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131253402538

      文字的起源

      從有無文字的歷史記錄來看, 人類歷史分為史前時期、原史時期和歷史時期。史前時期遠古荒昧,尚無文字記載,只能依靠考古學及人類學、語言學的方法去研究。原史時期雖有文字記載,然數量較少,存在許多空白,文物考古材料在研究中有重要作用。歷史時期已有較多文獻,但文物仍可對文獻記載印證補充。文物研究對於這三個時期的研究所居地位不同,而均有很高的價值。 考古學對史前時期研究的意義,是大家容易理解的。中國廣大疆域上的史前史,正在田野工作中逐漸被揭示出來。上古傳流下來的種種傳說,在疑古思潮中曾被認為偽造。尹達同志幾年前為《史前研究》創刊寫了一篇《衷心的願望》,指出這種觀點的不確。他說,在考古工作中已發現了和‘傳疑時代’的某些部族裡的可能有相當關係的各種不同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型別。從地望上,從絕對年代上,從不同文化遺存的差異上,都可以充分證明這些神話般的傳說自有真正的史實素地,切不可一概抹煞。中國文明是世界有數的幾個古老文明之一。現在大多數人都承認中國古代文明有著自己獨立的起源和發展。中國文明是如何起源的,這不僅對於中國的歷史,而且對整個人類的歷史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環繞這一課題,可以提出農業的起源、金屬器的起源、文字的起源、城市的起源、國家的起源等一系列問題。目前,我們的考古工作業已經解決這些問題找到了不少可貴的線索。

      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可識文字,是書寫或雋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卜辭,亦有少許的記事文。然而,它的發現卻是近代史上的事,是在清光緒二十五年(1889)由王懿榮發現的。據統計,已發現的甲骨文有十五萬片以上,不重複的字約有四千五百多個,可識的約有一千五百字。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類似毛筆所寫的墨書或朱書文字。筆畫瘦硬方直,線條無論粗細都顯得遒勁而有立體感,表現出契刻者運刀如筆的嫻熟技巧。書法風格也隨著時期的不同而迥異,或纖細謹密,或草率粗放。董作賓曾就甲骨文書法的時代特徵作了劃分:第一期(武丁),雄偉;第二期(祖庚、祖甲),謹飭;第三期(廩辛、康丁),頹靡;第四期(武乙、文丁),勁峭;第五期(帝一、帝辛),嚴整。以時代來分,大致前期的字大,中期的字小,較質樸,晚期的字帶有一些金文的特點,有的字很小,但很嚴謹。

      甲骨文絕大多數是刀刻的有的刻好後填朱,也有少數甲骨以朱墨所寫而未刻。說明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也有的是先寫後刻。從這裡知道甲骨文的線條不僅有刀法而且還包含筆意,對於筆意是不容忽視的。因工具材料的限制,其線條瘦勁犀利,有直線也有曲線;有單刀也有雙刀。往往是中間較粗兩頭尖,而點畫起止仍有一些方圓之法;有的直畫微帶曲意,線條點畫顯得豐富而有變化。字的結構一般呈扁長方,方圓曲線、直線組合的很有意味。甲骨文均以豎行排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依次排開。

      甲骨文已具備“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假借、轉註、形聲)的漢字構造法則。甲骨文已包含著書法藝術的諸多因素,從其點畫、結字、行氣、章法來看,渾然一體又富於變化,體現了商代人的藝術技巧和藝術素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提高白細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