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沁蓮三分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是詩人杜甫到夔州時所作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這兩句讚頌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對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有很多“錦囊妙計”是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所展現的,“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那如何對諸葛亮的軍事能力評價呢?

    首先,軍事能力包括軍事戰略、軍事戰術。軍事戰略:指籌劃和指導全域性的方略,軍隊建設,軍紀制定。像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軍事戰術:是指使用武器或軍事單位,進行攻擊或防禦敵人的行動。像“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用兵多多益善”的韓信。

    其次,“陳壽《隆中對》”諸葛亮在“茅廬”向劉備提出“三分天下”的策論,就是為劉備決定了今後戰略走向,指明瞭發展方向,使劉備“從無到有”,後到“三分天下”、“逐鹿中原”。諸葛亮向劉禪上《出師表》說“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這是戰略大方向,要向北方進軍;《後出師表》中說“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深入不毛,顧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諸葛亮再次提出蜀漢要想發展壯,不可偏安一隅,還是要向北方中原地區發展進軍。

    《兵法二十四篇》據說為諸葛亮晚年所著,上面記載了諸葛亮幾十年來行軍打仗、治國安邦、治軍選將的經驗。後來將此書和製造“連弩”的方法傳給了姜維。

    陳壽《三國志》中評價“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流牛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當中“八陣圖”是諸葛亮按照八卦原理創造,是古代作戰時的一種戰術,安排戰鬥軍隊的隊形及兵力的部署。

    由此,可以說諸葛亮不只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還是一位政治家和發明家呢!他廣受百姓的愛戴和尊敬,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對他的政治,軍事才能和高尚品格無不讚頌。

    諸葛亮真可謂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贊]

  • 2 # 過河卒7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這句話講了歷史上二位名人,前面這位就是諸葛亮,一生謹慎是他最大的亮點!諸葛許多故事己經做到婦孺皆知以致推向神的地位!如“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等等不可勝舉!後來學者證明其中許多段子皆是編出來神化諸葛孔明,純屬戲談!如果把《三國演義》當作歷史那真是好奇害死了貓!現在許多權威的學者對於諸葛孔明皆定性為治世之能臣而非軍事之天才!諸葛真正得以施展才華的時候是劉備駕崩以後,在這以前諸葛是作為配角出現的,我們看看諸葛孔明幾大缺點,一無識人之才《失街亭斬馬稷》對馬稷劉備有言此人不堪重用是紙上談兵的軍事家,事實證明劉備高他一籌!二治軍之能臣乏奇謀奇術!五次北伐出蜀擊魏,戰線過長,對方只要以守為攻打個持久戰,諸葛定會無功而返,事實就是這樣而諸葛卻樂此不疲,最後蜀國國力衰退一擊即潰!三無人可用以致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青黃不接,人才缺乏!也是蜀亡之因!當然諸葛後人評價之高也有一定道理!《出師表》說明孔明是躹躬盡瘁,死而後己的忠臣,木牛流馬,連弩弓等證明孔明還是個發明家!七擒孟獲也證明孔明有治國安邦之才!但終要知道諸葛是人不是神,只要是人他終究有不足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金!還有句話“看歷史是誰寫的”三國演義有揚劉貶曹之嫌故在寫諸葛方面有意讓其神話也是可以理解的!

  • 3 # 知行淺

    對於諸葛亮的軍事能力評價,歷來處於兩極分化狀態。在此我給大家分析一下:

    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水平論據:

    1.武廟十哲

    諸葛亮從唐朝開始始終名列武廟十哲之一,縱然入選武廟的標準並不是只有軍事能力一條,但是軍事水平不行,明顯不可能供入武廟。

    2.八陣圖等軍事作品

    諸葛亮的軍事著作對後世影響深遠,且受歷代推崇,雖然也有人質疑很多著作是後人偽作,但即使是託名偽作,也是因為諸葛亮軍事理論水平高才會去託名。

    3.善於治軍

    陳壽在三國志中稱諸葛亮“治戎為長”,治戎意為,作戰、治軍。諸葛亮強調軍隊建設,在後世朝代都能看到學習與推崇。

    諸葛亮軍事水平的短板:

    1.“奇謀為短”

