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開心果282484822
-
2 # 自在到家
馮新時空理論
基於相對論和基礎力學的理解,新的時空理論能解釋很多宇宙問題,包括宇宙的大小,起始;還有黑洞,萬有引力,等等問題。
新時空理論認為宇宙分為四個動態對立統一的態。一為空間,二為時間,三為能量,四為質量。四態帶有自身固有的特性。空間固定不可重合帶有排它性;時間運動不能固定,擁有變化性;質量表現為空間的排它性,能量表現為時間的運動性;而質量和能量又有轉化性,非通過二者的轉化讓空間和時間形成了對立的統一。
這四態,造就了世間萬物。任何的空間都是不能相同的,但是所有的時間又是相同的,所以世間萬物都有區別,但又有聯絡,基本上又是差不多相同的。基於這點,宇宙是無邊界,無起始的。在宇宙以外,當出現反時空特性的邊界時就會出現巨大的負時空能量,即真正的真空,叫做負能量。負能量和正能量及質量相互吸引,很快能量和質量就會把出現的宇宙邊界填充,而這些短暫出現的宇宙邊界就是我們觀測到的黑洞。在黑洞裡,因為帶有負能量,光速最少能提高一倍。
新時空理論認為廣褒的宇宙空間內,即地球和太陽之間也是充滿著能量體和質量體的非真空。真空只能出現在宇宙的短暫邊界黑洞內。可以說整個宇宙是相連為一體的。地球和太陽是一體的。但是卻因為時空特性而又完全不一樣。
對於宇宙的邊界黑洞是這樣產生的。基於時間的運動性帶來了變化,某兩個能量質量體在同一時間運動到了同一個空間體內,空間被時間扭曲中出現重疊。基於空間的唯一性和排它性,重疊的空間部分立即出現負能量體,併產生同性排斥,形成黑洞。形成的負能量體又和邊界的正能量體異性相吸並結合成質量體。這時黑洞就擴大。物質就產生。
那這個理論又是怎麼樣解釋萬有引力的呢?這個理論一樣不推翻經典力學理論。但有本質的不同。萬有引力認為,引力屬於質量,即質量越大萬有引力越大,而時空理論則剛好相反,即引力越大後帶來的質量變大。時空理論認為物質因時空對立的正反能量形成黑洞,隨後,在黑洞的邊緣因能的相吸引形成能量的聚合體,這就是物質,也就是質量。而因時空重疊產生的負能量體和大部分沒重疊的能量體是不平衡的,新產生的負能量體大大強於非重疊在平衡狀態下的正能量體,因而大量吸引四周能量體直到跟空間排它的負能量達到一定平衡。這種力主要為負能量體。存在於物質的中心。即萬有引力。並決定物體質量的大小。而非因有了質量而產生萬的有引力。同時,物質間因時間的運動性,物質間也是充滿著能量體,現在人稱為暗能量和暗物質,其實它是時間運動性產生的正能量體,而這種狀況決定了各天體的相互吸引又相互獨立。
空間排它性,屬於它的每一個點,並不是有中心的,而運動不停的時間,不斷的要去扭曲空間的維度,充滿其中的能量體和質量體,隨時而又隨機的相互對撞。但是要想兩個能量體能出現空間的重疊產生負能量,兩股能量體就必須要大小相差不大,方向要相反,並結合著質量。只有這樣才能產生黑洞產生物質或天體。而這個居於各物質或天體中心的小黑洞就是各物質或天體的萬有引力。萬有引力為負能量體。根據本理論,天體的中心很可能就是小黑洞。而每次的大的黑洞產生,除了能把四周能量體變成物質外,也能把四周微小黑洞和物質,吸引形成大天體。這時在的大黑洞的吸引下,整個宇宙的填充空間的物質和能量體趨於虛簿。時空的扭曲就會大大減少。這時正負的能量體吸引力減小。大天體因內部黑洞中的負能量體無法平衡而爆炸解體釋放出弱能量體,讓宇宙重新充實。所以宇宙每時每刻都在滅亡和生成,並且在無時無刻的產生邊界(黑洞),和填充邊界。
所以宇宙沒有始終,它無時無刻都在生成和湮滅。因為空間的排它性產生的負能量體因不斷和正能量體不斷相吸中和,最終負能量體就會小小於正能量體。當中心被同時佔領時就很容易造成新的空間扭曲重疊。形成或強大的負能量體。造成大爆炸或大坍塌。這就是天體的湮滅。
下節,光的形成
-
3 # 精神病自言自語說
萬有引力的本質是一種超過三維+時間維的時空現象,如果你能思考超過三維的多維空間那麼理解起來會輕鬆許多。想知道引力先要了解物質到底是什麼,宇宙誕生之初沒有物質只有能量。物質是能量固態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所以每個物質包括石頭都蘊含著巨大的能量,而這種能量在高維度上一直向外輻射著一種高維產生秩序的能量——引力。你也有引力只是微弱罷了。
