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德在前面的幾次,表現的都是表明自身已經知道錯,自己認為出獄後不會再犯錯的了。但是,都被拒絕了。卻唯獨是在最後一次,瑞德表現得很隨便,無所謂。但命運卻開了個玩笑,他成功了!對於這個現象,你的看法是?
-
1 # 卷湘簾
-
2 # 九鬥寧仔
只有第三次,他與其說是懺悔,不如說是絕望,自暴自棄,與其說是真誠,不如說是無奈,痴人說夢。
他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已經打著完全放棄會被假釋成功的想法去的。
這時候的他,是已經徹底失望,不抱任何期望。
可是出乎預料,在他最不抱希望的時候,突然就被同意了假釋。 從三次的假釋過程中呈現出了瑞德是從希望中得到救贖。後面找到安迪留下的信的那一幕更加的有說服力:希望是好事,也許是世界上最好的事,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這就是對他的救贖啊,出獄的時候,萬念俱灰,然後讀到了信,一下子云開破月。這才有了這個在最後一段坐上班車來到海邊的自由人,這個希望太平洋如想象般蔚藍的新生老人。 肖申克的救贖,救贖了安迪的自由,也救贖了瑞德的希望。而安迪,就是點亮瑞德希望的那盞燈。
-
3 # 奇妙電影院
瑞德的救贖,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沒看懂
前兩次聽證會,瑞德只是例行的消極對待,瑞德之所以能做出最後那一番發言,是因為他已經被安迪改變了。
安迪是無罪的,那麼瑞德呢?
電影裡並沒有細說,但原著小說裡清楚的交代了,瑞德是個實實在在的謀殺犯。年輕時瑞德英俊瀟灑,他吸引了富二代太太並結了婚。在各種積怨下,瑞德為妻子投保了一大筆壽險,然後在自家的汽車剎車片上做了手腳,最後汽車帶著妻子和鄰居三人一起墜入懸崖,而瑞德則被逮住判了無期徒刑。
入獄時,瑞德剛滿 20歲。遇見安迪那一年,瑞德29歲,安迪 30歲,是的,小說跟電影的設定有些區別,但感謝電影的改編,這才有了摩根弗里曼的經典演繹。
安迪經歷過的新人折磨,瑞德當年也嘗過,包括雞姦,小說原話是:“被強暴後會有一點傷口,但不是太嚴重。你問,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嗎?—— 但願並非如此”。
後來,瑞德在監獄經商上發展順利,擁有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成為監獄裡的吃香人物。
瑞德是有原則底線的,這一點在安迪第一次交易時就有體現,他不販賣武器,不賣毒品,只做香菸等日常物品的生意。
在交易中,他還主動提醒安迪:據說姐妹花們對你很有“性趣”哦。
也許正是這些原因,安迪和瑞德從交易主顧關係,逐漸發展為好朋友。當然,更多是安迪在影響瑞德。
可是,安迪是安迪,瑞德是瑞德,關係再好,瑞德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安迪在這麼糟糕的環境下還能心懷希望?
