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鮮花怒酒
-
2 # 宇宙探索
只考慮理論和數學問題,確實有可能製造出能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的發動機,只要發動機動力足夠大,地球也能承受住無比巨大的動力,肯定能把地球推離太陽系。
但我想說的是,科幻就是科幻,科幻的重點並不是科學,而是“幻想”,也就是豐富的大膽的想象,只要想象本身不違反最基本的科學理論就沒有問題,想象得越大膽越好。在科幻裡可以做到的事情,實際上能做到的很少,比如說《流浪地球》中利用核聚變反應作為動力推動地球的想法實際上是不可行的,且不說能不能製造出非常巨大的行星發動機,即使能夠,地球也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推動力。
也正因為如此,網路上有不少人抨擊《流浪地球》不夠嚴謹,缺少科學嚴謹性,事實上這種抨擊明顯得帶著強烈的主觀因素和“有色眼鏡”,與《流浪地球》的大膽設想相比,很多其他科幻電影的想象更加大膽,更加不可思議,比如說《星際穿越》,主人公直接穿越黑洞竟然毫髮無損,而且還進入了高維度時空中!
穿越黑洞和高維度時空這兩個故事情節完全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甚至可以說與科學沒有任何關係,純屬幻想,這種幻想的大膽性是《流浪地球》不能比的。
科幻電影本身就不需要太嚴謹的東西,如果你非要嚴謹的科學,可以去看科普紀錄片,而不是科幻電影!所以不要對科幻電影苛求太多,任何電影的重點都是故事情節,而不是科學!
-
3 # 環球科幻
大家看了《流浪地球》都說拍的不錯,特效和情節都做的挺好,是中國科幻片拍的比較成功的一部。可大家看了以後又有很多腦洞大開的問題,人類究竟能不能理論上製造出類似的行星發動機呢?如果造出來的話產生的推力能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麼?想法很好,可事實很殘酷,人類不僅無法造出這樣的發動機,即使能造出來也無法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更重要的是即使能推動地球,不僅不能躲避末日來臨,而是加速了人類種族滅亡。我來分幾個方面來大致闡述一下我的觀點,小夥伴們一起來發表一下看法。
《流浪地球》片中設定了情節,人類在地球表面建設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依靠行星發動機的超大推力,把地球推出太陽系,打算花2500年左右長度跋涉,帶著整個地球抵達比鄰星,等於給地球重新找一個太陽,從而在宜居帶安家落戶。地球並不是靜止的,也不是原地和太陽系的其他行星繞著太陽做圓形軌道運動,而是扁平的橢圓軌道跟著太陽一直往前飛行。從宇宙的視角來看,整個太陽系是一直在往前行進的。也就是說行星軌道僅僅裝在地球的一面做反推力,加上地球還有公轉傾角,固定的位置設定行星發動機根本無法控制地球的角度,這種推力無法控制方向,僅僅做這反推力遠遠不夠。再來看行星發動機,僅憑目前人類的科技是無法造出這樣的推進系統的。所以在片中設定了一個比較新的推進科技以此來支撐整個想象的進行,大家都知道地球大部分地區都是海洋,陸地僅僅佔了很小一部分,如果把上萬座行星發動機放在地球的一面,可以想象的是這個將是非常的密集,更重要的是片中是通過就近採礦給發動機提供燃料,顯然這個難以實現的,這個可不是在推一艘飛船,而是推的整個行星。地球表面的物質遠遠不夠燃燒啊。好吧,就當這些都是能順利實現的,那我們來講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溫度。地球之所以溫度比較適宜能夠孕育生命是因為所處在非常舒適的太陽系宜居帶,不怎麼冷也不會特別熱。金星離太陽比地球近一點表面溫度就達到了400多度,火星比地球離開稍微遠一點,表面溫度差不多-60℃左右。好吧,讓我們再看看稍微離開遠一點點的太陽系其他行星。土星的表面溫度-191.15℃~-130.15℃左右,木星的表面溫度-168℃左右,天王星的表面溫度-197.2℃左右,海王星的表面溫度-214℃左右,可見稍微離開太陽遠一點點,溫度急劇下降。別說地球飛出太陽系了,就是抵達太陽系邊上一點點溫度基本都到-200℃以下了,這個溫度對於人類來說是直接致命的。即使躲在所謂的地下城裡面那也抵擋不了那麼低的溫度。況且不是一點點時間,比鄰星離開太陽系有4.22 光年,相當於399233億公里左右,需要2500年左右才能抵達,地球還沒飛出太陽系就全部死翹翹,人類種族直接滅亡了。
所以看起來設想是很好,實現起來還是非常困難的,這樣的設定的情節下,人類難逃滅亡的命運。除非找到逆天的科技,比如星際之門。哈哈,這樣不是跑去其他星系分分鐘的事情麼。
-
4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理論上可以製造出《流浪地球》那樣的行星發動機嗎,產生的推力能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嗎?