-
4 # 錦道JN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用牛頓的萬有引力來解釋天體之間的引力關係,可是用它來計算太陽系八大行星時都得修正公式中的引力常數G,而且它也無法解釋太陽系、銀河等星系的形成,如太陽系八大行星為什麼都圍繞太陽黃道面公轉?銀河系為什麼是盤狀而不是球狀?為了弄清這些現象的產生我們必須引入一個新的概念一一"引力極"
引力極:一個旋轉的天體它的引力是不均勻的,引力由兩極向赤道逐漸增強,我們將因天體自轉而產生的引力增加和引力指向稱為引力極。
我們以太陽和地球的關係來說明:牛頓的萬有引力是已經行成了現在這種日地關係時所得出來的萬有引力公式,我們再往前推一點太陽是如何捕獲地球的?太陽捕獲地球時我們並不知道當時的日地關係,它有可能在太陽黃道面的上方或下方,我們假設它在上方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質心力)地球將在這個平面繞太陽公轉,不可能行成我們現在的這種日地關係,要想成為我們現在的這種日地關係必須在太陽黃道處引力最強,並且在地球離心力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實現現在這種日地關係。那麼我們再看看太陽的黃道處與兩極有什麼不同:太陽黃道處線速度60Om/s而兩極為0,這說明引力與天體的速度有關!那麼我們就不難理解什麼是引力了(引力本質),它就是天體能量的一種表達形式。也不難理解什麼是萬有引力了!一切運動的物體都有引力,引力的大小與天體的質量、執行速度、半徑和自轉速度有關。也就是說引力是由兩部分組成,即天體執行引力和自轉引力。
有了"引力極″和本文的萬有引力就不難理解太陽系、銀河系等星系的形成了。有了對引力極的瞭解我們也就知道了為什麼太陽系、銀河系等執行的這麼穩定,太陽也不會離開銀河系!
牛頓的萬有引力為什麼不能稱為萬有引力?從他的公式F二GMm/r2中不難看出這是兩個天體所產生的引力糾纏,大家都知道引力是以"場″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說太陽的引力還需要你地球來證明嗎?那麼牛頓的萬有引力確實需要地球來證明,因為他算不出來引力,只能通過離心力等於引力而澗接地算出來的引力,而且我們太陽系八大行星每一個行星的引力常數都需要微調,這說明還有一些引力變數不知道,而且用該公式來計算大型星系差距就更大啦,也因此引出來了暗物質和暗能量(我不反對有一定的暗物質和暗能量),一個這麼重要的理論它一定能解釋所有天體的引力關係!如果不能一定是那有問題了。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存在絕對靜止的兩個天體,請問它們之間有引力嗎?謝謝大家!
-
5 # 愛我中華工作室
以目前人類認知來看,萬有引力的本質是時空扭曲,時空就是時間和三維空間。
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
牛頓利用自己的微積分思想和總結了開普勒三定律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1687年,在他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描述了這個現象,牛頓認為萬有引力定律具有普適性,適用於所有物體,並且引力大小隻與物體的質量和距離有關,這就是我們在物理課本上學過的萬有引力公式。
雖然牛頓當時發現了這個定律,但卻不知道萬有引力常量G的大小,直到1789年卡文迪許通過扭秤實驗測出G的數值,公式才得以完善,科學家利用這個公式還發現了海王星和哈雷彗星。
萬有引力在大質量天體間比較明顯,人與人之間雖然也有,但小到可以忽略。
愛因斯坦解釋引力
萬有引力的正確性早已在天體中證實,但它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會相互吸引?
