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毛養娃記錄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我想我會做下面幾件事:

    1、跟孩子聊聊這件事

    1)承認孩子在受到懲罰之後的感受,可能會有委屈,可能會有氣憤,甚至是對老師的抱怨,我覺得這些情緒都可能產生,承認情緒的存在,也給孩子解釋和發洩的時間和空間。

    2)在孩子情緒平靜之後,與他聊聊這件事。我想,通過情緒的宣洩,孩子也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在哪。這個時候聊的話應該不會有什麼牴觸,但如果他意識不到,也不用強迫他接受你的觀點,畢竟,所處角度不同,對事情的評判自然會有偏差。

    3)說說你的感受,要承認孩子已經長大,有自己的想法,這是沒有錯的。但站在老師的角度來說,孩子這件事產生的結果是什麼樣的,所以,老師會處罰你。而站在家長的角度,這個事情老師的處理可能讓你接受不了,但是,我覺得卻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比如1、2、3.。。。

    4)如果可以,鼓勵孩子跟老師說一下自己的想法。

    2、與老師溝通

    與老師溝通其實就沒有那麼複雜,首先,老師的初衷是為孩子好,跟家長的目的是一的,其次,老師用的處罰只是很輕微的,不會有什麼影響。

    跟老師溝通的目的,一個是表達自己的理解,讓老師在之後的教學過程中,遇到類似的事情不會有後顧之憂,

    一個是給老師一個反饋,孩子表達的想法,你的想法,這樣老師也會了解你的處理問題方法,以後可以更好的配合。

    還有一點就是,可以跟老師說一下自己孩子性格的特點,這樣在今後的相處中,老師遇到問題就會盡量採取更為有效的教育教學手段。

    對孩子的教育從來都不是單靠學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就可以實現的。家長和老師只有配合在一起,雙方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孩子的系統性教育。

  • 2 # 金帛赤赤

    輕微體罰一直沒有明確的定義。所以,家長面對教師輕微體罰孩子時,總會聯想到嚴重的責罰。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幾個父母能做到不打孩子,只是如果換作別人動手,心裡一時難以接受。

    中國幾千年的教育,都奉行“師道尊嚴”,用戒尺打手、被老師嚴厲的呵斥等,以前的學生,或多或少都被老師體罰過。現在,雖然有關部門嚴格要求教師不得體罰學生,但是老師面對成長中不斷犯錯的學生,懲罰再所難免,無懲罰就不是完整的教育。大部分老師都是認真負責的,明知道輕微的懲罰,有可能會被解讀為體罰或變相體罰,但老師依然會履行自己的職責。

    這個時候,家長的配合特別重要。具體可以參照從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決不要站在老師的對立面去思考問題

    這裡首先需要明確,孩子被體罰的原因是孩子犯錯了,如果僅是輕微的體罰,父母就可以跟孩子用心溝通,讓孩子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一般不會造成多大的身心傷害。可以換位思考一下,老師能夠在孩子犯錯時,幫助家長教育孩子,這樣的人應該值得去尊重。

    如果家長缺乏理性思考,果斷否定老師的行為,甚至直接去找老師理論,這樣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多半是有問題的。

    二、問清事情原委後,瞭解體罰的效果最重要

    孩子被老師輕微體罰,家長既不能小題大做,也不能放任不管,要抓住這個教育契機,和孩子一起討論一下,老師懲罰的原因,應該吸取哪些教訓?因為教師體罰完學生,孩子有可能會對老師有看法,甚至是仇視老師,這個時候,家長有必要引導孩子認識:是你有錯在先,老師懲罰你是為了你好。

    三、挫折教育也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挫折中成長的孩子,遠比在溫室裡長大的孩子更有作為。現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多了固執,甚至孤僻,輕微的體罰是可以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長不要因老師體罰就去學校興事問罪,這樣對自己孩子教育是不利的。也不要對教師的一點過錯,就大肆渲染,那樣會讓教師和學校都很被動。

    總之,輕微的體罰,可以歸結為懲罰,而不是體罰。

    但是,如果老師為了洩私憤,給孩子造成嚴重身心傷害的體罰,已經完全超出了教育的範疇,對於這樣的行為,就是不能容忍的。要堅定地站在孩子這一邊,讓老師或學校,給個說法,因為這種體罰,已經給孩子留下了非常嚴重的心理陰影。

    當然,老師的懲罰,也應該做到“有因、有度、有效果”,千萬不能因為孩子犯錯,而把自己的消極情緒都發洩到學生身上,這樣的結果,害人害己!

