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漢文帝生於此地
出高陵城區,沿著西高路向西行約5公里,就到了崇皇,此地因“崇皇寺”得名。崇皇曆來是高陵西部商貿重鎮,歷史上曾有崇皇公社、紅衛公社等稱謂,1984年改為崇皇鄉,2012年撤鄉設街辦,稱為崇皇街辦。
西高路南坡底村有一個農貿市場,門為一座大牌樓,上書“崇皇寺市場”。牌樓年久失修,甚是破舊,但這也是崇皇唯一能看到“崇皇寺”字樣的建築。
“崇皇”顯然和皇帝有關,據明代陝西狀元呂柟編的《高陵縣誌》記載:“奉正原在縣南十里……舊傳漢文帝誕於此原崇皇地,或曰誕於毗沙鎮”,另據《高陵縣誌·邸宅陵墓》記載:“漢降駕原邸:在縣西南崇皇寺等地,舊傳即文帝誕生處,薄後被呂后姤,出居於代州。時薄後方娠,至崇皇寺地,文帝誕生,今稱降駕原……”如今高陵博物館還存有一塊“重修崇皇寺記碑”,為明嘉靖三十二年所立,風雨雖侵蝕過甚,但狀元呂柟的一段碑文仍清晰可見:“漢薄姬妊文帝而出宮,至此地柏下誕生文帝”。
相傳,漢文帝之母薄姬,年輕貌美,賢淑睿智,識文斷字,知書達理,被劉邦詔令納入後宮,後有身孕。因害怕兒子出生後遭呂后迫害,薄姬出宮躲避,來到長安京畿之地高陵西南一帶,遂於河灘一棵柏樹下誕一男嬰,這便是歷史上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文帝。高陵人對此傳說深信不疑,如今在坡底村還流傳著一個說法:薄姬逃亡高陵後生活特別艱難,平時僅靠野菜度日,高陵有一種小蘑菇,據說是薄姬的主食,這種小蘑菇被後世稱為“姬菇”。
“崇皇寺”之名始於唐宋
漢文帝雖誕生在“崇皇”,但“崇皇寺”之名應始於唐宋。據明《高陵縣誌》載:“崇皇寺為宋太宗敕賜名額”,而《高陵縣誌·祠廟志》則記曰:“崇皇寺:在縣西南申村,唐初置,宋太宗敕賜名額”。據明代“重修崇皇寺記碑”載:崇皇寺建造於唐初,興盛於宋代,寺內南北二十六丈,東西十九丈,佔地二十畝,寺內有瑞樓雲塔,又有一土丘,丘上建有閣亭,每當盛夏,居之不暑,故又叫“納涼閣”。宋以後崇皇寺日漸荒廢,至明代重修後恢復,時香火不絕。
歷史上崇皇寺是關中地區佛教的重要活動中心,常有文人騷客來此拜瞻,題詩詠懷。其中有歷史記載的是北宋紹聖四年六月,高陵縣令种師道從軍出塞,友人石君倚及高陵縣尉趙天估為其餞行,自毗沙途經崇皇寺,於納涼閣上題字對詩,發思古之幽情。
據史料記載,崇皇寺毀於清同治年間,原崇皇供銷社一帶便是其舊址,如今這裡街面已形成兩排商鋪,還有崇皇醫院、幼兒園等機構。
如今的崇皇是一個大地名,沒有行政村或自然村作為承載,儼然就是一個小鎮,轄內有街道辦事處、衛生院、高陵三中、崇皇中學、達利飼料公司、農副產品交易市場等機構場所。崇皇丁字形的老街,每逢集日便人山人海。圍繞老街和西高路,各類店鋪林立,房屋立面進行了改造,即便是兩邊的坡底村和桑家村也全是二層磚混樓房,找不到古老一點的土坯房,至於街道和村子周邊已處在高樓包圍中了。
儘管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但崇皇寺這個古老地名依然彰顯出它的滄桑韻味。
