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廢柴新視野

    美式戰機和蘇式戰機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區別,那就是尾焰顏色不一樣。一般來說,美式戰機尾部所噴發出的尾焰是橘紅色,而蘇式戰機尾部所噴發出的火焰則為藍色火焰,這兩者的區別表面上是顏色的差異,但是本質上是發動機的差異。美式戰機的發動機相對比蘇式戰機的發動機壽命更高,其次在發動機的耐高溫材料研製上,美國的水平也超過俄羅斯。

    總體來說,美式戰機發動機允許富油燃燒的工況多於蘇式戰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尾焰呈橘紅色。另外在蘇式戰機和美式戰機的加力燃燒室位置也有很大不同,美式戰機比較注重隱身效能,加力燃燒室大多比較靠內,設計在戰機發動機深處,而蘇式戰機的加力燃燒室則比較靠近尾部。

    蘇式戰機和美式戰機的最本質區別,是發展方向不一樣。俄羅斯曾有“力大磚飛”的說法,按照俄羅斯軍方的“第六代戰爭”的思想,他們認為未來的主要作戰模式是非接觸作戰,因此比較注重遠端精確打擊能力,在隱身效能方面是一塊短板,從俄羅斯的最新戰機蘇-57就能看出蘇式戰機的發展趨勢,機動性十分不錯,但是隱身效能非常薄弱。

    但是從美軍F-22、F-35等戰機當中可以看出,美軍非常注重航電系統以及隱身效能的發展,這兩點與俄羅斯有本質的區別,俄羅斯講究速度和火力這種粗暴的提升戰機能力的方式,而美國則喜歡玩高科技,發展垂直起降、先進的航電系統和隱身效能。如果把美式戰機比作是變色龍的話,蘇式戰機就是巨鱷,美軍喜歡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蘇式戰機則武裝到牙齒,但是極易被發現。

  • 2 # 大志遠思想空間

    蘇系戰機和美系戰機的根本區別在於進攻和防守,美國是進攻防,蘇聯是守禦方,現在的俄羅斯也是這樣,這些是國力決定的。

    從比較早的米格15對F86,米格21對F4,蘇27和米格29對F14 15 16 18都是這樣。看一看蘇27屬於蘇聯的哪個部隊?防空軍。蘇聯進攻的戰鬥機呢?是米格29。

    在美國看來,如果戰鬥機不能進攻那就不是戰鬥機了,而蘇聯用的是防守反擊。

    在戰鬥機方面,美國要的是全面超越,而蘇寧做不到,只好另闢蹊徑。所以蘇聯飛機要的是靈活性,把發動機發揮到極致。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蘇俄戰鬥機的發動機雖然看起來比較粗野,但損失了壽命。而俄羅斯人會解釋,說是出於戰爭考慮,只不過是擋的盾牌而已。

  • 3 # 戰鬥機解說家

    既然說到本質區別,那麼我們更多地應該從航空工業體系,以及軍工專案主導原則這些方面說起,為什麼呢?我舉個例子,當年冷戰的時候,美國的洛馬ATF計劃中標,研發的五代機是F-22這種神機。冷戰結束後,同樣還是那個洛馬,還是那個美國,研發的卻是一個F-35這樣命途多舛的玩意。所以需求很重要,思路很重要。

    所以就先從飛行器設計的底層說起。

    在資本主義的美國,20世紀20年代興起的許多民營航空企業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大大推動了美國整體航空工業的發展,並且在二戰期間這些民營企業與學術機構緊密合作,催生了很多優秀的產品,大名鼎鼎的P-51DMustang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由此往後,這種軍工企業與學術機構的合作也就成為了美式軍工體系的一個非常標準的模式。

    NACA,即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for Aeronautics,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於1915年成立,20世紀50年代之前的航空史很多地方都繞不過NACA。這個機構於1958年解散並改組成了後來的NASA。

