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哀牢翁
-
2 # 使用者13836
歷史是前進的。
所以就要不斷的去陳推新,保其傳統的精華,繼承發展。去其糟粕,賦予新的歷史史命。
任何故步自封,僵化死守都是違反自然與社會發展規律的。
在深刻了解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在現代社會的變革中不難發現,中國正處在由農耕文化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關鍵的歷史節點上。
其中如何看待歷史上孔孟之道對中華文化的形成與影響,如何解決現代社會變革中怎樣將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形成新的符合國情,符合推動和引領新的歷史時期的先進文化,確實是當前極待解決的問題。
從近代的新文化運動中,從與西方文化近幾十年的接觸引進中。不難看出各有利弊,取長補短,去偽存真。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才是正道。
孔孟之道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嚴重的阻礙了中國社會發展。使之中國的社會變革極大的落後世界潮流。由泱泱大國變成任人欺凌的悲慘境地。
孔孟之道所推崇的所謂禮儀,德化…。在某種程度上是違背自然與社會發展規律與法則的。阻礙了近代中國文化與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
3 # 楊培川
我覺得從客觀上看,之所以造成這一局面,是古代科舉制度走到盡頭的一種必然表現。
推而廣之,任何制度時間長了都必然會發生痼疾而被時代所淘汰。
孔孟之道是封建時代的正統學說、官方教材、古代學生的教科書、考試教材之一。
從另一個方面說,孔孟之道更確切地說是儒家學說,實際上是成了封建帝王的背鍋俠。
要知道,儒家學說一開始並不火的,也不被推廣,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隋唐開科舉,這時候弊端還不明顯,宋朝八股文苗頭出現了,明朝正式有八股文,清朝再玩了幾百年。
這個時候根據孔孟之道作出的八股文,已經完全不是孔孟的意思了。
這些可以具體看看鄧雲鄉的《清代八股文》,啟功《說八股》。
這怪誰呢?
怪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好的教育也不少,再說它不過是被封建帝王用來加以統治罷了。怪它變成了幾百年科舉制度的教材?可是古代人也找不出或者實行不了更好的選拔人才的辦法了。還有史學家說中華文明不斷絕的一個重大原因就是科舉制度的延續、保證人才的流通呢,未嘗沒有道理。
而有一個時期是“矯枉必須過正”、“反對黨八股”、“打倒孔家店”,要改天換地非得如此不可,這也就造成了能客觀看待孔孟之道的人不多了。
誠然,孔孟之道有不適合今天的地方了,所以說它存在有害的部分並沒錯,但說它完全有害那就大錯特錯了。
姑且不說儒釋道三家是我們文明繞不開的話題,就說哪怕是今天的教育制度、考試教材,不也一直不斷地被人詬病?而且也確實存在弊病嗎?
這又回到我開頭的結論,任何制度、學說、考試內容和方式,發展個幾百年,不變通的話絕對會終結。
當然也就會害了很多讀書人。
因為孔孟之道被人玩壞了,變味了,亂解了。
王陽明心學也是。
我們現在盛行的學說在未來也可能有這一天,就像我們批判孔孟之道一樣被子孫批判。
這是客觀發展規律所決定的,非人力所能改變,我們老祖宗也在四書五經中說明了他們知道這一點,並且告誡我們: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復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4 # 一真講堂
這是一個讓人既可嘆,又可悲的問題。不得不說。
孔孟之道的內容孔孟之道,傳統文化,並非是孔孟所創立發明。孔子學說乃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他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所以說,孔孟之道,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中華民族的魂,如萬古長夜的一盞明燈,照亮了中華大地。孔孟之道所包含的內容有四個層面:一是日用倫常之道,二是治國安邦之道,三是天地化生之道,四是陰陽順逆之道。
