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電視劇裡經常看到皇帝動輒“賞金千兩”或者“賞黃金幾十萬錢”,歷史上真實存在嗎?這裡說的黃金是金還是銅?計量單位和現在一樣嗎?

13
回覆列表
  • 1 # 一個喜歡歷史的男孩

    在不同的朝代,黃金的指向也有所不同

    先秦時期,流通的貨幣都是楚中國人發明的郅愛

    而金一般指青銅,像黃金那樣的貴金屬都用來製造成了工藝品

    一直到了漢代,黃金開始增多,金逐漸才成了黃金的代稱

    因此,那個時期的賞金千兩,賞的就是貨真價實的黃金了

    不過,按照古代的計量方法

    一千兩黃金大約是現在的31.25斤

    只是由於冶金技術不精,所以黃金的純度遠比不上現在

    而且,很少有人能得到這麼大的賞賜

    據史料記載,賞金千兩後面都會帶上單位

    比如賞金十萬錢,這裡的錢指的單單就是普通的銅錢

    然而,到了清明時代,人們對貨幣的稱呼又發生了變革

    金代指的是銀子,十金這就是十兩白銀

    那賞金千兩也就是賞賜-千兩白銀如此可見,不同的時期對金的定義都有所不同。

  • 2 # 小王子木有錢

    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帝王有時會一擲千金,給自己取得戰功的將軍或是自己喜愛的臣子封賞,比如賞千戶侯或者賞金萬兩之類的。但是我們都知道,以古代那種生產技術,真的會有那麼多的黃金被賞賜出來嗎?

    在古代,尤其是西漢時期,皇帝賞賜黃金的次數很多而且數額巨大。例如因大將軍衛青抗擊匈奴有功,一次性就被武帝賞金二十萬,王莽納後用金三萬。有人統計過僅漢武帝時期,賞金給大臣不少於五十五萬兩。

    那這麼多真的全是黃金嗎?在中國很早就有了冶煉金屬的技術,夏商時期先民已經開始使用金器了。但是在古代中國生產力是很低的,我們想要大批量的把金子從礦石中提取出來並不容易。

    所以我們經常會以銅這種當時的貴重金屬,作為鑄造錢幣的主要原料之一。而在春秋時期,青銅其實也是貴重的金屬,被用來製造貨幣,而且在先秦兩漢黃金是極少見的奢侈品。所以基於以上的原因,很多人都認為中國那時候賞賜的黃金只是銅的代名詞而已。

    但是江西海昏侯墓的挖掘讓一部分人的態度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因為海昏侯墓裡的黃金太多了而且成色都比較好,大部分純度達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所以,一部分人認為當時賞賜的黃金其實就是真的黃金。

    所以從戰國一直到東漢以前的金,通常說的可能就是真正的金子,那時候的金子多做成馬蹄形或餅形,俗稱“馬蹄金”,每一塊就是“一斤”。現在出土的金餅、馬蹄金,重量一般就在250克左右,而250克正是漢代一斤的重量。

    但是到了東漢以後社會上就不大用金子了。所以我們看東漢以後的記錄,如果賞賜的是金子,一般都會很明確地告訴你“賞金千兩”,而且一定會有單位。例如賞賜“十萬錢”裡的“錢”,就是我們常說的銅錢了。

    明清時期,如果單說“金”其實就是指的是銀子。這主要出現在文人的筆記中,說什麼東西值多少金,意思就是值多少兩銀子。如《清稗類鈔》裡記錄當時的達官貴人捨得花錢,以買鼻菸壺為時尚,“屑葉為末,雜以花露,一器值數十金,貴人饋遺以為重禮。

    這裡的數十金,就是說的數十兩白銀。如果是黃金的話,這個價格就很恐怖了。一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如果是黃金的話就是幾百兩白銀。恐怕除了一些非常土豪的達官貴人們,沒有人能常常消費的起吧。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時候皇帝說賞黃金萬兩,並不是指黃金有一萬兩那麼多,而是代表很多錢幣的意思。意味著皇帝賞賜的東西十分豐厚,而不是真正的黃金一萬兩。如果按照電視劇的那個賞賜法,皇帝的小金庫多少錢都不夠賞的。