    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

    NACA/NASA與美國軍工企業的合作就屬於很典型的一個出錢,一個出理論技術。

    概括地說,就是空軍提需求,國防部招標,然後NACA/NASA給出多種基本方案與技術基礎,再由軍工企業自行決定如何實現最終的工程應用。

    很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曾活躍在北韓戰場上的F-86佩刀。

    圖中這架原型機可以看作最早的F-86原型機,是平直翼的,二戰結束前就完成了設計。實際上該機屬於NA-134專案,這個專案最終的產物就包括F-86。早期的XP-86就是一架平直翼戰機,與圖中這架很像。不過由於NACA在1945-1950年間的一系列研究,北美航空公司根據NACA提供的相關技術重新設計了F-86,也就有了後來我們熟悉的後掠翼版F-86。

    再舉個例子,很經典的一代名機F-15。

    圖中這4個就是20世紀60年代NASA提出的四種先進戰鬥機總體方案,其中的LFAX-4後來經格魯曼公司之手發展成了F-14,而LFAX-8經麥道之手發展成了LFAX-8。

    不難看出,在軍用飛機設計這方面,實際上美國的標準模式是由科研機構承擔基礎研究的職責,而軍工企業實際上做的是工程應用層面的事。

    而地球另一端的蘇聯呢?

    實際上蘇聯的戰機設計體系早期不如美國規範,後期要比美國僵化。

    舉個例子,二戰期間蘇軍的著名的La-5,Yak-9這兩個系列的戰機在早期研發階段完全就是拉沃契金設計局和雅科夫列夫設計局自己單幹的。蘇聯的人民航空委員會並沒有干預什麼,而蘇聯的中央流體力學研究院(TsAGI)也要到後面La-5FN改La-7才摻合。

    甚至在二戰結束後,冷戰初期的一段時間裡,蘇聯航空都沒有一個完善的飛機壽命測評體系,導致MIG-17,MIG-19等一票飛機都有結構重量過剩的問題。

    而經過20世紀50,60年代的發展之後,蘇聯航空體系倒是完善了,但是體制有變的比較僵化。與美國那種國防部招標然後幾個公司競標的模式不同,50年代之後,蘇聯戰鬥機的設計基本上是米格設計局和蘇霍伊設計局承包了。前者專為前線航空兵設計,而後者為國土防空軍設計飛機。

    這兩家設計局承擔的也是類似於美國軍工企業承擔的工程應用工作。而專案的基礎方案則由蘇聯中央流體力學研究員(TsAGI)承擔。但是區別在於,對於基本方案構型這塊,蘇聯這邊基本上就是欽定的。這導致某些領域蘇聯航空體系中存在著一些分工不明確的問題。除此之外很多有前景的方案也沒有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所以你能看到,冷戰之後的同一時期的蘇軍戰鬥機在基本構型方面都高度趨同。

    從MIG-29與Su-27,到更往前的Su-9與MIG-21,他們的相似完全是因為蘇聯航空自身的特質。這當中體制問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錢的問題。

    20世紀20年代蘇聯自己都在忙活工業化,30年代戰爭陰霾將至,很多有志之士不得不迅速融入以蘇聯人民航空委員會,蘇聯中央流體力學研究院為核心的國家體系下以求生存。緊接著就被磨滅了創造力,而不像地球另一端的美國那樣,一大批民營航空企業在美國本土龐大市場的需求下快速發展。而等到20世紀60年代蘇聯逐步從二戰的傷痛中恢復過來的時候,當初這批蘇聯的航空元老基本上也都晚年了沒心思蹦達了。

    所以美國相比蘇聯在航空領域的優勢,不僅僅是所謂的技術優勢,還有更重要的體系。

  • 4 # 紅色手電筒

    在蘇聯時期,米格戰鬥機為前線航空兵提供的飛機比較多,所以米格飛機也是形成了用最小的機體塞進最多的裝置這種技術風格,米格飛機普遍航程比較短,重量輕,機載裝置相對簡單一些。而蘇霍伊設計局為蘇聯的國土防空軍提供了比較多的飛機,所以相對來說,蘇霍伊的飛機,重量大,航程遠,機載裝置比較複雜,也會貴一些。

    不過,蘇聯方面對於殲擊機的看法就是消耗品,蘇聯人認為戰鬥機的生存時間就是幾百個小時,還沒有等到飛到機體壽命,飛機就被擊落了,這種思想是來源於蘇德戰爭的巨大消耗,當時的蘇聯飛機的確是這樣。

