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井夫子
-
2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很多人認為典韋的武藝超過關羽和張飛,主要是因為近年來網路上流傳的“一呂二趙三典韋”的三國24將排名。實際上這個排名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偏見性,刻意提高了趙雲和典韋的排名,打壓了關羽和張飛的排名。按照《三國演義》的邏輯觀點,關羽和張飛應該是僅次於呂布的超一流將領,其他將領最多隻能跟他們打平,不可能擊敗他們。典韋和許褚是一個級別的將領,不可能排在關羽和張飛前面。
戰績分析典韋曾經戰平過許褚,許褚曾經戰平過徐晃,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許褚=徐晃=典韋。徐晃曾經敗給過顏良,關羽騎著赤兔馬秒殺了顏良,因此我們可以認定關羽的武功高於顏良,更要高於同時期的徐晃。(關羽存在一個巔峰期)
許褚曾經在飲酒的狀態下敗給過張飛,還曾經在赤膊的狀態下戰平過馬超,馬超和張飛打了上千回合不分勝負。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許褚略遜於張飛和馬超,但是跟兩個人的差距不會太大。曹操和呂布決戰的時候,典韋、許褚、夏侯惇、夏侯淵、樂進、于禁曾經合力擊敗了呂布,而關羽、張飛、劉備三人也曾經合力戰敗了呂布。
典韋實力明顯不如關羽和張飛從關羽和張飛對陣一流將領的戰績,以及典韋對陣一流將領的戰績不難看出,關羽具備斬殺一流將領的實力,張飛具備擊敗一流將領的實力,而典韋只戰平過一流將領。如果典韋遇到官渡之戰時期的關羽,恐怕也在關羽手下走不了幾個回合。(關羽巔峰期見誰秒誰)
赤壁之戰以前關羽和張飛都屬於巔峰期,整體實力明顯高於曹操陣營的將領。即使是後期的關羽和張飛,仍然具備戰平一流將領的實力。如果典韋遇到關羽或者張飛,縱然能夠不被擊敗,也沒有任何取勝的機會。
典韋為什麼排名較高三國24將排名的最初作者已經無法考證,筆者認為編出三國24將排名的作者,在排名的時候摻雜了很多個人情感。趙雲和典韋都沒有擊敗一流將領的戰績,卻能夠排到關羽和張飛的前面,許褚和典韋實力相當,兩人的排名卻差距很大。
因為典韋曾經一人對抗過張繡的大軍,編寫三國24將排名的作者,可能認為典韋能夠獨自一人守住營門十分的英勇,所以在排名的時候對典韋進行了特殊照顧。
《三國演義》沒有固定的武力值排名《三國演義》本身並沒有固定的武力值排名,武將的武力值也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例如從呂布被殺死開始,到關羽千里走單騎結束,是關羽最巔峰的一個時期,這一時期關羽幾乎是見誰秒誰。而到了赤壁之戰結束後,關羽的武力值就開始直線下降。
不過即使是關羽武力值最低的時候,只要關羽沒有受傷,巔峰期典韋也不可能擊敗關羽。而張飛的武力值一直很穩定,始終都略高於曹魏陣營的一流武將,即使典韋沒有戰死,後期的典韋也不可能擊敗張飛。
-
3 # 石頭說歷史
民間對《三國演義》中的武將排序有個說法:“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
其中排在第一的是呂布,這個沒有爭議。無論在演義中還是正史中,呂布的武勇都是出類拔萃,自成一檔的。雖然“三英戰呂布”的故事是羅貫中虛構的,但“人中呂布,馬中赤兔”、“轅門射戟”這些典故都是正史記載的,可信度極高。
排在第二位的是趙雲。趙雲排在第二也沒啥爭議,雖然論單挑趙雲可能打不過關羽和張飛,但無奈趙雲的形象實在是太過深入人心,不僅長得英氣十足,俘獲不少女粉,還活躍在北伐時期,單是一個長阪坡“七進七出”血染白袍的戰例就可以秒殺眾人。
爭議最大的就是排行第三的典韋了,因為典韋無論是出場次數還是戰績都少得可憐,他在書中只是個配角中的配角,但他在民間的排位卻在關羽和張飛之前,這是為何呢?
