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出於幽谷
-
2 # 友情天地781
當時奴隸主貴族世襲,國君權利分散,平民沒有出路,為國家立功也得不到賞賜,而貴族無功而受賞,有罪也得到懲罰,商鞅變法主要是改分封為郡縣,對田畝進行改革,鼓勵生產,廢除官吏世襲,讓有功的人做官,加強中央集權,讓一般人透過努力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
-
3 # 寬容2406686
商鞅變法之前,秦國之疆域人口社會經濟軍事外交學術科技田耕朝野等等諸多方面問題重重,甚至惡性迴圈積重難返。主要表現在:一,窮兵黷武。秦穆公即位前,秦獻公等君上為一城一地而與魏韓等鄰國大動干戈,不惜大耗國庫,折損壯男。廟堂而無一人呼籲休養生息,養光韜晦。二,因循守舊。秦國曆來以世族為根柱,把持朝政,世襲網替。民間俊傑極難晉階,出人頭地。蹉跎歲月之間,朝野形成嚴重的二級分化,體制僵化,暮氣沉沉,一譚死水。三,私鬥成風。各村各氏族為了水源耕地等年年上演武打片,輕者強行引水放榘,互有死傷後罷手。重者氏族村落死傷無數,拖累農事,世代結仇,空費國力。四,賞罰不公。世族兵將失利,究責不厲,人浮起於事。若非貴族世襲子弟,百姓即使有戰功亦無相應獎賞,身殘抑或戰死,更無保障。老秦人雖有報國之心,奈何連年征戰,青壯男丁十戶九不足。進而影響兵力士氣戰力。五,農事不彰。秦國地處關西,常年征伐,耕地農具勞力不足。納糧制度嚴苛,再加旱澇蝗災械鬥等天災人禍,秦國庫糧缺失,百姓貧苦。六,軍事外交受困。其時,魏趙韓等均視秦國為蠻夷,窮弱之邦。毫無尊敬之意,尤其魏國,覬覦隴西沛水沃土,舉刀橫奪。秦國與鄰國交戰,幾無外援。端的是內外交困。秦人雖勇,但兵器不利而他不精進。君上雖猛,但謀不精計不巧,國力贏弱,難以持久攻伐,故互有輸贏,戰果寥寥。然而,秦穆公重用商鞅之後,針對秦國弊端,良藥猛藥齊下,假以時日,秦國煥然一新矣。
-
4 # 大師兄微課堂
第一、是七國爭霸的時候,秦國差點被其他六國吞併。後來秦孝公覺得先強內部再對外。
第二、老氏族的自私,不願放棄自己的田地。軍隊也都以老軍為主,沒有新軍的增加。
回覆列表
商鞅變法是如何改變了社會?當時的社會背景狀態如何?
本文認為,題問順序稍作調整,回答起來更順暢。
第一,社會背景。
商鞅變法是歷史上最著名的變法之一,商鞅是衛國公子,名鞅,姓公孫。《戰國策》秦策一說,衛央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於商,所以叫商鞅。商鞅變法面臨的社會背景為:一是內憂外患。秦國國力衰弱,內部因厲共公、躁公、簡公、出子時國內動亂。外有秦魏之戰,秦國割地賠償之辱。而且黃河華山以東六國會盟中原,不帶秦國玩,把其視為偏僻狄翟小國。二是貴族反對。秦國貴族不同意變法。如大夫甘龍說:聖人不改民俗而教,智者不變法度而治。而商鞅說:普通人只知道安於舊習,學者往往被所知限制,不能自拔。這兩種人,讓他們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謀舊章之外開創大業的事。聰明的人制定法規政策,愚笨的人只能受制於人,賢德的人因時而變,無能的人死守成法。秦孝公說:好。於是頒佈新法。三是百姓不信。商鞅變法的新法頒佈以後,怕百姓不信任,於是在都城的南門立了一個三丈的木頭,告知百姓,搬到北門可以得到十鎰黃金。結果沒人相信,於是又說能搬到北門的,給五十鎰黃金。於是有人嘗試,搬至都城北門,得到了五十鎰黃金,於是新法得以頒佈。
第二,新法改變社會狀況。按照《戰國策》,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的內容來看,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是,建立百姓五家十家編制,互相監督,犯法連坐。舉報奸謀者與殺敵立功者獲得同等賞賜。隱匿不報按臨陣降敵的同等處罰。立軍功者可以得上等爵位。耕田織布生產糧食多的免除徭役。不務正業懶惰貧窮的,全家都成為國家奴隸。皇親國戚沒有獲得軍功的,不得享有宗族地位。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等等。
新發頒佈一年後,百姓覺得很苦。太子犯法,因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就將他的老師處以刑法,在臉上刺字,以示對太子的懲處。新法頒佈的第三年,他們就習慣了。新法頒佈的第十年。按《資治通鑑》的說法是。秦國路不拾遺,山無盜賊,一片太平,百姓勇於為國家作戰,不敢再行私鬥毆,鄉野城鎮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當初說新法不好的,現在又來說好,所以公孫鞅說,這些人都是亂法的刁民!把他們全部趕到邊疆。之後,老百姓再也不敢議論新的法令。
綜合來看,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法令暢通無阻,社會百姓安定,附稅徵收整齊劃一,秦人國富兵強,周天子送祭肉給秦孝公,各國諸侯都來祝賀,自秦孝公變法後,秦走向強國之路,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只可惜商鞅變法,然”深刻寡恩,特以強服之耳……孝公已死,惠王代後,商君告歸”……有人誣告商鞅,”願大王圖之,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一個為大秦帝國統一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的人,卻被秦國唾棄,這不得不令後人深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