直到1975年,安迪成功越獄,瑞德想起過去的點點滴滴,才恍然大悟。
因此,瑞德是真心相信了安迪,擁有希望是一件好事情,也是真的抱有些希望,他才能真正敞開心扉,說出自己心底的話。
在最後一次聽證會上,弗里曼貢獻了電影史上最精彩的片段之一。
“ 改過自新?噢 ,讓我想想。我不大明白這個詞的含義。我當然明白你的意思,年輕人。
對我而言,這只是個術語。政客發明的術語。好讓你們穿西裝打領帶有活幹。
你到底想了解什麼?我後悔犯罪嗎?我沒有一天不後悔。但並非因為關在這裡,也不為討好你們。
回首前塵往事,那個,犯下重罪的年輕人,我想跟他聊幾句,我試圖講道理,讓他明白。但我辦不到。那個少年早就不見,只剩下我垂老之軀。我得接受事實。
改過自新?狗屁不通的詞。蓋章吧,別浪費我的時間。告訴你一句實話,我他媽的不在乎。”
在這一段陳述中,瑞德放下了三十多年的偽裝,用最真實的態度面對三位聽證官,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這裡對於犯罪的懺悔,瑞德是發自真心的。
最後,聽證官被打動了,批准了假釋申請。這一年,瑞德58歲 —— 比老布當年被假釋的年齡 —— 68歲,多了十年時間。
出獄後,瑞德也住進了老布當年入住的房間,看到了老布當年留下的刻字。之後的幾個月裡,他完完全全體會到了老布的心情。在外面,他連上廁所都不習慣,畢竟過去的四十年,上廁所必須先打報告才可以去,“要不然一滴都尿不出”。
但瑞德是幸運的,他想起了安迪跟他說起過的事情,抱著反正不怕再進監獄的心情,他決定去安迪說過的地方看看。
瑞德 來到了安迪說過的大樹,曾經在這個大樹下,安迪向妻子求婚,妻子答應了,他們在樹下燕好。
瑞德記得的,那個地方叫“芝華塔內歐”,“沒有回憶卻很溫暖”。
在小說裡,瑞德踏上了前往墨西哥的旅程。而在電影裡,瑞德和安迪在溫暖的太平洋岸邊重逢。
無論是哪個結局,瑞德都找到了自己的“救贖之路”。
-
4 # 柴籽籽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
首先強調一點,Red 這一套只適用於肖申克世界觀裡,並不適用於現實假釋!!
什麼是肖申克世界觀呢?編劇其實用的是一套叛逆哲學:
社會制度本身是錯誤的,不合理的,是壓抑人性本身光輝的。
所以你寄希望於老老實實遵守規則獲得成功的話,你的命運永遠掌握在別人手裡,只會換來他們的嘲笑和被利用
所以守規則的做法都失敗了:無論是Andy獄前循規蹈矩的高富帥生活,蒙冤走流程上庭審判,寫信籌建圖書館(正常申請渠道實際上是失敗的,最後成功不是因為申請合理,而是因為把對方煩得受不了),嘗試案件重審,還是Red 的假釋聽證……
所以Red 第三次聽證,並不是成功了,而是失敗得比前兩次還徹底,連待在監獄的資格都沒有了
Red 獄中40年,特別是經歷獄友自殺之後,已經看透或者看破這一套社會規則了,絕望了,出不出去對他真的無所謂了
而當他心中連對出獄的希望都沒有的時候,監獄的規則已經不再適用於他,無法管束了,所以他對於監獄也沒有價值了。一個人真的失去所有希望的時候,也就連危害社會都做不到了
所以放他出去,並不是認可他,而是知道他出去也生存不下去,於是放任他自生自滅了。
-
5 # 下班看點啥
結論先行:因為前面的回答就像一個官方給出的標準答案,反而顯得很假。
【1】類比
對於常人來說,我們可能不能理解監獄中的假釋制度,但是,我們可以類比為現實中的求職面試。我們把假釋成功比作面試通過。
那我們無非就是要解答一個面試官的問題,我為什麼要選擇你?
作為曾經職場的面試官之一,我收到了太多太多千篇一律的答案:我非常努力,我非常認真,我一定能夠為公司帶來貢獻。
對於已經耳朵起繭的面試官來說,就算你真的非常認真,也無濟於事 因為這樣的話說出來幾乎沒有任何成本。一萬個說非常努力的人,我憑什麼選你?
一萬個人說“I can honestly say that I"m a changed man。”我為什麼假釋你?