牛頓的解釋是:萬有引力是物體固有的屬性,有重量的物體都會存在,並且當時認為萬有引力是超距的,可以在瞬間傳遞到無限遠的地方,不需要作用時間。
這個觀點和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狹義相對論有所矛盾,愛因斯坦認為“真空中的光速是資訊傳遞的極限速度”。為了解決矛盾點,1915年,愛因斯坦在他的廣義相對論中對萬有引力本質做出瞭解釋,認為萬有引力並不真實存在,引力只是一種假象,它的本質是質量會對周圍時空造成扭曲。
例如,將鉛球放在彈床中間,再沿彈床邊扔一個玻璃球,由於鉛球的重量導致彈床凹陷,所以玻璃球會繞著鉛球轉幾圈後下落;這個現象本質上和行星繞恆星運動是一樣的,只不過彈床存在摩擦力,而天體運動的真空環境中幾乎沒有摩擦力。
彈床所表現的僅僅是面上的空間扭曲,實際情況是下面這張動圖。
為了驗證愛因斯坦的猜想,1919年5月底,科學家利用日全食進行了著名的星光偏轉實驗。
通常情況下,太陽背後的恆星發出的亮光會被太陽遮擋,只有發生日全食時,昏暗的條件下,太陽背後恆星發出的光線,通過太陽引力偏折後能傳遞到地球上,人類才可能直接觀察到太陽背後的恆星。如上圖,實線是光線傳播軌跡,虛線是地球上人類觀察到恆星位置的虛像。
利用愛因斯坦的引力場公式,計算出的資料和實際觀測到的結果完全一致,而利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的偏折角和位置,與實際資料相差一半以上,誤差較大。所以科學家認為愛因斯坦對引力本質的解釋更科學。
但這並不代表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錯的,它有一定的適用範圍,只能適用於弱引力場,在強引力場中會失效。例如,太陽對水星的引力最強,利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會出現一定偏差。
此後,從日全食中得到更多星光偏移的資料,表明了愛因斯坦理論的正確性,時空扭曲才是引力的本質。
質量越大的物體對時空扭曲作用越明顯,空間的扭曲使光線改變原有執行軌跡,時間的扭曲則會讓時間真正變慢。例如,地球的地核位於引力中心位置,地核所經歷的時間會比地殼更慢,在地球46億年的歷程中,地核比地殼年輕2.5年。
-
6 # Pr胡彥祖
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研究“經典”(非量子)引力的工作原理,非引力如何工作以及量子引力如何工作。
首先,我們將研究量子場論中的強,弱和電磁相互作用。在量子場論中,無需過多贅述,稱為玻色子的粒子(因遵循玻色-愛因斯坦統計而得名)介導了力。
當兩個電子彼此靜電排斥時,它們交換的虛擬光子攜帶能量和動量。弱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的工作方式幾乎相同(玻色子在周圍帶動能量和動量,介導相互作用;當然也存在差異)。
現在讓我們看看廣義相對論。在廣義相對論中,重力並不是由玻色子飛來飛去,與事物相互作用而介導的。相反,在GR中,重力是我們附加的名稱,即時空彎曲時,“直線”(大地測量學)不再是筆直的,物體沿其移動。換句話說,在GR中,重力只是時空曲率。正如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所說,“質量告訴時空如何彎曲,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因此,根據廣義相對論,時空曲率會引起重力。
但是,這帶來了一個問題:宇宙中的所有其他三個“基本力”都是帶有力攜帶粒子等的量子場。但是,至少根據廣義相對論,重力是一個經典領域。物理學家覺得這很奇怪。引力不應該是量子場論,並沒有很好的理由,並且像其他作用力一樣,將其作為量子論也是很有意義的。
在這一點上,人們可能會問為什麼我們不能像經典的量子電動力學那樣僅僅對經典的場論GR進行量化和量化。我們實際上可以做到!如果讓度量張量[math] g _ { mu nu} = eta _ { mu nu} + h _ { mu nu} [/ math],其中[math] eta _ { mu nu} [/數學]是度量平坦時空和[數學1 H _ {畝 NU} [/數學]是一個小的輸卵管灌氣法,我們可以量化[數學1 H _ {畝 NU} [/數學],並進行量子場論就是這樣。大!重力現在看起來就像其他力量一樣!
