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全村驕傲0816
-
2 # 舜講歷史
我們知道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史中,出過幾百位皇帝,其中由最底層逆襲成為大一統帝國最高統治者的只有兩位,劉邦和朱元璋。朱元璋小時候做過乞丐,從某種意義上朱元璋比劉邦實現了更深程度的逆襲(劉邦還是個亭長)。朱元璋有什麼過人之處,或者說有什麼成功祕訣呢?本文將嘗試進行一些解析。
元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他的統治非常奇怪,他們沒有明確的治國思路,治理國家對他們來說似乎是種負擔,在草原馳騁才是他們的天性。但他對漢人民的奴役和壓榨卻是顯而易見的,以致到元朝末年,漢族的一些上層精英已開始主動胡化,說胡語、穿胡服、改胡姓,漢文化的延續傳承已經岌岌可危。同時,由於蝗災旱災等自然災害的綜合作用,使的民不聊生,大批活不下去的災民粉粉揭竿而起,反抗暴元的統治。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由北方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和教友劉福通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了,他們投裹紅巾,史稱“紅巾軍起義”。數月之間,起義軍就已成燎原之勢,各地響應,幾乎遍佈全國。
朱元璋出生在1328年的濠洲(今安徽鳳陽縣)的一個窮苦家庭,家裡排第四,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1343年1344年濠洲接連發生旱災和蝗災,朱元璋的父母大哥在此期間先後去世,沒錢買棺材就用舊衣服包裹父母和大哥安葬,之後和二哥分開活命的朱元璋投奔皇覺寺,剃度出家做了一個小行童。在這裡小朱元璋過了幾年艱辛清苦卻平靜的生活,但到他17歲那年因為饑荒,寺裡不得不打發和尚們雲遊化齋。
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一路從濠洲到合肥,再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汝州,陳州,經鹿邑,最後又回到濠洲皇覺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三年的流浪生活似一所社會大學,使朱元璋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豐富生活經驗,同時也鑄就了他堅毅果敢殘忍猜忌的性格,這對他以後的軍事鬥爭和後來的執政都有深遠的影響。
在郭子興的隊伍裡,朱元璋很快就嶄露頭角,得到郭子興賞識,並把義女嫁給他,就是後來的馬皇后,朱元璋也改了正式名字朱元璋,字國瑞。
濠洲城內連郭子興在內,一共有五位元帥,互相之間傾軋排擠,矛盾重重。朱元璋審時度勢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離開濠洲向外發展。走出去的朱元璋軍紀嚴明,深得民心,同時實行屯田,減輕百姓負擔。他廣納人才,用李善長為幕府書記,並採取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祕密而迅速地積蓄力量。這三條戰略也成為朱元璋早期發展的指導思想 。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趁張士誠與元軍作戰時,親率水陸大軍第三次攻打集慶(今江蘇南京),並順利拿下集慶,進城後安撫百姓,改集慶為應天府,後又改為南京,成為大明的國都。
佔領應天后,朱元璋繼續實行他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策略。同時,開始了他野心勃勃的擴張,進行一統江南的戰爭。
