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趙帥鍋
-
2 # 體育死忠粉
劉封作為劉備的養子,對劉備忠心耿耿而且有能力,到最後為什麼被劉備賜死呢,真的是因為在關羽丟掉荊州的時候沒有及時救援嗎?
劉封是劉備的養子,劉備漂泊半生都沒有兒子,一直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才有了第一個兒子劉禪,在劉禪出生之前劉備以為自己不會再有兒子了,為了有人繼承自己的衣缽,劉備收劉封做了養子。但是沒想到劉封做了劉備的養子沒有多久,劉備就有了第一個兒子劉禪。這樣劉封的地位就顯得比較尷尬了,如果說劉封是一個浮誇子弟,或者是一個碌碌無為的凡人,那麼他可以做一個快活的王爺,但是偏偏劉封非常的有能力。
在劉備的繼承人問題上,關羽和諸葛亮等人都支援阿斗。事實上阿斗的能力遠不如劉封,劉封年紀輕輕就能力出眾,如果繼承劉備的事業肯定能夠發揚光大,但是畢竟血濃於水,劉備對於劉封也只是重用,自己的位置還是給劉禪的。
劉封在關羽危難的時候沒有救援關羽,有人認為這是劉備殺死劉封的主要原因,從時間上看確實合理。但實際上劉備殺死劉封是諸葛亮的建議,而其中的理由並不是劉封沒有救援關羽,而是因為劉封過於勇猛,在軍隊裡面有一定的威望。諸葛亮考慮的是未來蜀漢的江山穩固的問題,劉封的身份特殊能力也比較強,如果劉備不殺死劉封,未來誰殺死劉封都不合適。史書對於劉備殺死劉封的過程也做了詳細的描述,說劉備為劉封惋惜而落淚。
綜上所訴,只能說劉封在一個錯誤的時候,認了一個錯誤的乾爹,不然劉封還是有很大的可能成為蜀漢後期的大將的。
-
3 # 鐵馬冰河wu
“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
劉封的本名早已湮沒無聞,既然他姓寇,姑且稱其為寇封吧。劉備到荊州依附劉表時,還沒有兒子,就收羅侯之子寇封為義子(義子即養子),改名劉封。
寇氏是荊州士族,寇封的親爹被東漢朝廷賜爵羅侯,可見寇家在當地有一定勢力。劉封自幼習武,又認了個梟雄乾爹,長大後自然是練得一身好武藝,史料也記載他膂力過人,騎射皆精,在軍中屢立戰功。
“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溯流西上,所在戰克。益州既定,以封為副軍中郎將”。
看來,劉備謀奪益州時,劉封也立下過汗馬功勞,武藝精湛的他隨諸葛亮、張飛等一起溯江西上增援劉備,沿路攻城拔寨,屢建戰功。劉備襲奪益州後封他為副軍中郎將。這段時期的劉封,年輕有為,春風得意。
悲慘結局好景不長,不過十幾年後,劉封卻被養父劉備賜死了。
小說《三國演義》把劉封之死描述的頗為感情化,說劉備在關羽窮途末路時拒不發兵相救,致使關羽兵敗身死,劉備為嚴明軍紀,除惡揚善,必須要忍痛處死劉封。
而正史《三國志》對劉封被賜死的緣由記述的相對理性,或許更接近事情的真相:
申耽、申儀叛降曹魏後,劉封逃回成都。當時劉備怪他欺辱孟達,逼其反叛,這是罪狀一;罪狀二是關羽兵敗荊州,駐紮房陵、上庸的劉封、孟達拒絕出兵營救,導致關羽敗亡,還丟掉了戰略要地荊州。荊州一丟,劉備兵分兩路攻取中原的計劃瞬間就化為泡影。
劉封之死恐與劉禪有關,諸葛亮是推手這時,在一旁的諸葛亮突然開了腔,說劉封這人很有性格,膽大包天,性格剛猛,等您百年後,性格仁弱的劉禪恐怕駕馭不住他,必導致兄弟反目,甚至同室操戈,力勸劉備不如狠心除掉這個隱患。
劉備覺得有理,猶豫一番後,還是逼令劉封自盡了。
劉封、孟達拒絕發兵救羽的理由是:
“山城初附,人心未定”。
這看似一句託詞。可從後來發生的申耽、申儀兄弟舉郡降魏的事件看,他倆給出的理由卻點中了問題的實質。
以當時的交通和通訊條件,在沒有得到劉備授權的情況下,如果劉封、孟達擅作主張,出軍救援關羽,那麼申家兄弟一定會率眾叛降曹魏,不管救羽行動能否成功,丟失房陵、上庸的責任是劉、孟二人無論如何都承擔不起的。因此,他倆不救關羽亦屬情有可原。
由此可以斷定,逼反孟達,不救關羽都不是劉備賜死劉封的主因。
劉封死,諸葛亮難辭其咎,目的是為劉禪順利接班鋪路因此,真正能置劉封於死地的就是諸葛亮那句居心莫測的進言:
“易世之後終難制御”。