【2】假釋制度
假設指的是未滿服刑提前釋放,當然這種釋放是有條件的釋放。在你真正進入到社會生活中,也會在規定的範圍內被監視。
假釋也是有前提條件的:要達到原有嫌棄的一定時間,同時你在監獄裡面表現良好,遵紀守法。並且能夠看出有真正的悔改表現,確認後續對社會的危害性降低。
現在的很多監獄還會對釋放前的人進行心理測試,預判後續犯罪行為的機率。
這些都是人性化的體現。
與其說假釋官在和你談話的過程中是在判斷你真正悔改的機率,不如說它是在判斷你進入社會以後對社會的危害係數。
而你近乎完美的回答就像很多比賽中去掉一個最高分的感覺一樣,幾乎沒有任何參考價值。假釋官想要聽到的是你此時此刻的心態,你區別於別人不同的心境。一個獨特的你才能夠讓他們足以引起興趣。
【3】成功原因分析
在監獄服刑40年後得到了第三次的假釋機會,在談話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從一開始就已經在潛意識裡面告訴自己不可能假釋出去了,所以他顯得無慾無求,對待面試官的態度也顯得沒有那麼的禮貌。
而這種前提恰恰是為他之後的真情實感的流露鋪墊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There"s not a day goes by I don"t feel regret.如果說前面兩次談話僅僅到此就結束了,而這一次的他卻在後面一連表達出了很多自己的內心真實的情感。這也是真正能夠讓假釋官明白,他已經真的被這個監獄所馴服了,也就真正的被社會這個體制化的產物給馴服了。
-
6 # 美少女的時間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瑞德是位充滿熱心,又很有智慧的中年人。他和安迪是獄友,安迪入獄時瑞德已經服刑了20年。瑞德在和安迪的交往中,幫助安迪克服了絕望,重新樹立起信心,安迪也利用20年來完成自己的計劃。
瑞德是個殺人犯,至於他的犯罪過程在電影中並沒有交待,可能因為打架鬥毆或者其他什麼原因,(在美國黑人的犯罪率較高),而被判處了無期徒刑。
前兩次瑞德申請假釋都沒有獲得成功,第一次是瑞德服刑了20年的時候。他一再對假釋官解釋,說自己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罪行,已經悔過自新了,可假釋官就是不相信,於是假釋的申清被駁回了。
第二次是在他服刑了30年時,瑞德更加誠懇地解釋,自己已經改過自新了,結果還是得到同樣的結果。
所以,當瑞德服刑近40年時,再一次申請假釋時,他不再象以前那樣強調自己改過自新了,這次他有些氣憤,說話也毫不客氣,這是瑞德和假釋官員的對話。
官員:你已經服刑40年了,告訴我你改過了嗎?
瑞德:我想想看,我不大明白這個詞的含義。
官員:就是說你準備好重返社會了嗎……
瑞德:這個我懂,年輕人,但它對我只是一個虛詞,是政客們發明的詞,讓你們年輕人穿上西服繫上領帶有活幹,你想了解什麼,是否後悔犯罪嗎?
官員:你後悔嗎?
瑞德:我每天都在後悔,但不是因為受到懲罰才感到後悔,回首往事那個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談談,想給他講道理,告訴他還有別的方式可以解決,告訴他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可現在辦不到了,因為那個孩子消失了,只剩下我一個垂老之軀。我得接受這個現實。改過自新?狗屁不通的名詞,你蓋章吧!別再浪費時間了,我跟你說句實話吧,我他媽早就不在乎了。
結果卻出人意料,保釋官竟然批准了瑞德的申請,在申請表上蓋了章。
也許是瑞德的話觸動了這位年輕的假釋官,在與瑞德的對話中他能體會到瑞德講的很真實,也許他對瑞德有幾分尊重和幾分好奇,另外,因為官員還年輕,對自己的工作比較認真負責,不再象前兩次遇見的,上了年紀的假釋官那樣謹慎小心,只是例行公事而矣。
當瑞德假釋出獄後,按照與安迪之前的約定,找到了安迪留給他的一封信和一部分錢。
再之後瑞德順利出國,又趕往某地的一個小海島,終於見到了越獄之後隱居在這裡的安迪,兩個朋友緊緊的擁抱到一起……
-
7 # 周培源
影片剛開始不久安迪進監獄的時候,瑞德遇到一次假釋。其實早在安迪進來之前,瑞德就經歷過一次,只不過這次的結果和上次一樣。片中的瑞德,年輕的時候在遇到假釋機會時,一直在用套話來應對假釋官員,表示自己已經洗心革面不會再危害社會了。實際上這種一心想要出去的套話,是否真的已經改過自新,很難會讓人相信,至少在官員看來確實如此。這裡是監獄,能這麼糊弄一下就出去,那把監獄當成什麼了?
