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時間軸

    李信第一次伐楚失敗後,秦始皇的應對措施可以說是為王者典範。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著手滅楚,先問李信需要多少兵馬,李信說20萬,又問王翦,王翦說60萬,秦始皇覺得王翦老了,就派李信、蒙恬分兵伐楚,王翦告病回了頻陽老家,頻陽就是今天陝西富平一帶。

    李信開始進展順利,後被楚國大將項燕打敗。

    秦始皇什麼反應,大怒!

    為李信說大話大怒,還是為秦軍滅楚受挫大怒,不得而知!

    發完脾氣,楚國還是要滅,於是親自到頻陽王翦家中,先檢討自己的錯誤,然後請王翦出山,王翦沒有像白起一樣端著,只是出山可以,仍然堅持非六十萬不可,秦始皇答應了。

    出兵前,王翦為了打消秦始皇讓他帶傾國之兵的疑慮,多次向秦始皇要良田豪宅,秦始皇欣然答應。

    王翦代替了李信以後,一年左右的時間,只是安營紮寨、高築壁壘、堅守不戰,與兵同樂,楚軍也傾國之兵迎擊,但是秦軍虎狼之師天下聞名,又是王翦掛帥,所以項燕也不敢發動全線進攻,秦軍都不應戰,一年後,正所謂一鼓盛,再鼓衰,三鼓竭,打敗李信後的兵鋒銳氣,被王翦磨的乾乾淨淨。

    項燕屢次挑戰不成,就率軍向東移防,王翦突然發起襲擊,項燕大軍大敗,之後項燕也兵敗自殺,一年後楚國滅亡。

    秦始皇在王翦滅楚的一年裡,不急不躁,不干涉,不催促,給與王翦充分的信任,確實難能可貴。

    李信滅楚失敗後,秦始皇並沒有過於加罪,公元前222年,再次派李信跟隨王賁滅燕,公元前221年,王賁、李信滅燕後南下滅齊,之後,史記上關於李信的訊息,就是李廣列傳了,說李廣的先祖是李信,再無其他。

  • 2 # 聽戲講歷史

    在攻打三晉和伐燕的歷程中,李信逐漸獲得秦始皇的信任,而其時只有楚國另有一定的實力,其時秦始皇想要滅楚,問李信和王翦需要幾多人馬才氣完成。

    李信的回覆是,只要二十萬人就夠了,而王翦的回覆是必須要六十萬人,最後秦始皇以王翦老了為由,讓李信領兵前去攻打楚國。

    李信伐楚之戰的經由為:李信攻平輿,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

    實際上,我們也能夠看出,李信簡直是很勇猛的,楚人一向以勇猛而著稱,派遣秦國中勇猛的李信前去對應也算是一種以剛克剛的計謀,在戰爭初期李信也取得了一定的結果,只不外最後被楚軍還擊了一下,沒抗住。所以,秦始皇才換了王翦。

    秦始皇也不是傻子,固然知道用六十萬軍隊去攻打楚國是一定的事情,只不外秦始皇要的還是想追求價效比,如果能夠用20萬人擺平,那不是更好的事情嗎?

    實際上,李信率領20萬雄師攻打楚國之戰雖然失敗,可是秦始皇並未怪罪,在王翦滅了楚國後的第二年,秦始皇就讓李信與王賁去攻打燕國。

  • 3 # 路之意

    秦始皇並沒有因此處置李信,只是擼掉他的主帥,重新回去當升職前的那個軍團任軍團長。秦始皇認為,提案方是李信但是最終拍板決策的人是自己,所以自己應該承擔主要責任。這不得不說秦始皇真的是一個很英明的君主,任何人碰到這種君主都想要為他赴湯蹈火,也只有他才配得上千古一帝。

      

    秦始皇是如何處置的?

    按照秦國律法,此等大敗,回去之後絕對會被問責和追責。

    可奇怪的是,秦王對李信卻偏愛有加。這又是為何呢?原來李信率軍是從東南部開始蠶食楚國領土,但李信有一種預感,那就是如果昌平君叛亂不平息,自己將兩面受敵,秦王的計劃會被打亂。李信帶軍回去穩定戰局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可惜李信剛剛率軍返回沒多久,楚國就派出大軍進攻。導致李信部隊首尾不能兼顧,這是導致本次伐楚失敗的最根本的原因。

      

    李信對秦始皇的回報

    秦始皇沒有責罰李信,只是讓他回軍中休整,待到來年再戰。緊接著請求王翦出山,不僅表示是自己錯怪老將,沒有采用正確的方法,還直接下令,命王翦為主將,率領60萬軍隊伐楚。

    而李信在第二年,依舊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李信也大放光彩,親自俘虜楚王。後來,劉邦進入關中的時候,年邁的李信為了報答秦始皇的恩情,掛帥出征。在兵敗之時,劉邦企圖拉攏,李信卻選擇以身殉國。在歷史上,秦始皇和漢高祖劉邦完全是相反的人物,秦始皇出生高貴,愛護將領,卻對百姓嚴酷。劉邦出身低賤,對百姓仁愛有加,卻殘忍的殺害開國功臣。