  • 3 # 四川達州

    中國歷史上,金、白金、黃金要做明確區分。

    金,有時指銅錢,有時指銅,有時指黃金。

    白金指白銀,黃金當然指今天的黃金。

    所謂區分,要看時間。

    先秦時期,金的稱呼非常混亂,比如秦始皇收天下之兵,鑄金人12。顯然,此金是指銅而非黃金,但也包括惡金的鐵。

    東漢之前,黃金並不怎麼值錢,主要當做貴金屬器物和祭祀用,原因在於經濟不發達,主要流通貨幣是銅錢。

    所以,此時的金,就是一斤黃金,但限於冶煉技術,這些馬蹄金的製作非常粗糙,又因為雜質多,容易脆裂。比如漢武帝酢金罷侯,就是藉口列侯獻祭的黃金劣等。圖為馬蹄金形狀的金餅,例如韓信贈漂母一千金就是這樣的金餅1000個。當時一斤黃金大約248至252克。

    東漢之後賞金一定帶有單位,賞黃金萬兩就是黃金,賞金一萬則必定是銅錢一萬個。

    唐代開始,黃金價格開始上漲,一般用作國家與家族財富儲備,普通富裕人家有百把兩黃金都很不得了。所以此後賞黃金是很少的,更不會有什麼賞萬兩黃金的事。

    宋代之後,商品經濟發達,銅錢不足,白銀開始成為貨幣。伴隨海上絲綢之路開啟,非洲歐洲白銀湧入中國,明代一條鞭法後國家法定貨幣成為白銀,此後,金多指白銀多少兩。

  • 4 # 硯逸善齋

    想想就不可能是真的怎麼可能是真的,就是真有那也是非常非常稀少的故事,不用腦細胞考慮腳趾頭的細胞也足夠用了!

    電視劇裡頭的故事情節有些是來自生活題材,有些東西就是杜撰出來為了達到影視效果的給大情節本身起到渲染助推作用如果你要是信了你就錯了!

    比如褲襠裡拿出一個大手榴彈炸鬼子的,還是騎著自行車炸飛機的,還有一個人地面上像空中扔炸彈炸飛機的,還有看了多少年的古裝電視劇裡的可以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可以飛的輕工!

    很多港臺劇尤其是當代現代版電視劇人家還打個字母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韓劇風颳了很多年哭倒了多少少男少女,富二代灰姑娘式的水晶鞋愛情故事就是連霸屏娘娘也僅僅是一時而已。

    現在你放眼與整個網路電視劇和網路小說,有多少橋段是富豪與灰姑娘的故事,如果不夠吸引眼球再多上演幾檔富婆與小鮮肉的婉轉曲折悲歡離合狗血式的愛情故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影視效果做不到鏡頭!

    韓劇讓多少人從一夜灰姑娘到富家太太的蛻變,這樣的事情與可能性有還是沒有,準確答案是一定有,但是這個有的概率就不會很大,如果你看過後你信了你也渴望與期待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許這個問題發現下去是悲劇還是喜劇就難說了!

    但是網路到處充滿了了這樣的影視鏡頭,其目的就是博眼球抓流量!現實與虛幻之間總是會有一個地帶叫想象空間,中大獎與大獎後的人生軌跡總的有一個真實版案例,有人他就真中了大獎,難道因為有人中了500萬發生了很多改變的故事,你就相信你一定能中嗎,隨便玩玩參與一下碰碰運氣參與一下公益事業建設也是未嘗不可。

    但是他就是有人信了拿出家裡的存款養老積蓄,還有不惜代價的動用公共財物用犯罪形式去購買彩票這就是大錯特錯得不償失!

    不是小編我倡導所有東西都不可信,是所有事物都要有一個度,影視作品的度我們把握不了,但是我們看過後自我的行為方式的度一定可以自我把控。

    就像我家的御醋產品雖然167年以前的配方,但是167年以前的祖宗具體是怎麼做出來的我也不得而知,因此有的就可以顧慮不計,如果非得弄出個有鼻子有眼你讓消費者看後其結果就是未必會認為是真的,而且會認為是假的。

    文學歸文學,影視歸影視,看歸看,想歸想,一定的把握好尺度,我們不能左右別人怎麼做,怎麼看,怎麼想,但是我們可以把控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和做法。

  • 5 # 歷史紅塵

    現在出土的金餅、馬蹄金的重量大概在258克上下,而258克是漢代一斤的重量,一塊金餅差不多就是一斤,即一金。

    舉兩個例子:古時韓信賜漂母一千金,給的就是一千塊的金餅,這如果解釋成一千金銅,韓信也不好意思拿出手;還有商鞅的徙木立信,規定“能徙置北門者予以五十金”,也就是五十塊的金餅,如果你說一金其實是銅,估計商鞅會砸死你。

