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漁歌夜話

    中庸一詞由‘中’與‘庸’二字組成。中字在古文字中作∮,始於箭靶的中心,一豎為矢,一圈為的,表示準確之意,並被引申為正。所以北宋理學家程頤認為‘不偏之謂中’是符合其本義的。上古部落發展出現了部落聯盟後,‘中’字又成了聯盟軍事首長指揮權的象徵。因此古文字‘中’字表示旄旗插於正中的含義,做為中央的標誌。部落制發展到國家制,執中原則就成為上古三朝王道精神的體現。

    《尚書.洪範》有對它作的表述:

    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

    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有反側,王道正直。

    這一表述說明體現王道精神的執中原則是與偏頗.黨私.反側以及君王的個人專斷相對立的。上古聯盟首領堯舜堅持以‘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的原則辦事,由此可見,階級社會初期的執中原則是原始民主遺存的反映。孔子繼承了這一傳統思想,並將其概括為‘過猶不及’,提出了‘中庸’理論。此後中庸就成了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中的最高準則,盛行了兩千多年。‘過猶不及’是對中庸哲學特點的基本概括,它標誌了事物與概念的質與量之間的統一。幷包含了一定程度的辯證法因素。

    中庸哲學在中國古代上層不僅盛行,而且貫穿於整個階級社會的歷史之中。首先從中國階級社會的結構來看,專制君主繼承了宗法傳統所規定的天子兼民之父母的雙重身份,國家政治家庭化是封建中央集權社會政法的基本特點。如何調整既符合統治者的需要又兼顧被統治者利益,是歷代統治者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則。因此‘剛柔相濟’‘一張一馳’這此中庸特點的方針就成中國所有專制政權的基本國策。

    由於農業長期佔據主要經濟地位,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就需要一定的社會準則。自秦漢以後就是綱常禮教,而禮教的核心就是中庸。孔子所主張的‘禮以和為貴’與‘禮以制中’即說明中庸是禮制準則的體現。這既是它在中國社會得以長期盛行的重要原因,又是對中國思維方式發生巨大影響的基本因素!

    總之,中庸在中國以不易之常道貫徹古今,其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是中國階級社會的宗法關係;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君民關係是父子關係的延伸,‘執中以致和’就成了既包括統治者又包括被統治者的社會共同要求,它就是中庸之道長期盛行的根本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代極簡風一定要性冷淡的黑白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