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儒丹雅
-
2 # 真語清風
即便是農村的平常人家,走要緊的親戚,特別是看望長輩,是必須拿點東西的。自家有的東西也可以,若對方和自己條件一樣,就買點東西去,即便沒錢,也是到村裡小賣店賒點東西的。這樣到了親戚家裡,人家也會感受到,你不僅有情,也更有心。
既然出去旅遊,就是錢上不很緊張,遠嫁的姨媽,輩分和感情與母親是一樣的。若有心人,在出行時就會考慮到帶一點東西,如當地特產,這樣,姨媽會感受到家鄉的深情,和親人的眷戀。如果不方便帶,在路上,或快到姨媽家時再買一點東西,也是可以的。
空手進門,姨媽高興的自然不會計較,但語言再親,是不是自感不是很自然。對方可能什麼也不缺,但那是自己的一點心意。
在當下,也有晚輩看望親人不買東西的,但都是給錢的,這樣做,必須是親近的人,遠點的親戚是不會要的。
既然是教師,有著良好文化底韻,人倫禮教是該瞭解的。老人,若有晚輩上門,就會高興的逢人就說,深意不忘,若有人問及,拿了什麼來看你,老人怎麼回答。
現代社會,人類文明可能已到了不可理解的時代,可無論如何,晚輩對老人,還是要注意感受,尊重人禮待道為好。
-
3 # 勞瑟
我個人認為是不懂禮數,中國是禮儀之邦,很注重這方面的細節問題。
即使是順路探望,但是既然有心去探望,我個人認為少量禮物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她還是身為一名老師,我不是說對一名老師要有多麼苛刻的要求,為人師表,基本的禮儀之道應該更要注重。
中國有句古話“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給長輩或親戚送禮,不在乎您的禮物有多貴重,主要是為了表明自己的一片孝心。
以下是一些我平時給長輩送禮的技巧,有需要的各位可以收藏:
1、禮物不需要很貴重,實用最重要,太過於華貴的禮物長輩會覺得我們破費,心裡多少有點不舒坦。總結送禮的第一大技巧:送禮首先讓自己不丟臉,讓長輩更舒坦。
2、禮物不需要形式多樣化,單一貼心最重要,很多人送禮的時候買一堆,這樣子與其說是送禮,不如說是給長輩購買日常用品。總結送禮的第二大技巧:送禮忌諱品種過多,單一貼心為首要。
3、禮物首選送健康,可以給長輩送一些保健品,父母身體健康,我們自己也會更安心。
-
4 # wang村婦
這個還用問嗎?就是不懂禮貌。
侄女外出旅遊,不用說,家庭還是很富裕的,不然哪裡有多餘的錢拿出來去遊山玩水呢?
那麼,為什麼作為一個以育人為業的教師,連這點最常識的問題都不懂呢。
禮尚往來是人與人之間最友好的交流方式,別說自己的姨媽了,就是同學,朋友,你去拜訪他們。也不能空手前往吧?
就是不花多少錢,買點水果用不了多少錢。表達一下心意也是人之常情。
聽過這麼一件事情,有一對八九十歲的老夫妻,丈夫年輕時也是當教師的,他的大女兒接替他的班,也成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並且還找了一個教師做女婿,按說,這樣的人家,品格應格外高尚吧?錯。
老夫妻到了晚年,該讓兒女們盡孝的時候,作為教師的女兒不但不親力親為的給母親洗衣服做飯,甚至每次來的時候,連一分錢的禮物都不帶。她以為,父親有退休金,自己的錢都花不完,根本用不著她買東西。
還是他們的小女兒最疼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遊走在兩家之間,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
別人的錢財再多,又不是你自己的,禮輕情意重。就是拿不出來貴重的禮品,花點小錢,起碼也是對人的尊重吧。
反之,如果你的日子過得確實不近人意,不拿禮物去探望一下老人,老人也不會怪罪。
可是,你都有錢出門旅遊了,怎麼好意思空手去拜訪你的大姨媽呢?