如果按照演義和正史中的設定,只論下馬單挑的話,以典韋的戰績說實話還真不怵關羽和張飛,甚至趙雲、呂布也得忌憚典韋三分。
首先,典韋神力過人。
其次,典韋的步戰能力堪稱無敵。
典韋的騎術如何,無從知曉。但從現有的記載來看,典韋的步戰能力堪稱無敵,絕冠三國。
濮陽之戰時,曹操與呂布激戰,態勢膠著。典韋帶著十幾個戰士作為敢死隊,不拿盾牌,只穿著鎧甲,拿著長矛長戟出戰。當時呂布軍人數眾多,典韋且戰且退,吩咐左右“賊兵離我們十步左右的時候喊我。”
沒過一會,左右便喊“賊軍已經十步遠了!”
典韋又說“五步再來喊我!”
左右聽到典韋這麼說就被嚇破膽了,以為典韋要帶著他們近身肉搏了,於是當即就“賊軍到了!”
典韋聽後大喊一聲,把隨身帶的十餘支小戟向呂布軍擲出,十多人應聲而倒,可謂“戟無虛發”。圍上來的呂布軍見到這陣勢,也不敢強攻,不久就退去了。此戰後,曹操便任命典韋為校尉,讓他負責自己的警衛工作。
宛城之戰的戰例更是經典。曹操收降宛城張繡後有些得意忘形,他把主力留在城外宿營,自己則帶著典韋和少數護衛住在城中。不久曹操沒管住下半身,和張繡的嫂嫂勾搭在了一起,羞辱萬分的張繡便臨時起意,反叛曹操。
這不是演義記載,而是出於正史。所以以典韋的步戰能力的話,關羽、張飛是自然不能和他相比的。因為關羽的武勇在演義中有赤兔馬加成,而張飛在長阪橋也只是嚇退曹軍而已,一對一打擂臺,怕真不是典韋對手。
但這是在絕對情況下,而且典韋實在死的實在太早,也沒有機會和關羽、張飛正面交手,所以把典韋放在第三位,排在關羽、張飛之前會有爭議。
-
4 # 江水趣談
典韋,可謂三國之真悍將,出場時既逐虎過澗,80斤雙戟不比青龍刀輕幾斤,而況雙手各持40斤所耗之力比雙手共持82斤大的多了。眾軍士夾持不定的大旗,典韋一手執定旗杆,立於風中,巍然不動。
曹操謂之:“此古之惡來也!”夏侯敦薦典韋給曹操時說:“…………手殺數十人,逃竄山中…………”所謂“手殺”,古時指赤手空拳,既典韋赤手空拳殺死數十人。空手打死數十人的概念比手持武器要強悍的多了!典韋更會飛戟殺人,戰呂布時,保護曹操,取短戟十隻在手,敵離身只有五步時,轉身飛戟殺之,一戟一人墜馬,並無虛發,後挺一雙大鐵戟衝殺進去,郝,曹,侯,宋四將不能抵擋,各自逃去。
典韋之勇記載不多,但寥寥幾語既將一個悍將給表現出來了。稱之為悍將,因為我感覺典韋實在虎將猛將之上。
典韋的死是三國裡其他武將所表現不了的,其死的可謂驚天地,泣鬼神。曹操中張繡假降之計,導致典韋戰死,色字頭上一把刀啊,曹操就是犯此大忌,導致三國第一悍將客死他鄉。曹操在與芻(好象字錯了,記不得了)氏相會之時,胡車兒(我實看他不爽,每次玩遊戲我都必斬他,決不給投降的機會,恨他害死典韋。呵呵)獻計於張繡:“灌醉典韋,偷其雙戟,後殺之。”武器乃武將之第二生命也,雙戟被偷,實大損典韋之實力。(不信你讓關羽拿把普通的短刀試試……)。何況典韋在應戰時是方醉臥,即喝醉了剛睡下。
三國演義第十六回是如此敘述典韋之死的:操始著忙,急喚典韋。韋方醉臥,睡夢中聞得金鼓喊殺之聲,便跳起身來,卻尋不見雙戟(已被那該死的胡車兒偷了去)。時敵兵已到轅門,韋急持步卒腰刀(普通短刀)在手,只見門首無數軍馬,各挺長槍,搶入寨來。韋奮力向前,砍死二十餘人。