    一千文(錢)就是一貫,也叫一吊。元代後,流行起了銀子,相互之間可以兌換,一吊錢可以兌換一兩銀子。

    “郎吏馮球,家最富,為妻買一玉釵,奇巧,值七十萬錢”,這七十萬乍一聽會嚇一跳,其實換成銀子也就七百兩。一兩黃金和一兩白銀兌換,能換四五兩,有時能換十多兩,如果非要嚴格換算,十兩白銀大概能一兩黃金。

    當初李自成想抓崇禎帝,首告者賞金千兩,這“千兩”就是計量單位,沒帶計量單位的就是銀子,反過來說,李自成想抓崇禎帝,再摳門也不會只賞人家一千兩的銅板吧。

    重點來說明清時代,如果只說“金”,那就是銀子,這是來自文人筆記中的記載,比如說東西值多少金,意思就是值多少銀子,如:

    綜合以上所說,古代的“金”說成銅是不對的,春秋的“金”可以解釋為銅,但從秦、漢的“金”說的就是金子了,漢以後的金,後面加計量單位“兩”的,一定是黃金,如果是“賞金二十五錢”,那就是銀子,這裡的“金”指的是銀子。再後來的清末到明國,“一金”指的是一銀元。

    所以古代的黃金一定要從年代上加考古加文獻分析,很多書上稱秦、漢時的“金”其實是銅,這我是無法贊同的。

    先看看古代的重量演變:

    秦、漢時期:一斤約258.24克,一兩約16.14克

    東漢、魏晉南北朝:一斤約222.73克,一兩約13.92克

    隋初:一斤約668.19克,一兩約41.76克

    隋末:一斤約222.73克,一兩約13.92克

    唐至清:一斤約596.82克,一兩37.30克

    在古代這樣的生產力下,每年國家收入才多少,有多少的黃金像電視上那樣皇帝動不動就賞賜千兩萬兩黃金的。在歷史上賞金千兩的人很少,更別說什麼萬兩了,沒幾個皇帝那麼奢侈,也沒有多少人有這份榮耀。

    基本上皇帝賞賜有功者用的都是銅或白銀,並不像電視上演的那麼誇張,古代賞黃金千兩者在歷史上可能有,但電視上那些皇帝隨便就賞賜萬兩黃金的,只是為了烘托影視氣氛。

    由此總結,大家別被電視騙咯。

  • 6 # 船伕

    問題中所說的應該是“賞金千兩”和“賞幾十萬錢”。黃金在古代作為貨幣流通時的單位一般是“兩”,而古代所說的“錢”,一般就是銅錢的意思。按照現在理解,前者是大面額單位,後者相當於小面額的貨幣單位。

    青銅時代中的“金”

    在中國的青銅時代,銅作為冶金的主要原料,可以說是那個時候的硬通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盛產銅礦的楚國曾用1000斤銅,向宋國購買了大量領土。兵不血刃地擴大了地盤。

    所以如果是春秋時期皇帝對你說賞金1000兩,抱歉,雖然顏色也是黃橙橙的,但你仔細看會發現顏色黃裡偏紅,沒錯,那其實是銅。再比如“秦始皇收天下之兵,鑄以為金人十二。”這裡就很好理解了,金人肯定不會是黃金做的,大部分應該是銅以及少量的鐵。(鐵在古代又被成為惡金)

    各種金屬被相繼發現,於是用於區分金屬種類的“銅”、“鐵”等字也出現了,後來“金”也逐漸從泛指金屬,轉變為專指看著好看但用處不大的黃金!

    註釋1:24K是一種黃金製品成色標識。在理論上100%的金才能稱為24K金,但在現實中不可能有100%的黃金,所以中國規定:含量達到99.96%以上(含99.96%)的黃金才能稱為24K金。也叫千足金。

    此外,18k金是黃金含量至少達到75%的合金,即金含量為18/24的合金,其餘25%為其它貴金屬,包括鉑,鎳,銀,鈀金等。一本用於製造首飾。

  • 7 # 木劍溫不勝

    這個問題涉及三個方面的疑問。其一,且不說古代的千斤就是100斤,只是皇帝說“賞金千兩”難道真的會賞金千兩嗎?就像我們平時說的“高興壞了”,難道真的就一高興“壞了”?這裡的“千兩”是定性詞還是定量詞?既然題主這麼問,我們就姑且認為這是定量詞吧。其二,古代的“一兩”是否就是現在的“十分之一斤”?這就牽扯到古代和現代的度量換算問題。其三,“賞金”是否就是賞黃金?這是值得探討的,在古代是有“金石”一說的,而金石並非就是“金子和石頭”,金石泛指文物,考古學的前身便是金石學。但此處的“金”並非指黃金,而是指銅器。