此時的應天府,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涼,北則有劉福通部擋住了北面的元軍。這正好給了朱元璋一個解決張士誠或陳友諒的機會。經過一番權衡,朱元璋最後決定先解決西邊的陳友諒。
陳友諒的實力比朱元璋強。最終,1363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擺開陣勢,一場規模空前的水戰就此拉開。陳友諒20萬水軍盡皆大船,而只有10萬水軍的朱元璋卻幾乎都是一些小艇。這場仗看似朱元璋不佔任何優勢,但朱元璋卻充分發揮了小艇的靈活性;陳友諒把他的大船一艘艘用鐵鏈連成排,像極了三國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做法(也有說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是借鑑了這場鄱陽湖水戰),當朱元璋得到這個情報後,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一艘艘著火的小艇快速衝向敵人聯排的戰船,在熊熊大火中結束了這場持續持續三十六天的水戰,陳友諒也被亂箭射死。
解決了陳友諒,下一步就是東面的張士誠了。張士誠販私鹽出身,發動鹽徒起義,於1354年在高郵稱誠王,國號周,1356年建都平江。消滅陳友諒後,1365年十月,朱元璋開始進攻張士誠,經過一年的戰爭,到1366年十一月,朱元璋開始圍攻已為孤城的平江。平江戰役持續到1367年,直到九月初八攻入平江城,張士誠滅。
同年,朱元璋又部署了向南消滅浙東方國珍割據政權,和向福建的挺進。十月甲子日,又命徐達北進中原,並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主張,成為清末辛亥革命孫中山先生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主張的起源。
縱觀朱元璋一步步由最底層登上最高統治者寶座的過程,固然會有歷史的偶然,但也是朱元璋個人才智、德行綜合作用的結果。朱元璋的軍隊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是民心所向;他善於網羅人才,軍中文臣武將如雲,將士齊心,整體戰鬥力強,尤能打惡仗硬仗;朱元璋本人也極有戰略眼光,不管是最初的帶領人馬出濠洲城獨自發展,還是在陳友諒張士誠之間選擇先打更為強大的陳友諒,還有後來北伐時制定的:先取山東,撤除蒙元屏障;再進河南斷其羽翼;然後進兵大都……等,都表現朱元璋高超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後期的治國理政也同樣證明他是一個極偉大的政治家。
朱元璋的歷史功過,一直眾說紛紜,譭譽參半,但不管怎麼看,以其傳奇的軍事履歷和後期的治國生涯,毫無疑問他絕對能進中國古代帝王排行榜前列!
-
3 # 木木白朮
朱元璋(洪武帝、明太祖,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生於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能當上皇上呢?
一,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
如在最初參加郭子興的反元紅巾起義軍時,紅巾軍有五個元帥。郭子興一派,孫德崖與其他三個元帥一派,兩派之間矛盾重重。
徐州紅巾軍首領芝麻李(即李二)被元軍殺害,其下屬彭大和趙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與郭子興交好,而孫德崖等人則拉攏趙均用。在孫德崖的鼓動挑撥下,趙均用綁架了郭子興,並將郭子興弄到孫家毒打一頓,準備殺掉他。朱元璋聞訊後,在彭大的支援下,率兵救回了郭子興。從此,兩派結怨更深。