  • 3 # 青風許許

    首先看體罰的程度再看體罰的原因。說兩個小故事吧。

    故事一:二十多年前安徽某中學歷史黃姓女老師代班主任,沒收了一個女孩的歌詞本,第一首是“我想有個家”。當時真的只是抄歌詞,甚至都不太會唱。黃老師把那個女孩拎到辦公室,當著幾乎全年級的老師(當年都是大辦公室),譏笑女孩那麼小的年紀就想有個家,是想結婚了呀,等等等等。說實話那個女孩真的沒想那麼多。辦公室除了老師還有各班的課代表,以後就有人在女孩背後指指點點說女孩想結婚什麼的,這都哪對哪呀。

    這不是體罰,卻以已度人出自陰暗的內心,對學生傷害頗深,以至於二十多年快三十年了,女孩都羞恥難忘,這個當年的女孩就是我。

    故事二:今年一月,安徽某中學歷史李姓女老師。期末考試後看到反覆強調的大題還是有好幾個同學寫錯了。十分生氣,拿起尺子打了這幾個孩子,每人三下手心,一邊打一邊哭。幾個孩子沒哭(因為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但女老師哭的稀里嘩啦。

    這是體罰,但發自真心的愛護,對少年只有幫助沒有傷害。這個如今的少年,是我兒子。

    所以說,言語的傷害,看不到傷口,卻可殺人於無形,黃老師乃箇中高手。但願中國的老師中,只有這一位殺手老師,但願這殺手老師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只傷害了我一個人。

  • 4 # 么妹如初

    不支援體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通常會引導孩子控制壞情緒來處理問題的能力,而遇到學生有錯時動不動就體罰學生的老師,顯然除了用這種笨辦法來解決問題便沒有更明智的法子了,這不是學生的問題是老師的問題,因為當問題升級或拔高到一定程度時就不知道怎麼處理了除了用打來解決,這種方法還會降低孩子的人格認知,以及尊嚴底線,因為只要是師長或是長輩對自己動手隨便打幾下,我一定不能有其他的壞情緒和想法,隨便讓他們打吧,反正他們都說“為我好,為我將來好”,這種孩子長大以後當自己的切身利益被欺騙自己的人剝奪時還在為對方考慮原因和立場,因為自小他受的教育就是這樣的,這種教育帶給你的逆來順受降低了孩子們的自我保護的認知,誰又怎知現在高犯罪率都是從熟人下手的,熟人動手打著教育你的旗號那就隨便讓人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老師也不行,這是底線,所以老師以後當知道這條社會道義警戒線隨時存在時,實在要下手打孩子了,也會稍微約束一下自己的行為以及下手的力度!好孩子是被鼓勵及肯定下成長出來的!

  • 5 # 泥鰍裡的香草

    同樣一件事情,如果是自己家長去處理和老師代為處理,這種感知到底是不同。

    其實家長既然說了,孩子確實是有錯的,那麼換位思考下,如果是在家裡,遇到同樣的事情,家長您是怎麼處理的呢,教育肯定會教育,如果由於生氣是否也會輕微體罰孩子呢?從這個角度看問題,我覺得應該是能夠理解老師的。

    這件事我個人覺得是一個家長和老師溝通的很好的機會。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可以到校就孩子身上的一些問題,好好的與老師溝通一下。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實學校真的就是一個小的社會,只不過現在這個小的社會有學校的管理制度在,有老師在校的監管,孩子身上的問題,現在如果不引起重視,將來到社會上,要麼是帶來危害,要麼是因此吃虧。

    和老師好好的溝通下,就孩子目前的學習狀態,身上的小毛病等等推心置腹的聊聊,我想老師一定會知無不言,看看孩子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哪些行為是不合適的,還有哪些可以提升的地方等等。

    這樣的做法,無疑也會讓老師覺得家長是明事理的,也會盡力配合家長對孩子進行合理的監管和督促。

  • 6 # 基尼思Genius

    首先了解是什麼樣的體罰,然後和孩子溝通,孩子的感受,最後跟老師溝通,為什麼體罰。根據溝通的結果決定下一步的行動。

    還有,關於輕微體罰這個程度其實也很難界定。要知道,無論你的孩子做了什麼錯事,他都不應該受到體罰。

    如果你的孩子被體罰而他沒有直接告訴你,你是由其他的角度知道的,那麼請你反思一下,在這段親子關係中你是否沒有給予你的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以至於他在受到傷害以後沒有向最依戀的人求助。