  • 4 # D老闆說

    秦王在打敗燕國之後,就想著趁機把楚國也吃下來。在進攻楚國之前,秦王專門召開了一次專題會議,就是研究如何進攻楚國,王翦和李信都列席了會議。秦王分別問兩人,各自需要多少兵馬可以吃下楚國。李信說只需要20萬就可以了,但王翦卻說需要60萬。秦王此時心裡有了伐楚的最佳主帥人選,那就是李信。因為秦國軍隊向來勇猛,而且楚國勢弱,何況又剛取得燕國戰役勝利的威勢,區區20萬大軍滅楚足以。

    於是秦王就拜李信為大將軍,讓蒙武作為副將。在剛開始出征的時候,李信率領大軍勢如破竹,快速吃下了楚國大片領土。不過李信並沒有趁著優勢兵力,按既定的目標去進攻楚國的首都。李信想著是秦國的昌平君叛亂,可能是擔心後背受敵,於是就掉轉槍頭回攻。不過也就是這個時候,耽誤戰機,楚國緩過來派出一支部隊追著李信大軍。結果李信部隊大敗,手下的大將都紛紛戰死。

    按照秦國律法,此等大敗,回去之後絕對會被問責和追責。可奇怪的是,秦王對李信卻偏愛有加。這又是為何呢?原來李信率軍是從東南部開始蠶食楚國領土,但李信有一種預感,那就是如果昌平君叛亂不平息,自己將兩面受敵,秦王的計劃會被打亂。李信帶軍回去穩定戰局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可惜李信剛剛率軍返回沒多久,楚國就派出大軍進攻。導致李信部隊首尾不能兼顧,這是導致本次伐楚失敗的最根本的原因。

    而且要說責任最大並不是李信,而是秦王本身。在出征途中,外事重大,就應該緩和處理國內矛盾,結果秦王過於刺激老氏族的勢力,逼著昌平君反叛。而這個時候李信能想著秦王的千秋大業,及時帶著大軍返回,先平叛國內再出擊國外,這是一種正確的戰略選擇。如果李信不回,就算攻破楚國,秦王如果連王位都丟了,又有什麼意義呢?秦王看問題很準,這也是秦王不追求李信失責的最主要原因。

    後來秦王再次請王翦出兵楚國,給了60萬大軍,基本還是沿著李信的出征路線,一步步吃掉楚國的領土。這也是後人常常說的,其實王翦的勝利是建立的在李信的失敗基礎上的。王翦的成功,進一步說明了李信曾經的戰略是無比正確的。我們都能夠看到這一點,更何況是中國第一大帝秦始皇呢。不難看出,秦始皇看人、用人的眼光之準,這也是為什麼秦國能夠統一六國的根本原因所在。一個偉大的領袖,是會造就一個偉大的帝王,更是會開創一個偉大的時代。

  • 5 # 一元設計庫

    燕國荊軻義勇刺秦王,可惜最終失敗。秦王異常憤怒,就派出幾員大將率領大軍前去興師問罪,其中就有名將王翦。王翦在此次軍事行動中擔任主帥,不過風頭卻被一個年輕人李信給搶了過去。李信奮勇作戰,以較少的兵力直接突破防線,最後拿到了太子丹的人頭。秦王也是高興,在大賞李信的同時,心裡也感覺王翦出力還不如一個年輕人。

    秦王在打敗燕國之後,就想著趁機把楚國也吃下來。在進攻楚國之前,秦王專門召開了一次專題會議,就是研究如何進攻楚國,王翦和李信都列席了會議。秦王分別問兩人,各自需要多少兵馬可以吃下楚國。李信說只需要20萬就可以了,但王翦卻說需要60萬。秦王此時心裡有了伐楚的最佳主帥人選,那就是李信。因為秦國軍隊向來勇猛,而且楚國勢弱,何況又剛取得燕國戰役勝利的威勢,區區20萬大軍滅楚足以。

    於是秦王就拜李信為大將軍,讓蒙武作為副將。在剛開始出征的時候,李信率領大軍勢如破竹,快速吃下了楚國大片領土。不過李信並沒有趁著優勢兵力,按既定的目標去進攻楚國的首都。李信想著是秦國的昌平君叛亂,可能是擔心後背受敵,於是就掉轉槍頭回攻。不過也就是這個時候,耽誤戰機,楚國緩過來派出一支部隊追著李信大軍。結果李信部隊大敗,手下的大將都紛紛戰死。

    按照秦國律法,此等大敗,回去之後絕對會被問責和追責。可奇怪的是,秦王對李信卻偏愛有加。這又是為何呢?原來李信率軍是從東南部開始蠶食楚國領土,但李信有一種預感,那就是如果昌平君叛亂不平息,自己將兩面受敵,秦王的計劃會被打亂。李信帶軍回去穩定戰局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可惜李信剛剛率軍返回沒多久,楚國就派出大軍進攻。導致李信部隊首尾不能兼顧,這是導致本次伐楚失敗的最根本的原因。

    而且要說責任最大並不是李信,而是秦王本身。在出征途中,外事重大,就應該緩和處理國內矛盾,結果秦王過於刺激老氏族的勢力,逼著昌平君反叛。而這個時候李信能想著秦王的千秋大業,及時帶著大軍返回,先平叛國內再出擊國外,這是一種正確的戰略選擇。如果李信不回,就算攻破楚國,秦王如果連王位都丟了,又有什麼意義呢?秦王看問題很準,這也是秦王不追求李信失責的最主要原因。

    後來秦王再次請王翦出兵楚國,給了60萬大軍,基本還是沿著李信的出征路線,一步步吃掉楚國的領土。這也是後人常常說的,其實王翦的勝利是建立的在李信的失敗基礎上的。王翦的成功,進一步說明了李信曾經的戰略是無比正確的。我們都能夠看到這一點,更何況是中國第一大帝秦始皇呢。不難看出,秦始皇看人、用人的眼光之準,這也是為什麼秦國能夠統一六國的根本原因所在。一個偉大的領袖,是會早就一個偉大的帝王,更是會開創一個偉大的時代。

  • 6 # 心史

    您的這個問題我分兩個部分來解答,第一部分講為什麼王翦要60萬,李信要20萬?