馬軍方退(注意,這時典韋是步行的,殺的二十餘人全是馬軍!用一把腰刀步行殺二十餘馬軍!!什麼概念,不說你也應該知道了。),步兵又到,兩邊搶如葦列。韋身無片甲(注意,身上沒鎧甲的!!),上下被刺數十搶,尤自死戰。刀砍缺不堪用,韋即棄刀,雙手提著兩個軍人迎敵。(什麼概念,就是一手提著一個人做武器……)擊死者八九人。群賊不敢近,只遠遠以箭射之,箭如驟雨。韋猶死拒寨門,爭奈寨後賊軍已入,韋背上又中一槍,乃大叫數身,血流滿地而死。死了半晌,還無一人敢從前門入者。
三國之中有誰死的能比典韋!呂布無義之人,該死;趙雲無疾而終,善果;關羽剛愎自用,遲早要死;張飛殘暴成性,死得不冤;馬超病死,可惜;諸葛亮鞠躬盡瘁,也只有諸葛亮的死能跟典韋比比了。
評典韋的死,只有2個字“悲壯”。趙雲當陽無損,因為曹操下令不準放箭。典韋可以說是死在箭下。特別是最後一句“死了半晌,還無一人敢從前門入者”死了都沒敵軍敢從他拒守的前門進去的,這比死諸葛嚇死活司馬有過之而無不及啊。如果當時給典韋雙戟和馬的話,情況就大不同了。當陽糜夫人謂趙雲:“不可,戰將豈可無馬?……”連一介女流都知道馬的重要性,各位看官就應該都明白了。
我三國裡深愛典韋,雖然其IQ有點……。但其不愧為三國第一悍將,真男人。三國看了數十遍,只深嘆典韋。猶如曹操祭典韋時說:“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雖然後人評價曹操乃做樣子給將領們看,以次籠絡人心。但是我覺得大部分還是真心的)
在此寫一首詩以祭奠典韋將軍:
人稱溫侯戰三英,虛晃一槍終棄戰。
世謂子龍救小主,步行怎把幼君扶。
拼將一死存奸雄,勇絕還贊古惡來。
-
5 # 老書蟲的書架
三國步戰第一,當屬典韋!
眾說周知的一句話“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許八夏九姜維 ",然而還有一句“馬上呂布馬下典韋",馬戰呂布第一,步戰典韋第一!
很多人都覺的他排名虛,不應有那麼高的排名,沒有出名的對戰。下面我來說說典韋,可能就會讓你明白為何他排第三。
《三國演義》中寫,典韋相貌魁梧,臂力過人。曾經有過單手舉起牙門旗的做法,使用一雙大鐵戟,據說有八十斤。典韋本是張邈的部下,在反董卓聯盟中與曹操相識,不得不說曹操的人格魅力還是不小的,典韋在這時就被他折服了。在張邈與曹操決裂後,典韋決然投奔曹操,在夏侯惇手下征戰。
三國志裡能證明的是典韋力量大於常人(舉大旗單手而別人都拿不動,軍中傳典君拿八十斤雙鐵戟),實戰經驗豐富,屬於老兵油子,所記載的幾次大戰都是屬於軍事劣勢時逆轉戰局。
成名之戰是替朋友報仇殺土豪,假扮進了豪門殺了土豪和其妻,步行走出來被幾百個人追著,但沒人敢近身,最後遇到夥伴轉戰脫身。
巔峰之戰濮陽,曹老闆偷襲呂布手下得手沒來得及撤軍,呂布帶兵來救,這明顯是極其劣勢的戰局,互攻幾輪後,典韋帶著招募的敢死隊,手持十多隻戟大破呂布的一波攻擊,打退了呂布親自帶隊的人馬,拖延了時間,天黑了曹老闆才安全撤離。
而宛城之戰就悲劇了,敵方投降後反叛,曹老闆沒打過被打跑了,這局面已經是潰敗了,典韋帶著兄弟們守營硬是拖延到曹老闆安全,全身受傷幾十處,最後是傷重而死,本來對方是想生擒典韋的,但是上來的兵被典韋雙臂夾死!史實記錄裡陸戰明顯典韋才是戰神,論個人的衝鋒陷陣我覺得可以排第一!因為打仗根本沒有武將單挑這一說,步戰陷陣才是個人戰力的體現。
帥才司馬懿,將才張文遠,論個人步戰必須是典韋!