二千多年來,在禮崩樂壞之際,儒學的建立,才使世人有道可行,有理可依,有章可循。然而,因為諸多歷史原因,造成了世人的誤解、曲解,甚至扭曲。
世人的誤解【誤解1】
晚近之世,近百年來,一些所謂的精英人物,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幾乎造成了傳統文化的斷根,學得中不中西不西,使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喪失殆盡。世人都喜歡追求自由,不受約束,喜歡自尊,得到尊重,但是自由的前提是自律,自尊的前提是自重。也就是說,自由當先自律,自尊當先自重。中西雙方,因為人種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所以文化當然不同,就如同“南橘北枳”之理,必須要有適合自己的文化,才能有利於各自的生存與發展,否則就會變質。
【誤解2】
近代經濟的落後,諸多世人,就把責任歸咎到文化落後上來,如此認為,屬於重大誤判。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中國經濟的落後,在此暫且不說。我們可以看一下週邊的國家南韓和日本,雖然他們的經濟與西方一體化,非常發達,但是,南韓和日本並沒有放棄自己本國的文化去崇拜西方,而南韓和日本的文化,正是學習了中國的儒家文化。所以說,近代中國經濟的落後,不是因為文化所造成的。或者說,正是因為中國喪失了自己的傳統文化,才造成了國運不順。
【誤解3】
歷朝歷代遵循和利用了儒家之道,但是,此非彼,皇家朝廷的律法並不代表是儒學教義和傳統文化,他們只是遵循者和利用者,皇家朝廷執政的錯誤不能歸咎到儒家的身上。二千多年前,秦朝可謂強大,因為嬴政的暴政和獨斷專行,焚書坑儒,導致了秦朝幾十年就倒朝滅國。後來到了漢朝,漢武帝尊崇儒家文化,才有了歷史上的漢唐盛世。
【誤解4】
世人對儒家倫常之道的誤解誤用,比如長幼尊卑,比如婆媳關係,儒家雖然提倡君臣父子,但更強調仁者愛人,互相體諒與尊重。人世間,因果不爽,因為原來婆婆過份強勢苛刻,媳婦們受盡了委屈,才有了今天的翻身揚眉吐氣。
【誤解5】
後世儒家學者,自身沒有起到良好的垂範作用,滿口仁義道德,滿腹男盜女娼者不乏其人,只學了之乎者也,沒做到修齊治平。千百年來,世人對儒家之道、傳統文化的誤解和歪曲,一言難盡。希望世人能夠正視歷史,反思過去,反求諸己,切莫怨天尤人,褻瀆聖賢。
-
5 # 文史醒言
只要是持此觀點的人,十有八九連四書五經都沒讀全,斷章取義、人云亦云者眾!孔子的保守肯定是有的,他的保守體現在禮法秩序上,這是當時的時代決定的,亂世末法。孔子的創新也是真的,開創性的教育、人性和道德思想澤被後世。孔子從來沒有否定過創新,他的核心主張是“中庸”——謀取最佳平衡,無過無不及。不過“中庸”已被後世曲解的面目全非。就當今提倡的民主和科學來說,方向固然無錯,但民主的極端是另一種暴政;科學的極端是人類被機器取代。從這個意義上講也許就會對“中庸”有稍深刻認識。中國近現代的落後,固化、變異、閹割過的、被統治者利用的儒家思想的確起的反向作用。但試想一下如果當初沒有儒家思想主導,中國就一定比現在好?恐怕要自欺欺人。科學和民主都需要邏輯和抽象思維作為基礎,試問連漢字都是形意和具象的古代如何產生民主和科學?不要拿墨家的一些觀點來否定,墨家那叫經驗,不叫科學。儒家不是萬能藥,孔孟之道也只是一味藥,一味治療道德、人性、教育的發汗藥。藥方就放在那裡,開方的醫生早已仙逝,配藥和吃藥的結果如何,看各自服用的劑量和病症的輕重。
-
6 # 龔潤澤1
說說“慎獨”
※※※※
“慎獨”是儒家的一種道德修養方法。指人在閒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需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
當一個私人小診所生意清淡好長時間後,一天來了個病人,且診所裡只有病人和一個醫生,沒有第三人。你說,醫生會怎樣給病人看病配藥?
這時,醫生靠的是“慎獨”,亦即道德自律。
當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白宮辦公室與實習生萊溫斯基獨處時,克林頓會不會對萊溫斯基性騷擾?萊溫斯基會不會接受?