    為什麼要60萬?

    一、王翦要60萬是最穩妥的人數

    二、王翦立功的意願不強烈。

    前文也說了20萬是有一定的難度,但不是不可能成功。相反成功率還是比較高的,史記記載:“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就是李信連戰連勝,但是後來輕敵,在和蒙恬將軍會和的時候,被偷襲了才失敗的。

    既然20萬就很有希望的,那麼為什麼王翦要60萬這麼過分呢?答案就是他並不太想立這個大功,他怕功高震主。秦王來請求他作戰,他既不想去,又不能直接回絕,那麼就要60萬這個龐大的數量,因為他知道秦始皇絕對不會同意的,這是一種折中溫婉的拒絕。

    這是他一貫的態度,早在公元前227年,王翦參與滅燕國的軍事行動後,就已經開始要求告老還鄉。

    李信為什麼只要20萬?

    他可以要30萬、40萬,為什麼只要和60萬差別那麼大的20萬呢?

    因為他渴望這個機會,就是要用這種差別來讓嬴政做決定,選擇他。本質上講,李信和王翦是少壯派將領和老成派將領之間的競爭。秦國實施軍功爵位制,打仗代表著升官加薪。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誰都想抓住這個機會,雖然王翦並不想和他們競爭並且給了他們機會,但是還是有其他的少壯派和他競爭,所以就用這種方式,增加自己的籌碼。

    結果李信敗了,嬴政選擇反過來求王翦。為什麼?選別人不行嗎?

    不行,王翦是最好的選擇。

    一、秦軍新敗,不能再失敗了,王翦老成持重,經驗豐富。

    前文也說過,他多次參與滅國之戰。都能很好的統籌全域性,從來沒有失誤過。

    史記:“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

    用他是最穩妥的方案,用其他人都有很多不確定性,是在賭,而現在的局面不允許他再賭了。

    二、李信失敗了,證明秦王錯了。如果不拿出來態度,就是沒有容人之量了。

    所以他向王翦道歉,並且答應了他的請求。

    史記:(秦始皇)見謝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王翦說)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為聽將軍計耳。”

  • 7 # 減水書生

    在這件事上,你必須得佩服秦始皇。

    一是能知錯,李信滅楚戰敗,罪在自己、罪在秦國朝堂。

    二是不遷怒,20萬大軍戰敗,秦國沒吃過這麼大的虧,總得找個人承擔責任,行,這個責任我嬴政來擔,而不是遷怒李信。

    三是能改錯,既然之前20萬滅楚的計劃是錯的,那就知錯必改,啟用王翦,按王翦說得辦。

    李信,基本上沒啥處置。前225年,滅楚戰敗;前222年,李信跟王賁去遼東滅燕;前221年,李信和王賁所部滅燕後再滅齊。

    可見,李信並未因為滅楚戰敗而終結政治生命,他仍舊參與著始皇帝的滅國大戰。

    原因就是:李信很能打,是名將也是人才,而人才,始皇帝就要用而且要重用;李信滅楚失敗,自己要承擔一定的責任,但主要罪責不再李信。

    1.李信很能打

    前228年,秦國滅韓後,兩路出擊滅趙,南路是王翦所部、北路是李信所部,一老一少兩員戰將,硬是把關東第一軍事強國趙國給滅了。所以,李信滅趙有功,他很能打。

    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入秦行刺失敗。滅趙之後的王翦、李信所部再次滅燕。李信是先鋒,跨過易水、擊潰燕太子丹的燕國主力,燕軍退守首都薊城。王翦主力抵達之後,順利攻破薊城,燕國朝堂敗走遼東。而李信率數千精銳窮追不捨,殺到遼東,逼得燕王喜殺了親兒子太子丹向秦國謝罪。所以,李信是個勇將軍,說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點都不過分。

    也就是在滅燕之後(後來李信再與王賁滅燕是掃除殘餘),秦王嬴政開始籌謀滅楚大計。他先是問了老將軍王翦,王翦給的答案很簡單:給我六十萬大軍就行。秦王嬴政轉過頭就問李信,李信的回答也是乾脆:就二十萬,搞定楚國沒問題。、

    於是,嬴政說:

    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

    王將軍啊,你老了,老得沒了膽量;還是李將軍氣勢果決、勇氣壯哉,李信你說得對。

    王翦被秦王嬴政奚落一番,很是生氣,然後就辭職回家了。我就是歲數大了,我就是慫了,我不跟你們玩了。

    而嬴政也是血氣方剛:你王翦不玩就不玩,有得是人陪我玩。於是嬴政給了李信二十萬大軍,組織滅楚大戰。

    2.李信和王翦差在了哪裡

    滅楚之戰,王翦要六十萬大軍,李信要二十萬大軍,為什麼這兩個人在認識上會有這麼大的差異?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經歷差異。