-
5 # 滄海任我行
我覺得你想的有點兒多了。
第一,年輕人剛走上社會,對社會上的人情往來,還不會處理。這跟她結不結婚沒有什麼關係,有的就算結婚了,也還不太懂事兒。考慮問題可能不是那麼周到,思想比較單純。
我記得我剛結婚的時候,有一次跟我老公回孃家過會,家裡來了好多親戚,結果我什麼東西都沒有買。親戚們在背後議論我,說我空手回孃家。其實我並不是小氣,三天兩頭兒就回孃家一趟,每次都會買許多東西。我認為過會的時候,別的親戚買的東西也很多,堆到一起,一下子吃不完,會變質壞掉,我可以等到孃家缺少的時候時候再買。可是我錯了,因為大家的議論,母親也很不高興。後來我不管什麼時候回孃家,從來沒有空過手。當時就是太年輕了,不太懂得這些家常裡短的事兒。
第二、侄女也不是專門來看望你的,只不過是旅遊捎帶著來探望你一下。既然是旅遊,可能帶的行李多,再買東西拎著不太方便。
第三、你是遠嫁,好不容易有孃家親戚來看望,高興還來不及呢,何必在乎一點兒東西呢,我相信你絕對不是缺這點東西。在你的心裡到底是侄女兒的親情重要,還是禮物重要?如果是親情重要,那就不要在乎她有沒有給你拿東西了。如果是禮物重要,那你也高尚不到哪裡去。有一句話我想送給你:“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如果你能想開一點,我想你的幸福指數還能得到提升。如果整天斤斤計較那麼幸福的生活也會被你整的陰雲密佈。。
為什麼非要強調她是教師呢?教師就一定得是超人嗎?她什麼問題都得考慮周到嗎?如果有一點考慮不到就就要被你職業綁架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人難免都有考慮不周到的時候,自家人還是多體諒的好。侄女兒也可能因為你是自家人,不會見外,所以她才沒有給你買東西。如果我的侄女兒來看我,就算什麼也不買,只要她有這份心,她還惦記著我,我就很高了。她走的時候,我還要把家裡有的東西給她帶上一點。
所以呢,希望你看開一點,寬巨集大量。這樣的才能擁有千金難買的親情,生活更愉快,心情更開朗。
-
6 # 冬日暖陽415
下面就講講我的故事。
我是七0後,奶奶在我出生四個月之後仙逝。更沒見過爺爺,據說爺爺在我父親三歲時因故仙逝。
我有兩個姑姑,還有一個和父親同母異父的叔叔。
由於母親和我奶奶關係不融洽,導致姑嫂之間的關係也很緊張。自從奶奶仙逝之後,姑姑們也時常上門,雖然她們大多數是逢年過節來給她們的父母上墳盡孝的,但每次母親也是熱情招待的。雖然那時的經濟條件不好,但好歹也能讓她們吃個飽。那時我們還小,姑姑們上門也會帶些小糖果,及些小點心之類的,我小時候也沒少吃。
母親是位性格直爽又愛較真的農村婦女,七九年我們家蓋新房,錢不夠用。母親讓父親去小姑家借點錢急用,父親去了卻一分錢沒借來。從此母親與小姑之間的關係就緊張起來,因為大姑嫁的是本村人,家裡條件也不好,所以母親沒有讓父親去大姑家借錢。後來母親去了她孃家借了錢,並得到我舅舅的大力幫助。舅舅當時在鄰村當支部書記,我家那時䢖房的石頭,磚頭,泥土之類的材料都是舅舅讓他們村裡的拖拉機給運輸的,而且還不在我們家吃飯。為此母親也是非常感激我舅舅的,從此也奠定了母親在我們家的主導地位。父親由於去他妹妹家借錢無功而返,在家庭建設中無功。而母親卻恰相反,去孃家是滿載而歸,在家庭建設中是功成名就。所以父親只好甘拜下風,對母親是讚賞有佳,唯命是從,從此在家庭地位中是一落千丈。那又怪誰呢?只好怪他妹妹不給他這位兄長長臉了。
後來雖然我們家和姑姑家有來往,可那都是表面文章。每次姑姑來,母親也是熱情招待的,但她的心裡早已經把姑姑踢出親戚圈之外了,並且在心裡把姑姑罵了個體無完膚。
姑姑仍舊每年逢年過節都要來我家給她父母上墳盡孝,每次依舊是帶些小糖果及小點心給我和我弟弟吃。母親也總是表面熱情招待,背後罵姑姑困難時不借錢。父親總是裝作沒聽見,吃過飯就帶姐妹去他們父母墳上燒紙上墳盡孝。
一晃二十年過去了,我也成家立業了。姑姑們來我家時依舊會帶一些小點心,小糖果,給我的孩子吃。雖然東西不多,但也是她們老人家的一片心意,這份情我是領的。