在開始討論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流浪地球》這個時代背景,描述的是未來太陽將進入氦燃燒階段,劇烈的氦元素聚變將會導致太陽的窺規模擴大很多倍,並且不穩定的燃燒將會使太陽系內的空間環境變得極度惡劣,地球將不再適合人類生存!
當然有兩種方式,巨型飛船搭載部分人員逃離或者帶著地球一起逃離,當然最終的決定是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啦.....就如蝸牛一般,旅行都帶著房子!
接下來就是製造巨型的行星發動機準備逃離了,原理很簡單,使用核聚變發動機,就是太陽上天天正在發生的過程!但燃料.....太陽上是氫元素,我們正在努力中的ITER是氘氚核聚變!而逃離太陽系的似乎是鐵元素之前的所有元素!!
當然氕即氫的同位素也很乾淨,可惜就是要求比較高,而之後的元素都可以聚變,只是近乎超級超級變態的要求至少在地球上百年之內是不可能了.....當然我們不需要較真,在《流浪地球》劇情中我們信它實現了就行!
操作過程也不復雜,首先將地球自轉減速,因為地球一直在自轉中這個發動機噴口不知道往哪兒噴!很多人認為地球不轉了會有很嚴重的後果,其實慢慢不轉也沒所謂,只不過赤道地區會稍稍感覺重了一點,而兩極並沒有任何差別!
接下來就是開啟上千臺行星發動機在地球軌道上向前加速了......為什麼不直接將地球推離當前軌道?理解起來不難--將地球加速後它自然會跑到更遠的軌道,而發動機的推力不足是主要問題!就像霍曼轉移軌道一樣,加速之後軌道將慢慢提升至轉移軌道......
計算方式如果不考慮那麼複雜的話也挺簡單的,如果你向後以10M/S丟10KG的物質,那麼可以10KG的飛船以10M/S的速度前進,假如100M/S的速度丟1KG的物質也能獲得同樣的效果....地球的質量高達5.965*10^24千克,而逃離太陽系的速度要求是16.7KM/S,假如這個核聚變噴流速度是10萬千米/S,想必就可以根據這個公式計算出每秒需要丟棄多少物質了吧!大約是:996155000000000000000KG
當然這是一次性加速到這個速度,但慢慢就沒有那麼變態要求了!而且到目的地後減速也需要這麼多質量的物質哦.....因此上述數量是×2的,大概需要消耗:0.0334%地球的質量!
但而實際上離子發動機能達到的噴流速度連1萬千米都難以達到,如果以此計算,質量消耗將會增加十倍以上!當然以上僅為簡單計算,不考慮亂七八糟的情況,比如首先得把月球給甩了,那地月系一起走就是個累贅.......
因此從理論上來看,完全沒有問題!但從實際操作上,我們的ITER連氘氚聚變都還沒搞定,更別說鐵元素之前的所有元素聚變了........不過這《流浪地球》看預告還是不錯的,大年初一可以來個科普大餐.......
-
5 # 大美科學
這個問題,其實小編髮過一篇文字來詳細解讀。如果覺得太長不看現在我就說結論:以目前(50年內)的科學發展成果,以及物理學的基礎理論,無論如何也無法造出來打包帶走地球的“超級發動機”。別槓,證據有。
這個問題其實不是一個剛剛被提出來的問題。拋開科幻不說,科學上也在一直瘋狂鑽研去追尋星辰大海!
人類的速度和探索的高度,取決於科技發展的程度
咱們先來看看科幻文藝史上的“超級發動機”及與之對應的“科學領域” 從這個角度就非常方便了解。你就知道為什麼帶走地球的發動機實現不了!
