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702984695764

    通假字,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通假字,包括古今字、異體字和狹義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為長期工.如蘇東坡的《石鐘山記》中的“莫”,為“暮”之古字,被“借”為否定副詞“不”、“沒有誰”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異體字:同一個意思,不同的寫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能作為臨時工.如“說”與“悅”;如“蚤”與“早”;如“當”與“倘”.其特點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於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有人認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字.事實上,第一個寫通假字的人可以說是寫的白字,但是後人紛紛效仿,也就積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於古書之中,是造成中國古書難讀的禍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

    通假字的成因

    通假字的成因有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古人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哪個意思還在形成過程中,沒有一定規律,既可以使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個聲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個意思.時代越後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記錄時,一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清代的趙翼在《陔餘叢考》一書中指出:“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第一個人這樣寫固然是前面所說的寫了白字,但後人都這樣效仿以後,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古書幾乎都被燒光,到漢代,相當部分書籍都是憑一些讀書人的背誦、記憶重新寫出來,“著之竹帛”.由於當時背誦者只記住個讀音,未記住其字形,書寫者往往會因方言的差異或其文化程度的影響導致記錄時將同一個字記錄成不同的形體.

    古人認為語言憑藉聲音而存在,強調既有此音,即表此義,聞者聽音則知義,因而古人在記錄時往往依據聲音來記錄.清代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在《經義述聞》就這樣說“訓詁之要,在聲音不在文字.”

    與假借字的分別

    有人常把通假字與六書中的“假借字”相混.嚴格來說,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來已有“慧”字,但卻以“惠”字臨時替代.而六書的的假借字則是本無其字,因為要創制新字較麻煩或為免使字數大量增加,而採用同音或近音字表達那種意思,例如“自”字本義是鼻子,因同音關係,借來表示“自己”之意,這是六書中的假借.

  • 2 # 梅田弦韻

    不一樣的。本有其字,因音通假,是為通假字。比如:“食之不能盡其材”中的“材”同“才”才能的意思。“材”是通假字。

    本無其字,依聲託事,是為假借字。比如:烏鴉的烏表示嗚呼的嗚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羽毛球的素養應當如何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