所以說一呂二趙三典韋,並不是排名虛高,而是真的有實力,可惜的就是死的太早,在三國的爭鬥中並沒太多出彩戰役才會被低估。
-
6 # 另類文史
另類君解題^_^
《三國演義》的武將排名,有別於中國“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粗暴標準,而是一個時分令人頭疼的議題。
通常而言,呂布第一這個無爭議,但第二名就能引發若干場口水戰。
今天不摻和排名,只講典韋。
《三國演義》中典韋到出場類似於王熙鳳在《紅樓夢》中的出場,未見其人,已聞其聲。
書中原文:“操在兗州,招賢納士……夏侯惇出射獵,見韋逐虎過澗,因收于軍中。今特薦之於操。”
讀者諸君且看,能把追著老虎暴打,把老虎玩兒成HelloKitty的男人,今日所謂的“一番操作猛如虎”,根本就是小兒科嘛。
曹操稱典韋是“古之惡來”,“惡來”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君主的祖先,秦始皇的第35世祖,秦國第一代國君秦非子的五世祖。據說能“指畫殺人”,意思是動動手指就能取人性命,有“彈指千里取人頭”的霹靂手段。
從武器裝備來看,典韋的兵器雙鐵戟各重八十斤,合計一百六十斤,遠超過張飛丈八蛇矛五十四斤和關羽冷豔鋸的八十二斤。
書中說典韋揮舞雙鐵戟“運斤成風”,可見典韋才是真正的膂力驚人,不可觸碰。
儘管典韋出戰的描寫只有一次,但已經是非蜀漢陣營戰將的最高光時刻(趙雲長阪坡如入無人之境,張飛怒吼嚇得河水倒流都開了掛):
敲黑板,說重點:典韋是唯一一個《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在人設上沒有衝突的武將。
典韋深夜禦敵,來不及穿上盔甲,兵器也被張繡的人盜走,隨便找了雙刀殺入敵軍之中,面對如潮水般湧上來的敵軍,他臨危不懼,以寡敵眾,最終雙刀損毀,他拿起兩具敵軍屍體揮舞,與不計其數的敵人鏖戰,雖死猶生,如鐵塔般傲然屹立,嚇得敵軍不敢近前。
《三國演義》最終如此評價典韋:
-
7 # 歷史評說
關於典韋在三國中,武藝排名第三這個說法,可能是主要參照了三國24名將這首打油詩。在這24位名將中,首當其衝的自然是三國扛把子呂布,而典韋排名第三,武聖人關羽和張飛都屈居其後,很多人不服氣。
典韋吃虧就吃虧在三國演義中,他的出場次數太少,死的太早,他的戰績相對來說也比較少,這影響了人們對他的觀感。其實典韋的每次出場都帶有天崩地裂的騷操作。
把老虎打成老鼠,在整個三國中,只有典韋能夠做到,充分展現了典韋的勇猛與強大的個人武力。典韋力大無窮,他的一對鐵戟重達80斤,這可不是關於那段青龍偃月刀出自羅貫中的杜撰,而是他照搬三國志中的記載,史書上就曾經明確的記載典韋武器的重量。
在力量上很顯然典韋也是勝過關羽張飛的。俗話說得好,一力降十會,更何況典韋能夠把如此重的兵器運用的揮舞如風,說明典韋的力量非常大。在冷兵器時代,力量大,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當然,和典韋的成名之戰相比這都是些小場面,典韋人生的最高光時刻,就是他臨死前誓死保衛曹操。那個時候,他的兵器被敵人偷走,由於事發突然,他也來不及穿上盔甲,抄起兩把刀,就發瘋似和潮水般湧來的敵人打了起來。典韋就如同一座黑鐵塔一樣,橫亙在敵人面前,使敵人無法越雷池一步。
由於典韋殺的太瘋狂,兩把刀都鈍了,他索性扔掉雙刀,掄起兩個敵人的屍體,奮起神威和敵人周旋。
