縉紳之清律 , 人倫之明鏡 。從爾以來 ,遵用無改 。

    九品中正制在後期維護了世家大族的利益是事實,然而在維護士族選官特權方面,根據陳琳國先生的統計,中央吏部所起的作用和中正同樣重要。一流計程車族根本不需要中正的舉薦,而是透過中央吏部的銓選直接擔任散騎、黃門、尚書、著作秘書等顯職。

    第二:普遍認為曹丕打壓宗室,致使宗室諸王無權,使得曹魏天下被篡。

    宗室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帝系宗室是宗室,旁支疏宗也是宗室。曹丕防範的是曹操的兒子們,如曹植曹彰,因為他們是潛在的威脅。任何時代,與皇帝血緣相近的宗室都是潛在的威脅。事實上,如果不糾結於狹義的宗室,我們可以看到,曹魏的宗室在曹魏政壇上一直是相當活躍的。曹丕登基後,曹仁、曹真、曹休、夏侯尚一直身居高位,帥兵征伐、出鎮一方。曹丕去世前,也是安排宗室和大臣共同輔政,且以宗室為主。曹叡登基,為了政由己出,將三位輔政大臣派到地方。後來曹休曹真相繼去世,曹叡還心憂不已。

    【吾年稍長,又歷觀書傳中,皆嘆息無所不念。圖萬年後計,莫過使親人廣據職勢,兵任又重。今射聲校尉缺,久欲得親人,誰可用者?】事實上,曹叡一開始的託孤人選全是宗室。其年,帝寢疾,欲以燕王宇為大將軍,及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共輔政。但是因為臨死前神志不清,曹宇等人政治經驗不足,被劉放進讒言,致使曹叡臨時改選託孤人選,罷免曹宇等人,以曹爽司馬懿輔佐幼子。即使神志不清,曹叡也沒有讓司馬懿居曹爽之上的意思。從史書記載明顯可以看出,曹爽仍是首輔,地位、權力在司馬懿之上。【帝寢疾,乃引爽入臥內,拜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與太尉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少主。】

    其後曹爽又引用弟弟曹羲、曹訓參政。可以說曹魏政權自建立伊始到高平陵之變期間,宗室始終掌握核心權力。曹爽被殺,也意味著曹魏政權的轉移。

    相關參考:陳琳國《兩晉九品中正制與選官制度》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

    黃留珠:《秦漢仕進制度》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鼠娶親的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