那麼,最大的問題是什麼?畢竟,我只是說我們沒有量子引力理論。好吧,事實證明,這對於真正的低能量非常有用。當能級太高時,這種“天真的”量子引力理論會給出無限的答案。而且,不幸的是,我們想用量子引力回答的大多數問題(例如,在奇點附近發生什麼?)都是僅在非常高的能量下才可以回答的問題。
當前,有幾種競爭性的量子引力理論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可能最著名的是弦理論。我不會對此做太多深入的介紹,因為我不太瞭解它(在物理學中,“理解”某些東西與日常語言完全不同)。但這在質量上與量子場論非常相似。但是,它尚未做出任何可檢驗的預測。
我更瞭解的是環量子引力。它比弦論發展得更好,並且實際上在結構上與廣義相對論十分相似。GR和LQG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在LQG中,空間本身是量化的。然後,LQG使用以下事實,即您知道時空中每個點的迴圈的完整性(基本上是曲率),這等同於瞭解度量。因此,在LQG中,重力的工作原理與GR非常相似。
但是,在這一點上,我必須強調,我們不完全瞭解重力是如何工作的。重力可能根本不是量子理論。可能是弦論。可能是LQG。我們還不知道。但是我們有一天會!
-
7 # 何藥師詳談腸胃健康
答案:以目前人類認知來看,萬有引力的本質是時空扭曲,時空就是時間和三維空間。
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
牛頓利用自己的微積分思想和總結了開普勒三定律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1687年,在他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描述了這個現象,牛頓認為萬有引力定律具有普適性,適用於所有物體,並且引力大小隻與物體的質量和距離有關,這就是我們在物理課本上學過的萬有引力公式。
雖然牛頓當時發現了這個定律,但卻不知道萬有引力常量G的大小,直到1789年卡文迪許通過扭秤實驗測出G的數值,公式才得以完善,科學家利用這個公式還發現了海王星和哈雷彗星。
萬有引力在大質量天體間比較明顯,人與人之間雖然也有,但小到可以忽略。
愛因斯坦解釋引力
萬有引力的正確性早已在天體中證實,但它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會相互吸引?
牛頓的解釋是:萬有引力是物體固有的屬性,有重量的物體都會存在,並且當時認為萬有引力是超距的,可以在瞬間傳遞到無限遠的地方,不需要作用時間。
這個觀點和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狹義相對論有所矛盾,愛因斯坦認為“真空中的光速是資訊傳遞的極限速度”。為了解決矛盾點,1915年,愛因斯坦在他的廣義相對論中對萬有引力本質做出瞭解釋,認為萬有引力並不真實存在,引力只是一種假象,它的本質是質量會對周圍時空造成扭曲。
例如,將鉛球放在彈床中間,再沿彈床邊扔一個玻璃球,由於鉛球的重量導致彈床凹陷,所以玻璃球會繞著鉛球轉幾圈後下落;這個現象本質上和行星繞恆星運動是一樣的,只不過彈床存在摩擦力,而天體運動的真空環境中幾乎沒有摩擦力。
為了驗證愛因斯坦的猜想,1919年5月底,科學家利用日全食進行了著名的星光偏轉實驗。
通常情況下,太陽背後的恆星發出的亮光會被太陽遮擋,只有發生日全食時,昏暗的條件下,太陽背後恆星發出的光線,通過太陽引力偏折後能傳遞到地球上,人類才可能直接觀察到太陽背後的恆星。
利用愛因斯坦的引力場公式,計算出的資料和實際觀測到的結果完全一致,而利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的偏折角和位置,與實際資料相差一半以上,誤差較大。所以科學家認為愛因斯坦對引力本質的解釋更科學。
但這並不代表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錯的,它有一定的適用範圍,只能適用於弱引力場,在強引力場中會失效。例如,太陽對水星的引力最強,利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會出現一定偏差。
此後,從日全食中得到更多星光偏移的資料,表明了愛因斯坦理論的正確性,時空扭曲才是引力的本質。
質量越大的物體對時空扭曲作用越明顯,空間的扭曲使光線改變原有執行軌跡,時間的扭曲則會讓時間真正變慢。例如,地球的地核位於引力中心位置,地核所經歷的時間會比地殼更慢,在地球46億年的歷程中,地核比地殼年輕2.5年。
-
8 # 科學人類
萬有引力的確不是牛頓所認為的一種瞬時的超距作用。但那些回答萬有引力是時空彎曲的也只不過重複愛因斯坦100年前的觀點。