所以我認為這個排名還算是比較合理的。
-
8 # 胡侃解密三國
當然如果只看演義的話,典韋排名的確是太高了,但是如果參考《三國志》的話,典韋的排名還低了。
演義到處是單挑,但事實上兩軍對壘,單挑的機會很少,小說這麼寫比較精彩,但是忽略了事實。演義中典韋的戰績的確不夠亮眼,既沒有殺名將,也沒有敗名將的記錄,僅有一次和許褚的單挑還是平手,6個人圍毆了呂布一次,證明不了武力,而最出彩的就是死守門讓曹操逃跑那一次了,但是並沒有殺大將或者突圍出去,自己也戰死了,所以對典韋能排第三很多人是不服的。不用說後面的關羽張飛,即便是許褚和黃忠也未必服。難道排名的人就這麼傻麼?為何把典韋排這麼高?看下正史對典韋的記載就明白了。
賊前後至稍多,韋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入,輒十餘矛摧。左右死傷者略盡。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韋雙挾兩賊擊殺之,餘賊不敢前。韋復前突賊,殺數人,創重發,瞋目大罵而死。這一幕給後代的電視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一個悲劇無敵將軍的形象躍然紙上,其英豪之氣令人動容。一戟掃出,十幾根長矛齊斷,身受數十創,一手拎一個人步步上前擊殺,徹底唬住人眾,但是受傷太重,自知不能逃脫了,你們不敢來上,我再衝殺上去,多殺一個是一個,仍然再擊殺數人,仰天長嘆,瞋目而死。
《三國志》號稱惜字如金,對典韋之死描述如此詳盡,連交戰打鬥場面都描述清楚,本身就是比較罕見的,也能看出陳壽對典韋感慨。而其他人的打鬥基本無所記載,裴松之注引呂布和郭汜單挑,呂布也只是刺傷郭汜,而沒有殺掉,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也只有關羽做到了,其他的五虎上將、五子良將也根本沒有這種打鬥記錄,但是並不是說其他人的武力就不行,我認為除了關羽、還有三人可以超過,分別是張遼、曹仁、趙雲。
張遼衝陣孫權,劈鋒而進,突圍成功後,反身再進拔出餘人。打的東吳奪氣,威震逍遙津,止啼小兒。
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曹仁也是同樣,救出牛金,再入圍救出其他人。被嘆“將軍真天人也”!
矯等以為仁當住溝上,為金形勢也,仁徑渡溝直前,衝入賊圍,金等乃得解。餘眾未盡出,仁復直還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數人,賊眾乃退。趙雲漢水之戰,十幾個人迎黃忠,衝陣、突圍,反身,救張著,再突圍。正史長阪坡沒有七進七出,但漢水之戰,算得上三進三出,沒有武力是不敢這麼玩的。
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而演義中排名第一,第二的呂布馬超,如果和典韋交換位置,宛城這一戰,呂布或者馬超哪一個能做到典韋這樣呢?沒有馬,步戰,讓呂布馬超放到那裡真心未必有典韋的戰績,所以典韋能排到第三,一定是參考了正史的,正史上這樣一個猛人,如果按演義弄到不入流那典韋就太冤了。而如果按正史上來說,典韋排名到此就可以理解了,畢竟張遼、曹仁、趙雲都是帶隊衝鋒,只有關羽可以壓典韋一頭。所以如果按正史來看,個人武力我認為關羽和典韋可以排前二。
個人見解,不喜輕拍!