劉封雖然不能奢望繼承蜀漢皇統,但劉備、諸葛亮對嗣君問題還有顧慮,那就是劉封性格剛猛,能征善戰,且為人一向桀驁不馴,劉備在時他不敢咋的,一旦劉備過世可就不好說了。
據說諸葛亮一直懷疑劉封與孟達暗中勾結,否則孟達和申氏兄弟反叛蜀漢時,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全部附和降魏,而劉封對此居然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因此他一直疑心劉封知情不報,或許是與孟達有什麼祕密交易。
而從孟達寫給劉封的《與劉封書》中,可以明顯的看出兩人之間還是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的 。孟達在信中引經據典,勸劉封降附曹魏,否則必有難測之禍, 一字一句都充滿著對劉封的關切之情。
《三國志》記載,劉備賜死劉封時,劉封哀嘆曰:
“恨不用孟子度(孟達字子度)之言”!先主為之流涕。
劉封是背鍋俠? 他的死是蜀漢一大冤案有分析認為,彼時劉備也亟需有人替代自己對荊州之戰的慘敗承擔責任。劉備慫恿關羽打響了荊州戰役,最終卻遭遇意外,導致國力大損,失去了荊州這塊伐魏據點,還失去了“萬人之敵”——驍將關羽,實在無法向中國人交代,也有損自己的威信。
面對士氣渙散,人心惶惶,隊伍不好帶的尷尬處境, 劉備必須找一個“替罪羊”來替自己承擔責任,以平息眾怨,安撫人心。
彼時孟達已走,只有拿劉封問罪了。
劉封、孟達的駐地離關羽的距離最近,也就被甩了一口大鍋,背也得背,不背也得背, 以承擔了拒絕出兵救羽的嚴重罪名。
孟達正是揣摩透了劉備的詭譎心思,才毫不猶豫地果斷降魏的。而年輕的劉封以為自己身份特殊,對自己的危險處境渾然不察,最終落得個被養父賜死的可悲下場,其歷史經驗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劉封有過錯不假,但罪不至死。一句話:他死的忒冤。
-
4 # 路之意
劉封之死有些冤枉,而諸葛亮勸劉備殺劉封,有些不顧大局。劉備在關鍵時刻,沒有做出合理判斷,錯誤的賜死劉封,事後他也感到很後悔。
如果沒有劉禪的話,劉封的出身就沒什麼問題,繼承劉備的天下似乎也說得過去。但是劉禪出生了,劉封就顯得多餘了,如果這個人沒什麼能力的話,估計也能苟活於世,但是他還挺有能力,這就對劉禪的地位形成了威脅。
相比於懦弱的劉禪,想要掌控劉封肯定是比較難的,諸葛亮料事如神的一個人,肯定已經想到劉備死後,想要控制劉封,那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在這一點上,想必諸葛亮也是有私心的,心理上還是傾向於好掌控的劉禪。
當年關羽被圍的時候,劉封本來有機會去救援的,但是他卻沒有去,再加上他又被孟達給打敗了。造成了軍事上的失利,這就給了別人藉口。
四、劉封欺凌孟達,導致孟達反叛。
劉封之所以敢欺凌孟達,奪了孟達的依仗隊,還是仗著劉備養子的身份,反映了劉封的飛揚跋扈,既然敢欺凌孟達,就敢欺凌別人,要知道當時的孟達是宜都太守,手下有四千家部曲,勢力不小,劉封居然不怕,可見劉封飛揚跋扈已久,也就是諸葛亮所說的: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擔心劉備去世後,難以控制劉封,因此勸劉備除去。
-
5 # 一個歷史過客
劉備殺劉封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正史上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三國志》中就一段話,還不到50個字。
(劉)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孟)達,又不救(關)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三國志·劉封傳》
陳壽在寫劉封死因時,寫的很明朗,一點都不隱晦。明面上,劉備責怪劉封兩件事:一是劉封欺壓孟達,逼反孟達;二是劉封故意不救關羽。檯面下,諸葛亮勸劉備,為了太子劉禪能順利繼位,免除日後之患,籍此除掉劉封。