    所以皇帝說的“賞金千兩”,其實是有很大的水分的,並不是說給“100”斤黃金。原因如下。

    首先,皇帝雖富甲天下,但是動不動就賞金千兩的大手筆,他做不到。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黃金儲量並不是很多。事實上,真正把黃金作為流通貨幣的並不是中國,而是歐美一些古老國家。中國古代的流通貨幣大多數是“代金銀幣”,也就是金銀的替代品,一般以銅和鐵為主,比如秦朝的半兩錢,就是銅熔鑄的。

    在漢朝以前,中國的黃金儲備少之又少,這一點從出土的文物就可以看出,漢朝以前的皇室用品大多為銅製品,也就是青銅器,很少見到大規模的黃金,更別說黃金貨幣。到了漢武帝時期,黃金才慢慢出現,這是由於漢代的絲綢之路,直接將西域各國的黃金流通到了內地,到了這個時候,黃金才慢慢被人們理解為就是“金”,也就是說,這時候開始如果皇帝說“賞金千兩”,那你拿到手的肯定是黃金。

    其次,雖然到手的是黃金,但是千兩黃金真的就有100斤嗎?如果是,那就太有錢了,有錢的可以買下整個地球了,而事實是大多數的皇帝還是很窮的。目前普遍接受的古代度量換算標準是,以漢唐為例,古代的一斤等於16兩,一兩等於24銖,銖和錢是一個意思,屬於最小的貨幣單位。再按照目前出土的秦半兩錢重量就可以推算出,古代的一斤大概為今天的250克左右,上面說的賞金千兩折算下來也就是三十斤左右。

    當然很多人會說,三十斤也很多了。那就想的太美了,首先古代真正能夠得到皇帝賞金千兩的人寥寥無幾,這是要立多大的功才可以讓皇帝傾家蕩產的賞賜你。其次,金子本身水分很大,古代技術有限,黃金的純度根本不可能有那麼高,所以如果你有機會拿到賞金,那也有可能是“假金子”。

  • 8 # 史海爛柯人

    黃金被譽為永不貶值的貨幣,自古以來備受人們的推崇。然而,今人對於黃金的認識似乎過於朦朧,多半停留在影視劇的層面,比如對於古代黃金的計量單位“兩”就不甚瞭解,特別是對皇帝賞賜的“黃金萬兩”或是“千兩”更為不解。

    從貨幣史的角度來看,政治經濟學中將金銀等貴金屬充當固定的一般定價物,稱之為貨幣。但貨幣的出現、演變和發展則有著更為複雜的過程。

    眾所周知,最初的商品交換是以物易物,也稱作物物交換。隨著剩餘產品的主逐漸增多,開始出現了一般等價物,比如商周時期的貝幣便是如此,其計量單位為“朋”。

    在周代青銅器銘文中,常見有賞賜功臣若干朋的記載。比如,在山西天馬曲村晉侯墓所出的叔夨【音冊】方鼎中,便有賞“貝卅朋”【按:三十朋】的記載。

    後來,人們又將銅、金、銀等作為貨幣。黃金作為貨幣的歷史比較悠久,目前已知最早的黃金貨幣為距今2500多年的波斯金幣。在中國,黃金貨幣至少可有2300多年的歷史,大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

    一般認為,戰國時楚國的郢爰是中國最早的成熟的黃金貨幣,其中郢指的是楚國都城,爰為計量單位。據現代學者考證,1爰約合楚制1斤,摺合成現代計量單位,相當於250克。

    秦滅六國後,在使用銅幣的同時,也曾鑄造黃金貨幣,並將其視為“上幣”。秦王后,漢代又進行貨幣改革,對黃金的計量單位也進行了調整,稱為“斤”,1斤相當於250克,形制有馬蹄金、金餅、麟趾金和五銖金等。在備受關注的海昏侯墓中,曾出土了大量黃金,其中尤其以馬蹄金最為引人注目。

    不過,古代的度量衡同樣是不斷變化調整的,所以當皇帝賞賜“黃金萬兩”時,到底會有多重,還是需要視朝代而定 。而且,元代和明初還曾禁止使用金銀,儘管金銀貨幣在小範圍內流通過,但畢竟範圍有限。這是需要尤為注意的。

    自明英宗開始,金銀再次鬆動,得以流通,其一兩摺合成現代度量衡約為32.25克。這一情況,基本被清代繼承。

    因此,大體可以認為,古代的黃金計量單位“兩”,相當於32.25克,而萬兩則是322500克,摺合成現代計量單位為322.5千克,也就是俗稱的645斤,千兩則是64.5斤。

