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天孫瑞平

    “室語”,意思是在家裡說的話。他的話在當時也似乎只能在家裡說。題目本身暗示出所說的話的隱秘,及其不能不說的隱憂。

    就體裁而言,這是一篇既有文藝性,又有議論性,而以議論為主的雜文。雜文的文藝性要靠形象性來表現,而它的議論性要靠邏輯來完成。在邏輯思維的運用上,雜文與一般文學作品和一般議論文都有區別。一般文學作品,邏輯思維從屬於形象思維,透過向形象思維的滲透、轉化而發揮作用。一般議論文多用比較純粹的邏輯形式進行抽象的論述。雜文則是兼而用之,即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互相滲透、結合。這篇雜文在這方面表現得非常突出。

    這篇雜文的形象性、文藝性表現在哪裡呢? 首先,作者把自己的議論安排在一次與家人的夜飲上,由於食魚一事而引出作者的思緒,真實、具體,使讀者猶如親見。其次,思想感情的表達全出於作者與妻妾的對話,一問一答,娓娓而談,猶如親耳所聞。再次,在對話中穿插形象的描述,如“執壺以酌,相與笑語。” “飲酒樂甚。忽焉拊幾而嘆。” “乃舉一箸指盤中之餘魚”,“皆悄然而悲,諮嗟欲泣”……增添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這篇雜文的中心思想是靠它的議論性和邏輯性來完成的。唐甄食魚飲酒樂甚,忽然聯想到自己一向不願說的一些話,於是撫幾而嘆。其妻請他說說,由此引出論點: 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然後用形式邏輯的三段論法加以論證。先提出前提: 大前題是“凡殺人而取其布粟者為賊”; 小前提是“三代以後,有天下者無不殺天下之人而盡取其布粟”。大小前提合理確立,那麼“凡為帝王者皆賊”這個結論也就自然推出而成立了。這是第一、二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第三自然段對小前提“天子殺人”再作透徹的說明,並強調天子殺人其罪應重於匹夫。第四自然段說明“天子殺人”的原因。他認為,人皆有不忍之心,堯、舜所以仁慈愛民就在於未失其“不忍”的本心; 後之有天下者殺人立國,忍於殺天下之人而甘天下之味,就在失其本心。開頭寫“唐子食魚而甘” ,並由食魚而念及其“未嘗以語人之言”——“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 ,都為此段議論預作安排。最後一個自然段寫唐甄的話使其妾與幼女“諮嗟欲泣” 。言外之意,連她們都如此,那麼未失本心的成年人、大丈夫們該作何感想呢?

    作品運用邏輯思維議論說理,藉助多種生動、具體的形象來展開,就使得議論說理形象化,感情化,靈活化。作者用淺顯的合乎邏輯的對話,充分揭露了歷代帝王無不屠殺人民而掠奪其財富的本性。這種思想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這種思想,既是他對漫長曆史的反思,也是他面對現實的思考。同時,也受到前人的啟迪。前半部分論述歷代帝王皆賊,顯然受墨子《非攻》篇的影響。墨子在《非攻》篇中也是從淺顯的事例講起,層層深入地證明攻國殺人最多,故為大不義之舉。後半部分論述堯舜之道不失其本心而已,顯然受《孟子·梁惠王(上)》論“齊桓晉文之事”的影響。孟子在此文中以齊宣王在殺牛時“不忍其觳觫”,“故以羊易之”為例勸說其放棄霸圖,實行仁政。可見,唐甄是繼承了傳統的民主思想的光華而又在現實世界中發揚光大。唐甄較之古人,其進步性在於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徹底否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村裡有個坐過牢的人處處拿坐過牢的事威脅人,不怕再進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