傳說漢文帝生於此地
出高陵城區,沿著西高路向西行約5公里,就到了崇皇,此地因“崇皇寺”得名。崇皇曆來是高陵西部商貿重鎮,歷史上曾有崇皇公社、紅衛公社等稱謂,1984年改為崇皇鄉,2012年撤鄉設街辦,稱為崇皇街辦。
西高路南坡底村有一個農貿市場,門為一座大牌樓,上書“崇皇寺市場”。牌樓年久失修,甚是破舊,但這也是崇皇唯一能看到“崇皇寺”字樣的建築。
“崇皇”顯然和皇帝有關,據明代陝西狀元呂柟編的《高陵縣誌》記載:“奉正原在縣南十里……舊傳漢文帝誕於此原崇皇地,或曰誕於毗沙鎮”,另據《高陵縣誌·邸宅陵墓》記載:“漢降駕原邸:在縣西南崇皇寺等地,舊傳即文帝誕生處,薄後被呂后姤,出居於代州。時薄後方娠,至崇皇寺地,文帝誕生,今稱降駕原……”如今高陵博物館還存有一塊“重修崇皇寺記碑”,為明嘉靖三十二年所立,風雨雖侵蝕過甚,但狀元呂柟的一段碑文仍清晰可見:“漢薄姬妊文帝而出宮,至此地柏下誕生文帝”。
相傳,漢文帝之母薄姬,年輕貌美,賢淑睿智,識文斷字,知書達理,被劉邦詔令納入後宮,後有身孕。因害怕兒子出生後遭呂后迫害,薄姬出宮躲避,來到長安京畿之地高陵西南一帶,遂於河灘一棵柏樹下誕一男嬰,這便是歷史上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文帝。高陵人對此傳說深信不疑,如今在坡底村還流傳著一個說法:薄姬逃亡高陵後生活特別艱難,平時僅靠野菜度日,高陵有一種小蘑菇,據說是薄姬的主食,這種小蘑菇被後世稱為“姬菇”。
“崇皇寺”之名始於唐宋
漢文帝雖誕生在“崇皇”,但“崇皇寺”之名應始於唐宋。據明《高陵縣誌》載:“崇皇寺為宋太宗敕賜名額”,而《高陵縣誌·祠廟志》則記曰:“崇皇寺:在縣西南申村,唐初置,宋太宗敕賜名額”。據明代“重修崇皇寺記碑”載:崇皇寺建造於唐初,興盛於宋代,寺內南北二十六丈,東西十九丈,佔地二十畝,寺內有瑞樓雲塔,又有一土丘,丘上建有閣亭,每當盛夏,居之不暑,故又叫“納涼閣”。宋以後崇皇寺日漸荒廢,至明代重修後恢復,時香火不絕。
歷史上崇皇寺是關中地區佛教的重要活動中心,常有文人騷客來此拜瞻,題詩詠懷。其中有歷史記載的是北宋紹聖四年六月,高陵縣令种師道從軍出塞,友人石君倚及高陵縣尉趙天估為其餞行,自毗沙途經崇皇寺,於納涼閣上題字對詩,發思古之幽情。
據史料記載,崇皇寺毀於清同治年間,原崇皇供銷社一帶便是其舊址,如今這裡街面已形成兩排商鋪,還有崇皇醫院、幼兒園等機構。
如今的崇皇是一個大地名,沒有行政村或自然村作為承載,儼然就是一個小鎮,轄內有街道辦事處、衛生院、高陵三中、崇皇中學、達利飼料公司、農副產品交易市場等機構場所。崇皇丁字形的老街,每逢集日便人山人海。圍繞老街和西高路,各類店鋪林立,房屋立面進行了改造,即便是兩邊的坡底村和桑家村也全是二層磚混樓房,找不到古老一點的土坯房,至於街道和村子周邊已處在高樓包圍中了。
儘管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但崇皇寺這個古老地名依然彰顯出它的滄桑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