-
9 # 夏目歷史君
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先檢查題目本身有沒有問題。這個題目當中說典韋的排名在關羽和張飛之前,其實有些不嚴謹。
不過話又說回來,典韋不能說超越關羽和張飛,但和他們相提並論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在三國時期他的確是最頂尖的武將。
軍隊當中的牙門旗非常沉,沒有人能舉得動。而典韋非常厲害,他用一隻手就把旗子舉了起來,當時典韋的舉動可是震驚到了不少人。
史料記載,牙門旗長大,人莫能勝,韋一手建之。正是因為典韋做了這件事,所以他受到了重視。
如果說上面那個故事相對抽象,那咱們可以用資料說話。根據《三國志》記載軍中為之語曰:“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
典韋的兵器足有八十斤。要知道,很多成年人就連舉起八十多斤的重物都有些困難,更別說是用這麼沉重的武器作戰了,從這點看,典韋就要比很多人強。
很多時候,力氣和戰鬥力是成正比的,要不然也不會有一力降十會這種說法。在正面交戰的情況下能戰勝典韋的人的確不多。
史料記載,韋既壯武,其所將皆選率,每戰鬥,常先登陷陳;太祖出戰不利,輕騎引去。韋戰於門中,賊不得入。從上看出,他的名聲不是靠吹出來的,而是靠打出來的,所以含金量是相對較高的。
如果將典韋比作一塊金子的話,那麼他缺少的就是一塊試金石。 實際上,有關三國武將的排名有很多種說法,但典韋基本都是排在第三位。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不是大家認為典韋要比關羽和張飛厲害,更多的是出於對他的敬佩。 典韋其實是有機會逃跑的,但是他為了幫曹操斷後,甘願犧牲自己。這種精神,令後人非常的佩服。
而關羽和張飛雖然戰績和名聲要超過典韋,但是他們兩個都是死於驕縱。從這個角度來看,典韋排在張飛和關羽的前面未嘗不可。
綜上所述,典韋不可能超越關羽和張飛,但是和他們並列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
10 # 巴山夜雨涮鍋
謝謝邀請。典韋排名之所以靠前,有兩個原因,一是歷史上很猛,二是平衡魏蜀雙方。
首先要明確一點,題主所說的“武將排名在關羽、張飛之前”,這是指的某一個版本的三國武將排名“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還有另一個版本的說法是“一呂布,二馬超,三典韋,四子龍”。但是,這僅僅是兩個民間歌謠而已,並不是《三國演義》的權威排名。且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為無論一呂二趙三典韋,還是一呂二馬三典四趙,排名都故意忽略了關羽張飛。因為關羽張飛是封神的武將,不能入普通排名。
總而言之,“典韋在關張之前”僅僅是一家之言。
單純論《三國演義》的武力表現,典韋是排不到關張之前的。典韋單挑的最好戰績,是和許褚戰了數百回合,不分勝敗。但許褚本身的表現也到不了關張之前。典韋的另一次戰役是打飛了高順、侯成,但高順在《三國演義》不過是二流武將,四五十合就不敵夏侯惇,打飛他也算不得本事。
至於有專家拿出典韋和張飛分別對高順的戰績,說典韋對高順的優勢比張飛更大:
操急走南門,高順、侯成攔住。典韋怒目咬牙,衝殺出去。高順、侯成倒走出城。布大怒,正待攻城,忽聽背 後喊聲大起,一隊人馬來到,當先一將乃是張飛。高順出馬迎敵,不能取勝。這個鄙人以為已經陷入牛角尖了。兩個超一流武將的高低,何必要拿對一個二流武將的優勢大不大來爭執?張飛本人曾和呂布戰平百餘回合,這個戰績可比打飛10個高順要威猛多了。何況這裡也沒說明兩次交戰的回合數。
除此之外,典韋沒有和任何一個超一流武將交鋒,也未能戰勝任何一個一流武將。相比之下,張飛曾平呂布百餘回合,和馬超挑燈夜戰,在白河、葫蘆口和漢中三次擊敗許褚(當然都有特殊情況);關羽曾汜水關速斬華雄,下邳殺退許褚徐晃,延津三回合令文丑心怯。這些戰績都是比典韋要硬得多的。
在鄙人的三國演義武評體系中,呂布屬於S+或S++,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顏良屬於S,典韋則和許褚、黃忠、龐德一樣屬於S-級別,也就是排名7-10(後期的文鴦等人不算),根本到不了前三。
那麼,為何典韋在民間排名比較高呢?