九六年秋,父親因病去逝。我是長子,便成了家裡的頂樑柱。作為姑姑們的孃家親侄子,我承擔了父親生前的義務,每次都是我帶倆姑姑及我倆姐姐去爺爺奶奶及我父親墳上燒紙錢盡孝道。母親對我姑姑不借錢的恨,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有些釋懷,都是那時太窮惹的禍。
後來逢年過節,我也會偷偷的去看望我姑姑,順便買些菸酒點心等食品去孝敬她。但總是得瞞著母親,生怕惹她老人家生氣,得不償失。父親去逝後,姑姑每次來也都主動找我母親聊天。母親也總是在姑姑走後,在我面前說姑姑比以前好多了,眼裡有她,也比以前尊敬她了。我總是笑著對她說,這麼多年了,您總是對過去的那些小事耿耿於懷,人家卻早就不放在心上了,還不是以前太窮惹的禍。母親就說,那是她對我有愧,對她死去的哥哥有愧。不過說實話,你姑姑對你這個孃家侄子卻是真心的。以後要對你姑姑好些,不要學我。我和她之間的恩怨與你小輩無關。
母親怎麼也不會想到,我其實早就揹著她向姑姑“行侑”了。為了她們老姐妹的晚年幸福快樂,我一如既往的默默努力著,無怨無悔。
-
7 # 教育問道
俗話說:“空手進門,狗都不聞”,按我們的民族傳統,到別人家做客,還是要帶點禮物的,無論多少,是個意思。當然,也有關係特別的親朋好友,常來常往,也不拘於禮數,如果太客套,反而分生了。
侄女是晚輩,探望遠嫁的姨媽是好事,說明還記得這份親情。不管她是什麼職業身份,來探望長輩應懂些禮數,帶點家鄉的土特產什麼的,讓長輩高興高興也是應該的。如果實在匆忙,送個紅包給姨媽也可。親戚之間,有來有往,才會越走越親。
不知題主本人是姨媽還是姨媽的子女,遇到“不懂事”的侄女(或者表姐妹),也不用過多計較,畢竟是親戚,能來探望也是一種掛念,還應該請她吃頓飯,送一份禮物給她或她的孩子,讓她回去有份念想吧!
生活中,人的性情不同,各地待人接物的方式也許也不同,還有些人還有特殊情況,比如經濟比較困難等等,我們都應用大度來包容他們。對待外人我們都應有一顆寬容的心,何況親戚朋友呢?人活一世,也就活一種境界,如果處處算計,反而顯得心胸狹小了!
-
8 # 建築執考小兵
如果人人都寬容一點,別那麼事兒逼,世界美好很多。多考慮人家一下,或許什麼原因沒買東西呢?話又說回來,也不缺那點東西吧,見個面,聊聊天,有個慰藉不久足夠了麼。
我前陣子陪老婆去學習,正好姨媽在所在的城市,我事先也沒聯絡她,不知道有沒時間去探望她,後面看白天學習完能有個時間去看下,就提前兩天跟姨媽和跟姨媽一起住的表哥講了一下,那天下課了都快六點半了,又下大雨,就打車直接去了,打車半個多小時,想著到了再買點水果,再給表格哥的兩個孩子各包一個紅包,沒想到雨一直下,到了地方還沒停,問了一下別人,水果店很遠要步行一公里多,我老婆就說算了,時間那麼遲就不要特意去買水果了,就這樣我倆就空著手去了,到了之後因為都沒帶現金,給小孩的紅包還是微信轉賬給表哥的,一個孩子300,然後就吃了個便飯馬上就走了。
出門在外,都是趕時間的,趕車,趕著上課,有點空閒馬上就要抓緊時間休息,真沒太多精力去考慮這些事情,我老婆還隨口說了一句,姨媽第一次見我,不該給我一個紅包做見面禮麼?我就跟她說,姨媽年紀大了,也沒退休金,也不能賺錢,給表哥帶孩子,他們房子剛買剛裝修,經濟也不寬裕,我們不去在意這些,把自己該做到的做了,不去要求別人,我想這樣做,這樣想的話最起碼自己會在很多方面都會心情更愉快
-
9 # 在時間裡活著
節假日旅遊,侄女探望遠嫁的姨媽,空手進門?
1,這不是單純,是不懂禮數。哪怕就是常常見面的長輩親人,見面多少也要意思意思。
何況是遠嫁的姨媽,估計一年到頭難得見上一次。
2,旅遊途中不方便攜帶禮物,可以在進門前的水果攤上買一個水果籃,再打一個紅包,既客氣又穩重。
3,已婚和未婚又不同。未婚,可以是小孩子習性,不懂事也沒人計較的。
已婚就不一樣了,有了家庭,就是一個成年人,人情往來是基本的素質。
不論這個姨媽與你的親疏遠近,空手進門,不僅體現自己不懂禮數,而且父母丈夫同樣容易被人連帶詬病。
4,一般情況下侄女有去探望姨媽的打算,應該事先跟父母丈夫商量。
出行前準備好適合的見面禮,捎帶上母親的祝福惦念,或者是書信,這是最周全的。
5,何況這侄女的職業是老師,為人師表,禮儀先行,這是基本啊。
-
10 # 春風拂面春意濃
不是單純、也不是不懂禮,而是冥冥之中少教育!