朱元璋見濠州城諸將爭權奪利,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新局面。朱元璋回鄉募兵,少年時的夥伴徐達、周德興、郭英等和同村鄰鄉的熟人聽說朱元璋做了紅巾軍的頭目,紛紛前來投效。於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
二,注重招賢納士,廣採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
如南下滁州途中,定遠名人李善長求見。李善長和朱元璋一見如故,李善長以漢高祖劉邦為例勸說朱元璋,只要效法劉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很快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認為有道理,於是留李善長做了幕府書記,並囑咐李善長好好協調將領間的關係,共創大業。
朱元璋攻克了一個縣後,郭子興任命朱元璋為總兵官,鎮守縣城。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個小孩在哭,朱元璋問他為什麼哭,答說是等父親。朱元璋仔細一詢問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都在軍營,父親在營中養馬,母親和父親不敢相認,只好以兄妹相稱。朱元璋意識到,部隊軍紀存在問題,他們攻破城池後,擾民滋事,擄掠婦女,這樣下去,部隊將失去民心。於是,朱元璋召集眾將,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此事廣為傳頌,朱元璋深得民心。
三,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朱元璋在浙西駐紮六年,藉助覆船山為中心的祕密明教總舵,奉行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迅速祕密擴張自己的實力,這三條戰略是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四,在勝利快要來臨時,處理事情果斷乾脆。
在攻打張士誠,圍城的同時,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但在瓜州渡江時悄悄將船底鑿漏,小明王沉於江底。
朱元璋當上皇帝后,也沒有停止過腳步,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個強大統一的明帝國。
太子朱標壯年而逝,白髮人送黑髮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擊,在1398年,因憂勞成疾去世。
-
4 # 一個貝殼兒
如果把歷代開國皇帝的建立王朝過程,比作是我們玩耍的遊戲中的升級打怪,那朱元璋這個人設,幾乎是所有玩家都不願意選的物件。因為他什麼裝備都沒有,可以說是起點是最低的。就連劉皇叔一開始還有幾捆草蓆可以變賣,出場的時候就收羅了關羽和張飛兩位左膀右臂。而朱元璋自己呢,則完全是赤手空拳,他因為落魄不堪,甚至只能是寄人籬下,跑到郭子興的義軍中靠著一身的力氣,賺取一些軍功混個飽飯。
其實這也完全不能怪朱元璋,他總不能怪自己的爹媽把自己生在了一個貧窮之家。即使他有心怪罪,爹媽估計也是聽不到他的嘮叨,因為他們在朱元璋很小的時候就因災害和瘟疫先後去世了。所以說朱元璋很小的時候就是一個孤兒,為了求生,他不得不跑到地主家去委身放牛。此後天下大旱,地主也養活不了他的時候,只能是跑到山上去當了小和尚。亂世裡的寺廟,哪裡有那麼多的香客,寺裡的主持自然也不願意養活閒人,就把包括朱元璋在內的小和尚都放到外面去乞討度日。