美國國家檔案館2018年3月19日首度公開的檔案顯示:時任總統克林頓和白宮實習生莫尼卡/萊溫斯基在白宮發生了10次性行為,其間希拉里有7次在白宮。
結論:通常,道德是靠不住的。
“慎獨”只是儒家“德治”的一廂情願的理想。
於是,歷來有人諷刺一些站在道德高地的權貴:滿嘴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
7 # 亂答題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 孔孟之道 是害人的?因為孔孟只能實事求是的教書傳字,為人類推廣文化文明,讓人們在接受仁禮教育,學而時習知,遵守仁禮誠通道德。規範語言交流。克己禮讓。宣揚人性以善為本,作重仁義道德,用規矩束縛人生。不像其他教派的神奇自修,當仙成佛長生不死,上天入地自由如常。所以孔孟育人,讀書勞累。因為很多人讀書學知,從小學禮做人 都是父母大人逼的。尊老護幼,講禮講法,因此惹得很多人心煩。老子自稱天下第一,卻不敢為天下先。孔夫子卻主張以學為先,教嬰幼兒說話,遺傳品德,逼子女讀書識字,求上進成龍成鳳。孔子把其他玄哲神學拒之門外。祭鬼神而遠之!!!
-
8 # 逆襲的諸行無常
首先我認為要先搞清楚什麼是“孔孟之道”,所謂的“孔孟之道”就是指儒家文化,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決不能完全代表中華傳統文化。之前稱之為“周孔之道”,相傳創於周公旦,由孔子和孟子繼承併發揮光大。周王朝建立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識形態領域建立了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禮樂制度,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目的概括起為就是為了“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使周朝初形成了一整套禮樂之治,可以說為周朝八百年江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到孔子、孟子的年代,也就是春秋末年到戰國時期,基於生產力及社會的發展,禮崩樂壞成為必然,同時對於政治、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各種思考也在不為湧現,百家爭鳴出現,孔孟之道只是其中一支而矣,最終支援秦帝國建立的反而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再次重回大家視線則是漢武帝時期,所謂的“獨尊儒術”應該叫“外儒內法”更合適,“外儒”為當時的宗族社會的穩定給予了文化支撐,“內法“則為君主集權創造了可能。隋唐時期可以說是思想大解放、大融合的階段,但是到了宋朝平民社會的建立,佛教的興盛,讓程朱理學成為統治者必然的選擇,之後宋明清可以說程朱理學一統天下,更關鍵的是科舉必考內容,不重視不成啊!
在中華文明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人會站出來批判儒家思想,特別是近現代以來好象不批判幾句儒學思想就無法體現出思想追求的進步。其實縱觀歷史各個時期,對儒家思想的批判都有其時代的必然性,從最初的秦始皇”法“治,對漢代初年文景二帝的”無為“而治,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整體因素都是有關的,當時的選擇也許不是最好的,但有時候卻是最適合的。包括辛亥革命後,新文化執行也同樣把儒家放在高高的批判臺上,也有其歷史的必然性。既然要批判就一定會選擇其中最反人性、最讓人無法接受的事例說事,什麼”三綱五德“殘害人性自由等等事例舉不勝舉,但我們決不能因為一顆壞果子就說一整樹從根子上都是壞的吧。
我們應該認識到儒家思想對於解決目前社會頑疾是有決定性作用的,”修身治國平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讀書人修身為人的原則和追求任何時代都不過時,實事求是、不忘初心的處事原則是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去踐行的真理,張口閉口打倒、批判,對傳統文化總是口誅筆伐,解決不了問題。以個人之力多宣揚文化正能量,身體力行影響身邊的人,推而廣之。這才應該是我們應該做的。