    家長,尤其是母親,在孩子一歲之前就應該成為孩子的依戀物件,如果這個物件的選擇很困難或者沒有區分度的話,對於孩子今後的安全感、對人的信任度的形成會產生負面影響。他不願意將體罰告訴你,表明他認為告訴你之後,你並不會給予保護,反而可能會有進一步的傷害。

    在學校被體罰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暴露在全體的同齡人的面前的,因此對於孩子的自尊會產生嚴重的傷害。軀體上的傷害容易消除,心理上的傷害很複雜。總結,請保護好你的孩子,同時也要理智處理問題,做好家長和老師的溝通工作。

  • 7 # 教育至上

    我知道不應該拿我們那一代人來衡量現在的孩子,但真心搞不懂,現在的孩子很多都受不了哪怕一丁點委屈,不可思議的是,家長也不容許自己的孩子承受半點委屈,哪怕孩子在學校犯錯,也只能由著孩子自己,這樣就能讓孩子一輩子不受委屈嗎?

    記得孩子小學時犯了大錯,因為孩子成績一直是班級尖子,老師並沒有體罰孩子,而是叫我去學校處理,搞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我反手就給了孩子幾大巴掌(說實話,心裡很痛),打痛他是讓他長記性的最好手段。

    如果班主任當時替我教訓了頑皮的小子,我會從內心感謝她,這是實話。

    輕微體罰,孩子身體上不會受到任何傷害,心理上也不會受到什麼影響,孩子沒有那麼脆弱。

    家長們自己很清楚,打幾個手板,拍幾下屁股,是不會傷害到孩子什麼的,擔心的是孩子的心理受到傷害,但我們的孩子是肉做的,不是玻璃做的,沒有那麼脆弱,不會一碰就碎。我們那一代男孩子,哪個調皮的沒有捱過老師狠狠地教訓,有誰就此形成心理陰影了?我是沒有看到過,也許是我自己孤陋寡聞。與其說孩子脆弱,實際上是家長自己心理脆弱,看著孩子被懲罰,家長自己受不了,哪怕這種懲罰是輕微的。

    孩子還小,不是犯錯的理由。

    很多家長拒絕懲罰孩子,自己不懲罰,更容不得別人懲罰,理由是孩子還小,不懂事。但我要說的是,正是因為孩子不懂事,我們就得教育孩子,讓他慢慢懂事,這其中就包括懲罰。

    三個留美高中生,因為任性,在網咖圍毆一個黑人男子,黑人男子反抗中殺死其中一個留學生,殺人者被判無罪,因為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這個留學生就這麼死了。家長心中的孩子,別人可不會將他看成是孩子。教訓是沉痛的。

    所以我的孩子如果犯錯,老師體罰他,我持支援態度,孩子如果來我這告狀,我會告訴他應該接受處罰,讓他知道,犯錯是要付出代價的,在我這裡你得不到任何安慰,要使不受到懲罰,你只能遵守學校規則。

  • 8 # 大梨說校園

    孩子是把教師與家長聯絡起來的紐帶,而家長與教師則是共同教育孩子的夥伴。學生在學校裡有問題,是需要家長、老師和學生三方共同努力,解決問題。

    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安全

    由於事情涉及“體罰”,那家長和老師就應該謹慎對待。不僅僅是關注體罰後孩子的身體健康,更不能忽略心理健康。

    第一,身體健康的問題。雖然提及了是“輕微體罰”,但教師是成年人,學生是未成年人,可能會有對於“輕微”程度感受的偏差,也就是有時老師覺得打的輕但對學生來說有點重。所以,應該仔細檢查孩子是否有覺得身體受傷。

    和老師溝通事情經過與前因後果

    當孩子在學校有問題時,有的父母揪著老師不依不饒;有的父母把事情丟給老師,不管不問。其實這兩種都不是正確的處理方法,正確的處理方法應該是父母和老師相互溝通交流,瞭解問題,然後共同解決問題。

    孩子在學校裡犯了錯受了懲罰,那作為孩子父母有責任去向老師瞭解情況,作為老師也有和學生家長說明情況的義務。在互相溝通交流的情況中瞭解事情的經過,然後商討如何教育孩子別再犯同樣的錯誤,以及犯了錯誤如何懲罰孩子更合適。比如我,就不是很贊同體罰的做法,哪怕是輕微的。