    陳壽的這個評價,應該還算客觀。縱觀史書,並無諸葛亮奇謀的記載,然而諸葛亮究竟是不善奇謀?抑或是不用奇謀呢?我們不得而知。

    而且這只是個人風格不同,有人擅長奇謀,有人治軍嚴謹,並無高下之分。

    2.北伐未成

    成王敗寇,一切以戰績說話。縱然蜀國國力遠遜魏國,但由於北伐並未成功,這讓諸葛亮與歷史頂級戰將、元帥比軍事,總是少了一點分量。

    綜上,個人分析,諸葛亮軍事能力在歷史中實屬頂級水平,軍事作品以及對其軍事後世的深遠影響,可稱一代軍事大家。

    然而諸葛亮以弱小蜀國行反攻已成氣候的魏國,終究功敗垂成。這也使他難以比肩韓白衛霍。

    在此,我認為諸葛亮可能難於進入歷史前十,但是進武廟十哲,卻是實至名歸!

  • 4 # 語說漫談

    諸葛亮對於中中國人而言,絕對是家喻戶曉的存在,當然這主要歸功於《三國演義》的傳播,塑造了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人,可以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就是近乎於“妖”了,這些形象與真實歷史上的諸葛亮有著一定的出入,那麼真實歷史上的諸葛亮在軍事上有著怎樣的能力呢?又擁有怎樣的歷史地位呢?

  • 5 # 三國略

    我個人認為諸葛亮在三國中是最好的政治家,沒有之一!

    但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我覺得在三國中只是中上水平,要比法正,郭嘉,周瑜要差很多!

    諸葛亮一生謹慎從來不冒風險,這使諸葛亮失去很多突襲和速勝的機會,來和郭嘉比,郭嘉在曹操征戰北方的時候,給曹操出主意讓曹操冒險穿過沙漠輕裝前進突襲烏桓,“輕兵速進,攻其不備”後來,這一戰成為了中國戰爭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

    再來看看和法正比軍事才能,劉備得到法正後就不再帶諸葛亮出征了,讓諸葛亮總理後勤,後來法正幫助劉備大破定軍山,黃忠用法正之計斬殺夏侯淵,擊敗曹操奪得漢中!

    再來看看數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所以說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及自己的政治才能,至少排不到前幾名,之所以諸葛亮親自帶兵那是因為蜀中國人材凋零,沒有頂級軍事戰略人材了!

  • 6 # 歷史大片

    軍事能力,一個字:渣

    諸葛亮是政治高手這個不否認,但是要說軍事能力,真的是很差!十萬大軍攻一千守軍的陳倉都攻不下,這算哪門子軍事能力。

    北伐將蜀國家底全部敗光,至於說他和司馬懿能對峙,呵呵。那是司馬的實力表現麼?司馬那是保軍權的手段!

    歷史地位:不要被三國演義給帶壞了!其最出名的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不代表他能夠有多高的歷史地位

  • 7 # 我要嘗試一下

    諸葛亮真是千古奇才!自從27歲向劉備獻出《隆中對》,以一個戰略家的眼光分析當時的天下時勢,為劉備將來的發展制定了可行的戰略方針,為三分天下奠定了理論基礎。

    諸葛亮跟隨劉備出山後,他們就按照隆中對策的方針努力奮鬥,終成於就一番霸業。作為政治家,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治國能手,他也是一位文學家,其文章也是傳誦千古的,如《隆中對》、《誡子書》、《出師表》等。

    他也是一位

    發明家,如他發明了木牛流馬、諸葛連弩、孔明燈等軍事上的運輸、戰鬥用具及傳遞資訊的通訊工具等,那麼他實際的帶兵打仗能力如何呢?

    諸葛亮是一位千古賢相,才智卓絕,文韜武略,人品高尚,清正廉潔,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忠臣良相的代表,是人們學習的千古楷模。

  • 8 # 歷史小書館

    雖然多數人都把諸葛亮行軍佈陣的本事傳的神乎其神,但事實上諸葛亮雖然有卓越的軍事能力,但也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玄乎,他的軍事能力是體現在建設軍隊,後勤保障上。個人認為他最突出的才能是在政治和遠見格局上。

    軍事能力

    三國志裡有言“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諸葛亮才華橫溢,其擅於治軍,奇謀是短板,治民理政的能力更在治軍之上,這與我的觀點不謀而合,三國志中雖然諸葛亮並沒有指揮過什麼以弱勝強戰役,多次伐魏也沒有什麼成果,但軍事能力不僅僅是指統兵作戰,軍隊體制的建立,戰略部署,後勤保障,這無一不是軍事能力的體現。