首先這跟她結沒結婚無關,結婚只能說明她已成年了,但是即便這樣,我們依然可以看見她情商上的缺失,既然有機會可以在旅遊的過程中去看看遠嫁的親人為什麼不帶些用心準備的禮物去,這是最起碼的待人接物,如果連這個人情世故都不懂,我不知道她這麼多年的為人師表是怎麼完成的,這還用任何人提醒嗎?顯然不用吧,又沒讓重禮重金的去看望,怎麼也得讓人看見晚輩初次登門拜訪的禮貌問題吧,現在人都要面子、都講究形象,初次登門就得拿出風範來,第一印象多麼重要啊,更何況去看望的是親姨的一家,讓人看見你的家教問題是你應該做的,怎麼的,能出去玩有經費,卻沒有買禮物的經費嗎?怎麼也不能給自己的父母掉價啊,禮輕還講究情意重呢,你這兩手爪子空空怎麼好意思登門的?難道不怕背後人家家人講究你這不會做人的行為嗎?既然成為老師就應該比任何人都知道何為待人接物,凡事不能少了禮數,買些家那邊的特產,姨及姨夫、表兄妹們喜歡的東西這並不難吧,既然有心登門拜訪就要多方考慮情況,就是親姨不說什麼,怎麼也要在姨夫極其家人面前留下一個好印象吧,其實誰也不是奔著你送的東西去的,可是這就是最最正常的禮尚往來,掙錢了有收入了就不比上學的時候囊中羞澀買不了什麼,其實那時候就算是有機會去姨家也得買些東西絕不空手啊,當然那時候你就算什麼也不買你的親姨也不會挑你理,畢竟那時候還是學生不掙錢嘛,可是現在既然步入社會了,有了掙錢的能力,你要是再空手去那就真交代不下去了,做人到什麼時候都要知道禮數,遠嫁的親人回孃家一次不易,你作為孃家人去姨家探望就應該知道你不光代表的是你自己,你還代表的是你姨的全體孃家人,你風風光光的去拜訪,你姨的臉面也有光彩,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真需要換位思考,人家熱情接待你什麼樣兒啊,冷落你什麼樣兒啊,你好好想一下,遠嫁的孃家人第一次登門明明可以買些禮物去拜訪的,結果卻兩手空空是不是感覺心理上都過意不去,更何況人在逐漸成長,很多東西都需要逐漸完善,與長輩之間的相處,與平輩之間的相處,與小輩之間的相處都是門學問,總要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在一些特殊場合,一些特定的時候為人處世要努力做到無可挑剔,例如第一次登門拜訪遠嫁的親人就要知道自己要大方得體、很多禮數不可少,要不然這真的容易落下不好的印象,最起碼是不懂人情世故!那樣就真的太糟糕了!
回覆列表
走親戚不帶禮物,題主只給二個選項——單純或是不懂禮貌。都上班了,估計單純倒也不至於,想來題主能在這裡寫出來,應該是想說不懂禮貌吧?
只是為什麼不能有第三個選項,或是更多?
感情,人情也是需要維繫的,竟然是遠嫁,估計跟這位老師見面機會也不會太多。或許可能連面也沒見過幾次,這位老師從小到大可能也沒收到過這位姨媽什麼禮物吧?
怎麼會有這種的想法?因為我也是女人。我有三個姨媽,大姨二姨可能是因為年齡比我媽大很多,我小的時候她們自家孩子就夠她們忙的了。從小就沒有受過她們一件衣服一雙鞋子的恩情,卻能記得小時在外奶家遇到她們沒少挨她們訓。(可能也不是訓,就是說話沒有我媽和比我媽小的小姨柔和友善,對我沒什麼耐心吧)。小姨那時還沒結婚,會帶我們,有時爸媽忙把我們丟在外奶家還跟我跟她一起睡。所以自然就跟小姨親。講真,雖然住的都不遠,大姨二姨只有生病時禮節性去看望,但是小姨卻會跟我媽一樣母親節買禮物閏月也會買禮物,有時給我媽買化妝品也會順便給小姨買一份。
說這樣就想說,親戚也是有親疏遠近的,不買禮物跟有沒有錢懂不懂禮節沒什麼關係。可能就是受父母之託順便去看望,就是單純的看望。
禮物,怎麼準備?
太貴太隆重,沒這交情。
太輕太隨意,又不符合遠道而來的實情。
索性就不買了吧,簡單最好。估計人家也沒打算在姨媽家吃飯,或是受到怎樣的隆重招待。畢竟是旅遊,有行程安排。
就是單純的看望,不是很好嗎?
其實,能去看望一下,已經很好了。
不是嗎?
禮物隨心,何必何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