    同時,美國的航空技術還是要比蘇聯先進一些,尤其是在發動機和航電這一塊,而且美中國人並不認為殲擊機是消耗品,所以美國飛機的機體壽命普遍比蘇聯的要長。至於發動機的壽命也是要比蘇聯的長。蘇聯在從德國撤軍的時候,西方人發展蘇聯人為米格29儲存了巨大數量的發動機,這就表明蘇聯人的發動機壽命短,為了保證飛行就是到了壽命就換新的。

    不過,蘇聯解體以後,蘇聯那種把殲擊機作為消耗品的思路被大多數國家拋棄,現在的飛機已經是很貴了,有哪個國家能這麼消耗,相對來說空戰中還是要講究質量的思想為各個國家接受,蘇聯原來的那種前線戰鬥機也是越來越沒有市場,這也使米格設計局破產被蘇霍伊設計局吞併。而在蘇聯時期,比較接近美式設計風格的蘇霍伊飛機活了下來。

  • 5 # 雷姐的機械空間

    關於美系系戰機與蘇系戰機本質上的區別,就在於一個全面化發展,而另外一個則是專注於發展各型的戰機來增強自身的作戰實力。而美蘇兩系戰機的本質區別以及其發展,大家不只能僅僅通過各型戰機的紙面資料來看。而要放在冷戰中雙方的作戰體系上來看,在二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國家成立的北約軍事組織,而蘇聯為了對抗北約,也成立了自己的軍事組織華約,從此雙方開始對抗。

    而蘇系戰機和美系戰機本質上的區別就要在冷戰中雙方作戰體系上來看。大家都知道蘇聯在冷戰期間信奉的是絕對的陸軍霸權,意圖在衝突爆發時,第一時間將自己的裝甲集團越過柏林牆,佔領整個西歐再與美國算賬。因此當時的蘇軍奉行的是所謂的"大縱深"作戰理論,而這種作戰理念必不可缺的就是航空兵的支援。

    米格15截擊機

    在這種作戰理論的指導下,必須是由蘇聯先發制人,將自己的機械化部隊迅速的部署在前線並且打垮敵人。因此蘇聯依照這樣的作戰理念而研發了多種適合不同作戰任務的機型,例如前線需要空對地火力支援的話,蘇聯就會出動載彈量巨大的強擊機、前線轟炸機等對陸軍部隊進行火力支援和掩護。而如果外國轟炸機侵犯蘇聯領空、轟炸蘇聯城市,亦或者是對歐美戰機進行攔截,這時候蘇聯出動的就會是具有高空、高速特點的截擊機,或者是高機動能力的殲擊機,對來犯的歐美戰機進行攔截。

    而美國信奉的是絕對的海上霸權與戰機多用途理論,為此美國開發了一大批的艦載機給航母戰鬥群使用,同時陸基的飛機也得益於開發戰機時的科技發展,其特點是多用途性十分的高。既可以進行對地支援的任務,又可以與蘇聯戰機對抗。而在航空發動機、航電系統、作戰半徑和武器配備的綜合性高上不少,而反觀蘇聯戰機,幾乎沒有一架是完全用"兩條腿"走路的,大多專攻一科,而這也是冷戰這個大框架造成的。

    首先美系戰機和蘇系戰機在冷戰開始的十幾年裡,其戰力都相差不多。雖然戰力相差不多,但是此時蘇聯戰機已經有了一些"瘸腿"前的徵兆。例如在北韓戰爭中,蘇聯出動了大量的飛行員開著米格9、15與美國的F86對抗。雖然在整場戰爭中,蘇系戰機並沒有讓美中國人佔到便宜,但其自身所暴露出來的一定問題,也為後來的"瘸腿"埋下了伏筆。雖然在紙面資料和實際戰績來看,米格系列戰機與F86系列戰機相差無異。但米格戰機在戰爭中暴露出來了,操縱性較差、航電系統落後、發動機不及美系F86成熟等諸多問題。而這樣的問題在日後的蘇系戰機也多多少少出現了。