實際上,監獄這種地方,它一方面讓犯人們相信上帝改過自新,另一方面卻又剝奪他們改過的靈魂。你說你改過自新了,我怎麼知道你沒有說謊?要知道從監獄裡釋放的一些犯人,再次犯罪的概率極大,因為他們與社會脫節太久,很多地方不適應,加上社會的歧視難免再次走偏門。刑事處罰和獄中教育不可能保證每個犯人在刑滿釋放後,都能夠接受教訓,改邪歸正,洗心革面,永不再犯。但一個又一個慣犯的出現,著實給了我們一記又一記響亮的耳光。比如電視劇《黑洞》裡面的前菜刀隊隊長肖雲柱,在監獄裡待了22年刑滿釋放之後,出了監獄依舊敢拿著菜刀耍橫。當他發現自己拿刀,別人掏槍時這才服了軟。
涉及刑滿釋放再犯罪這種情況,其實還在於社會寬容度有待提高。在中國,曾經有過犯罪記錄的人在生活、就業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和歧視。比如《獵場》裡面的鄭秋冬在出獄後找工作,發現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被企業嫌棄,只能冒充覃飛應聘入職。導致他們在心理上產生了負擔,很容易“自暴自棄”,“破罐破摔”。因為他們已經為曾經犯過的錯誤,得到了相應的懲罰,這時再重新踏入社會,若因產生社會不公平的心態,就使他們出現過激行為報復社會,因為他們依舊年輕,很可能再次走向犯罪的道路。
而影片種瑞德第四次假釋時,他已不再年輕,就像是老布一樣,這時候其實對自由已經沒有了期盼。更主要的是他已經適應了監獄裡的體制化,在監獄裡瑞德如魚得水,出了監獄他什麼都不是。"You feel you"ve been rehailitated?"在瑞德這裡不過成了一句形式上話語。面對假釋稽核官員,他回答道:改過自新?嗯,讓我想想。我不知道這是什意思。官員說道:就是你知道錯了嗎?瑞德答道:我知道你要說的話,年輕人,這不過是一個形式上的詞語,一個政客發明的詞,它好讓你們穿上衣服打上領結有活幹。你到底想要知道什麼?“你後悔了嗎?”“我沒有一天不感到後悔,這些不過虛詞,每當我想起以前的事,看到那個做錯事的小傻瓜,我想和他交談,我想試圖讓他明白,告訴他正確的方式。但是我不能,那個年輕的孩子已經不見了,只留下這個年邁的軀殼繼續苟活。改過自新,狗屁不通的詞,蓋你的章吧!不要浪費我的時間,實話告訴你,我他媽的不在乎!”
如此看來瑞德當真已對假釋絕望了,不然也不會說出這般話來。諷刺的是,被瑞德訓斥一頓的稽核官員,居然給其稽核通過了。這並非是瑞德一氣之下的窩火之言,而是他經過歲月的沉澱留下的最後信念。只是這話也是很有講究的,雖然他沒有說改過自新和後悔,但他的言語中無不包含後悔與改過,只是感嘆時間不多,人也垂垂老矣!瑞德也許是整個肖申克監獄裡獲益最大的一個。因為安迪在通往一條自我救贖的路上,帶著瑞德一起通往了他最美的那個夢境。至少在救贖了之後,我們可以看到提前被實現了的希望和自由。
德瑞假釋出獄後,上個廁所還要與店長打報告,這其實是長年被體制化的結果。瑞德曾說過:“監獄是個奇怪的地方,起初你會憎恨它,慢慢的你就適應了它,到最後你會離不開它,這就叫體制化。”當老布臨終前在牆上刻下“老布到處一遊”,或許有著像中國人出境旅遊一般的瀟灑,但更多的是想讓人記得這世上我曾來過!瑞德被假釋出獄後,導演安排他們做同樣的工作,也許正是為了對比相同經歷之下人們對於生命的抉擇。果然,瑞德也有了老布那樣的想法:我得面對現實,我根本混不下去,我一心想要違犯假釋,重回肖申克。事實正是如此!瑞德在肖申克是有求必應的犯人,一旦出獄卻又變得毫無用處,這種反差帶來的刺激並非常人所能感受的。然而有幸他還記得對安迪的允諾,當他踏上完成安迪的囑託時,也就意味著瑞德不會走老布的路子。一句緊挨著老布遺言的那句話——瑞德也來過,終於讓他的心靈得到了真正的救贖。
-
8 # 熱茶電影
很多觀眾在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時就發現了一個問題,老瑞德為什麼能在最後說出那麼激烈的話後依然得到假釋?而之前幾次一次都沒有成功?