1/化學能(至今理論成熟熟練運用)
20世紀,蒸汽機的發明與改進以及TNT炸藥的出現,則標誌著一個化學能被廣泛應用的年代到來了。
1865年9月14日,儒勒·凡爾納的太空旅行小說《從地球到月球》中描繪的“炮彈”飛船便是最早的“超級發動機”
1903年10月魯迅先生在東京進化書出版社出版;譯《地底旅行》
1902年的《月球旅行記》Le voyage dans la lune,在法國出版。其中的用各類武器堆積成的“超級發動機”也讓人歎為觀止。
事實上,人類沒有使用大炮,而是火箭將人類送上了太空,但從本質上說,無論是大炮還是火箭,應用的都是化學能。
2/原子能(有研究理論和應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隨著原子能的出現,讓人們利用原子能作為太空飛行動力成為可能。
在日本科幻動漫的里程碑之作《機動戰士高達》裡,編導虛構了一種名為“米諾夫斯基粒子”的超級核材料,這是一種高能量輸出,但又不會導致致命核輻射的材料,是宇宙戰艦和機動戰士最理想的動力來源。
裝備“米諾夫斯基粒子反應堆”的機動戰士高達能夠在太空、大氣層和地面等全領域環境下進行作戰,堪稱是科幻世界中“超級動力裝置”的代表。
“米諾夫斯基粒子反應堆”雖然並不存在於現實之中,但核動力火箭在理論上卻是可以製造出來的。核動力火箭的工作原理並不複雜。
核聚變原理(下圖):
首先,通過核反應堆內的核裂變反應產生大量的熱能,並轉化為高溫度,再用惰性氣體的工作介質通過反應堆,吸收和帶走反應堆的熱量,然後工質(如液氫)進入噴管,將熱能變成噴氣的動能,以高速噴出。
核裂變原理:(下圖)
米諾夫斯基粒子反應堆概念圖(下圖):
理論上說,核動力火箭可以把人類現有的太空飛行速度提高一倍,把地球與火星之間的飛行時常縮短到一個地球年以內。這就跟當年風帆時代跨大洲之間旅行時間相差無幾,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行星際旅行也就成為了可能。
美國Sandia國家實驗室,用來進行核聚變研究的"Z機器"
3/反物質及多維空間(基本處在理論,設想,想象階段)
《星際迷航》系列中企業號在內的眾多科Phantom視作品中的飛船仍舊使用包括“反物質引擎”(靠正反物質湮滅釋放巨大能量)在內的各種科幻引擎穿行於大銀幕之上。
再到《三體》之中的“曲速引擎”源自20世紀50年代德國物理學家巴克哈德·海姆首次提出的多維宇宙構造理論。巴克哈德•海姆認為,只要能夠創造出足夠強大的磁場,宇宙飛船就能進入四維空間甚至更多維度的超空間,從而實現超光速飛行。
4/完全無力,無可能解釋的了的技術(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只能理論探索)
但是說到帶走地球,人們要把赤道周長40075公里,質量5.965*10^24千克的地球打包帶走,實在是難上加難的事情。
於是,劉慈欣為我們帶來了那怕是在人類科幻歷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強大引擎——地球發動機。
所謂的“地球發動機”被描寫成為一種重元素聚變發動機。以人類現有的物理學知識來說,這是一種無法想象的工作方式。我們知道,核聚變本質上就是兩個原子核相互聚合,放出中子和電子,從而釋放出巨大能量的過程。
儘管從理論上說,任何元素都有可能發生核聚變反應。但是,以人類現在的科技能力,只能用高溫高壓這種簡單粗暴的手段,讓氘[dāo]或氚[chuān]這種輕元素之間產生聚變反應。以此為基礎的可控核聚變技術(人造太陽)也還停留理論探索階段,即便是原理樣機,恐怕也要再等上至少五十年。
綜上所述,咱們就別研究那些“推力”“技術難關”等等的實際應用問題了。這個超級發動機在理論上目前幾乎還是個零!