第一是典韋本身很猛。
三國演義中典韋單挑不是很多,但追逐老虎、濮陽保護曹操、宛城戰死都是非常壯烈的段子。更可怕的是這些段子在史料中大都存在,甚至史料中記載比演義中更猛。例如典韋戰死的情節,史料中是這樣的:
韋戰於門中,賊不得入。兵遂散從他門併入。時韋校尚有十餘人,皆殊死戰,無不一當十。賊前後至稍多,韋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入,輒十餘矛摧。左右死傷者略盡。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韋雙挾兩賊擊殺之,餘賊不敢前。韋復前突賊,殺數人,創重發,瞋目大罵而死。一戟過去,打斷十幾支長矛,短兵交鋒中能抓住敵兵當武器(演義讓人感覺是抓自己的士兵),還能往前突擊,最後是傷重流血而死。簡直是神,不是人。
第二是為了平衡魏蜀勢力。
在三國演義中,作為主角陣營的蜀漢,和作為反派陣營的曹魏,雙方在超一流猛將方面設定是很不平衡的。蜀漢這邊擁有五虎上將,其中關張趙馬都是標準的S級,黃忠大概率也有S-。而曹魏這邊相對就要弱勢得多。作為民間的視角,當然不希望雙方猛將過於懸殊,於是自然樂意在曹魏陣營也捧出一兩個足以和關張趙馬抗衡的猛將來。
曹營能有此候選人資格的,無非是許褚、典韋、龐德三人(其餘的,夏侯惇、張遼都缺乏硬戰例)。然而龐德投奔曹操較晚,且和魏延、關平戰平手;許褚出場時間長,戰例較多,也有殺退泰山四寇、力戰周泰韓當、平呂布二十合、平馬超230合等亮點,但同時夜路多了撞鬼,也有不少汙點戰例,如平徐晃四五十合,平高覽(不太短),面對顏良挑戰不敢出馬,下邳聯合徐晃被關羽殺退,葫蘆谷聯合張遼徐晃被張飛殺退,漢中酒醉被張飛刺傷等。要想在演義基礎上捧成偶像,難度比較大。
唯有典韋,首先憑藉速勝高順和長時間平許褚,S級別左右的底子有了。然後,因為早死而戰例較少,所以也沒有任何汙點戰例。最後,還有那麼多非單挑的猛將表現。實在是最合適被提拔的了。於是乎,民間也就習慣把典韋作為曹營武力最高的人,用來和關張PK了。
例如京劇《借趙雲》裡面,就描寫曹操進攻徐州時,劉備率領關張趙救援,張飛被典韋殺敗,而趙雲則擊敗了典韋。實際上,這種設定既捧了趙雲,也吹了典韋,倒是符合“一呂二趙三典韋”的理論。
回覆列表
愛讀三國的人,都聽過一個說法,“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
這大體是參考了《三國演義》之中的描述,而再讀《三國志》卻發現並不盡然,尤其是典韋。
雖然看起來典韋是屈居於呂布之下的武力第二人,但是那是將步戰、騎戰都混在一起的說法。而呂布正是加上了馬才穩穩壓過典韋一人。
單說只有一人一兵器,恐怕被稱之為古之惡來的典韋,才是整個三國之中最勇猛的人才啊!