    王翦是老將,這個經歷很重要。

    《史記》記載他在公元前236年打過秦趙闕與之戰,而且打得很精彩。之後,打得基本上都是滅國戰爭,滅國戰爭幾乎都是勢如破竹之戰,因為關東六國要麼被打殘、要麼被打怕。但是,王翦畢竟見識過、至少聽說過,滅國戰爭之前的長平之戰(公元前262年到前260年)以及之前的硬仗。而滅國之戰前的戰爭都是苦戰硬戰,而只有苦戰硬戰,才最能揭示什麼是真正的戰爭。真正的戰爭,都不好打。

    而李信呢?他一上手就是滅國戰爭,滅國戰爭基本上就是秦國去碾壓,沒啥真正的硬仗。所以,在李信的認識中,戰爭就應該是滅趙之戰、滅燕之戰這麼簡單。所以,殘破的楚國,跟燕趙沒啥差別。

    另一個是目標差異。

    20萬虎狼秦軍,可以消滅楚國嗎?消滅楚國政權,沒問題,甚至消滅楚國的主要軍事存在也不會太費勁。但是,要是佔據楚國,20萬人真得不夠。

    所以,李信的想法就是秦軍掃蕩而秦吏入駐,順利接手楚國中央和地方的全部政權,因為韓、趙、燕之戰,就是這麼打的。

    但是,楚國地方太大、縱深太長,20萬人就是佔據幾個要地都不夠,更別說接手楚國政權了。

    而楚國還有自己的特點。它是一個沒有完成中央集權的落後戰國,也就是變法不徹底,地方勢力非常大,比中央比楚王還要大。

    對於楚國的地方豪強而言,秦人打楚王,可以,你們隨便打;但是,秦人你敢動我一下試一試,我跟你死磕到底。楚國實力藏在了縣級政權這個層面,這裡是世家大戶的根據地。

    李信的目標是消滅楚國政權,而王翦的目標是消滅整個楚國,目標不同,動用的資源就不同。

    3.滅楚戰敗的責任應該由誰承擔

    李信和蒙恬一起殺入楚國,李信主力在北掃蕩河南、蒙恬所部在南掃蕩安徽,兩路鉗形攻勢,準備會師城父。李信一路已經拿下了楚國首都鄢郢。所以,滅楚之戰,基本上就跟滅趙、滅燕一個套路,首都都拿下了,楚國還有啥可頑抗的。

    但是,變故卻在李信大軍的後方出現了,秦國相邦昌平君在郢陳造反了。

    所以,李信主力不得不折回去收拾郢陳造反的昌平君。而就在這個時候,隱忍許久的楚國將軍項燕出手了,一戰擊潰李信大軍。

    李信戰敗,蒙恬也不得不趕緊撤退,因為失去了進軍的意義。於是,秦國第一次滅楚之戰,失敗。

    那麼,結合這段史實,該怎樣論斷滅楚戰敗的責任呢?

    第一個歸結是相邦昌平君造反。

    他本是楚國公子,後來為仕秦國。之所以被派到楚地,目的是要接收楚國政權,因為秦軍打下來城池之後,要實際佔領,就得需要昌平君這個楚國公子的影響力。

    一個楚國公子為什麼能在秦國當上相邦?

    非獨他是秦國相邦,另一個楚國公子昌文君也是秦國高官,而且這兩個人聯手幫著嬴政收拾了嫪毐叛亂。

    這就得說秦國朝堂的權力格局,有兩股外來勢力:一股是呂不韋、嫪毐以及太后趙姬,這些都是趙中國人,構成了秦國朝堂的趙國勢力;另一股就是世代與秦聯姻的楚國勢力,羋八子、魏冉可以看做是這股勢力的巔峰。

    兩個楚國貴族收拾了嫪毐,接著呂不韋免相賜死、太后趙姬也消停了,然後主導秦國朝堂的趙國勢力就徹底沒戲了。所以,前228年滅趙,真是君臣一致、上下同心。

    但是,這時候滅楚,就出問題了。因為楚國勢力不同意。但不同意也沒辦法,秦始皇太厲害,而且楚國勢力也主導不了秦國朝堂,魏冉、羋八子時期可以,這時候不可以。

    秦國說了算的是秦王嬴政,具體幹活的是將軍世家,蒙氏、王氏以及少壯派李信這些人。滅國戰爭,基本上就是王氏家族的王翦王賁父子、蒙氏家族的蒙恬蒙毅兄弟主導的。

    所以,昌平君造反這件事,罪責得歸結到秦國朝堂,不能讓只考慮滅楚戰爭的李信來承擔,他沒有義務思考昌平君會不會造反。

    第二個歸結就是嬴政的滅楚戰略。

    如果是打下楚國中央政權,消滅楚國王氏,這基本上沒啥問題。李信20萬大軍能做到。但是,秦國不僅要滅了楚國中央政權和中央軍隊,而且還有徹底鯨吞整個楚國,包括地方政權。

    那20萬人就不夠了。你秦國這是來要命的,而且要的是楚國貴族和地方豪強的命。所以本來上下不同心、君臣不同志的楚國,立即就換了面孔,中央和地方、楚王與貴族,馬上聯合起來跟秦國死磕。

