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二齋
-
2 # 書法線上課堂
應該是力透紙背吧,古人曾經說過:常欲使力透紙背。
而這句話,有兩個靠譜的出處,一個出自《顏真卿述張長史十二筆意》:
“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
另一處見於唐代韋續《墨藪》:
“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矣。”
請注意這裡的“常欲”兩個字是非常重要的兩個字,也是我們理解力透紙背這個概念的一把鑰匙。
常欲,可以理解為常想要,經常想要這樣做。
所以我們看到,這裡對於力透紙背的要求,其實是一個理想狀態下的要求,也就是說書法家在寫的過程中,是希望力求達到這樣的一種狀態。
-
3 # 真空妙有無量壽
"力透筆尖“,不知題主從何處擇取。首先說這是一個有違邏輯的"病句″,"透"與″筆尖"搭配,不符合常規語言習慣。"力透紙背"的說法,是表述力度的穿越感,增強了紙面效果的厚重丶紮實。如果力度穿越了筆尖,那是散出毫端的無功之力。只有"力慣筆尖(鋒)″或"力注筆尖(鋒)″,才合表述邏輯。
"錐畫沙″丶"印印泥"丶"蟲蝕″丶"壁坼"丶"屋漏痕"等等的感覺效果,都是筆鋒犀利丶沉穩的力度感。可以體會到書寫者的臂丶腕丶指的運力技能,直慣筆尖,遊刃有餘。"心手雙暢",或說"無間心手"的氣功態的發力功夫,才是爐火純青的修為。"筆力",不是蠻力丶莾力丶蠢笨的表面浮力,不是純臂腕指的肢體之力。是心神之力,是太極氣功之力。久久功純,意念心發,運用自如,隨意而達,恰到好處。
"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方能在點丶劃之上,"變起伏於鋒杪(尖),殊衄挫於毫芒",微妙細節,纖毫畢現,全在鋒尖毫端之運轉,無此功力,豈能夠乎?
-
4 # 唐聖寶
很多古代的書畫大家講過,“筆是為了達到線條的工具”,力透紙背是指字的力度達到一種厚實的感覺。並非一定得刀槍劍戟“舞文弄墨”,毛主席的字又力吧,但王羲之的字一樣有力,力透紙背。而兩者是差異性很大的。
回覆列表
書法中力透筆尖很少聽說,我們經常聽到的名詞是力透紙背,主要形容書法的力量感非常強,透過紙的背面就能看出來。
這個並不是誇張,力量感很強、用筆厚重的作品是可以透過紙的背面看出來的,以前的一些老師傅教學生,檢查作業不看正面,先看看紙的背面,用筆紮實的字背面也一定是黑色的,要是用筆浮漂、輕滑,背面就沒有墨色,這樣的一般是認為寫的不好,不紮實的。
在書法裡,力量感、厚重感是很重要的一個審美要素,即使是非常飄逸的風格,它也要求是在厚重的基礎上靈動和飄逸,單純的飄是書法裡的一個弊病。書法裡的力透紙背、入木三分都是這個意思。
要想做到力透紙背,必須要用中鋒用筆,同時書寫的速度不能太快,讓墨沉到紙裡面去。
還有一種可能的說法是力達筆端,很多書法愛好者寫撇的時候,起筆很好,但是到到收筆的時候習慣甩出去,這就沒有把書寫的力量送的最後,最後撇的尖也容易飄。
正確的寫法是把毛筆送到最後,力達弊端,不要甩出去,這樣整個筆畫都會充滿力量感,而不至於發飄。
總之,厚重和力量感是書法的重要的審美因素,沒有了力量感,再高階的用筆、再高的格調都是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