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舊時樓臺月

    氣候問題自人類產生以來便存在著,在古代由於科學技術的原因以及農業經濟的脆弱性往往會對國家和社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就以近些年的高溫天氣來講,其實在古代也存在著類似問題,比如高溫所引起的乾旱問題,導致農業生產崩潰,即為天災,天災的出現由於未能及時處理得當,進而引發“兵禍”。

    這種由“高溫”導致的天災和兵禍問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數不勝數,而當中影響最大的則是明朝末年所經歷的“小冰河時期”。

    小冰河時期的夏天嚴重影響農業生產。

    所謂“小冰河時期”,其最大的特點便是:氣候的冷暖乾溼變化極度異常,即冬天異常嚴寒,而夏天則炎熱乾旱。

    即使在當今,乾旱對國家來講也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而在沒有人工降雨技術的封建社會這一問題顯得更為嚴重。

    由於小冰河時期的到來,明朝末年在夏天所面臨的乾旱問題放眼整個封建歷史都是絕無僅有般的存在:

    如《明史 五行志》中記載:“萬曆三十九年夏,京師大旱。四十二年,夏不雨。四十三年,山東春夏大旱,千里如焚。四十四年,陝西、廣東大旱。”“崇禎元年夏,赤地千里。五年,杭、嘉、湖三府不雨……十一年,兩京及山東、陝西、山西旱。十四年,兩京、山東、河南、湖廣旱……”

    總而言之,乾旱災害幾乎貫穿了整個明朝末年的全國區域,在高溫的作用之下本身水資源匱乏的地區僅有的水源也被蒸發。而在古代農業生產中,無論是從事生產的人、畜勞動力,還是農作物本身都十分依賴水資源,再者,夏天又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受起高溫和乾旱影響,農業生產幾乎面臨停滯狀態。

    天災導致的人禍

    在古代農業社會,天災的降臨所帶來的最為直接的影響便是人禍的爆發。本是滿目瘡痍的大明王朝遭此劫難亦是如此。

    首先,由於古代生產力水平較低,對於大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能力也就無從談起。從史料記載來看,明朝末年的乾旱問題最大的特點就是持續時間長和波及範圍廣。這當中有著“天下糧倉”之稱的蘇湖地區也難免其難。

    如此一來,農業生產的停滯除了導致農民本身生存堪憂之外,政府的財政收入也是急劇下降,本已因戰爭而國庫空虛的大明政府根本無力採取有效的賑濟措施,素有“天下糧倉”之稱的蘇湖地區也無糧可調。這就產生了一個惡性迴圈:農業生產停滯→政府財政收入降低→政府無力賑災→農業生產停滯。

    如此迴圈往復,最先受到影響以及影響最為慘重的便是農民:農民因生產欠收→生存問題無法保障→淪為流民。這些流民絕大部分因飢餓而死去,另一部分沒有得到妥善處理的流民則會歸咎朝廷政府的無所作為,進而選擇鋌而走險的暴力手段:起義,以此解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諸如李自成、張獻忠之流便是在這種情況下揭竿而起,給本是江河日下的大明王朝給予沉重一擊。

    總結:

    古代由於技術條件落後的緣故,在當今看來並不為重的高溫問題卻極有可能影響一個王朝的興衰。如小冰河時期的明朝末年,夏天高溫乾旱直接影響到了人民賴以生存的農業經濟,而這又引發了一系的惡性迴圈。歸根到底便是:天災導致人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裡水鄉古典音樂背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