-
9 # 雨軒品茗2
世界上就沒有不害人的社會學說,問題是害了誰。古人有句話說,仲尼著春秋,亂臣賊子懼。一語道破天機,孔子害了亂臣賊子。後世儒家也並非一成不變,治理社會也講究“禮,有經有權,事急從權,事緩從經”。兩方面結合起來講,孔孟之道講究修身齊家平天下,用道德規範約束自己。那能害了誰?無非就是害了不想接受道德規範約束的人而已。有人說害了人民,說這話的人很無恥。幾千年人民有幾個識字的?識字的又有幾個不是有錢人?不識字懂什麼孔孟之道?不懂又怎麼能受害?社會平穩,人民安居樂業,上下遵從倫理規範,這叫從經。民不聊生,也可以造反,這叫從權。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亂世用法家,嚴刑峻法,以利於儘快平息動亂。亂後用道家,無為而治,以利於百姓休養生息,恢復生產。盛世用儒家,以利於維護長治久安。如今,我們在中共領導下,民主共和,太平盛世,正應該建立以法制為他律,以德治為自律,維護長治久安的時期。提倡待下以仁,處友以義,處事以禮,自立以智,言行以信的道德倫理規範,正當其時。
-
10 # 況五八
很多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被宣傳誤導的人,認為孔孟的儒家學說是教人講仁儀道德,不犯上作亂,躬敬守規,孝道做好人的學問,對和諧社會和諧家庭都好啊,何錯之有?歷史上和當今這些人都一脈相承的把孔孟儒學侷限於放在中國國內暫時的太平盛世舞昇平中去讚賞評價孔孟維和的文化和精神作用價值。當今絕大多頭腦清醒,有憂患意識和民族復興情懷的中國人則認為抬高孔孟之道,誤國害民也是有深刻理由的。這些人都以民族興亡為己任,有強烈的民族興亡,國家百姓長治久安的憂患意識,他們把中國民族復興和暫時和平幸福放在世界仍處亂世之中的大背景下看問題。當今中國四面八方都受西方惡人敵人的圍阻,稍失警惕隨時會自廢武功被人肢解,一夜回到解放前。中國還沒有到達高忱無憂安心享受真正講仁議道德過幸福太平日子的那天。仍然處在世界叢林法則,惡人橫行霸凌的亂世之中。所以極力反對用孔孟之道治國理政,將中國人教化成羔羊性格而受任人宰割。等到中國戰勝美國主宰世界,一統天下的中國時代那一天,再用孔孟的文化學說去教化世界各國,讓其都成為羊性民族,孝敬朝拜中國,這才是將孔孟用對了時代和正道。革命尚未成功,民族尚未復興,同志仍需努力仍需戰鬥。所以中國新時代決不能將孔孟之道高抬為民族精神文化信仰和治國之道,心術不正的鼓吹者忽悠中國人,必將千夫所指遭中國人唾罵。
回覆列表
01、孔孟之道一言以蔽之:做一個不走極端的中中國人。
02、孔孟之道的中中國人,是一個持節守中、為仁由己、率性而為、開物成務、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活靈活現的中中國人。孔子給出了“為仁由己,率性而為”的人格目標及人生境界,孟子給出了“大勇浩然,義者宜也”的人格價值及人生路徑。“孔孟之道”的人格塑造及人生格局,早已把西方社會“兩希文化”為根基血脈的“自由、平等、博愛”甩了不止九條大街,與西方文化具有云泥之別。
03、“很多人認為孔孟之道是害人的”,“很多人”究竟是什麼人,不妨列舉如下:一是奴隸主或奴隸思想腐蝕的精英權貴,他們害怕人之為仁的自由追求;二是奴隸和做慣奴隸的小人,他們害怕獨立自主和缺乏領袖的無依無靠;三是古往今來的既得利益集團,他們害怕意志堅定、精神活潑的人生世界。
04、害怕“孔孟之道”的“很多人”其實就是一種人:統治者和暗藏統治思想的被統治者。所以“很多人”如同螃蟹一樣把“孔孟之道”一步一步拉下來:荀子用“明分使群”把“為仁由己”拉下來,韓非子用“五蠹”把“率性而為”拉下來,司馬遷用“熙熙攘攘”把“自強不息”拉下來,董仲舒用“天人合一”把“贊天地化育”和“極高明而道中庸”拉下來,朱熹用“天理”把“大勇浩然,義者宜也”拉下來……如此等等,所謂“孔孟之道”面目全非。
05、不要把小人之心、小人當道極盡歪曲扭曲的新儒家、新新儒家、新新新儒家……的賬算到“孔孟之道”上,換句話說,連原儒與新儒或腐儒都分不清的人,不值得與之論道,遑論“孔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