  • 9 # 仁杰說史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至於軍事家嗎實在是有待商榷。

    先看看同時代人和歷史學家的評價,陳壽在《三國志》中已經評價的非常清楚了,“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裴松之的評價是“故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司馬懿的評價是“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變)。”司馬懿這話說白了就是志大才疏,眼高手低。諸葛亮六次北伐的成果實在是乏善可陳。與三國名將陸遜相比高下一目瞭然。

  • 10 # 14885143955

    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軍事上謀略過人,智慧超群。政治家己有過人本領未出隆中三分天下,把一個剛起步蜀漢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天文學家如借東風,草船借箭。他的歷史地位極高,可以算一代良相,為蜀漢社稷鞠躬盡瘁死而後巳,歷史地位極高至今萬人稱頌,歷代敬仰。

  • 11 # 春愁曉夢—V

    諸葛亮確實不曾如白起、韓信等名將那樣,斬首百萬,席捲八荒,因此他的軍事才能,從他去世起,就一直被許多人大大低估了。如《三國志》作者陳壽便認為諸葛亮是“連年動眾,未能成功,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然而,自古以來軍事才能的比較,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純數人頭,比較殲敵數量的遊戲。

    如果說到絕對意義上的“戰績”,論殲敵人量,論席捲疆域,論軍隊戰力,美國二戰時那些陸軍海軍的五星上將、四星上將,哪一個不是揮軍百萬,一路所向披靡,殲敵數十上百萬,幾年時間就掃蕩了大半個地球,為美國奠定了稱霸藍星的基業。

    可是就算美華人自己,也並不以為除了巴頓將軍以外的其他將領,如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尼米茲,哈爾西等人,算得上什麼了不起的名將。

    美國大陸對這些人軍事才能的評價,甚至低於南北戰爭的羅伯特·李,托馬斯·喬納森·傑克遜(石牆將軍),溫菲爾德·斯科特·漢考克,格蘭特等人。更勿論拿他們去和亞歷山大大帝,漢尼拔、古斯塔夫等歐洲古代軍神相提並論了。

    同樣的道理,以蜀漢所據有的益州一州,對抗曹魏的中原九州,諸葛亮未能取得如白起、項羽、韓信那般的戰果,絕不代表他的軍事才能就一定比不上這些兵仙戰神。在國力兵力嚴重劣勢的逆境下,他已經儘可能做到了兵家之極限。

    諸葛亮十年北伐,每次出兵只率領數萬兵卒,卻能來去自如,牢牢掌握戰役主動權;不但克復武都、陰平兩郡,擊殺魏軍名將張郃,王雙,更令魏軍統帥司馬懿,坐擁中原九州之精銳,十餘萬大軍,卻堅守營壘,避不應戰。而魏國的雍涼地區,也因此長期成為戰區,不得解甲釋鞍。

    諸葛亮能創造這樣的軍事奇蹟,首先是因為他以身作則,嚴明法度,賞罰必信,同時精兵省將,嚴格練兵,建立了一隻訓練有素、耕戰有序的軍隊。

    諸葛亮更嚴令,每次行軍停駐,所有的營壘、井灶、廁所、屏障等,都必須嚴格按他所制定的法度興造,這樣軍隊便隨時可根據戰事情況,變更戰守,軍容和軍紀也得到充分保障。

    同時,諸葛亮的各項政治舉措,又令蜀漢後方政治清明,組織高效,贏得蜀國民眾普遍愛戴。

    因此每次戰鬥時,蜀軍將士既無後顧之憂,方能不顧險阻,上下用命,敢戰能戰。

    為了彌補蜀漢國力軍力的先天不足,讓連年戰事不傷民力,諸葛亮更充分發揮其才智,創制和改進了許多陣法和器械,來加強蜀軍戰力,更因此為中國古代軍事學做出傑出貢獻。

    諸葛亮研讀兵法,參照《周易》六十四卦,創制了八陣圖陣。該陣“以石縱橫布為八行”“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由於“外畫之方,內環之圓”,有如六花之形,又稱“六花陣”,該陣變幻莫測,演練純熟後,有以少御多、以步制騎之奇效,從西晉起,為後世無數兵家名將所沿襲,稱為“武侯八陣”。