劉備原本應該有一嫡子,但是在建安元年和袁術作戰時,呂布襲擊了下邳,掠去了劉備的妻子和兒子,導致劉備嫡子下落不明,很可能是夭折了。一直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禪出生之前,劉備都沒有親生兒子。所以,劉備在荊州期間就將劉封收為了義子。
劉封,也算出身名門世家,本為羅侯(地名,非爵位,即孟達後來書信中所寫的羅國之地)寇氏之子,其母親家族為長沙劉氏。長沙劉氏的始祖為長沙定王劉發。劉發也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直系始祖。長沙劉氏比起劉備而言,算是脈絡相對可靠的漢室宗親了,在荊州區域應該也是頗有勢力的家族。
劉備收了劉封,和長沙劉氏結了親,即得了一個兒子,還壯大了自己的實力,一舉兩得。
劉封善武,且氣力過人,隨軍作戰,屢立戰功。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攻打益州劉璋時,他跟隨諸葛亮西入蜀川,憑藉戰功被劉備封為副軍中郎將。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又同孟達一起,攻取了上庸,並以戰功獲封副軍將軍。
但是後來關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劉封起兵相助,劉封因聽從孟達等人離間沒有出兵。在此之後,劉封又搶奪孟達的鼓樂儀仗,二人不和,致使孟達降魏。孟達降魏後,與徐晃共襲劉封,並勸劉封投降,劉封不降,又遭部下叛變,敗歸成都。
劉備集團也都沒有聲張,繼續一邊對劉封保持培養,一邊仔細照顧劉禪。舉個例子,當年孫夫人帶著阿斗回江東。按理說,即使阿斗被當做人質釦眼江東。但是劉備還有劉封在啊,完全不存在繼承人缺失的問題。但是大家看看劉備集團是怎麼反應的。趙雲都來不及帶上士兵,隻身跳上船隻,孤身一人解救阿斗。張飛立刻調動水軍截江救阿斗。
可見,其實在劉備集團裡面,已經有了一個預設的事實,就是將來劉備這個位子,必須劉禪這個親兒子來坐。而劉封已經不被劉備集團所接受了。
劉封是過繼的兒子,是長子。按照繼承權來說,劉封應該繼位,而不是老二劉禪繼位。這就成了劉備集團面前的一個問題。只是大家都心照不宣,只有關羽這二百五曾經公開表示過。當時劉備進位漢中王,打算立後嗣。問諸葛亮,諸葛亮很聰明,把包袱甩給了關張。說這是家事,問關張兩個兄弟就行了。讓關張得罪人去。這些文人啊,不得罪人的時候就,君王家事也是國事,干預的比誰都厲害。有危險了,就立刻這是你的家事我不好管。話都讓他們說了。
而關羽直接表示螟蛉之子,不可僭立。還建議劉備把劉封發配到邊遠的上庸山城以絕後患。可見劉備集團的冷血無情,等於劉封這十幾年的兒子白給人當了。劉備集團是不會同意立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來繼承的。
而關羽被殺後,孟達直接投降魏國。而劉封還是傻乎乎的跑回成都去當兒子。對劉備這樣的梟雄來說,失去一樣東西,就要在其他地方找補。關羽身死,荊州失地,剛好拿了劉封問罪,至少解決了劉禪繼承權的問題。
可憐的劉封一輩子沒活明白,也許他一直在學劉備的仁義,卻從來沒有深入的觀察學習過劉備的陰狠。他像一個還沒長大懵懂的少年一樣,可能有能力有才華,但是卻對人心和社會沒吃透。人只有被騙的多了,坑的多了,才會在跌跌撞撞下懂得社會和人心。
-
6 # 北社野老
三國裡,劉封沒有救關羽而被劉備賜死這只是表面原因。關羽從來就沒有看好劉封,當初劉備收劉封為義子時,關羽就說了風涼話:“兄長已經生了阿斗,又為什麼再要這螟蛉假子?”真實當時的劉備的考慮還不是由誰要繼嗣江山,這個時候身無寸土需耍的是謀士和武將,劉封是個少年英俊,後來著實立了不少戰功。關羽可能考慮到了,將來鬧不準還要向這小子行君臣大禮,奉為主子哩。傲慢的他心裡不舒服竭力拆散他們,但沒有成功。二人中間就有了隙嫌。