在超弦理論或M理論當中,萬有引力是物體之間交換引力子的效應,引力子是一種自旋=2的基本粒子。而在韋爾蘭德看來,所謂萬有引力並不是一種基本力,它只不過是一種熵力。從這兩種理論都可以推匯出廣義相對論。
在我看來,既然質量引起時空彎曲,質量分佈等於時空度規的曲率表示,而質量的根源是物質基本粒子與希格斯場發生相互作用的結果,那麼也可以說,希格斯場與引力場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係。當然這種關係要通過基本粒子的運動來表徵。
你可以這麼認為,就像磁場與電場存在著對立統一的、相互轉化的關係一樣,希格斯場與引力場之間也存在著對立統一的、相互轉化的關係。只不過,前者的媒介是真空的電導率和磁導率,其本質是虛粒子形成的媒介,而後者的媒介是組成物體的大量基本粒子。
這就是萬有引力的本質。數學好的人可以嘗試把我這個思路寫成數學方程,我相信會發生一些奇怪的事情。
-
9 # 科學薛定諤的貓
答案:以目前人類認知來看,萬有引力的本質是時空扭曲,時空就是時間和三維空間。
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
牛頓利用自己的微積分思想和總結了開普勒三定律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1687年,在他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描述了這個現象,牛頓認為萬有引力定律具有普適性,適用於所有物體,並且引力大小隻與物體的質量和距離有關,這就是我們在物理課本上學過的萬有引力公式。
雖然牛頓當時發現了這個定律,但卻不知道萬有引力常量G的大小,直到1789年卡文迪許通過扭秤實驗測出G的數值,公式才得以完善,科學家利用這個公式還發現了海王星和哈雷彗星。
萬有引力在大質量天體間比較明顯,人與人之間雖然也有,但小到可以忽略。
卡文迪許扭秤實驗
愛因斯坦解釋引力
萬有引力的正確性早已在天體中證實,但它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會相互吸引?
牛頓的解釋是:萬有引力是物體固有的屬性,有重量的物體都會存在,並且當時認為萬有引力是超距的,可以在瞬間傳遞到無限遠的地方,不需要作用時間。
這個觀點和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狹義相對論有所矛盾,愛因斯坦認為“真空中的光速是資訊傳遞的極限速度”。為了解決矛盾點,1915年,愛因斯坦在他的廣義相對論中對萬有引力本質做出瞭解釋,認為萬有引力並不真實存在,引力只是一種假象,它的本質是質量會對周圍時空造成扭曲。
例如,將鉛球放在彈床中間,再沿彈床邊扔一個玻璃球,由於鉛球的重量導致彈床凹陷,所以玻璃球會繞著鉛球轉幾圈後下落;這個現象本質上和行星繞恆星運動是一樣的,只不過彈床存在摩擦力,而天體運動的真空環境中幾乎沒有摩擦力。
彈床所表現的僅僅是面上的空間扭曲,實際情況是下面這張動圖。
為了驗證愛因斯坦的猜想,1919年5月底,科學家利用日全食進行了著名的星光偏轉實驗。
通常情況下,太陽背後的恆星發出的亮光會被太陽遮擋,只有發生日全食時,昏暗的條件下,太陽背後恆星發出的光線,通過太陽引力偏折後能傳遞到地球上,人類才可能直接觀察到太陽背後的恆星。如上圖,實線是光線傳播軌跡,虛線是地球上人類觀察到恆星位置的虛像。
利用愛因斯坦的引力場公式,計算出的資料和實際觀測到的結果完全一致,而利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的偏折角和位置,與實際資料相差一半以上,誤差較大。所以科學家認為愛因斯坦對引力本質的解釋更科學。
但這並不代表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錯的,它有一定的適用範圍,只能適用於弱引力場,在強引力場中會失效。例如,太陽對水星的引力最強,利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會出現一定偏差。
此後,從日全食中得到更多星光偏移的資料,表明了愛因斯坦理論的正確性,時空扭曲才是引力的本質。
質量越大的物體對時空扭曲作用越明顯,空間的扭曲使光線改變原有執行軌跡,時間的扭曲則會讓時間真正變慢。例如,地球的地核位於引力中心位置,地核所經歷的時間會比地殼更慢,在地球46億年的歷程中,地核比地殼年輕2.5年。
-
10 # 薛定諤的科學
引力的格格不入
上世紀,科學發現宇宙中存在著四種作用,分別是強力、弱力、電磁力和引力。這四大作用力有點類似於膠水,把物質粒子結合到了一起。強力和弱力確保了原子核的結構,電磁力是確保了原子結構的存在,而引力則是物質之間相互吸引的力。