-
6 # 胖不來
理論上是完全可以的,因為在理論上來說都可以計算出太陽會在什麼時候退化老化。
正是因為理論上可以做出來這樣的行星發動機,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科學幻想,然後通過拍電影的方式製作出來,流浪地球讓人類開啟了另外一個角度去想象,如果有一天地球的壽命到了,我們會有什麼辦法,來拯救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家園。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地球的溫度急劇的升高,或者降低,它的地面上都是火焰,或者是都是冰雪,都是零下100℃,甚至200℃的氣溫,那麼我們人類務必會進化自己適應環境,或者改善周圍的環境來獲得生存。
如果有一天這兩種方法,我們都沒有辦法完全的長期的獲得生存,那麼,我們就一定會想辦法,通過改善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來獲得長期的生存,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去移民到另一個星球的話,那麼我們只能在地球上生存,而又不想被地球毀滅的話,那麼我們一定會想辦法讓地球脫離太陽系,或者靠近太陽來獲得良好的適應人類生存的環境,所以說在理論上說這個行星發動機是可以被製造出來的,到時候全世界所有的人類科學家,集合全世界的資源,都聯合在一起去做這個事情,並不一定做不成。
-
7 # 魂舞大漠
根據能量守恆定律,有了核聚變發動機,就沒有必要這麼繞,靠著行星引力,現在才走能走向更遙遠的天際。燃燒氘氚的核聚變發動機,正在研究中,而其它元素的發動機,仍然遙遙無期。這使科幻作家充滿想像,成為創作的動力和源泉,離開太陽,我們轉移至別的星系,比如三體,傳說那,最有可能成為新的家園,《流浪地球》的劉慈欣,即以尋找新家園為想像,插上科學的翅膀,製作了中國第一部有此巨大影響力的科幻電影,技法完全可與《阿凡達》媲美,臺灣的黃智嫻,就特別佩服這一大手筆,照這一思路發展下去,並說,可以看到中國科幻電影的曙光。自古不缺神話,更不乏文學想像的中中國人,藉助科學之手,打造屬於全世界的商業電影,把當今中國文化一說,真是值得點一讚。像這種電影,過去著實不多。西方大片以超人文化,來塑造自家的力量,而我們《流浪地球》則處處以國際大合作為背景,充滿人文關懷,這是它特別火的重要原因,不只一款行星發動機。
▲太陽就這麼燒起來的。核聚變發動機,猶同恆定的太陽,關鍵在可控,沒有核聚變發動機,地球就難以流浪,只有這種東西,才能撬動地球的力量。沒有什麼不可能,今後人類隨著科技的發展,正把核聚變發動機,一點一點向前推。當然在科學家計劃中的描述,不像電影裡的核聚變,利用的是太陽燃燒的原理,英中國人提出的反物質發動機,用的粒子間湮滅中的生生不息,來作動力,並非是想,一切皆有可能,這是可以實現的科學。而科幻作家的責任,不過想像的力量。如果是這樣,該發生怎樣的故事。所以也容易使人著迷,走出影院的一刻,你會說,如果是這樣,該多好啊。
▲託卡馬克。可能大多數沒有聽說過,作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專案的一部分,為人類未來尋找最乾淨最清潔的能源,國際把這一裝置命名為EAST,即託卡馬克,集數十年之功,耗資數十億美元,已經達到了一億度,如今我們一馬當先,中科院的等離子研究所,突破優化穩態頻波加熱技術,熱功率已至十兆瓦,這個裝置被國際同行稱為東方超環。2020年要發射,成都平原即將形成第二個太陽,一時國際熱議不斷,不少西方國家紛紛表示來到我們這學習。我們被卡受制幾十年,現在也算有了一點家底,這便是《流浪地球》製作的背景吧?沒有東方超環,談何“流浪地球”呢?說起來人會笑掉了下巴。雖說我們的大超環,距離推動地球為時尚早,不過已經率先邁出了第一步。,可喜可賀。
▲開天闢地。中國登月之時,到月球找氦3的呼聲高漲,其實收集技術還不成熟,只能說氦3可作為理想的核聚變材料之一。為未來做好準備,現在即要發育開天闢地之能,不然真有太陽熄滅的那一麼,我們的地球又到何處流浪呢?最理想的短片憩息地,現在出發,2000多年以後才能到達,它是離太陽系最近的一顆恆星,有稱比鄰星,屬於半人馬座的一顆。最近的也不近,距離太陽4.22光年。所以非常遙遠,我們只能用心來感悟,地球一朝失去太陽,科幻小說看著費勁,就不妨瞄一眼我們的電影大製作,在一個小時的時間裡,聽一個科普作家來講述他想像中的故事,這故事有說沒有,如果你不以科學的基礎來判斷,就當沒有好了,但絕非是虛幻。
-
8 # 遊雲閒鶴
要我說,在地球上裝多少臺行星推動器都推不動地球本身!這跟在火車廂裡跳起來,落下的時候落在原地是一個道理!想要推動地球,須有作用在大氣層以外的力。這個力至少要比太陽引力大,且受力點無論從角度還是任何方面,都必須計算精確……否則無論做什麼,理論上都還是在地球內部而已!這跟“宇宙中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是一個道理!另外就是,還必須研究到地月之間引力,地球跑了,難道月球就會無動於衷的停在那裡看著? 月球,說是地球的衛星,但是由於潮汐鎖定,實際在宇宙中,它更像是與地球相伴圍著太陽公轉。不用說地球要去“流浪”了,即便與現有執行軌道有那麼幾百、上千米的差異,地球上的其所有自然生態系統,都會出現難以想象的災難!更何況,地球除了本身,還包括大氣層,這是一個整體。在地面使用推進裝置,推動力根本就作用不到宇宙當中。即便推動力大到足夠突破大氣層,那麼在這之前,恐怕所謂的行星推動器也早就深陷於地殼之下了……所以我認為,《流浪地球》的確就是一個科幻,電影要是好看,大家就不必過於較真。現實中,起碼就目前人類還限於三維的科技水平,僅僅還只是0.75級文明的狀態下,是難以實現帶著地球去躲避災難的。真到了太陽晚年期,即將變成紅巨星的那一天,如果到時候地球文明仍沒有突破二級以上,或許能做到星際移民,能保留住地球生命的種子,就已經很不錯咯!