典韋是陳留己吾人。他形貌魁梧,膂力過人,有大志氣節,性格任俠。正是這些特性,為他贏得了古之惡來的稱呼。
有許多人不知道惡來是什麼意思,只以為是描述其凶狠恐怖,但其實惡來是指的一個人,一個典韋很像的人。
惡來是商紂王的忠臣,伐紂時,惡來力戰而死。惡來的特點是什麼?據《墨子》中記載,“紂有勇力之人,生捕兕虎,指畫殺人”
也就是說,這個惡來一來是勇力過人,二來為主盡忠力戰而死。這一切都和典韋多麼相似啊。
早在初平年間,涼州董卓禍亂朝野,陳留太守張邈與曹操舉義組成反董聯盟軍,徵典韋為軍士,隸屬於司馬趙寵。這時候,典韋就展現出了他力大的優勢。
那時候,軍隊的牙門旗又長又大,沒人能舉得動,可是典韋一隻手就把它舉了起來。趙寵對他的才幹和力氣很是驚訝。
不單如此,在濮陽戰布的事件之中,典韋更是讓所謂的三國第一人呂布,也欽佩到五體投地。
那是在呂布與陳留太守張邈逐步聯手拿下兗州,共舉大事的時候。需要佔據重要的幾個據點,其中東郡太守夏侯惇的治所濮陽就是一個。也導致了呂布和曹操的衝突。
雙方就在濮陽城周圍開始了對戰,這可是一場硬仗,這一戰,從天明一直戰到日暮。一天之內,呂布對曹陣發動了數十次瘋狂的衝擊。一次一次又一次,無休止的廝殺,而堅強無匹的曹操也勉強扛了下來。
不過對於曹操來說,這畢竟不是辦法,所以他萌生了突圍的想法,而突圍,就要有敢死隊,這時候在夏侯惇軍中的司馬典韋就率先應徵。
只看這典韋帶領數十壯士,身披兩重鎧甲,宛若熊羆,手持長矛、撩戟,狂舞著衝到了西面最緊急處,正對上呂軍箭雨怒襲,轉眼就倒下好幾個。
正是這樣的狀況下,典韋卻依舊背插十幾支撩戟,對趴在他旁邊的手下說:“虜來十步,乃呼我。”
直到手下人疾呼:“十步矣。”典韋又言:“還早,五步再報。”五步再至,典韋聞言圓睜大目,跳起來一轉身,大戰呂軍騎士。
當然,這有演藝的成分,可是就是在這種危機之中,典韋終歸還是殺開一條血路,讓曹操隨後從這條血路中突圍而出。
而這勇猛,也讓呂布大讚道:“曹操亦有樊噲乎?吾未見天下有悍勇如此輩。”
這些都說明了他的勇猛,只可惜這一戰呂布和典韋沒有正面交鋒,否則,這三國之中第一人,還真就說不定是誰的了!
而最可貴的是,這樣的武人,對比“三姓家奴”呂布,在人格上更是勝了不知多少!
就在濮陽一戰後,他得到了曹操的認可,遂拜其為都尉,率領親兵數百人,在曹操帳前護衛。
也就是成了警衛隊長,保鏢頭目,而他也不負眾望,心懷感激,盡忠職守,直到張繡的突襲。
那一戰中,張繡大軍打了曹操措手不及,幾近除掉這三國第一梟雄,而典韋就帶領著護衛堵在營門口掩護曹操撤退,憑藉幾十人殊死奮戰,竟然硬生生將張繡數千兵馬暫時堵在門外。
直到每一個人都力戰而亡,可就算這樣,典韋直到身中數十矛,還兀自死戰不退。將手中長戟打折,又換上長刀,長刀砍卷,便靠雙臂,臨死尚且除掉十幾敵軍,直到力戰而亡,只為了作為曹操安全的穩固防線。
如此品格,也難過後世有人將其奉為門神了!也可見其勇武足以擔當三國之中真正第一的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