    解決問題,關注孩子的後續表現

    產生問題——解決方法——解決問題,這是一個閉環結構,缺一不可。當孩子在學校犯了錯受了懲罰,家長和老師互相溝通如何教育孩子,這只是前兩步,還差最後的“解決問題”閉環的一步。

    問題解決是一個閉環的結構,這其中少不得教師、家長和孩子三方任何一方的參與。由於孩子未成年自我管理能力薄弱,這就更需要教師和家長承擔起培育孩子茁壯成長的責任與義務了。

  • 9 # 放飛的香片

    我想這個問題您更關心的是,家長和老師之間的溝通問題。家校溝通的基本原則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遵守溝通原則的前提下,很多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

    遇到問題,家長和老師溝通時,首先要尊重老師,不站在老師對立面去解決問題。我們可以具體從以下幾個步奏來解決問題:

    1.第一步:家長首先需要肯定老師的辛苦付出。

    老師和家長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孩子學會用心學習、健康成長。

    大部分老師都是負責任的老師,他們付出了非常多的精力和耐心,去引導和督促更多的孩子努力學習。

    “某某老師,這個點你還在批改作業,真是不容易。早就聽說你是特別有責任心的老師,孩子在你班上學習我們都覺得很放心……”

    和老師溝通時,家長如果找到一個切入點對老師的付出進行肯定,會讓老師覺得自己是被接納的,會讓老師覺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家長的認可。這樣的開場就為接下來的溝通得到了鋪墊。

    2.第2步,明確說明你的合理需求。

    孩子犯錯誤,老師輕微的體罰,這並不合規。

    首先,各種法律法規明確要求教師不能體罰學生;其次,孩子犯錯誤,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沒有哪個孩子是完美的孩子。

    我能夠理解老師面對學生各種問題的能量的消耗和情緒的失控,有時老師也是情緒上來才會體罰學生。

    但也正是這樣,我才更應該說出自己的需求:辛苦老師了,我們知道你批評教育孩子是為她好,謝謝你的付出。只是,我希望當孩子出現錯誤時,你能夠指出她的錯誤或者及時和我們溝通,但我不希望老師你動手。

    3.第3步,商量對孩子有效的教育方法。

    總之,那孩子出現問題之後,家長要學會和老師及時溝通。家校溝通的原則是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在此基礎上,家長要敢於亮出自己的觀點和需求。我相信,只要家長的需求是合理的,老師一定會給予積極的配合和滿足。

  • 10 # 王子鶴天

    我支援老師對孩子輕微體罰。

    一、概念界定

    什麼叫輕微體罰?就是利用簡單懲罰學生身體的手段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我所理解的輕微體罰就是:罰站啊罰跑步啊罰寫檢查啊揪耳朵啊推兩下啊等等,只要沒有明顯的外傷,都屬於輕微懲罰的範疇。

    二、為什麼要進行輕微懲罰?

    這個問題就很好回答。從學生角度來講,一定是某些方面犯了錯,如沒有按老師規定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作業。在同學之間隨意欺辱同學。沒有遵守學校的規定。按時起床、大掃除、隨意睡覺、玩遊戲等等。

    三、有沒有必要進行輕微懲罰?

    當一名老師對你的孩子進行輕微懲罰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的行為屢教不改、屢次再犯。

    當數次說教毫無作用的時候,才會惹得老師對你的孩子進行輕微懲罰。

    你自己在家尚且有可能在教育不住孩子的時候,對孩子施展拳腳,怎麼到了老師這裡就開始上綱上線了,以教師違反職業道德為準,對老師進行譴責呢?

    四、特定孩子不進行輕微懲罰的後果。

    如果你的孩子犯了錯,你又想讓他承認他犯了錯,讓他從所犯的錯誤當中受到教育,得到改正。你最好接受老師對你的孩子的嚴厲管教。

    老師願意對你的孩子進行嚴厲管教,說明他認為這個孩子還有可教之處,還是可以挽救的物件。

    如果這個孩子恰好遇到一個蠻不講理的家長,事事以各種規章制度來威脅教師,教師在心寒之餘就會對你的孩子產生放棄之心,當你的孩子作為被老師放棄的物件時,你的孩子離自暴自棄、無人管教、自由任性發展的境地也就不遠啦。

    到最後誰都管教不了他了,只有社會給予他狠狠的一擊時,你才會想起來,當初怎麼不往死裡打他,扼殺他的各種壞毛病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聽說九寨溝不接待散客,要是自己開車去九寨溝怎樣報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