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印度洋戰略是什麼?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印度洋是印度的洋”。印度是個上世紀中期才出現的國家,1947年印巴分治後,印度海軍分得了1萬餘名官兵和26艘艦艇。此時的印度也只能是“近海防禦”。到了20世紀70年代,印度對自己的海洋戰略進行了調整。決定把印度洋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特別是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印度獲得大片專屬經濟區後,印度的海洋戰略有了根本性的轉變。為了完成對印度洋的控制,印度把印度洋劃分成了三個戰略區域:一是近海“完全控制區”,專屬經濟區以外,300海里以內。二是“中等控制區”,即“完全控制區”以外300一600海里。三是“軟控制區”,即700海里的印度洋區域。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印度在蘇聯的幫助下,80年代末就建立了一支5·5萬人,有130艘艦艇,2艘航母,180架作戰飛機的海軍,基本上實現了它的戰略目標。到了2000年,印度的野心就膨脹了,其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就提出了:“從阿拉伯海到南中國海,都是印度的利益範圍”。同年,印度海軍提出了成文理論一一《海軍新作戰學說》,把海軍的目標訂在控制敵方的海濱地區,這個想法夠瘋狂的。而且,“遠距離投送能力”,海軍的“第二次核報復能力”都在其列。目的在於建立對印度洋周邊國家絕對的軍事優勢,限制它們的行動自由。海軍的遠景目標也改為東進,西出,南下,即全面控制印度洋。這是印度成熟的印度洋戰略,雖然沒明說,但其中有很明顯的對抗美國的意思。
由於印度海洋戰略的目標宏大,印度的海軍有了進一步的目標:到2020年之後,海軍艦艇達到160一180艘,其中主力戰艦達1/3。航母3艘,作戰飛機400架。印度現在的3艘航母,一艘來自俄羅斯,一艘來自英國,一艘為自己造,自己造的最大,為4萬噸,真正能用的就是英國那艘,2萬4千900噸。俄羅斯的那艘耗費的銀子最多,但效果並不好;自造的那一艘究竟啥時能“出世”還是問題;唯一服役的“維特號”又太小。可見,印度的航母與其遠大的海洋戰略目標並不配套。需要注意的倒是印度的潛艇,常規潛艇雖然是印度主要的裝備。但,印度也有核潛艇,雖然是租俄羅斯的。畢竟這玩意卻是值得防範的,跑到別國的海濱就靠它了。
臨結束時我們只想說一句話:印度的印度洋戰略野心夠大,牙齒和胃口卻不是很好。
印度的印度洋戰略是什麼?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印度洋是印度的洋”。印度是個上世紀中期才出現的國家,1947年印巴分治後,印度海軍分得了1萬餘名官兵和26艘艦艇。此時的印度也只能是“近海防禦”。到了20世紀70年代,印度對自己的海洋戰略進行了調整。決定把印度洋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特別是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印度獲得大片專屬經濟區後,印度的海洋戰略有了根本性的轉變。為了完成對印度洋的控制,印度把印度洋劃分成了三個戰略區域:一是近海“完全控制區”,專屬經濟區以外,300海里以內。二是“中等控制區”,即“完全控制區”以外300一600海里。三是“軟控制區”,即700海里的印度洋區域。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印度在蘇聯的幫助下,80年代末就建立了一支5·5萬人,有130艘艦艇,2艘航母,180架作戰飛機的海軍,基本上實現了它的戰略目標。到了2000年,印度的野心就膨脹了,其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就提出了:“從阿拉伯海到南中國海,都是印度的利益範圍”。同年,印度海軍提出了成文理論一一《海軍新作戰學說》,把海軍的目標訂在控制敵方的海濱地區,這個想法夠瘋狂的。而且,“遠距離投送能力”,海軍的“第二次核報復能力”都在其列。目的在於建立對印度洋周邊國家絕對的軍事優勢,限制它們的行動自由。海軍的遠景目標也改為東進,西出,南下,即全面控制印度洋。這是印度成熟的印度洋戰略,雖然沒明說,但其中有很明顯的對抗美國的意思。
由於印度海洋戰略的目標宏大,印度的海軍有了進一步的目標:到2020年之後,海軍艦艇達到160一180艘,其中主力戰艦達1/3。航母3艘,作戰飛機400架。印度現在的3艘航母,一艘來自俄羅斯,一艘來自英國,一艘為自己造,自己造的最大,為4萬噸,真正能用的就是英國那艘,2萬4千900噸。俄羅斯的那艘耗費的銀子最多,但效果並不好;自造的那一艘究竟啥時能“出世”還是問題;唯一服役的“維特號”又太小。可見,印度的航母與其遠大的海洋戰略目標並不配套。需要注意的倒是印度的潛艇,常規潛艇雖然是印度主要的裝備。但,印度也有核潛艇,雖然是租俄羅斯的。畢竟這玩意卻是值得防範的,跑到別國的海濱就靠它了。
臨結束時我們只想說一句話:印度的印度洋戰略野心夠大,牙齒和胃口卻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