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每讀到第三十六回,我就憤慨徐庶的一步步鑽入程昱所設的圈套,但我更痛恨的是徐庶對他母親的誤解。是他將那麼一位閃耀著人格魅力光彩的偉大母親逼向了絕路。以徐庶的智力他應該也不會被矇蔽,可他怎麼就昏了頭呢?這個局表面上看來他是被親情所惑,情急塞聰不能冷靜造成的,而事實上是徐庶內心裡小瞧了他那位心性高貴的母親,他太不瞭解他的母親了。程昱所偽造的手書他讀完後就全信了?為什麼反倒不相信自己母親的為人呢?母親死了固然再大的英雄業績也沒得比其意義,將心比心他跟劉備因關羽之死不慮及社稷伐東吳一樣令人敬佩。但他誤解了自己的母親即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假象居然迷惑了名士的眼睛。試問:自己的母親是一位舍義取生的人嗎?信中“……言汝背反,下我與縲紲,……吾今命若懸絲”云云,都說明他母親是一個不明事理,把自身放在第一位的庸碌之輩。實際上他的母親正以兒子得遇明主大展鴻圖而自豪,何言“縲紲”?即便她死了也雖死猶榮。她認為她自己明明不是那種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的人,而兒子偏認為自己是,就是對自己最大的侮辱。而正是徐庶這一內心輕視母親的情結及其行為,積極地助成了他母親的羞憤自縊。 徐母對兒子是寄以極高希望的。所以她罵徐庶罵的頭頭是道,針針見血,“辱子飄蕩江湖數年,吾以為汝學業有進,何其反不如初……”。這位高人一籌的母親,她難道不知道她兒子先為俠客,後為名士,是後勝於初嗎?她怎麼能不知道。她是為兒子又從名士的地位倒退回沒腦子的匹夫而可悲,她更接受不了兒子曲解自己。她是被徐庶誤解,羞辱,冤枉死的,所以徐庶也沒因母親自刎而恨曹操,他後來總算默認了他自己的罪孽。 至於徐庶所立重誓:終生不為曹操設一謀,也是個無聊的迴避,不是什麼名士見識(真不如退避山野活得清爽些)。他母親還罵他,“今憑一紙偽書,更不祥察(罵得好,來不及是常人行為,祥察才是名士風度),遂棄明投暗,自取惡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與汝想見!汝辱祖宗,空生於天地間耳!”徐母這一段罵詞不僅蕩氣迴腸,而且罵出了一流見識,她對曹操、劉備、徐庶的評價,可說是當時一等一的評論家。她的死一是她對徐庶不再有什麼奢望,政治生命及其報負眼見全部斷送,活著憋氣;二可能是追悔程昱設局騙兒子自己也有間接的責任;最根本的一點是別人誤解她可以,自己的兒子對她的誤解、輕蔑、不尊重和不公正她咽不下那口氣。這是她的悲劇,也是她的崇高。 也許我們覺得徐母太認真太苛刻了,跟自己的兒子較什麼勁呢?可為什麼司馬徽都說,“素聞徐母最賢,雖為曹所囚,必不肯弛書召其子。”水鏡先生尚能如此看徐母的為人,徐庶自己反倒不能,真是當局者迷得太慘了!徐母以名士的標準要求兒子到此我們應該清楚了。 不少人都覺得羅貫中寫一個徐庶是在輔墊孔明,諸葛亮呼之欲出。焉知有如此高潔的母性生命作為召喚,諸葛亮出山後的雄才大略才使得讀者和天下所有的母親充滿了希望,更不用提劉備焦渴的功利意圖。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還算是有喜有悲。徐庶不能與自己的母親溝通是很可悲,而可喜的是三國中有水鏡先生這個人文主義者,他越過性別鴻溝的屏障,看到的是徐母的人格魅力。羅貫中也附一篇《徐母贊》褒獎徐母千古流芳。 另外,他叫做徐庶(shu)