如果當時有人說朱元璋以後能夠當皇帝,估計就連他自己也不相信,有這閒功夫編排消遣他,還不如賞他一口飽飯才是正經。後來災荒過去,他又回到寺廟裡。此後他的發小湯和,估計也是小時候在一起放牛的夥伴,得到附近有義軍招兵買馬的訊息,就興致沖沖地跑去邀請他。朱元璋當時的心態還是不想去,這好不容易才回到寺廟裡有人收留,自然是輕易不肯挪窩。沒想到居然有人要告發他與湯和圖謀不軌,他這才被逼的跟著湯和跑了。
從這一點上說,朱元璋真得感謝那個跑去告官的仇人,如果不是他這麼一逼,朱元璋估計再大的能耐,也就是從小和尚變成大和尚,最後再變成老和尚然後死去。他們跑去濠州投奔義軍以後,朱元璋就解決了溫飽問題,還憑著軍功受到了提拔賞識,此後郭子興還把自己的養女賜給他為妻。這時候的朱元璋就是典型的胸無大志,因為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能夠吃飽喝好,還有老婆暖腳,這樣的好日子,他以前是做夢也不敢想的。
當時他無所事事的時候,就出了軍營到外面閒逛。他是軍營中人,也沒有什麼需要置辦的,因此也只是東瞧西看。後來他看到街角有一個測字算卦的先生,就來了興趣,想著自己這樣的好日子就像做夢一般,想讓算命先生給他測一測,看看這日子能過到什麼時候。測字算卦一般就是自己寫個字兒給先生去測,當然如果遇到不識字的算命先生就會拿出卦書任你選字。朱元璋苦孩子出身,讀的書自然不多,因此就在卦書上找字。
他一邊找一邊尋思,自己從小到現在,不管經歷了多少曲折,總算能夠吃飽穿暖了,然而這穿的確實上不得檯面,什麼時候能夠有一件好點的衣服穿穿就好了,於是他就找了一個"帛"字指給了算命先生。沒想到這算命先生看到這個字,竟然怔住了,看一會這個字,又抬眼望望他這個人,上上下下地打量了幾遍。朱元璋這時候被他看的有點惱火,心想我好歹還算是個大頭兵,惹得我不高興了揍你一頓都算輕的。
讓他沒想到的是,這先生作出了一個舉動,不光讓他動不了手,而且還大吃一驚。原來這先生嘴裡唸唸有詞,然後就朝著他行起了叩拜大禮。朱元璋心想,即使是郭子興來了,你也不需要叩拜啊,更何況我只是一介普通軍爺,於是就趕緊把算命先生扶了起來。然而這算命先生卻執意不肯起來,並低聲地對他說,你隨手所指的這個字,竟然是天底下最尊貴兩個字一頭一尾的組合體,你命中註定該是大富大貴之人。平常人不知道不跪也就罷了,我如果知道還不跪拜,那就是有罪了。
此後這個先生告訴他,你的面相奇特,日後定是貴不可言。朱元璋回到軍營以後越想越奇怪,他把算命先生的話前前後後聯絡起來,琢磨了一宿,才終於弄明白。原來這皇帝二字,取頭和尾組合起來正好就是"帛"字,而自己貴不可言,那不印證著以後要當皇帝?此前也有人說過自己的面相奇特。想到這裡,他自己都嚇了一跳,從此再也不隨波逐流了,而是暗自為自己定下了巨集圖大志。此後大家也看到了,他在脫離郭子興以後,也是從小到大,最後建立了大明王朝,成為了開國皇帝。
-
5 # 丹桂飄香十里
其實這個問題,和劉邦為什麼能打敗項羽做皇帝,毛澤東為什麼能夠打敗蔣介石成立共和國一樣。他們都是出身草根。最終逆襲成功,留名青史,千年不朽。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短王朝結束會迎來大一統。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朱元璋為什麼能夠逆襲成為皇帝?
朱重八早年幾近盡失至親,嚐盡人間悲苦,吃飯都是登天般的難題,作為一個人,無路可退。為了生存,為了活下去,不做螻蟻,他只能在死人堆裡拼命衝殺。環境和經歷會改變他,由內至外。在衝殺的過程中,經歷加天賦,他學會了指揮千軍萬馬,學會了治國方略,學會了不動聲色的權謀術。他成了元帥,成了吳王,成了要逐鹿天下的朱元璋。他從一個小百姓,有了主宰天下的壯志雄心。
朱元璋有劉基、李善長、宋濂等文臣,有徐達、常遇春、湯和等武將,有自己天生的超人稟賦,還有一個陳友諒、張士誠、元順帝等比不了的最大優勢。
歷史選擇了他。他的肩上扛著天下。
創建於2018.1.23
-
6 # 路飛的點子