後來,劉封聽了孟達的話沒有救關羽,劉備藉機殺了劉封,這與他不救關羽有很大關係,但不是主要的。劉備自從有了阿斗就一心向著親兒子,只是把劉封當部將看待,從來沒有培養做為接班人的想法,沒給他一點小主子的尊嚴威儀。但劉封卻有不少英雄氣概,而且還真有戰功,對年幼軟弱的劉禪構成了很大的威脅,更有那義子的影響。留下劉封還可能與關羽的兒子關興,關索等發生仇鬥,也因同病相憐引起張苞支援關興。對劉禪,對關興,對張苞各個方面劉封成了必殺之人。所以劉備借他不救關羽的罪名殺了他。
-
7 # 木刈
劉封是誰?劉備的螟蛉義子,劉備事業的前繼承人。那麼劉備為什麼要收劉封為義子,劉封有什麼過人之處呢?我們先來聽一段故事吧。
話說三國時期,劉備計取了樊城,和樊城令劉泌一起喝酒慶祝。席間,劉備看見一位氣宇軒昂的英俊少年站在劉泌身側,問起姓名,原來是劉泌的外甥寇封。觥籌交錯時,下人上菜不小心把肉塊掉在地上。寇封竟隨手揀起,轉身丟入口中。劉備十分好奇,就問寇封:“為什麼你看見肉掉在地上,你既不責怪下人,又不去掉灰沙,隨口就吃呢?”寇封答道:
劉備聽後大喜,遂收寇封為義子,改名劉封。為了報答小主人愛民之德,軍廚們特烹製一種夾糖的炸肉,送給劉封,以記此事。在烹製此菜時,除加糖以外,還夾入豆沙,這就是襄樊名菜——夾沙甜肉。
被立嗣的劉封應該是度過十幾年美好時光的,作為繼承人的他在劉備集團中處於尊貴的地位,想必也得到了劉備的培養和嬌慣,因此也養成了“剛猛”的性格,也正是這“剛猛”的性格,導致了其最後的敗亡。
建安十二年(207年),一個小名叫阿斗,大名叫劉禪的人出生了。劉禪的出生,改變了劉封的命運,讓劉封處於一種很尷尬的境地。
其實劉備把劉封派到東三郡(房陵、上庸、西城)也是一番好意。東三郡雖然偏僻,遠離中原繁華地帶,但相對獨立,完全可以好好經營。“親非骨肉而據勢權,義非君臣而處上位”。實際上劉備此舉就是在“分家”,意在告訴劉封不要和劉禪爭了,把自己的地盤經營好就行了。這樣既避免了劉封和劉禪正面衝突,也是對劉封的一種政治保護。
但劉封辜負了劉備的一番好意,一錯再錯,一步步走向死亡。先是關羽進攻襄陽、樊城時,一再命令劉封、孟達出兵相助,而兩人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為由,拒絕出兵。後來關羽兵敗身亡,劉備為此十分怨恨劉封。關羽兵敗,劉封確實有過失,但他提出的理由的確不是託詞。東三郡劉、孟真正掌握控制的只有房陵一郡,如果貿然出兵,有可能既沒救了關羽,又把東三郡丟了。在這件事上,劉封情有可原,罪不至死。
再是劉封也沒有和孟達精誠合作,反而“侵凌”孟達,致使孟達叛降曹魏。劉封的欺凌舉動,既是“剛猛”性格使然,也是他不滿情緒的發洩。孟達投降曹魏後,奉命和夏侯尚、徐晃進攻東三郡,並寫信勸降劉封,遭到劉封拒絕。孟達裡應外合,攻下上庸,劉封敗回成都。
回到成都的劉封已是待罪之身,他認為劉備能念父子之情,網開一面。殺還是不殺,對於劉備來說還真不是個問題。有人說劉備本沒有殺劉封之意,是因為諸葛亮的一句“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才動了殺心。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符合事實的。
劉封的存在,始終是蜀漢政權的不安定因素,是劉禪順利繼位的潛在威脅。這一點諸葛亮能看出來,難道和曹操並稱英雄的劉備看不出來?他需要諸葛亮提醒嗎?在立嗣問題上,歷朝歷代慘痛的教訓太多了。殷鑑不遠,袁紹和劉表集團不就是因為沒解決好立嗣而招致覆亡的嗎?這些道理作為君主的劉備應該比諸葛亮更清楚。
此時不殺,更待何時?但劉備是仁君,他需要一個背鍋的。諸葛亮適時站了出來,一句“易世之後終難制御”讓劉備藉機將劉封賜死。
劉封自盡前,長嘆道:“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劉備聽說後,不免流下了眼淚。
-
8 # 魁哥說歷史
建安六年(201年),劉備與曹操的戰鬥中,再一次失敗,於是投靠荊州牧劉表。他在荊州時,已年近半百,還沒有兒子,於是動了收乾兒子的想法。劉備見羅侯寇氏之子聰明伶俐,非常喜歡,於是收為義子,並讓其改名為劉封。劉封認劉備為“義父”後,沒過 幾天安穩日子,一直跟隨“義父”顛沛流離,征戰四方。他屢立戰功,最後卻在諸葛亮的勸諫下,被自己敬重的“義父”劉備賜死。劉封到底立了多少戰功呢?諸葛亮為何要勸劉備賜死乾兒子劉封呢?