    所以,本來已經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的楚國,硬是組織了一支大軍——項燕所部。這支部隊是整個楚國的保命軍隊,不可能投降、只能死磕到底。即便王翦大軍殺入,這支軍隊也不是投降了事,而是徹底被消滅。

    所以,李信20萬大軍能打敗楚國和楚國的中央軍,但是佔領不了楚國。所以,秦國的滅楚戰略有問題。而這個責任該由誰來承擔?當然是秦王嬴政。

    總結: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按照道理去辦的,沒有幾個

    滅楚戰敗的主要責任:

    一個是秦國的既有權力格局,就是朝堂上的楚國勢力還在。

    另一個是秦王嬴政的戰略抉擇問題,嬴政得為滅楚戰敗負責。

    李信,只能負次要責任。

    但是,從來都是強者定章程,秦國定章程的人自然是秦王嬴政。而當時也不會有現在的上帝視角,更不會有人去參透表裡,為李信說話。

    所以,如果滅楚戰敗要找一個替罪羊話,這個人會是誰?

    任誰都會拿李信開刀,因為你李信就是打了敗仗。而且,當初就是你信誓旦旦地說過二十萬人足矣。所以,讓李信承擔責任,一點問題都沒有,誰也說不出什麼。

    但是,秦始皇主動承擔了這個責任。

    始皇聞之,大怒,自馳如頻陽,見謝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

    秦始皇嬴政從咸陽跑到頻陽,向王翦謝罪,央求老將軍出山。這就表明秦王嬴政已經主動承擔滅楚戰敗的全部責任。

    而且,一個秦王,是“自馳如頻陽”,就看怎麼理解“自馳”了,如果嬴政是自己趕著馬車去的,那就真給王翦面子了。這可比昭襄王對白起強多了。

    另外,老將軍王翦估計也是氣不過,因為嬴政曾經說過: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所以,王翦繼續稱病,故作姿態就是不去。

    然後,嬴政又說了兩句話,一句是:已矣,將軍勿復言!得了,您就別置氣了,趕緊帶兵吧;另一句是:為聽將軍計耳。你說啥就是是啥,你說咋辦就咋辦,我嬴政全聽你的。

    然後,王翦出征的時候,“始皇自送至灞上”。

    秦始皇如果真像後世史書評價的那麼不堪,這種禮賢下士的事,他做不出來。對王翦,他這個秦王已經做到了卑怯的地步。

    而關鍵是對李信。始皇帝肯定是沒殺,也沒像後世說得給賜死了。因為前225年滅楚失敗後,李信就跑到燕地掃蕩燕國殘餘了,而且還和王賁一起主導了滅齊之戰。

    所以,李信沒有成為滅楚戰敗的替罪羊,得說始皇帝確實胸襟大度,而且能夠主動承擔責任。

    秦戰國能夠統一關東六國,當然有百年積累的原因,但是也不能忽視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沒有這樣的君主,秦戰國的統一之路,不會如此順暢。

  • 8 # 歷史談笑閣

    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和其兒子王賁是秦始皇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最大的功臣,除了南韓,其他五國均是由王翦王賁父子所滅,可謂是功高蓋主。

    而李信當時只是一個年輕的將領,只有二十多歲,他是漢朝著名將領李廣的先祖。

    在滅楚的過程中,王翦堅持要60萬軍隊,而年輕將領李信只要20萬,結果大敗而歸,最終秦王嬴政還是堅持請王翦出山,最終滅掉了楚國。那麼這個過程是怎樣的呢?這件故事的背後體現了秦王嬴政、王翦、李信怎樣的個人素質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由於前期滅掉四國太容易,秦王嬴政就有點飄了。在朝堂上就問王翦,將軍滅掉楚國需要多少軍隊?王翦回答說非60萬不可。轉頭又問旁邊年輕的小將李信,讓你去滅楚需要多少軍隊?李信回答只需要20萬即可。秦王嬴政聽完就笑了笑,說王將軍老了,打仗都顯得膽怯了,於是執意讓李信帶著秦國的20萬軍隊就出發滅楚了。秦王嬴政還給李信配了一個副手,大將蒙驁的兒子蒙武,蒙武也是後來蒙恬和蒙毅的父親。

    而王翦就比較落魄了,既然秦王嬴政不用他,王翦只能回家養老娶了。

    剛開始二人打的非常順利,其實這只不過是楚國的計策而已,目的就是為了誘敵深入,從而打敗秦國軍隊,果不其然,李信和蒙武輕敵,被楚國所打敗,秦國的七個都尉都被殺了。

    這場仗也是秦王嬴政在統一的過程中打的唯一一次敗仗,這讓秦王嬴政十分惱火,但是卻沒有懲罰李信和蒙武,而是留待它用。

    王翦說,首先我還是要60萬軍隊,秦王嬴政答應了。王翦繼續說,我還要房、要車、要湖面、要地,要了一大批的錢財。秦王嬴政聽完就感覺好笑,你身為秦國大將軍,統領60萬軍隊,你還擔心你的子孫嗎?王翦卻說,自己沒有什麼大志向,現在你用得到我,我就想給子孫置辦點家產,秦王嬴政全部答應。

    到了楚國之後,王翦卻不選擇打仗,天天讓士兵好吃好喝泡桑拿,這是因為楚國之前打敗了秦軍,士氣正盛,王翦此舉乃是為了磨滅楚軍的鬥志。果不其然,一年以後,秦國的士兵個個膘肥體壯,而楚軍的鬥志全無,王翦趁楚軍調防一舉殲滅楚軍,徹底打敗滅了楚國。