-
9 # 小宇堂
在現實中真的不大可能呢。即便有先進的核聚變技術,也很難簡單地靠製造類似噴氣式飛機引擎那樣的發動機,利用動量守恆,來推動地球,因為要“噴”,就要有足夠的物質能夠用於噴射,地球要是把自己的物質都噴出去了,那就如何能維持地球“圓滿”到達目的地呢?
動量= 質量x速度
動量守恆的定律非常容易懂,就是噴射除去的物質的質量與速度之積,要與被推動的物體的質量以及產生的推動速度之積相等(可以簡單理解為“正反動量”數值上要相同,方向要相反)。
而正兒八經的動量守恆定律則是指系統初動量(不管有多少物體)與末動量要相等(守恆),這個地方就不展開說了,大家可以自行百度腦補(初中物理學課本也可以)。
依靠動量守恆的方式來推動的發動機需要噴出大量的物質《流浪地球》當中的行星發動機完全可以類比燃氣灶,燃氣灶通過火焰的化學能量噴出氣體,然後產生一個向下的壓力,因為氣體的質量太小,而噴出的速度也不高,總動量不大,所以幾乎不會對灶臺以及地球產生什麼推力。而且,噴出的氣體的動量實際上也被地球的大氣吸收了,這些動量最後還是會反作用於地球本身,因此燃氣灶產生的推動動量實際上還是在地球這個系統內的——除非,它的火焰能夠噴射到外太空……
上圖:網友在自媒體上用燃氣灶來模擬行星發動機—。嘿,還真像。
換成《流浪地球》當中的行星發動機情況就略有不一樣了,但行星發動機面臨的技術挑戰也跟爐灶是一樣的,他首先需要噴出物質,而且必須要具備很高的動量,我們來算一算:
地球的質量約為5.965×10^24kg,所以讓地球產生1m/s速度的動量就是 5.965×10^24kg·m/s。
如果地球噴射出去質量為1000噸(1*10^6kg)的物質,那麼必須要達到5.965×10^15km/s的速度(不用數有多少個零了,這已經超過光速了無數倍了,光速是3*10^5km/s),才能使地球達到產生1m/s的反向速度,顯然是不可能的。
那麼,我們就降低速度到一個現實一點的速度吧,每秒1萬千米——那麼需要噴出多少物質呢?
5.965×10^24kg·m/s除以1x10^4km/s,等於5.965*10^20kg的物質,合596500000000000000噸,相當於萬分之一個地球。
這就有點不現實了,如果要讓地球產生1m/s的速度,那麼就必須要噴出萬分之一個地球的物質,那麼要產生1km/s的速度,那就需要噴出十分之一個地球——天啦嚕,這完全是敗家子的操作呢!
