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外法內儒
-
2 # 味哎兒
沒見過,見過很多活著不孝,死了狂叫的。
聽說過解啥樣是真孝或愚孝的:大孝之人是所孝人要吃孝子身上哪塊肉,孝子就割哪塊肉給他吃的。
這都是小時候聽老爺爺們講告的。
實際上孝不存在,從而孝字是用於稱順字的名詞了。
順從所孝人,不逆著其意的言行舉止,被稱為孝。
老百姓僅呈別惹所孝人生氣而已,從而吃喝穿用有啥奉上,不必刻意強調,且違逆時應用謊言瞞過,不惹其生氣就是盡孝了。
因而外出苦錢的,只向家裡報喜不報憂苦的。自省吃儉用盡最大力把多點的錢寄回家的。
因此行孝的多欺騙所孝人的,好事告他,不好的事瞞著他,讓他心情愉快不發愁不生氣而已。特別他要求的事做不到時,找個合情合理的謊話遮掩過去,不使他報怨生氣。
真實裡,人老了就是8歲以下的小孩了,返老還童指的就是老年人心智僅8歲以下兒童狀態了,而不是越活越年青式的返老還童了。
因此人若按90歲為終極的話,對摺後45歲是中年。從而45歲前蒸蒸日上,45歲後一年衰退一年。當歸0時死亡呈無狀了,由是0至45,再45至0是人生週期式。即無中生有再有中生無的一個週期率。只不過現實裡是太陽式的東昇西落式,因而人死亡述為駕鶴西遊了。這一規律在九宮數陣上早有揭示,即九數最大,米字線上各數不重複條件下相加是45數,由此才有九九歸一說的,也就是90與1對摺呈45狀態,不然就單九述,不必雙九述了。
儒家提倡孝,特別是漢代獨尊儒術,以孝治天下,每一個皇帝去世以後,在諡號前都加一個孝字,如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等。後代誤解並流行於世的一對口號是:父叫子亡,子不亡,子為不孝。今人稱此口號為愚孝。
我身邊見到過的一個愚孝的例子是我堂哥,我堂哥長的很不錯,可是家裡弟兄三個,他排行第二,人老實本分,吃苦耐勞,最後我堂哥媽媽把老大和老三都安置娶了媳婦,可是卻不給張羅,不讓他娶。我堂哥媽媽說我生你們養你們三個累了一輩子了,你們爸爸走的早,我也挺不容易的,你哥哥和弟弟成家後都只顧自己家,都不咋管我了,你可不能離開我,不管我啊。我堂哥涕泗橫流,說:放心吧,媽,我絕不會拋下您的,我不成家,我永遠跟著你,咱倆好好過日子。後來我堂哥就端坐在村子裡天天陪他媽媽,和媽媽一起逛街趕廟會,村子裡也成為一段美談。去年我堂哥媽媽去世,此時堂哥已經五十多了,他向我感慨他這一生,他說也是很有遺憾的,他說他害怕他年老體弱無人照顧,年輕時又多陪伴媽媽沒有掙太多錢,他發出了隱隱的擔憂,最後又自我安慰說,還好現在政策好,不會讓我死了也沒人知道的,感謝政策了。話是這樣說,他眼裡的擔憂還是在的。
新時代的愚孝自然比不上古代,因為愚孝的觀念已經漸漸退出舞臺了,但仍然有一些殘留吧
古代愚孝例子舉不勝數,郭巨埋兒奉母的例子被稱為美談,孔子的弟子曾參是著名的孝子,曾被父親打休克也絕不逃走,後來孔子還教育他說他不逃走會使父親背上罵名,實在不應該,這可能就是古代的愚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