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月上柳梢頭002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為昌黎(今屬河北),故世稱韓昌黎。韓愈自幼勤勉好學,沉潛詩書。唐德宗貞元八年(792)進士。貞元末,官監察御史,因上疏請求減免災民賦稅,貶陽山令。唐憲宗元和年間,隨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遷刑部侍郎。不久即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穆宗朝,歷官國子監祭酒、京兆尹等,官至吏部侍郎。卒諡“文”,故後世稱韓文公。

    在思想上,韓愈推崇儒學,排斥佛老;在文學上,他崇尚秦漢散文,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儷文風,並因此倡導了有革新意義的古文運動,強調文學要為儒學道統服務,要求言這有物,辭必己出。韓愈詩文都有很高成就,尤以文章著稱。名列“唐宗八大家”之首。其文內容殷實,有以反佛、明儒道為內容之長篇,如《原道》、《論佛骨表》、《師說》。有嘲諷社會現實之雜文,如《雜說四首》、《送窮文》、《講學解》。也有論述文學思想之作品,如《與馮宿論文書》、《答尉遲生書》、《答劉正夫書》。其文氣勢壯盛,辭鋒駿利,語言練達。後人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對唐及後世散文創作有巨大、深遠影響。與此同時,韓愈以計為文章末事,以詩為文,把寫文之手法融入詩中,在詩的句法、章法、韻等方面作了改動,白居易、歐陽修、黃庭堅、蘇軾等無不受其影響。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五歲,正在國子監任教。那麼,韓愈為什麼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聽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新唐書>本傳說他“成就後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示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裡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儘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並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於古文創作的年輕人。

  • 2 # 月上柳梢頭002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為昌黎(今屬河北),故世稱韓昌黎。韓愈自幼勤勉好學,沉潛詩書。唐德宗貞元八年(792)進士。貞元末,官監察御史,因上疏請求減免災民賦稅,貶陽山令。唐憲宗元和年間,隨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遷刑部侍郎。不久即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穆宗朝,歷官國子監祭酒、京兆尹等,官至吏部侍郎。卒諡“文”,故後世稱韓文公。

    在思想上,韓愈推崇儒學,排斥佛老;在文學上,他崇尚秦漢散文,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儷文風,並因此倡導了有革新意義的古文運動,強調文學要為儒學道統服務,要求言這有物,辭必己出。韓愈詩文都有很高成就,尤以文章著稱。名列“唐宗八大家”之首。其文內容殷實,有以反佛、明儒道為內容之長篇,如《原道》、《論佛骨表》、《師說》。有嘲諷社會現實之雜文,如《雜說四首》、《送窮文》、《講學解》。也有論述文學思想之作品,如《與馮宿論文書》、《答尉遲生書》、《答劉正夫書》。其文氣勢壯盛,辭鋒駿利,語言練達。後人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對唐及後世散文創作有巨大、深遠影響。與此同時,韓愈以計為文章末事,以詩為文,把寫文之手法融入詩中,在詩的句法、章法、韻等方面作了改動,白居易、歐陽修、黃庭堅、蘇軾等無不受其影響。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五歲,正在國子監任教。那麼,韓愈為什麼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聽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新唐書>本傳說他“成就後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示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裡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儘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並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於古文創作的年輕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醫學的進步源於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