而在這四大作用力當中,人類最早能夠系統的認知的是引力。不過,引力也是最讓科學家們頭疼的一個力。這是因為上世紀50~70年代,科學家在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基礎上,基於對麥克斯韋方程的認識,建立起了一套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
關於引力的認知,目前主流的理論是牛頓力學和廣義相對論。而關於引力本質的詮釋則是廣義相對論。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引力的本質。
萬有引力其實早在牛頓之前,人們就發現了萬物都會往地面上落的現象。為此,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提出了一套邏輯自洽的理論,但是這只是在哲學層面上的一些探討,並沒有非常嚴格的推導。後來,到了牛頓的時代,牛頓解決了這個問題,他發現萬物往地上落和地球繞著太陽轉其實是一回事,這是因為物質之間都有彼此吸引的力。
於是,基於這個發現,牛頓推匯出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這個理論和當時的觀測現象擬合的很好,幾乎沒有什麼誤差,甚至有學者直接利用這個理論,依靠筆和紙預測了海王星的存在,然後天文學家一觀測預言的位置,果然有一顆行星在那裡。
但是,如果你要問牛頓,引力的本質是什麼?他其實是不太能夠說服你的。
牛頓認為引力是一種超距力,說白了就是瞬間傳遞的一種作用。我來舉個例子幫你理解一下,如果太陽突然消失,那地球就會立馬沿著軌道的切線方向飛出去。
但為什麼是超距力,牛頓也是回答不上來的。
萬有引力的本質雖然牛頓不能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不過,後來物理學界出現了一位堪比牛頓的大神,也就是愛因斯坦,在1905年,他基於光速不變原理和相對性原理提出了狹義相對論。
10年後,也就是1915,他又提出了廣義相對論。無論是狹義相對論還是廣義相對論,本質上就是在研究運動物體對於時空的變化,前者是在平直的時空當中,或者說是在慣性參考系(沒有變速運動的情況下);而後者則是在彎曲的時空當中,或者說是在費慣性參考系(有變速運動的情況下)。
而愛因斯坦通過等效原理,就把廣義相對論和引力聯絡了起來。他發現,引力的本質其實就是時空的彎曲。
地球可以繞著太陽運動,說白了就是太陽的質量使得周圍的時空彎曲了,地球只是沿著彎曲的“面”,也就做測地線在運動。
這聽起來很抽象,畢竟時空使我們看不到的。那我們如何知道愛因斯坦說的對不對呢?
實際上可以利用觀測來解決這個問題。
萬有引力定律 vs 廣義相對論當時,愛因斯坦剛提出廣義相對論時,其實能看得懂的人就不多,更不要說能夠論證這個理論對不對的人了。愛因斯坦就一直在極力主張通過觀測來判定自己的理論是不是對的。他曾經資助過一個天文學家來求證,結果這個天文學家因為一戰的原因,被當做間諜給關了起來。後來,英國的天文學家愛丁頓就親率團隊進行求證。
這可以說是一場萬有引力定律和廣義相對論直接面對面的角鬥,是科學家之間的戰爭,比拼的是誰的理論和現實更吻合。結果愛丁頓在這次日全食觀測中,觀測到光線偏折的角度更接近於廣義相對論,從而宣告了愛因斯坦的勝利,從此愛因斯坦一舉成名,成為了理論物理學史上可以和牛頓並立的科學家。
而廣義相對論後來也經歷了多次觀測的求證,最終成為了主流的科學理論,並且廣義相對論的預言的引力波和黑洞也被科學家觀測到了。
所以,如今對於引力的本質的解釋就是廣義相對論的詮釋,也就是時空的彎曲。
回覆列表
萬有引力由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形成
宇宙的任何空間之內,都相對均勻存在不同速度的微觀粒子,任何方向都有運動的微觀粒子,微觀粒子是微質、微電、微體,具有電磁力、粒子性和波動性,形成一個微觀粒子編織帶,它們就像海水一樣連在一起,具有一定粘力而形成繩索,繩索拉力與質量、體積、面積成正相關,與距離成反相關,距離大質量物體越近,微觀粒子的數量就會越多,引力也會越大。兩個大質量物體之間的最小拉力點,應該是質量比等於距離平方比的位置(距離平方比是指最小拉力點到兩個物體的距離平方之比),綜合以上情況形成萬有引力定律、公式,也就是萬有引力是由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三種力形成,引力相當於微觀粒子編織帶所具有的拉力。總之,最近距離所存在的兩個最大星體,繩索中間的粘力最小,這個最小粘力就等於我們通常所說的“兩個星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即萬有引力是兩個星體之間微觀粒子編織帶繩索所具有的最小拉力,其位置是距離平方比等於質量比,靠近質量小的一側,忽略其他巨大星體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