  • 9 # 石頭說歷史

    並不是這樣的。

    首先,“金”在古代並不一定單指黃金,可以指銅錢,也可以指銀子。

    最早把黃金作為流通貨幣的是楚國,其形狀為方形或圓餅形,稱之為"爰金"。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貨幣分為上下二等,上等為黃金,下等為銅錢。西漢沿襲秦朝黃金銅錢並存的貨幣制度。

    既然兩種貨幣並存流通,二者之間就應該有一個明確的兌換比率,但奇怪的是翻遍史籍也找不到秦漢時期黃金和銅錢之間的兌換比率。

    而且這一時期的黃金多用來衡量奢侈品,比如漢武帝"一馬之飾直百金",陸賈有"寶劍直百金",而具體的生活必需品則全部用銅錢來標價。這就說明,秦漢時期主要流通貨幣是銅錢,而黃金並不具備流通性,只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

    而自東漢以後,失去流通性的黃金就成為了純粹的貴金屬。所以在秦漢時期,說“賞金”指的是黃金。而這時的黃金主要是金餅,或馬蹄金。

    在唐宋時期,指的是銅錢。明清時期則指的是銀子。

    其次,古代的1斤為16兩,而不是現在的10兩。

    1959年中國發布了《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將一斤為16兩改為10兩。這個標準起於秦朝,也就是說從秦朝到1959年之前,中國的1斤一直都維持著16兩的換算標準。

    那麼古代的千兩按現在的換算標準約等於62.5斤,相較於100斤縮水了40%左右。

    最後,古代帝王賞賜黃金不會以“錢”和“兩”為計數單位,而是“斤”。

    一些影視劇中常常出現帝王賞賜臣子“黃金萬兩、幾十萬錢”,然後拿出幾箱金錠。這是不現實的,因為以黃金作為貨幣的時期,其計數單位從來不是兩和錢,而是“斤”。

    據中國著名的貨幣史學家彭信威先生統計,西漢賞賜臣子黃金總額達八十九萬餘斤。這裡的一斤指的是一個重量為250g左右的金餅,而不是滿箱的金錠。

  • 10 # 狄飛驚

    古代冶金技術有限,黃金產量很低,不可能有大量黃金用作貨幣流通,更多是用作製作金器和作為財富儲藏,很少像電視劇一樣動輒拿出一大堆金元寶,賞賜群臣或一擲千金。至於史料中經常出現的“黃金、白金、赤金”實際上分別是指“黃金、白銀、黃銅”三樣。

    夏商周時期

    這一時期,冶金技術落後,真正的黃金極為罕見,青銅都屬於貴金屬,一般用於製作祭器和禮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銅就被稱作金,青銅器上的銘文被稱為“金文”,我們常說的“金石為開”中的金就是指青銅。這個時候如果是賞金,那必定是賞青銅。

    根據史書記載,漢武帝賞賜一次衛青就是“賞金20萬斤”,但西漢朝廷每年的黃金產量不過400公斤,即便加上各國進貢,也不可能達到上萬斤;著名的西漢海昏侯王墓中曾出土大量黃金做的金餅,但總量不過100多斤,反倒是出土的10餘噸銅錢、近200萬枚五銖錢足以證明,兩漢賞賜王侯功臣以及財富象徵的金其實就是銅。

    唐宋時期

    到了唐宋時期,冶金技術提高,青銅和鐵的產量猛增,銅錢、鐵錢相繼成為大量流通的貨幣,而作為貴金屬的金銀具備了貨幣功能,特別是到了南宋時期,銀也開始進入市場流通,成了高檔高額貨幣。不過銀的純度不同,民間的多以各種碎銀出現,稱為麻銀;官府作為稅收上繳的銀要通過熔鍊,鍛為規定純度和形制(如馬蹄銀),稱為官銀。

    至於黃金,幾乎是從不在市場上流通的,更不可能動輒賞賜真正的黃金千兩。一般說,“賞金千兩”是指賞賜重達千兩的制錢;“賞幾十萬錢”是指賞賜價值幾十萬的制錢,總之都不是指真正的黃金;只有賞賜“金銀器具”時,才是真正黃金做的器具。

    元明清時期

    從元朝開始,紙幣完全取代金屬貨幣,但元朝政府自己亂搞,把紙幣搞得一文不值,導致銀作為貨幣在市場大量流通,到明朝更是官方承認了銀的流通貨幣身份,但黃金仍是稀缺品,不可能大量流通。在清朝如果說“一金”,不帶單位,就是一兩白銀;如果帶單位,說“一兩黃金”,那就是真正的黃金,但皇帝賞賜幾千兩真正黃金的情況是很少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待產包都放了哪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