    如西晉名將馬隆,以三千五百步勇大破數萬鮮卑叛軍,平定涼州叛亂,就是採用的武侯八陣圖。

    諸葛亮又改進了戰國以來的連弩,他創制的“元戎連弩”,箭用鐵製,長達八寸,一次能發出十枝箭,威力遠勝舊制,同樣為歷代所沿襲,所以此後“連弩”又有了“諸葛連弩”的別稱。

    諸葛亮還將此前的兩輪車改為輕便省力的人力獨輪車(即“木牛”),能大量裝載貨物的人力四輪車(即“流馬”),有效改善蜀軍後勤的運輸效率。

    諸葛亮又改進鍊鋼術,令工匠蒲元打造鋼刀三千口,舉刀斷竹筒內鐵珠,如斷雜草。蜀軍得此利器“蒲元刀”,更是如虎添翼。

    諸葛亮深入險峻叢林,克服煙瘴侵襲,攻心為上,平定南中叛亂後,不僅穩定後方,讓當地人員兵力、牛馬金銀皆充作蜀軍軍資,還編選當地善射的夷人,組建了一隻行動敏捷的山地步射軍團:無當飛軍,在此後蜀漢數十年戰史中,屢建奇功。

    正因諸葛亮編練出了一隻精銳冠絕天下的強兵,同時奇思妙想、發明創造層出不窮,才能每次北伐,僅僅提兵數萬,就能與魏國的數十萬大軍相抗衡。(【亮率數萬之眾,其所興造,若數十萬之功,是其奇者也。】)

    上邽之戰,諸葛亮將司馬懿打得丟盔棄甲,一戰斬獲甲首三千級,收取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此戰後,司馬懿從此喪失了和蜀軍野戰的膽氣,哪怕承受禮贈婦人衣帛之羞辱,也依舊堅守不戰。

    可惜諸葛亮終究天不假年,被無情的病魔阻礙了他的理想。他去世後,司馬懿來到蜀軍所棄營壘,由衷歎服“天下奇才”!

    蜀漢滅亡後,司馬懿的孫子,晉武帝司馬炎專程派自己的親信將領陳勰,去蜀地收集整理諸葛亮所制八陣圖法,用來教授禁軍兵士。並將諸葛亮制定的兵法兵制“甲乙校標幟之制”,也在晉朝得到廣泛推行,成為國家基本軍事制度。

    司馬炎還曾特令《三國志》作者陳壽,替自己整理《諸葛亮集》,並在閱畢後大讚:「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認為西晉開國滿朝文武,無一人才具能與諸葛亮相比。

    鎮南將軍劉弘到隆中諸葛亮故居祭祀,祭文雲:【推子八陳,不在孫、吳,木牛之奇,則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齊甃,又何秘要!】高度讚揚了諸葛亮的眾多軍事貢獻。

    到了唐朝,開國軍神李靖李衛公,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更是無上推崇,完全推翻了陳壽著《三國志》關於“奇謀非長、將略為短”的結論。

    李靖批點諸葛亮用兵之術的要點,「戎卒欲輯,令行禁止,兵利甲堅,氣銳而嚴,力全而勁,豈可速而犯之耶」,其軍隊的戰鬥力可與秦國軍神白起麾下的虎狼之師相提並論。

    而司馬懿面對諸葛亮的不戰據守,正如廉頗拒守白起一樣,“蓄盈待竭,避其鋒勢”,是兵法唯一抗拒這種強兵的對策。

    這也正和李世民在《晉書·宣帝紀》裡評價司馬懿“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遙相呼應。兩大戰神級人物的一致共識:不是宣王不給力,而是對手太強大。

    疑為後世託名所撰,將李世民和李靖的問答輯錄成書,被北宋官方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的《唐李問對》,同樣對諸葛亮的用兵之術推崇備至,贊其“戰必勝,守必固”。

    唐肅宗時期,朝廷官方設定武廟,以呂尚為武聖,張良為亞聖,諸葛亮與孫武、吳起、樂毅、司馬穰苴、白起、韓信、李靖、李勣等著名軍事家同列“武廟十哲”。宋朝時對“武廟十哲”人選有所更易,而諸葛亮依舊位列其中。

    杜牧在《注孫子序》中評點從西周至唐末的古今二十名將,也將諸葛亮名列其中,認為他們皆是「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之人。

    ——豈以成敗論英雄,悠悠青史鑄豐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年三十、初一,老人突然去世,是先過年,再張羅喪事,還是先張羅喪事,再考慮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