以這樣的發動機來推動地球顯然是不可能的,即便是核聚變,也不能解決需要噴出許多物質的問題,核聚變甚至還有質量損耗,且核聚變的反應產物中能夠發射到外太空的應該基本上是光能,或許只能藉助光壓技術才能產生推動力,但光壓也是遵循上述動量守恆產生推力的,也就是說聚變的質量損耗產生的光的動量最終還是要用動量守恆來計算對地球的推動力,那就跟前面的情況差不多了。
上圖:光壓產生的機理——還是動量守恆定律。
此外,行星發動機的那種“噴”發,必然會裹挾大量的地球大氣噴到太空中,如果這樣的話,就不會存在電影劇情中地球大氣被木星捕獲的情節了,如果沒有東西噴出去,遠離地球而去,那麼地球就不會動了(就像在水中划船,沒有向後遠去的水流,船就不會動)。
所以,地球要流浪真是不容易的,劉慈欣考慮藉助太陽和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是必然的二級推動措施,這個方案或許是可行的,但是在地球開始流浪的第一步,要產生初步的推動力(如上面計算的那樣),對丟擲物質的需求也是巨大的,這個大家可以自己去假設和演算下,應該蠻有意思的。
-
10 # 戰時燈火
先給出答案,放棄公式表達,只說結論:理想模型下,是可以的,但時間將非常漫長;如果真要實行這個計劃,在可見的將來,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根據簡單的理論計算:如果想在1天左右的時間將地球完全剎住車,那麼需要的赤道行星發動機數量大約為5千萬臺!按照書中的標準,人類大約建立了1萬座行星發動機,我們假設赤道上的行星發動機數量在1000至1萬臺之間,所需要的剎車時間大約為20到100年,平均估計,人類大約需要50年才能完成地球的剎車!這個,相比於人類滅亡的命運,我們是等得起的。地球剎車,看來是可行的。
還是按照一萬臺行星發動機計算:地球從太陽流浪到比鄰星,將需要大概25600年!比書中的估計整整大十倍!25000年相比2500年是什麼概念?孔子時代到現在的時間大概是2500年,但是25000年以前,第一個學會說話的人類可能還未出現!黑白黃三亞種的分化也不過大概兩萬年的事,兩萬年的地下城生活或許足以讓人類進化出全新的特點!
按照書中描述,行星發動機的能量主要來自重核聚變,可以形象的想象為“石頭”的部分質量轉化為了能量,轉化關係即為著名的愛因斯坦質能關係方程E=mc^2。但是,核聚變並非完全的質量轉化為能量,而只是一部分,根據計算只要人類對於質量的利用率大於 10^-7(也就是說一千萬公斤石頭,至少得能利用其中的一公斤石頭全部轉化為能量),人類就能在把地球吃空(字面意義的吃空)前到達比鄰星!
但以上只是純理想模型下的理論計算,劉慈欣本人曾經在《科幻世界增刊·30週年特別紀念》一文中明確說過:“《流浪地球》還有許多方面不得不在科幻的嚴謹上做出妥協,比如氦閃,只是恆星步入晚年初期的一種活動,在漫長的時間裡反覆發生後,恆星才能進入紅巨星狀態。另外,當時沒有經驗,竟把地球發動機的具體引數全部詳細列出,詳細到可以很方便地直接計算地球得到的加速度,計算的結果是:發動機只能給地球零點(N多個零)幾的加速度,別說航行,改變軌道都不可能。“
回覆列表
多少年裡,在飛向星際空間的想象中,西方熱衷於建造戰艦飛船,瞬時人體傳送,蟲洞穿越,尋找並移居新的殖民星球。地球作為最初的家園,永恆的母星,一次次遙望著人類遠行的背影。
但這一次不同。
安土重遷的中國藝術幻想中,人們決定帶著地球上路。這種流浪的原創想象,舉世罕見,前所未有。家園與故土,是古老的東方文明難以割捨的情懷。在浩瀚的星海之中,氦閃逃亡之時,地球彷彿人類沉重的肉身,一份牽掛一份羈絆,一分重灌上陣一分壯懷激烈。
電影裡有一句體現精神核心的臺詞大意是說“希望是比鑽石還要珍貴的東西”。但作家筆下向來沒有人性的悲憫與宇宙的仁慈。
在人類這一史無前例的巨集大計劃面前,浩瀚星海依舊深不可測,宇宙的琴絃何以能輕易撥動。更可怕的還有人性弱點,一個跨越2500年100代人的巨集偉工程,無“思想鋼印”實恐難以為繼,劉慈欣在小說第三章寫“叛亂”就是最好的隱喻。
帶上地球去流浪,終究是過於浪漫了。
當然,如果,假設,“流浪地球計劃”歷經千難萬阻,用2500年走完4.2光年,最終抵達半人馬座a星,一顆闖入的行星,強行加入三星系統,情況會如嚮往的那麼美好嗎?
後來劉慈欣寫“地球往事三部曲”,將那裡作為《三體》故事的起點,結局是宇宙湮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