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現在也只能是推測,歷史對永樂帝的評價是挺高的,但是太祖皇帝還是立儲於朱允炆,從當時來看,太祖皇帝認為立朱允炆為帝比立朱棣更為妥當。具體如下: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立長子朱標為太子,並確立皇位繼承人“立嫡長子”的基本原則,希望以此杜絕將來皇子皇孫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紛爭。使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太子朱標後來因病先於他去世。按照原則,嫡長子不在則應立嫡長子嫡長孫,但是朱標大兒子早夭。在皇位繼承人重新選擇問題上,朱元璋傷透了腦筋。論能力燕王朱棣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朱棣為四子,如果立他為儲君則否定了他的立儲原則;立嫡孫朱允炆,則保原則不破。由於朱允炆天資仁厚、親賢好學,是一個能守成的人,也為江山永固,不留後患,朱元璋權衡再三,還是決定立朱允炆為太孫。
朱元璋畫像
為了讓孫子當穩皇帝位。朱元璋在世時,可謂操碎了心。由於擔心朱允炆儒雅有餘,勇武不足,無法掌管強兵,他著手清洗了朝廷各大勢力,大殺功臣,清理了藍玉、胡惟庸集團。解決完權臣後,朱元璋對朱允炆說:“如今我解決了內憂,又安排了幾位叔叔替你戍邊看家,以絕外患,這樣一來,你就可以安心地做皇帝了。”說完,他話鋒一轉,問朱允炆,“如果叔叔們起了不臣之心,該怎麼辦呢?”
“首先用德來感化他們,繼而用禮來約束他們,如果還沒有效果,就削藩減弱他們的勢力,再不成就更改他們的封地。如果實在不行,就只能兵戈以對了。”朱允炆的答案讓朱元璋聽後,十分滿意。
朱元璋劇照
朱元璋說這話,最擔心起亂的人莫過於燕王朱棣一人。然畢竟朱棣與自已有骨肉親情,殺之不忍。何況,朱棣護軍不過幾千人,實力上與中央懸殊得太大,想他也沒有謀反的實力。現在朱允炆的回答,更是明顯減輕了他的顧慮。
在此之前,朱元璋對朱棣是有過殺心的。事情發生在洪武二十六年,當年,北韓國王李成桂派五子李芳遠帶領使團嚮明朝貢馬,結果李芳遠路過北平與朱棣相談甚歡,這一切都被朱元璋的心腹打聽的一覽無餘,李芳遠竟然將本來要貢獻給朱元璋的馬分出來一部分私下給了朱棣。朱元璋大怒,想以此為契機誅殺朱棣,於是跟大臣劉三吾密謀這件事。但是劉三吾極力反對,認為時機不成熟。結果未行。
朱元璋教育子女劇照
朱元璋晚年彌留之際,對朱棣仍不放心,他曾對駙馬梅殷說道:“燕王這個人很危險啊!你要幫我輔佐好朱允炆”。
朱允炆劇照
可惜朱允炆繼承帝位後,重文抑武,又聽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採取的強勢削藩措施,違背了當年對應藩王的策略(他與太祖皇的對話),最終導致“靖難之役”。靖難之役後,朱允炆下落成迷。
這個問題現在也只能是推測,歷史對永樂帝的評價是挺高的,但是太祖皇帝還是立儲於朱允炆,從當時來看,太祖皇帝認為立朱允炆為帝比立朱棣更為妥當。具體如下: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立長子朱標為太子,並確立皇位繼承人“立嫡長子”的基本原則,希望以此杜絕將來皇子皇孫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紛爭。使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太子朱標後來因病先於他去世。按照原則,嫡長子不在則應立嫡長子嫡長孫,但是朱標大兒子早夭。在皇位繼承人重新選擇問題上,朱元璋傷透了腦筋。論能力燕王朱棣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朱棣為四子,如果立他為儲君則否定了他的立儲原則;立嫡孫朱允炆,則保原則不破。由於朱允炆天資仁厚、親賢好學,是一個能守成的人,也為江山永固,不留後患,朱元璋權衡再三,還是決定立朱允炆為太孫。
朱元璋畫像
為了讓孫子當穩皇帝位。朱元璋在世時,可謂操碎了心。由於擔心朱允炆儒雅有餘,勇武不足,無法掌管強兵,他著手清洗了朝廷各大勢力,大殺功臣,清理了藍玉、胡惟庸集團。解決完權臣後,朱元璋對朱允炆說:“如今我解決了內憂,又安排了幾位叔叔替你戍邊看家,以絕外患,這樣一來,你就可以安心地做皇帝了。”說完,他話鋒一轉,問朱允炆,“如果叔叔們起了不臣之心,該怎麼辦呢?”
“首先用德來感化他們,繼而用禮來約束他們,如果還沒有效果,就削藩減弱他們的勢力,再不成就更改他們的封地。如果實在不行,就只能兵戈以對了。”朱允炆的答案讓朱元璋聽後,十分滿意。
朱元璋劇照
朱元璋說這話,最擔心起亂的人莫過於燕王朱棣一人。然畢竟朱棣與自已有骨肉親情,殺之不忍。何況,朱棣護軍不過幾千人,實力上與中央懸殊得太大,想他也沒有謀反的實力。現在朱允炆的回答,更是明顯減輕了他的顧慮。
在此之前,朱元璋對朱棣是有過殺心的。事情發生在洪武二十六年,當年,北韓國王李成桂派五子李芳遠帶領使團嚮明朝貢馬,結果李芳遠路過北平與朱棣相談甚歡,這一切都被朱元璋的心腹打聽的一覽無餘,李芳遠竟然將本來要貢獻給朱元璋的馬分出來一部分私下給了朱棣。朱元璋大怒,想以此為契機誅殺朱棣,於是跟大臣劉三吾密謀這件事。但是劉三吾極力反對,認為時機不成熟。結果未行。
朱元璋教育子女劇照
朱元璋晚年彌留之際,對朱棣仍不放心,他曾對駙馬梅殷說道:“燕王這個人很危險啊!你要幫我輔佐好朱允炆”。
朱允炆劇照
可惜朱允炆繼承帝位後,重文抑武,又聽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採取的強勢削藩措施,違背了當年對應藩王的策略(他與太祖皇的對話),最終導致“靖難之役”。靖難之役後,朱允炆下落成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