朱元璋出生於赤貧的農家,因此是出身於中國社會的最底層,他是唯一的具有這種背景的一代皇朝的開國之君: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盡人皆知的事實。他在1328年10月21日生於濠州縣(今安徽中部鳳陽縣,在重要的鐵路交叉線和工業城市蚌埠的正東南)的鐘離村,他的幼年非常困苦。他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是拖欠稅款者,在淮河流域到處躲債,想方設法找一個地方做佃戶,以便在這塊乾旱和時疫肆虐的土地上過僅能餬口的生活。他在他父母的四子二女中是大難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以外,其餘孩子都因家庭無力撫養而已送人扶養或嫁出。到了14世紀30年代淮河地區已經變成了紅巾軍叛亂的搖籃,它的彌賽亞式的教義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遭受痛苦折磨的人們的支援。人們相信,在這個最黑暗和孤寂的時刻會發生轉變,重新出現明教的光明,而彌勒佛會從西方極樂世界來統治這個世界,使人們的命運來個戲劇性的烏托邦式的改變。年輕的朱元璋的外祖父——一個算命先生和在13世紀70年代反抗過蒙古最後征服階段的漢人軍隊的老戰士——給這個童子的耳朵裡灌滿了魔法事件和高度冒險的種種奇妙故事。這些就是朱元璋幼年成長時期的環境。 1344年當朱元璋16歲的時候,在5月份和 6月份的三個星期內,時疫並伴隨著夏季的蝗蟲和旱災奪去了他家大部分成員——他的父親、母親和還生活在家裡的已婚的長兄——的生命。他的長嫂及其幼子和另一分居的已婚哥哥是除他以外僅有的倖存者。苟活下來的人因太窮而不能很好地埋葬已逝的親人,更不用說去扶養朱元璋了。10月末,他因此被送入了附近的一個佛教寺院做小行童,當雜差,以實踐他在幼兒生病時他父親許下的願。與此同時他已長大成人,變成了一個高大強壯的小夥子,其顯著特點是臉面有皺紋而痘點斑斑,顎部突出,這副奇異的樣子使人望而生畏,而且看起來預示將來有不凡的品質。他無疑地具有這些品質,可是他興起於赤貧而無文化的農民之家,而後登上皇帝的寶座,成為一個新興偉大王朝的開國之君,這個故事就有些像虛構小說那樣的不真實。 幾個星期以後,即1344年12月,皇覺寺(當時可能叫玉覺寺)①的僧徒們被迫把所有小行童放出去行乞。據我們所知,朱元璋在1345到1347年在淮河地區做遊方和尚遊蕩了三年,也可能他因此熟悉某些軍事生活,並且一個時期當過兵——可能是在蒙古軍隊中當兵。除此之外,可以肯定他很瞭解叛亂的內幕和對叛亂鎮壓的情況。在1347年或1348年他回到了寺內,在那裡大約從20歲呆到24歲。在這時他似乎開始學習認字並簡單地研修佛教經文。他的理解力很好,記憶力也很強。 到了1352年,叛亂在淮河中游到處爆發,它們採取了許多形式,當然多數是紅巾軍運動。在鍾離村以西與之緊鄰的濠州縣城在1352年2月16日被一股紅巾軍徒眾所攻佔。叛亂領袖郭子興(1355年死)是一個算命先生與一個富人的盲女兒所生的兒子;這個家庭據說很善於積財。郭子興被認為是一個勇敢和能幹的戰士,但脾氣不好,跟別人合不來。他相信彌勒佛教義,所以他深信那個亂世預示著要有一個大變動。為了應付大變動的到來,他花錢大方,廣交朋友,以便約集志同道合的人和忠誠的戰士。郭子興和他的四個夥伴自稱元帥,率眾攻打了濠州。郭子興可能只是名義上的領袖,別人馬上成了挑戰者。他們之間的關係從一開始就是不穩固的。 元當局並不想立即收復濠州。相反地,他們派出無紀律的部隊四出騷擾無辜鄉民,焚燒寺廟,把抓來的老百姓指認為紅巾軍,以便邀功請賞。朱元璋所在的那個農村寺廟正處在戰火紛飛的地帶;1352年2月它不知被哪一邊的士兵放了火,並被劫掠一空。朱元璋和其他和尚及行童均四散逃逸,但後來又回到了這些被毀的建築物內,因為沒有地方可去。他後來在寫到這段經歷時說,他好多次收到叛軍內朋友們的資訊,警告他有危險,並勸他參加叛軍。