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迪聊未來
-
2 # 來看世界呀
不少人對“進化”瞭解比較少,或者說對現代生物學的瞭解很少,只是看到人的“高智商”,就認為生物進化是有方向的,老鼠也能進化出“高智商”。
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作者介紹了很多生物的獨特生活方式,比如共生,其中的“互利共生”真的只是互利互惠共同生存嗎?拿根瘤菌來說,初高中生物書一般將其作為生物互利共生的一個重要例子,根瘤菌固定大氣中的氮,提供給大豆,大豆利用各種物質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一部分供給給根瘤菌,簡單美好。
但是現代科學研究卻顯示,兩者之間的關係甚至是很殘酷的,雖然保持著相互合作,但是一旦根瘤菌固氮能力下降,大豆就會減少對根瘤菌的能量供應,反過來也相似。
由這類現象得出一個結論,生物生存的目的是將基因傳遞下去,至於用何種方式,就看自然選擇(進化)可以讓生物具有何種性狀,進化的目的就是為基因傳遞服務,而影響進化的因素就包括生存競爭在內的生物、化學、物理因素,老鼠進化為高智商動物這個問題的答案不言而喻。最基本的生命物質——核酸,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可複製,在生物種類上來說,基因的複製通常和繁殖聯絡在一起。而科學可以證明的是,基因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穩定,而是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生物、物理、化學)導致基因頻率的改變,基因表達產物是蛋白等大分子,具有重要的生命功能,決定著生物的性狀,基因突變(基於生物種群)幾乎無時無刻不在發生,但不一定可以傳遞下去。生物適應環境、繁殖帶來的結果是基因頻率的改變。因此基因突變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因而生物進化是沒有什麼目的的,而是隨著環境變化。人類只是由於各種基因堆積,使得人類智商有了較高的進化,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現代生物學對進化的定義大概是:以生物種群為單位的基因庫中基因頻率,在自然選擇中不斷改變,是對達爾文進化論的豐富,同時也繼承了達爾文進化論的一些觀點,證明了達爾文進化論“進化”觀點的正確,現在已經沒有生物學家在雜誌發表質疑進化論的文章了,事實上也辦不到。 -
3 # 寶樹白石
許多動物都有比較智慧的頭腦,比如老鼠,就非常聰明,老鼠能夠識別人類的陷阱,而繞過這些陷阱尋找食物。許多動物都非常的聰明,比如狗能夠識別人類的脾氣,你是否發怒,或高興,牛,羊能夠聽懂主人的聲音,乞求食物。在某些方面,都和人類有著共同的心智。但是它們都沒有和人一樣進化成為高階智慧的聖者,而是吃喝拉撒睡的低階動物。我們能夠看到這些動物都是四腳站立的動物,前肢沒有解放出來。也就是沒有手的功能,沒有手,就不能把大腦的想象變成實際,而許多高階動物必須要做的事情不能實現。比如製造工具,比如把思想考慮的結果寫在紙上,而在紙上繪製藍圖,按照紙上的藍圖透過手的勞動來達到預想的目的。
所有進化成為高階動物,不但要有聰明的頭腦,而且要有一雙靈巧的手,沒有手光有頭腦是不能進化成為高階動物的。
在我已有的認知範圍內,我是絕對不會相信的。下面我的觀點可能會讓大多數人的世界觀崩塌,能接受的人能好好的想一下,不能接受的人就可能會對我謾罵,說我胡亂的說。(但是我希望每個罵我的人都認真的想一想我提的觀點,哪怕只有三秒鐘。)
當今世界,幾乎所有人都相信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幾乎所有人都相信人類是從猿類進化而來的,但是你們仔細想想,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否是建立在被科學嚴密論證的情況的基礎上的。進化論曾經被科學證據證明過嗎?
答案是否定的,沒有。進化論的一切
幾乎都是建立在對化石的研究推測上,但是進化論還是作為唯一一種沒有被科學證明而在世界範圍廣泛傳播的教育理論。
其實達爾文在寫完進化論後不就就發現了進化論的漏洞,他把這個開花植物起源的問題,稱為"討厭的迷題"。
關於這個"討厭的迷題"那就是
到底是先有蜜蜂還是先有花呢?
為什麼世世代代依靠無性繁殖的原始不開花植物,會突然長出有性繁殖需要的組織呢?
所以在我看來,老鼠是根本就沒有可能進化為人類的,因為生物不會選擇花費毫無意義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