    這就是題目所說的王翦要60萬,李信揚言只需20萬,卻打敗,最終還是王翦出征滅了楚國的經過。

    不過就從李信的膽識來看,小夥子未來可期。

    第二,當秦王嬴政親自去請的時候,王翦首先推辭,而秦王嬴政堅持,王翦答應,這也是王翦作為臣子的職業素養。首先你身為將軍,必須要馳騁沙場,建功立業,其次秦王嬴政肯屈尊來求,給足了王翦面子,作為下屬如果領導都放下姿態來求,這個時候如果還不給面子,那相信王翦最終也不可能善終,這是王翦看透了人心,懂得人情世故的成熟。

    第三,王翦雖然答應了秦王嬴政,卻並不是無條件答應,相反向秦王嬴政要了很多東西,即使是在出徵的路上,王翦依然要了很多東西,這讓王翦的部下感覺王翦很貪婪,而王翦卻說,大王本身就很多疑,這次出征把秦國僅有的60萬軍隊全都帶出來了,如果我不要很多財產,大王會以為我有野心,而我要了這麼多財產,一個貪財的人是不會有政治野心的,因此大王對我很放心。

    不過當李信打敗之後,秦王嬴政立刻駕車去王翦的老家去找王翦,作為一國之君,還是一個年輕的國君,能有這種禮賢下士的胸懷和氣度實在是讓人佩服。而且見到了王翦之後,主動承認錯誤,這更是不容易的,我們經常罵秦始皇是暴君,可是秦始皇年輕的時候是非常能夠聽進去別人的話,而且還能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秦王嬴政的確不是一般人。而且面對王翦提出的各種“無理要求”,秦王嬴政全部答應,從這點上來看,秦王嬴政知道哪頭重哪頭輕,知道統一天下重要,失去一些財產輕,作為一國之君,秦王嬴政雖然年輕,但卻表現的十分成熟。

  • 9 # Siegfried

    作為管理者,當自己用人失當並造成嚴重後果時應該怎麼處理?作為有能力的下屬,應該如何正確處理與領導的關係?這兩個現代職場的常見問題其實在秦滅楚的這場戰爭中都給出了答案。

    起因

    始皇二十三年,即公元前224年,秦始皇決定伐楚。此前,秦軍已平定了三晉,並多次擊敗過楚國軍隊。青年將領李信和老將王翦,以及王翦的兒子王賁都是秦始皇在統一六國過程中最得力的干將。

    當秦始皇召集將軍們商討伐楚大計時,他首先徵詢李信的意見。李信表示,伐楚用二十萬人就夠了。秦始皇問王翦,王翦卻說非六十萬人不可。六十萬軍隊幾乎是秦國全國的總兵力,秦始皇覺得王翦的方案太過於謹慎了,於是說:“王將軍老了,這麼膽小,還是李將軍果斷勇敢,他說的才是正確的。”接著,秦始皇就命李信和蒙恬率領二十萬大軍征討楚國。王翦見秦始皇沒有采納自己的建議,而且還說自己老了,於是他就以生病為由,回老家養老去了。

    誰知李信在攻打楚國時被楚軍打的大敗,七名都尉戰死。這次伐楚是秦國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唯一的一次敗仗。

    秦始皇的處置措施

    秦始皇得此訊息後大怒,但他並沒有處罰李信,而是馬上親自前往王翦的老家並向其道歉:“寡人因為沒采用王將軍的計策,李信果然使秦軍蒙受了恥辱。現在楚軍一天天向西打過來,將軍雖然染病,難道忍心拋棄寡人嗎?”王翦想推辭,開始跟秦始皇打太極,要他另擇良將,於是秦始皇說:“行啦,王將軍你就不要再推辭了!”王翦說:“如果大王不得已一定要用我,那我還是那句話,非六十萬人不可。”秦始皇滿口答應說:“就依王將軍的。”

    王翦的處理君臣關係的方式

    經過一番準備之後,六十萬大軍馬上出發了。秦始皇親自送行到灞上。王翦在臨行前又請求秦始皇賜給他一些良田、美宅、園林池苑等。秦始皇說:“將軍儘管上路好了,你這樣身份的人還怕窮嗎?”王翦說:“在大王手下當將軍,即使功勞再高也終究不得封侯,所以趁著大王還器重我的時候,趕緊請求大王賜予我一些園林池苑,將來給子孫後代置些家產。”秦始皇聽後哈哈大笑,立馬就全都應允。

    大軍才行至函谷關,王翦就連續五次命人回朝廷請求再賜予一些良田。他手下的人都說:“王將軍,你這樣向大王請求賜予家產也太過分了吧?”意思是您剛剛向大王請了賞,更何況這仗還沒打、寸功未立,您又向大王要賞賜,太不合適了吧?王翦則說:“你們這麼說不對。大王性情粗暴且多疑,如今他幾乎把全國的軍隊都交給了我指揮,我如果不多多請求賞賜些田宅給子孫們置份家產,來表示自己就是貪財而無政治野心的話,難道坐等讓大王懷疑我嗎?我要的越多,大王就越放心。”一年之後,王翦打敗了楚軍,俘虜了楚王負芻,平定了楚國。