    從英國購買的發動機,後來成功仿造

    而最早期的米格戰機,則是從英中國人那裡買來的引擎改裝裝上的,而如果沒有那一個成熟的引擎,蘇聯可研究的也只有繳獲的262引擎,但是那種不成熟的東西又有什麼必要去研究呢。在英美已經開發出來了成熟的噴氣式戰機的時候,蘇聯此時還在努力吃透噴氣式戰機的技術。而冷戰爆發後,蘇聯無法從國外獲得到有關戰機的技術,只能自己起家,來研發各式戰機武裝自己,以及把自己的加盟國也武裝起來,因此在大體上蘇聯的戰機都是與歐美平起平坐甚至稍微落後歐美的。

    蘇聯龐大的前線航空兵部隊

    蘇聯很聰明的想到了專職化這一條道路,載彈量不行?那就多掛點彈,不要去與敵方戰機格鬥,專門對地,這就是強擊機。追求速度和高度?那就減少載油量,加裝大推力引擎,這就是蘇聯截擊機的發展路線。雖然多用途性不強,但還是有比你優秀的地方的。而其最本質的差異則還是要從雙方作戰體系上來體現。蘇聯的作戰體系在上文中有提到過,即大縱深作戰。大縱深作戰中最關鍵的一個詞那就是"前線",而蘇軍最精銳的航空部隊也被稱為前線航空兵。

    蘇25強擊機,可以看到極其多的掛架

    前線航空兵主要裝備的是強擊機和殲擊機,強擊機用來在作戰第一線對地支援,而殲擊機則是負責戰區內的制空權。這樣的配置十分合理,有人可能會說強擊機機隊飛的那麼慢,難道不會被北約空軍割草嗎?答案是不會的,蘇聯戰機專職化有其一定的道理。在蘇聯大縱深的戰略下,前線陸軍部隊是配備了大量的陸對空導彈的,況且強擊機機隊只會在距離陸軍部隊不遠的距離中執行任務,一旦有戰機偷襲強擊機機隊,殲擊機可以迅速到達現場,與敵方戰機進行格鬥,而陸軍擁有的雷達和導彈也不是吃素的,發現即開火,歐美戰機完全沒有偷襲到強擊機機隊的機會。而強擊機本身並不需要它去對空,因此其載彈量巨大,可以更有效率的執行對地任務。而殲擊機也是,蘇聯人並不指望它們去對地,因此格外加強了機動能力,所以也可以和歐美戰機平分秋色。

    專職化這一點在蘇聯國土防空上也有體現,蘇聯當時為了防範歐美遠端高空轟炸機透過蘇聯防空網對蘇聯進行轟炸,發展了一系列的高空、高速截擊機,希望配合地面雷達站來保衛蘇聯的領空,但由於追求高空、高速效能,蘇聯的截擊機大多作戰半徑短、雷達效能差,因此也必須配合蘇聯的地面雷達才能進行作戰。

    反觀歐美的一系列戰機,也是作戰體系下的產物,首先歐美的戰機之所以強調多用途性,首先是因為他們有能力去開發多用途機,歐美的航發、技術都要比蘇聯先進,而多用途機對於發動機、雷達、氣動佈局的要求更高。其次多用途機更符合歐美的作戰策略,推出一款既能作戰又能對地的戰機,不僅僅可以解決麻煩的編制問題,還可以更有效的完成各種作戰任務。而這種多用途性也是美國航母艦載機必須具備的指標之一。

    因此在冷戰中,雙方對抗的不僅僅是戰機本身,而是兩套作戰體系的對抗。歐美必須面對的是蘇聯龐大陸軍與航空兵部隊的壓力,他們的多用途機必須在蘇聯的第一波打擊中倖存下來,並且還有可用的機場可以反擊蘇聯。而蘇聯航空兵也必須面對歐美的例如F4這種全能機型,對於蘇聯的殲擊機部隊來說,壓力也不小。兩個作戰體系究竟誰強,目前還沒有一個定論。不過從一些區域性戰爭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例如伊拉克戰爭中伊拉克空軍的表現,伊拉克空軍的作戰體系完完全全是從蘇聯學習而來的"猴版。"只不過伊拉克並不具有蘇聯的實力,因此慘敗。