01希望是好事,也許是世界上最好的事,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不同意原著已經把結局定好了,所以編劇的藝術創作只是一個黑色幽默,就隨便怎麼解讀就行了的說法。這是藝術創作沒問題,但是說這是編劇搞的一個黑色幽默,可以隨便解讀,那就有些太敷衍了。
電影,無論是不是根據小說改編,如果要去解讀的話,都不能太把原著當一回事,因為它從拍攝開始,就完全屬於二次創作了。電影跟小說,完全屬於另一種載體的表達,不能一概而論。
一部成熟的改編電影,導演和編劇要增加加任何一點東西,哪怕是無關緊要的細節,不傷大雅的修改,都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讓故事更豐滿,讓人物更鮮明,讓主題更突出,老瑞德的經歷就這樣誕生了。
編劇通過三次不同的假釋談話,讓我們徹底的感受到了一件事——先給瑞德希望,繼續讓瑞德還有所期望,最後讓瑞德徹底絕望。
然後一切水到渠成之後,再一次完全的爆發,讓瑞德的希望重新燃起,這不正應了那句話嗎?
希望是好事,也許是世界上最好的事,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
02《肖申克的救贖》:為什麼瑞德說自己是肖申克唯一有罪的人?最後一次假釋時,瑞德對假釋官員說:我無時無刻不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深感內疚, 這不是因為我在這裡 (監獄),也不是討好你們(假釋官)。回首曾經走過的彎路,我多麼想對那個犯下重罪的愚蠢的年輕人說些什麼,告訴他我現在的感受,告訴他還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解決問題。
可是,我做不到了。那個年輕人早已淹沒在歲月的長河裡,只留下一個老人孤獨地面對過去。重新做人?騙人罷了!小子,別再浪費我的時間了,蓋你的章吧,我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很多影迷都認為這裡應該是一個暗示,暗示瑞德最終會獲得假釋。一個犯人,首先意識到自己犯罪,才能有悔罪行為,同時也表現出瑞德對安迪的坦誠,安迪聽到瑞德的回答,暗暗點頭,表現出內心裡對瑞德這個朋友的認可。
安迪走前煞有其事的給瑞德留下一個謎團,就是希望瑞德如果假釋後,不要想老布那樣因為不適應而再次犯罪或者自殺,而那個謎團顯然是安迪出獄之後才設定的,最後瑞德出發去找安迪的路上那種發自內心的高興,以及兩個好朋友在海灘上再次重逢,雖然表面上好像很平靜,但是透出一種真實。
03《肖申克的救贖》中到底救贖了什麼?在肖申克這座監獄裡,一個銀行副Quattroporte的安迪,一個蒙受不白之冤十九年的安迪,一個最終變成太平洋小島上船主的安迪,這一段人生旅程,是他的救贖之路,那麼,他到底救贖了什麼?衝破環境以及經歷所給與的無形的禁錮,也即掙脫那個叫作“命運”東西。
在絕境之中堅守著希望,相信與堅守著這個可能會讓人變得瘋狂的東西。因為這也是很多身處困厄的人心中所曾有過的最美好的事物。而放棄它也是格外地可惜的,我想這就是救贖的意義之所在了吧。
肖申克的救贖,救贖了安迪的自由,也救贖了瑞德的希望。而安迪,就是點亮瑞德希望的那盞燈。
-
9 # 影視樂之者
題外話:
在《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中,RED(瑞德)是英文單詞redemption(救贖)的前三個字母。摩根·弗里曼飾演的瑞德這一角色,有“時間流逝”和“救贖”的隱喻!