    總結

    1. 王翦雖出身行伍,不但擁有高超的軍事指揮能力,還對人心洞若觀火,尤其善於把握帝王心術,在我看來,這樣的人才實屬難得,堪稱國士無雙。他深諳官場潛規則,知道帝王喜歡什麼,害怕什麼。他要讓秦始皇覺得自己就是貪點財,只要在固定資產上滿足了我,我就別無他求。而在秦始皇看來,錢能解決的問題那就不是問題,因為帝王就怕賞無可賞,功高震主。

    而在今天的職場上,不少人自恃才高八斗便目空一切,不懂得為人處世,尤其不懂得處理與領導之間的關係,反而限制了自己的發展空間。

    2. 這個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與平常印象中不一樣的秦始皇。我們常說秦始皇是個暴君,可我們不知道秦始皇還是一個勇於承擔責任的,敢於承認錯誤的國君。他並沒有把失敗的責任推給李信,因為是他用人失當在先,他應負主要責任。他自己還屈尊前往王翦的老家登門賠禮道歉,這也能看出秦始皇的氣度。在秦始皇看來為了完成統一六國的巨集偉目標,這點面子根本就是一文不值。秦始皇一直都善待功臣,統一中國後他也沒有殺過一個功臣。

    如今有不少管理者好面子,事情辦雜了就把自己的應負的責任都推給下屬。遷怒於人是無能的表現,遷怒於人才是自毀長城。

    有人常問學歷史有什麼用?可我時也時常感嘆,許多兩千年前的人就懂得的道理,不少現代人卻不明白。

  • 10 # 歷史時燒錄

    青年將領李信率二十萬大軍攻楚大敗而歸,二十萬大軍毀於一旦,秦始皇憤怒,但是卻並沒有過分的去追究李信的責任,只是讓其暫下去反省,日後仍啟用李信去攻打一些其他的諸侯國。

    大家之所以認為秦始皇殘暴,主要是其用刑太苛,在加上修宮殿、修皇陵、修長城耗盡民力,使百姓疾苦,所以大家認為秦始皇是一個暴君。

    我認為秦始皇沒有做好的事情只有兩點:

    一、沒有認清國力

    秦始皇修這修那,大耗財力,導致國家經濟近乎崩盤,這是由於其自知不明,沒有實地考察各地民情,自視過高才導致的。

    二、不知太平之世治國之道

    秦始皇為什麼不嚴懲李信?

    我們瞭解了秦始皇才會理解秦始皇為什麼不嚴懲李信,而從這件事情也可以側面的說明秦始皇並不是一暴君。

    所以秦始皇認為這次失敗的原因在於自己,沒有下好棋而已,李信是馬,他只能發揮馬的作用,馬雖吃不掉對方的車,但是卻可以吃點對方的象、卒,只在於自己怎麼下棋而已,所以秦始皇沒有嚴懲李信這匹馬。

    事實證明王翦老當益壯,並且能夠正確的判斷敵我雙方的實力,深知戰爭中將帥雖重,但是綜合國力才是制勝法門。況且王翦確實老了,已不想在拼死建功立業,搏得功名,因為其已經有了,所以王翦只想安安穩穩,穩穩妥妥的打完自己退休前的最後一仗。 事實證明王翦是對的,六十萬大軍破楚,迫使敵將項燕憤怒的喊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吶喊以宣憤。

    秦始皇是一個自信的皇帝,其不殺功臣、不斬敗將,只是因為其確實自信,認為勝利終屬於我,天下雖大,吾一人執耳,臣、將、相,吾用其所能。因此,在當朝王翦、李信、李斯、趙高、商鞅都能發揮出屬於他們的才能。但是世間沒有不敗的花、不幹的泉,待秦始皇死後,秦二世昏庸,不能用其臣之所能,反而被奸臣所控,後含恨而死,秦亦二世而亡,實乃可惜。

  • 11 # 江湖小曉生

    秦始皇滅了三晉集團以後,便打算滅亡楚國。可是老將王翦一伸手就要60萬大軍:我話先放這兒,沒有60萬人馬我絕對不去,少一個子兒都不行!

    秦始皇有點小心疼,就沒有答應王翦。就在秦始皇心疼的時候,另一位青年將領李信表示:給我20萬大軍,我去滅了楚國!

    王翦看著這小子冷冷一笑:你小子20萬大軍能拿下楚國,我退休金一分不要全給你!

    秦始皇卻異常高興,甚至認為後生可畏,李信未必不如王翦,不僅給了李信20萬大軍,而且還嘲諷了一下王翦:老王啊,你這是老咯,看來真的要回家領退休金了。

    王翦差點沒氣死,二話不說就揹著包袱回老家養老去了。結局我們都知道,楚國大將項燕擊敗了李信,李信本人差點都交代在楚國了。那麼秦始皇是怎麼處置李信的呢?

    一、秦始皇壓根就沒有處罰李信。

    沒有處罰李信?我看這事兒不可能吧?李信這傢伙差點把秦軍搞得全軍覆沒,而且此前還把王翦老將給逼走了,咋能沒有受到處罰呢?