《三國演義》每讀到第三十六回,我就憤慨徐庶的一步步鑽入程昱所設的圈套,但我更痛恨的是徐庶對他母親的誤解。是他將那麼一位閃耀著人格魅力光彩的偉大母親逼向了絕路。以徐庶的智力他應該也不會被矇蔽,可他怎麼就昏了頭呢?這個局表面上看來他是被親情所惑,情急塞聰不能冷靜造成的,而事實上是徐庶內心裡小瞧了他那位心性高貴的母親,他太不瞭解他的母親了。程昱所偽造的手書他讀完後就全信了?為什麼反倒不相信自己母親的為人呢?母親死了固然再大的英雄業績也沒得比其意義,將心比心他跟劉備因關羽之死不慮及社稷伐東吳一樣令人敬佩。但他誤解了自己的母親即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假象居然迷惑了名士的眼睛。試問:自己的母親是一位舍義取生的人嗎?信中“……言汝背反,下我與縲紲,……吾今命若懸絲”云云,都說明他母親是一個不明事理,把自身放在第一位的庸碌之輩。實際上他的母親正以兒子得遇明主大展鴻圖而自豪,何言“縲紲”?即便她死了也雖死猶榮。她認為她自己明明不是那種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的人,而兒子偏認為自己是,就是對自己最大的侮辱。而正是徐庶這一內心輕視母親的情結及其行為,積極地助成了他母親的羞憤自縊。 徐母對兒子是寄以極高希望的。所以她罵徐庶罵的頭頭是道,針針見血,“辱子飄蕩江湖數年,吾以為汝學業有進,何其反不如初……”。這位高人一籌的母親,她難道不知道她兒子先為俠客,後為名士,是後勝於初嗎?她怎麼能不知道。她是為兒子又從名士的地位倒退回沒腦子的匹夫而可悲,她更接受不了兒子曲解自己。她是被徐庶誤解,羞辱,冤枉死的,所以徐庶也沒因母親自刎而恨曹操,他後來總算默認了他自己的罪孽。 至於徐庶所立重誓:終生不為曹操設一謀,也是個無聊的迴避,不是什麼名士見識(真不如退避山野活得清爽些)。他母親還罵他,“今憑一紙偽書,更不祥察(罵得好,來不及是常人行為,祥察才是名士風度),遂棄明投暗,自取惡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與汝想見!汝辱祖宗,空生於天地間耳!”徐母這一段罵詞不僅蕩氣迴腸,而且罵出了一流見識,她對曹操、劉備、徐庶的評價,可說是當時一等一的評論家。她的死一是她對徐庶不再有什麼奢望,政治生命及其報負眼見全部斷送,活著憋氣;二可能是追悔程昱設局騙兒子自己也有間接的責任;最根本的一點是別人誤解她可以,自己的兒子對她的誤解、輕蔑、不尊重和不公正她咽不下那口氣。這是她的悲劇,也是她的崇高。 也許我們覺得徐母太認真太苛刻了,跟自己的兒子較什麼勁呢?可為什麼司馬徽都說,“素聞徐母最賢,雖為曹所囚,必不肯弛書召其子。”水鏡先生尚能如此看徐母的為人,徐庶自己反倒不能,真是當局者迷得太慘了!徐母以名士的標準要求兒子到此我們應該清楚了。 不少人都覺得羅貫中寫一個徐庶是在輔墊孔明,諸葛亮呼之欲出。焉知有如此高潔的母性生命作為召喚,諸葛亮出山後的雄才大略才使得讀者和天下所有的母親充滿了希望,更不用提劉備焦渴的功利意圖。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還算是有喜有悲。徐庶不能與自己的母親溝通是很可悲,而可喜的是三國中有水鏡先生這個人文主義者,他越過性別鴻溝的屏障,看到的是徐母的人格魅力。羅貫中也附一篇《徐母贊》褒獎徐母千古流芳。 另外,他叫做徐庶(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