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還鄉》是一篇詼諧而又辛辣的諷刺喜劇作品,是元散曲中現實性最強的作品,是同類題材之中的新奇之作,是元代散曲中的珍品。它不僅在元散曲中是一首具有特色的扛鼎之作,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劉邦出身微賤,後成帝王,有其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但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卻編造了劉邦為神龍所生的新神話;在《夏本紀》中稱說劉姓由來,實際上要把與黃帝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劉邦攀上龍脈,故意把歷史神化,便有所謂的“真龍天子”、“天命攸歸”的“美談”。本文卻借無知鄉民之口,把劉邦盡情調侃、嘲諷,表現出對帝王的輕蔑。在封建專制統治下,作者有這種見識和勇氣,確屬難能可貴。
作品由八支曲子構成,分為四個層次:第一支【哨遍】曲為一層,寫車駕到來前鄉里的忙亂;【耍孩兒】等三支曲子為第二層,寫農民眼中的鑾輿儀仗;【三】、【二】、【一】為第三層,寫農民認出劉邦面目後的心理活動,藉此揭露劉邦微賤時的無賴行為;最後一層是【尾】,以譏笑劉邦改姓更名“喚作漢高祖”,把整部喜劇推向高潮。
在表現手法上,本篇獨出心裁,完全立足於無知鄉民的主觀視角,從而化神聖莊嚴為荒唐滑稽,產生出強烈的反諷效果。在描寫鄉民心理活動時,步步遞進:先是對鄉里頭面人物反常的忙亂感到困惑,繼而對“喬男女”、“大作怪衣服”產生好奇,接下來自以為看破了真相,半是憤怒半是挖苦,最後歸於對“改姓更名”的指責。無知、誤解與真實情況雜糅在一起,使讀者看到了一個活靈活現的無知鄉民的心理世界;而在這個似乎充滿扭曲變形的世界裡,卻顯露出了漢高祖的真實面目。作者巧妙地使變形與真實相反相成,在調侃、幽默中透出犀利的批判鋒芒。
鍾嗣成在《錄鬼簿?序》中說:“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學,以為得罪於聖門者;吾覺且蛤蜊味,別與知味者道。”這是鍾嗣成品味完全部元散曲後得出的結論,用“蛤蜊風味”來區別高尚之士,性理之學。說白了就是正言若反,黃歌當初,嬉笑怒罵智皆成文章。幽默、詼諧、嘲弄、諷刺兼用,並由此構成它的蛤蜊味。封建正統詩文是要講“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可散曲作品是可哀可傷,敢怨敢怒的。睢景臣正是以散曲這特有的風格——蛤蜊味——豪爽——潑辣,非常恰當地表述了一樁端莊、嚴肅的思想。
高祖還鄉》是一篇詼諧而又辛辣的諷刺喜劇作品,是元散曲中現實性最強的作品,是同類題材之中的新奇之作,是元代散曲中的珍品。它不僅在元散曲中是一首具有特色的扛鼎之作,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劉邦出身微賤,後成帝王,有其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但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卻編造了劉邦為神龍所生的新神話;在《夏本紀》中稱說劉姓由來,實際上要把與黃帝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劉邦攀上龍脈,故意把歷史神化,便有所謂的“真龍天子”、“天命攸歸”的“美談”。本文卻借無知鄉民之口,把劉邦盡情調侃、嘲諷,表現出對帝王的輕蔑。在封建專制統治下,作者有這種見識和勇氣,確屬難能可貴。
作品由八支曲子構成,分為四個層次:第一支【哨遍】曲為一層,寫車駕到來前鄉里的忙亂;【耍孩兒】等三支曲子為第二層,寫農民眼中的鑾輿儀仗;【三】、【二】、【一】為第三層,寫農民認出劉邦面目後的心理活動,藉此揭露劉邦微賤時的無賴行為;最後一層是【尾】,以譏笑劉邦改姓更名“喚作漢高祖”,把整部喜劇推向高潮。
在表現手法上,本篇獨出心裁,完全立足於無知鄉民的主觀視角,從而化神聖莊嚴為荒唐滑稽,產生出強烈的反諷效果。在描寫鄉民心理活動時,步步遞進:先是對鄉里頭面人物反常的忙亂感到困惑,繼而對“喬男女”、“大作怪衣服”產生好奇,接下來自以為看破了真相,半是憤怒半是挖苦,最後歸於對“改姓更名”的指責。無知、誤解與真實情況雜糅在一起,使讀者看到了一個活靈活現的無知鄉民的心理世界;而在這個似乎充滿扭曲變形的世界裡,卻顯露出了漢高祖的真實面目。作者巧妙地使變形與真實相反相成,在調侃、幽默中透出犀利的批判鋒芒。
鍾嗣成在《錄鬼簿?序》中說:“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學,以為得罪於聖門者;吾覺且蛤蜊味,別與知味者道。”這是鍾嗣成品味完全部元散曲後得出的結論,用“蛤蜊風味”來區別高尚之士,性理之學。說白了就是正言若反,黃歌當初,嬉笑怒罵智皆成文章。幽默、詼諧、嘲弄、諷刺兼用,並由此構成它的蛤蜊味。封建正統詩文是要講“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可散曲作品是可哀可傷,敢怨敢怒的。睢景臣正是以散曲這特有的風格——蛤蜊味——豪爽——潑辣,非常恰當地表述了一樁端莊、嚴肅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