4月15日,這個年在二十四、五歲的青年和尚來到了濠州城門附近,要求加入郭子興的部隊。這是他一生命運中意外的轉折點。他馬上變成了一個受寵遇的徒眾、受信任的幫手、弁目(親兵)和郭子興家中的一名成員。郭子興有二妻,年長者有與朱元璋年歲相當的兩個兒子。年輕些的妻子勸郭子興把這個年青有為的人和他們郭家的命運更緊密地聯絡起來,所以招他為他們的養女之婿。這名年輕的女人當時有19歲,是一位馬姓密友的女兒;馬某臨死之前不久把他唯一的孩子託付給了郭子興照管。她就是後來的馬皇后。朱元璋和郭子興這位年輕一些的妻子的關係後來顯得很重要;在朱元璋和郭子興的兒子們有紛爭時她最後站在了他一邊,他也把她的女兒納為妾。 1352年和1353年,朝廷派出的元軍企圖肅清被叛軍佔領的淮河地區的中部和東部。將近1352年底他們把芝麻李從他在江蘇北部徐州的根據地趕走,而到了1353年初他的兩名將軍投奔濠州避難,使這個小城市本來已經很緊張的資源更形拮据。他們自己稱“王”,盛氣凌人地要高踞於郭子興及其夥伴元帥們之上。派系鬥爭發展了。郭子興支援了其中的一人,另一人便把他拘禁了起來。從遠征戰場上回來的朱元璋發現了這個情況。他隨身帶了郭子興那位年輕妻子及其孩子們親赴另一派領袖的營寨內,終於找到了挽救的辦法,救了郭子興一命。 從1352年冬末起直至1353年6月,濠州被從徐州派來的元軍所包圍。元軍野戰指揮官(中書左丞)、水利專家賈魯(他在1351年曾領導治河工程)之死,使濠州解了圍,因而挽救了這塊根據地。後來,朱元璋離開了軍中回到他的村裡,他在家鄉招募了700餘人的部隊,由24名他往日的朋友和童年的夥伴——包括他將來的幕僚長徐達(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在內——帶領。這個軍事領導集團在以後20年中形成了他私人隨從的核心。在往後的幾個月中他繼續參與範圍廣泛的出擊和野戰指揮活動,學習為將之道,並形成了他自己的戰術意識。1353年秋,郭子興給了他一個單獨的任命,許他脫離濠州日益緊迫的派系鬥爭。這是獨立活動的事業的起點;他的官銜是鎮撫。 在接著而來的戰鬥中,他最初拔掉了南邊的定遠縣城。他甚至更向南前進,沿途收容了大量敗兵和逃兵,並贏得了幾次重要戰鬥。到了年底,他佔領了滁州(在安徽和江蘇邊界附近)及長江北岸上的附近各縣。他在滁州滯留了整個1354年一年,並一直呆到1355年上半年。這裡成了他的大營根據地,他在此建立了忠於自己的軍隊,據說其數已達3萬人,並且開始湊集了一個地方管理班子。李善長(1314—1390年)是他的第一位顧問,他原是鄉村中的精英人物,業儒,他於1354年投奔朱元璋,並開始以歷史教訓來影響這位熱心向學的青年學子。李善長被他任為掌幕府書記。 在1355年的最初幾個月他勝利地保衛了被元軍圍攻的和陽(或和州,在長江北岸,今和縣)之後,開始注視著富庶的長江南岸了。最重要的是他看中了大城市南京——當時稱為集慶,此地控制著長江下游地區。1355年初郭子興已死於和陽。郭子興的兒子們認為自己是他們父親的後嗣和繼承人;紅巾軍宋帝韓林兒授予郭子興年長的兒子和郭子興的一位舊軍官張天佑——即郭之婦弟——以高階職位,而任命朱元璋為他們的副手。但是,朱元璋下面又圍繞著24名夥伴,還另外有一些從其他叛亂中跑來歸順他的重要軍事領袖;這是靠朱元璋的個人威信而不是靠紅巾軍的旗幟把他們團結到他周圍來的。在這些新歸附的人中有常遇春,他在後來的歲月中是朱元璋軍中最進取有為的將軍,被信任的程度僅次於徐達。另外自動來投奔朱元璋的有沿安徽內陸水道的舟師頭目廖永安和俞通海。他們用小舟和駁船組成的船隊給了朱元璋以渡過長江的手段,使他能用水師和陸軍在廣闊的前線作戰。 1355年7月10日預期已久的渡江行動開始了。接著在8月中旬首攻南京。初戰未得手,但朱元璋的軍隊逗留在南京未去,蕩平了周圍地區一些小城鎮。10月末第二次攻打南京,郭子興的在世的年長兒子和張天佑被殺,這樣就去掉了朱元璋的兩位頂頭上司。整個指揮權此時就由他一人掌握了。 1356年4月10日,經過多次接戰之後朱元璋終於拿下了南京,馬上把它定為新的首都,並立即給它改名為應天。就在那同一個星期之內,張士誠也渡過了長江,把蘇州定為他的首都。那一年的早些時候,倪文俊擁立徐壽輝為南翼紅巾軍的皇帝,國號天完,其新首都定在長江岸上的漢陽。攻下南京後的下一個月,韓林兒任命朱元璋為江南行省平章,郭子興僅存之子則當了他的副手。郭子興的這個兒子謀叛被發覺,因而被處死。朱元璋現在成了以長江為根據地的北方紅巾軍中無人敢與爭鋒的領袖,也是整個北方叛亂軍中那位傀儡皇帝的守護人。他崛起於群雄角逐之中,成為佼佼者了。
