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錦翼
-
2 # 於左
關於司馬懿的狼顧之相,《晉書》中說,司馬懿這個人“內忌外寬,猜忌多權變”。當初曹操聽說他有大志,而且有“狼顧相”,就想親自試一試,“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
意思是說,司馬懿可以身子不動,讓頭旋轉一百八十度,正視身後。這個說法當然太誇張,不符合生理的常識。
我們先看看“狠顧”一詞的由來。
野生動物因為生存環境兇險,時刻會有性命之憂,所以異常警覺,時刻提防。許多動物經常站下來環顧四周,以防被偷襲,丟掉性命。
在這方面,比較典型的動物是狐狸和狼,特別是狼,性格兇殘狡詐,但在自然界中還有比它更強大的對手,也有同類的競爭者,所以它們異常警覺,經常在行走時回視身後。
而猛虎、獅子、大象這些獸中之王,就不必擔心誰從後面撲上來,因為誰都不敢。
古人注意到這一點,認為“狼性怯,走常還顧”,又說狼“猛而敏給,能自顧其後”。於是有了“狼顧”一詞,比喻有所顧慮,有所防備,比如《史記·蘇秦列傳》中就說:“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後也。”
司馬懿的狼顧,是下意識的動作,是心機流露,不是有病,也不是搞笑。
人類當中,也有人在走路時喜歡回頭看。我就見過這樣的人,好好地走路,身後也沒有人叫他,也沒有美女從他身邊走過,但他隔一段時間就會回頭掃一眼。
這種人一般十分敏銳,有活力,有心機,他們總是希望得到儘可能多的資訊,特別是自己周邊的相關資訊,他一個都不想漏掉。即使在走路時,他也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絕不是那種目不斜視的人。所以,稍稍聽到身後的一點動靜,他都會扭頭看一眼。有時候身後根本沒有動靜,他也會下意識地看一眼,如此心中才踏實。
司馬懿就是這一類心機深重的人,《晉書》中說他有“狼顧相”,就是指他走路時經常回頭。他倒不是怕人從後面捅他一刀,只是他不能容忍心中有任何一點難以確定的疑惑,必須把它搞清楚,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狼顧卻慮”。
但司馬懿肯定不能一百八十度扭頭,也不是像狼一樣狠巴巴地回頭看。有些影視中的表演,其實是太刻意強調這一點,有些過了。
回覆列表
鷹視狼顧。
如果讀歷史注意一點的話,不光司馬懿有這毛病。
在他之前,王莽也有。
《後漢書》上說了:莽所謂鴟目虎吻豺狼之聲者也,故能食人,亦當為人所食
鴟目:鴟也是一種猛禽,有猛禽的眼神。
虎吻:老虎的嘴唇。
豺狼之聲:能發出狼的聲音。
鷹、老虎、豺狼,這三樣,王莽比司馬懿還多一樣。
在司馬懿之後呢。
袁世凱也有這毛病。
“袁世凱鷹視狼顧,久蓄逆謀,故景月汀謂其為仲達第二,初被放逐,天下快之,奈何引虎自衛。”——溥偉《讓國御前會議日記》。
這是把袁世凱比作司馬懿了。
其實所謂鷹視狼顧,在當時也是人們對司馬懿的一種比喻,一個形容。
說他跟鷹和狼一樣貪婪,一樣狠。
才不是他真有這個毛病。
只不過三國演義影響深遠,讓大家記住了他這個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