    事實的確如此,李信雖然犯了很嚴重的錯誤,可是秦始皇依舊選擇原諒。我認為有這麼幾點原因:

    第一,李信是秦始皇的重點培養物件。

    秦始皇為啥這麼信任李信呢?其實主要是因為李信是青壯年將領中的代表人物,而秦始皇也正處於青壯年。

    也就是說秦始皇跟李信之間聊得來,跟王翦這種老頭子,其實是有代溝的。秦始皇不想在一統六國以後,被人家說是在吃祖輩們的老本,所以他想要培植屬於自己這一代的將領。

    第二,李信此前立了不少軍功,能力沒問題。

    況且李信此前也立了不少戰功。滅趙之戰中,李信帶領一支人馬出太原、雲中,與王翦大軍合夥包圍趙軍,這才滅了趙國。

    燕太子丹派遣刺客荊軻刺秦王的事情暴露以後,秦始皇大怒,立刻派遣王翦大軍去剿滅燕國。而李信率先擊敗了太子丹,此後也是李信對燕軍窮追不捨,才迫使燕王把太子丹的腦袋割下來送給秦始皇。

    所以說,光從能力上來說,李信是沒有太大問題的。秦始皇之所以敢把20萬大軍交給李信,主要也是看他此前的表現很出色。

    第三,這一戰的失敗,不能怪李信。

    李信一開始攻打楚國的時候,那也是連戰連捷。平輿、鄢郢相繼陷落。可見李信的戰鬥力還是比較強悍的。

    可是就在李信打算滅楚的當口,自己人出了大問題。原來秦國昔日的丞相昌平君是楚國公子,此時他負責鎮守郢陳,而郢陳恰好在李信大軍的後方。

    這可就壞了事兒了,因為昌平君關鍵時刻倒向了自己的母國楚國,反水了!李信大軍前後左右都是楚國的軍隊,一條退路都沒有。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李信大軍被項燕的部隊窮追猛打了三天三夜,最終大敗而逃,一點懸念都沒有。這一戰的失敗,從理論上來說不怪李信,因為就連秦始皇都沒有料到昌平君會反水。因此秦始皇沒有處罰李信,這是情有可原的。

    二、李信從此只有被雪藏的命了。

    那麼李信此後的表現如何呢?對不起,雖然秦始皇沒有處罰李信,卻也沒有打算再重用李信的意思。

    再怎麼說,李信也是打了敗仗,而且損失慘重。不管出於什麼原因,結局是鐵一般的事實。很多領導都只看結果,從不看過程,秦始皇算是比較通情達理的了。

    那麼李信後來的表現如何呢?很不好意思,從此以後,李信再也沒有單獨帶兵。過去他跟王翦幾乎快要並駕齊驅了,此後他卻只能跟著王翦的兒子王賁後面混飯吃了。

    在攻打楚國的事情上出了差錯以後,李信再也沒能繼續插手滅楚的事情,這期間大機率是被秦始皇冷落了。此後秦始皇滅燕國的時候,李信終於出現了,只不過這回有點尷尬,李信居然成了王賁手下的副將,而王賁則是王翦的兒子。在攻滅齊國的戰爭中,李信一如既往地跟在王賁後面,一起進攻臨淄城,最終迫使齊王建選擇投降。

    從以上的表現來看,李信已經無法得到秦始皇的信任了。他只能從頭再來,跟著王賁後面繼續攢軍功。可惜人生的機會能有多少呢?錯過了這次機會,或許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很顯然,李信錯過了伐楚的機會,此後留給他的機會壓根就不多了。滅燕、滅齊以後再也沒有戰事可以讓他發揮,所以李信也就這麼被淹沒在歷史中了。

    三、還是王翦父子給力。

    還記得王翦揹著包袱負氣回家吧?李信戰敗以後,秦始皇只好灰溜溜地跑到王翦家認錯,表示自己瞎了眼信了李信那傢伙的鬼話。

    此後秦始皇便給了王翦60萬大軍,在王翦的努力之下,這才殺掉了楚國大將項燕,滅了楚國。不過王翦是個很懂得進退的將軍,他做事秦始皇很放心。

    為啥放心?因為王翦每次出征前,都跟秦始皇要錢要地要房子,總之能貪的便宜他都要佔了。這麼一來秦始皇甭提多放心了,他認為王翦只有這麼點志向,就不會謀反了。

    加上這次滅楚,王翦帶隊滅掉的國家已經達到了3國,分別是趙國、魏國和楚國。不能再滅了,再滅下去秦始皇就不知道該怎麼封賞王翦了,沒法封賞的大臣,還能留活口嗎?所以王翦這回說什麼都不幹了。

    幹完這票,王翦徹底回家養老了。不過秦始皇一統六國的事業,依舊離不開他們老王家的人。王翦雖然退休了,可王賁依舊在朝中服役。

    王賁帶隊又滅了燕國和齊國這兩國,等於是秦始皇一統六國中,除了南韓以外,其餘五國,其實就是王翦、王賁父子倆帶隊給滅了的。李信想要跟這對父子比,我看差遠了。

    總結:李信的後人中,牛人輩出。

    李信這一代算是就這麼著了,再也沒蹦躂起來。不過李信的後人中,卻出現了不少牛人。比如說漢武帝時期的飛將軍李廣,那就是李信的後代。李廣折騰一輩子就為了封個侯,結果不但沒封成侯,反倒因為追擊匈奴時迷了路,羞憤自盡了。

    再往後,便是唐高祖李淵了。李淵也是李信的後代,只不過這輩分就扯遠了。由此可見老李家這一脈傳承下來,不光沒給祖宗丟臉,反而比祖宗的表現更加出色。

    參考資料:《史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6A插座和10a插座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