    俄羅斯的五代機蘇-57,一部分人認為實力只到了四代半

    專職化和多用途兩種理論發展到現在,已經被各國國家混在一起使用了。現代的空戰體系更多的是由更先進的空優機奪取制空權,消滅敵方戰機,從而為其他開闢道路。如美國的F-22與F-16的搭配等。而蘇系戰機發展到現在,已經落後於美系戰機的發展了。蘇系戰機尚且只擁有一個第五代戰機蘇-57,而美系戰機不僅擁有F-22,更是憑藉著F-35讓俄羅斯周圍的不少國家擁有了五代機。不過對於已經從攻轉變為守的俄羅斯來說,蘇-57尚且夠用吧。

  • 6 # 一葉楓流

    美國和蘇聯由於自身的技術水平,工業水平,作戰思想和戰爭策略不一樣,反映到武器設計上有一些共性的特點,這就是美蘇武器的區別吧。

    蘇聯把戰爭作為常態,認為武器是消耗品。蘇式武器都是結構簡單,造價低廉,用途單一,維護簡單,容易掌握的武器。反映在戰鬥機上,就是米格-21與F-4的差別。

    蘇聯在很多技術領域都落後於美國。冶金、化工、機械、電子、製造工藝等,特別是電子技術方面,雷達、導彈都落後於美國。

    蘇聯的很多武器產品都是跟在美國後面模仿的。或者吸收借鑑美國的設計。

    比如變後掠翼,最早是德國研究,美國在50年代進行了深入研究。最後應用在F-111上。

    米格-23的進氣道附面層隔板,米格-25的進氣道,蘇-27的升力體機身,都是美國最早應用的。

    從米格-25和SR-71的設計方案也能看出來。蘇聯技術落後,加工製造工藝差,不能加工鈦合金零部件,只能採用不鏽鋼材料。雷達採用電子管,才能得到足夠的輸出功率。發動機技術不完善。美國不僅技術領先,還超前考慮到了雷達隱身的問題。蘇聯立足於前線作戰,美國是改變設計方案用途,從作戰改為偵察。蘇聯遇到問題用後退替代方法解決,美國遇到問題用前進技術方法解決。

    蘇聯戰鬥機為了減小空戰時的重量,提高機動性,以犧牲機內燃油量為代價。惡果就是航程短。米格-29是F-18的體量,卻偏要和F-16爭優勢。只能靠減少燃油的辦法。

    總體上來說,蘇聯飛機產量大,動不動就上千架。米格戰鬥機從15到21都超過5000架(中國生產了3000多架),只有25和29生產了1000多架。米格-29產量低主要是冷戰結束了。

    美國的戰鬥機產量在西方是很多的,很多產量都超過了2000架,最多的是F-86有9000多架,接近一萬架。F-84有7000多架,F-4有5000多架,F-16生產4000多架,生產2000架以上的有F-104,F-5,生產1000架以上的有F-100,F-102,F-8,F-15,F-18。

    歐洲只有Phantom超過2000架。1000架的沒有。

    蘇聯戰鬥機主要是米格和蘇霍伊兩個設計局。他們設計的飛機外形都比較接近。區別不大,只是後掠翼蘇7和三角翼蘇9的區別。

    米格21和蘇9,米格23和蘇24,米格29和蘇27。

    蘇聯戰鬥機在設計細節上不夠重視。米格-25線條粗獷,風洞試驗不夠多,對外形沒有很好的修飾。美國的SR-71外形圓滑過渡,和美米格-25相去甚遠。同樣的還有雅克-141和F-35。雅克也和米格一樣,線條直來直去,而F-35的外形精雕細琢。蘇霍伊設計局的蘇-27就比較注意外形細節。