樂哥認為:
關於瑞德最後才獲得假釋這件事,可以從“淺、中、深”這三個層次來分析!
淺層次:越想證明自己改過自新,越不讓你出去。在肖申克監獄中,瑞德一共獲得過三次假釋機會。
前兩次,在沒有弄清楚“假釋制度”真正含義的情況下,瑞德表現得太過急切、太過直接。
殊不知,越是想急切的證明自己已經改過自新,就越是說明他想要重獲自由的心情有多麼迫切。
但是呢,改過沒改過,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不是瑞德說了就算的,而且,假釋官員也沒有辦法直接分辨。
綜上,假釋官員無法確定瑞德已經改過自新,只是從他的言語和表情中,感受到了他希望被假釋的迫切心情。所以,假釋官有理由相信:瑞德只是為了獲得假釋而表現得比較積極而已——這樣的囚犯他們見多了!
這是瑞德前兩次假釋遭拒的重要原因!
最後一次面對假釋官員的時候,瑞德對假釋一事已經不抱任何希望,認為只是走走程式。正是這樣的平常心,反倒讓假釋官認為瑞德已經符合了假釋條件。
影片中的“假釋制度”,看起來挺人性化的。其實只是鏡中花、水中月而已。跟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的作用差不多。
中層次:必須被完全被“體制化”之後,才能獲得假釋!在肖申克監獄之中,囚徒們的肉體被典獄長強行管制,靈魂則只能寄託於《聖經》。
瑞德坐了四十年牢,長時間的靈魂與肉體的分割,導致他離開監獄之後,靈魂早已無處安放。
布魯克斯(先於瑞德出獄,最後上吊自殺)也是這樣。沒有了監獄的管制,他生活得如同行屍走肉一般。
沒有希望、沒有夢想,與整個世界格格不入,肖申克監獄已經將囚徒們的個人意識閹割乾淨了!
假釋委員會的官員們,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批准瑞德假釋。因為,他們知道,一個精神被閹割了的人,對整個社會沒有任何危害!
深層次:瑞德的性格和能力,決定了他很難獲得假釋。瑞德不同於一般的罪犯。
(原著中)他為了騙取保金,先給妻子投鉅額保險,然後在汽車的剎車上動了手腳,導致妻子和兩位搭順風車的鄰居喪命。
在肖申克監獄中,他手眼通天,能搞到普通人搞不到的東西。
僅從以上兩點來看,我們就能得出:
瑞德是一個非常有心機、有頭腦、有能力的人。
在1927年左右,就能想到以製造車禍來騙取保險的人,頭腦絕對不簡單;能在肖申克混得風生水起的人,能力肯定不一般。
這樣一個人有心思有想法的人,想要輕易就獲得假釋,可能嗎?假釋官員翻看他的資料時放心嗎?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
一條毒蛇咬人之後說自己改過自新了,以後堅決不再咬人!你會相信嗎?
只有等這條蛇老到牙齒都掉光,或者被人拔了毒牙,我才會相信它不咬人了。
估計,保釋委員會當時也是這麼想的!