-
7 # 愚墨齋書畫院
看過胡軍演的電視劇,多少能反映些歷史真實,首先朱吃窮人家孩子,知道普羅大眾的苦難,從放牛殺地主家牛分小夥伴,足見其有領導力同時又有正義感,其次有很強的領導協調能力,尤其是對有功淮西子弟,居功自傲上讓人心股
-
8 # 使用者101924569373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由貧苦的小牧童起家,抓住元末亂世之機,叱詫沙場,轉戰南北,最終稱雄政壇,開創了延續276年的大明王朝。而他本人,則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和政治家,開創了大明王朝的版圖,併為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縱觀朱元璋成功的關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2.有謀略,有很強的政治抱負。
3.善於用人,像徐達,湯和,劉基,常遇春,李善長這些都是當時很厲害的人物,而他能夠知人善用,這也是他成功的關鍵之所在。
4.從小吃苦,對元朝的腐敗統治有一種仇視心理,在他小時候全家基本都餓死,這在他幼小的心靈裡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也為了最終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
-
9 # 歷史密探
朱元璋要當上皇帝,總共分三步。
由於朱元璋擁有很多支持者,在民間也備受擁護,所以,他當上了皇帝。而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後,對百姓也是不錯的。
-
10 # 歷史如珍寶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歷史稱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鍾離,也就是現在的安徽省鳳陽縣,那麼朱元璋是怎麼從一個窮小子到建立統治中國二百七十六的大明王朝,當了三十一年的開國皇帝呢?
回覆列表
朱元璋本身家境貧寒,靠放牛為生,家鄉遭遇瘟疫的那一年,朱元璋的父母都死於非命,他不得已在外面乞討為生,
可以說朱元璋開始崛起,就是從投靠郭子興開始的。由於他的聰明絕頂,他很快受到了郭子興的重視,並把自己的義女嫁給了他。後來朱元璋帶著自己的幾個兄弟南下,並迅速組建了一支軍隊。
開始自己起義,反抗元朝,他有許多好兄弟的扶持,大都是年幼時的夥伴,朱元璋打仗很有自己的想法,打了許多次勝仗,並有好幾次一少勝多,其中鄱陽湖之戰是他一次決定性戰役,是他和陳友諒爭奪鄱陽湖的一次比較重要的戰役,而這次戰役也是一次規模重大的水戰,朱元璋以智取敵,以少勝多,他巧妙地先用火來攻擊敵人,後再後來再水路夾擊,並順利從陳友諒的船隊中突圍,創造了一次以少勝多的偉大勝利。
朱元璋在打仗中也經常有一些奇思妙想,在那些比較難攻打的城鎮中,他的那些小計謀變成了取勝的關鍵。當然,朱元璋取勝的另一個關鍵是任用賢能,他的得力謀士就是劉伯溫,在戰場上幫他指明方向,獻謀獻計,在朝堂上幫他戒驕戒躁,招賢納士,是朱元璋的一大得力助手。但是朱元璋能打下江山,也少不了他那些驍勇善戰的兄弟們,是他們的英勇才能開創了大明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