  • 7 # 能量平衡德行天下

    蘇軍和美軍裝備最大的區別就是在科技水平上的區別。換句話說就是美軍裝備的資訊化水平要高於現俄羅斯裝備水平。我們知道現在戰爭已經從最初的單一兵種的戰鬥轉換成綜合立體性的全區域全方位甚至全球的各種軍事手段融合的作戰模式。天上有衛星,空中有飛機,水上有艦艇,水下有潛艇,路上有各種車輛等等。這些都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而如何掌控和調動這些因素就成為各國裝備發展的優先考慮方向。這就為各種智慧裝備的發展產生了基礎。而這些智慧裝備的互聯互通就是掌握這些制勝因素的最重要的環節。所以現在發達國家軍隊都將智慧資訊化水平當作提高戰勝對手的重要保障。二戰以後的冷戰時期,美國的資訊科技完成了歷史性的突破,隨之而來的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頻繁。這就為它的武器裝備建設提高帶來了新機遇。新武器新裝備頻繁在美國軍隊中裝備。例如各種隱形飛機,F22/F35,隱形戰艦(濱海戰鬥艦),高速巡航器等等。這些超級裝備最大的特點就是資訊化程度高,綜合作戰力量強大,足以對任何對手造成嚴重影響。反觀俄羅斯,自蘇聯解體以後,雖然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的大部分遺產。但在技術領域,尤其是資訊化領域的發展,根本就沒有實質進展。在民用領域如此,在軍工領域就更不咋樣了。它們還在沿用前蘇聯的戰爭理論,單純強調單一兵器的強大。綜合應用就顯得差一些。而且隨著歐美國家的制裁,俄羅斯經濟恢復疲軟。科技投入不足者有客觀造成它軍工裝被水平的降低。只是由於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強大的核武庫,美歐等宿敵不敢輕易招惹是非(雖然也隔三差五找事,但也不敢真刀實彈的比劃)。前蘇聯的戰爭理論就是主張單一兵種的強大,具有強大突擊力量。但是現在戰爭已經不是二戰時期拼火炮時候了。智慧戰爭已經成為各國研究的重點方向。俄羅斯軍機的操控性和火力配置與美軍機差不多。就是在隱身性和資訊化水平上差一些。不過隨著中俄兩國關係的進一步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兩國合作研製新一代戰機也未嘗不可。資訊化程度的高低是今後戰爭勝敗的決定因素,誰在這方面領先誰就可能成為今後世界軍事領域的霸主。我們拭目以待。謝謝閱讀

  • 8 # 救世神棍366

    美俄戰機最大的差距在於發動機的壽命~

    俄羅斯的機動性說實話,並不是很突出,美國戰機的機動性也不差!

    美國的戰機電子系統勝過俄羅斯的~

    雖然各有千秋,但是整體效能而言,美國戰機是強於俄羅斯戰機的~

  • 9 # 巡山火貓

    個人認為,美製戰機強調全面的效能壓制,利用雄厚的技術儲備,力爭領先對手至少一代的差距。蘇制強調簡單實用,沒有明顯的技術短板,用最簡單的技術達到目的。蘇制戰機主要是防禦目的,在地面各種支援下的防空作戰,美是進攻性的,所以要求是大而全的效能。蘇制戰機受冷戰時期的核戰影響較大,認為是消耗品,不需要太久的壽命。這也是造成蘇制戰機電子系統落後的主要原因,在蘇聯人眼裡美製戰機是不合格的,完全沒辦法在核戰中作戰。

  • 10 #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在代理人戰爭中,蘇式武器的表現不盡如意,在歷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駕駛的美式戰機連續保持不敗的記錄,創造出一次次戰爭奇蹟,蘇式戰機完全被美國碾壓,戰損率居高不下 ,只能靠量來取得平衡。於是在長期的較量中,蘇式戰機陷入一個不得不接受的悖論,因為和美式戰機相比戰場生存率太低,一架嶄新的飛機從出產到被擊落只有幾個或幾十個小時,強調質量和耐久性已經毫無意義,只能靠源源不斷的投入來維持平衡,質量差,耐久性差,可靠性低成為死穴,所以蘇式戰機的壽命從設計上都非常短,無法像美式戰機可以飛幾十年的壽命,這是無可奈何的宿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借水拍倒影“嗎?有沒有圖片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