所以,在沒有確定瑞德被完全“體制化”、還有能力使用他的“毒牙”之前,保釋委員會肯定不會批准他的申請。
結語最後一次假釋,瑞德心理很清楚:
①假釋委員會的官員,只是一份工作,有沒有改過自新、能不能獲得假釋,完全是“體制”說了算。
②假釋制度,帶給給囚徒以虛假的希望。
④瑞德為自己的罪行懺悔了四十年,改過也罷,沒改過也罷,被關了四十年之後,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
從瑞德的假釋經歷,我們能感受到他的贖罪歷程。同時,也能清楚的體會到時間在個體身上的快速流逝。也許,這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
-
10 # 娛樂圈圈醬
瑞德在《肖生克的救贖》中有過3次申請假釋的場面:
1第一次,他表現得異常緊張,語氣不自然,目光閃躲,回答獄警的問話時是小心翼翼且帶著一絲恐懼的,說出來的話也比較沒說服力,比如說,自己已經得到了教訓洗心革面了,讓人一聽就知道是套話。
第二次,雖然有了上一次的經驗,肢體語言變得自然了,也沒那麼緊張了,但是說出的話還是讓人聽著沒誠意,還是哪些套話,比如,我已經好了,不會危害是會了,上帝作證等等。
第三次,他再次面談時終於打動了獄警,我們先來看看這次能是他獲得自由的對話。
官員:你已經服刑40年了,告訴我你改過自新了嗎?
瑞德:我想想看,我不太明白這個詞的含義。
官員:就是說準備好重返社會···
瑞德:這個我懂,年輕人。但對我它只是一個虛詞,政客發明的詞。讓你們年輕人穿上西服繫好領帶有活幹。你想了解我什麼,是否後悔犯罪嗎?
官員:你後悔嗎?
瑞德:我每一天都在後悔,但不是因為受到了懲罰才後悔。我回首前塵往事,那個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談談,想給他講道理告訴他什麼是對是錯。可我辦不到,那孩子消失了,只剩下我一個垂老之軀。我得接受這個現實。改過自新?狗屁不通的詞兒,你蓋章吧!別再浪費我的時間,跟你說句實話吧,我他媽的不在乎了。
很明顯,這次瑞德沒有用到任何“我會改過自新”、“上帝作證”等套話來取悅獄警,而是擺出了一副已經無慾無求的狀態去講述自己的感受,甚至到最後都有種自暴自棄的感覺了。
2劇中在圖書館養鳥的Brooks的情況證明,如果不惹事生非,遵守規矩,安安靜靜地呆在牢裡的話,待的越長,獲得假釋的機會就越大,而此時的瑞德已經在牢裡待了40年了。
再次瑞德的談話技巧也幫了不小的忙。現實中我們也會碰到這種情況,找人幫忙,一開口便說,算了,說了你也幫不了。這反而會激起對方的興趣或引起對方的關注。瑞德的一句話就有點看穿對方的意思,而權威一般不希望被別人看成自己是按常理出牌的人。
還有一點,裡德關於後悔的談話,看似說得很隨意,但卻準確無誤地表達了自己已改過自新的事實。
最後一點就是,獄警似乎也覺得瑞德待的時間已經夠長,已經消磨掉他的銳氣了,現在出去他也沒什麼動機做出違法的事,放他走應該也不會在對社會做出什麼傷害。
所以,綜合時間、談話方式和動機方面的因素,瑞德得以在最後一次談話成功獲得假釋。
這部電影中,瑞德與假釋官的談話一共經歷了三次,算是主線之外的一條支線。
首先從三次談話本身來說,每一次的談話間隔是很長的。一個人在一個環境中呆的時間越久,就會越依賴這種環境。
就像瑞德第一次談話時,還是年輕的,不願意被監獄所束縛,渴望外界的自由,企圖用懺悔換取自由。
而後來在監獄呆的時間越久,他內心的安全港已經從外界變為了監獄。不變的是監獄,變的是人心。
這條支線最主要的,是在向我們敘述一個事實,其實身在何處,能打敗自己的,始終是自己的內心。不是每一個人都有主角般的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大多數人都會在時間的摧殘下,消磨掉最初的感情,安於現狀,用已知的環境、人、事來武裝自己,給自己所謂安全感,未知則成了恐懼的來源。
未知從來只有兩面,一面成功,一面失敗。但時間對人意志的消磨是可怕的,未知也就失去了成功的可能性。
最怕不是突如其來的肉體折磨,而是美好表象下的精神控制。
最後一次成功,是諷刺,也是撕毀美好表象後,推人入深淵的那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