劉封有以下三個戰功戰功一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應劉璋之邀,進入益州,來到葭萌關,抵禦漢中張魯和曹操的侵犯。一年後,劉備和劉璋鬧翻,露出了他的本來面目,原來劉備一直以來,就是想要奪取劉璋的益州,至於抵禦張魯,那只是一個幌子。劉備在和劉璋決裂後,從葭萌關進兵,殺奔成都,同時,他還命令諸葛亮帶領大將們增援,兩面夾擊,奪取益州。這時,二十多歲的劉封跟隨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進入益州,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在佔領益州後,劉備封劉封為副軍中郎將。
戰功二
漢中之戰,劉封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如劉備派劉封向曹操挑戰,曹操非常重視,不敢小看劉封。他還準備招來自己的兒子曹彰,讓曹彰大戰劉封。正是有劉封等將領的驍勇善戰,多次挑戰曹操,不畏懼曹操大軍,劉備才成功奪取漢中。
戰功三
在漢中之戰勝利後,劉備帶領大部隊回到益州休整。然而,劉封卻沒有休息,他繼續為蜀漢開疆拓土。劉備派遣劉封前去協助宜都太守孟達,對房陵、上庸展開軍事行動。實際上,劉備是不信任孟達,派出義子劉封,前去吞併孟達的軍隊,搶奪孟達的功勞。佔領上庸後,劉封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的軍事天賦,升為副軍將軍。
諸葛亮勸劉備賜死劉封有兩個原因,分別為直接原因和深層次原因直接原因
第一,欺凌孟達
劉備之所以那麼快下定決心賜死劉封,一個很直接的原因就是劉封欺凌副將孟達,導致孟達帶領他的4000多部隊投奔了曹魏,給蜀漢造成了巨大損失。其實,劉封和孟達之間的事情,算是很小的事情,也就是劉封奪取了孟達的鼓樂隊。這件事放在平時,算多大的事情啊,朋友之間,互相贈送樂隊,不是很正常的嗎?即使劉封奪取了孟達的樂隊,孟達也不會那麼小心眼吧。這說明孟達也不一定因為劉封奪取了他的樂隊,還有其他深層次原因。
《三國志·劉封傳》: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
第二,沒有及時支援關羽
公元219年,關羽發動大戰,大規模攻打襄樊,可是他一方面還要防備東吳,兵力不夠,因此多次要求劉封和孟達派兵相助。這兩人卻以上庸三郡剛剛佔領不久,不敢輕易離開為由,拒絕了關羽的徵調。後來,關羽敗走麥城,於臨沮被擒。聽聞後,對劉備劉封、孟達二人非常不滿,想要治罪。
深層次原因
劉備收劉封為義子,純粹是因為自己年近半百,還沒有親生兒子,有點著急了。他怕自己百年之後,沒有人繼承自己的大好基業。而在公元207年,劉備的親生兒子小阿斗出生了,劉封的作用就小多了。這時劉封的身份也比較尷尬了,說他是劉備之子,還只是一個“乾兒子”,就如同呂布之於董卓。
諸葛亮高瞻遠矚,考慮到劉封勇猛,屢立戰功,萬一劉備死後作亂,是很難控制的。換句話說,劉封對於蜀漢集團,是一個定時炸彈,說不定哪一天就爆了。他勸劉備藉此機會除掉他。劉備也對劉封非常失望,也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劉禪著想,讓劉封自盡。他在義子劉封自殺後,還非常傷心,掉了幾滴眼淚。
《三國志·劉封傳》: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
總結:在益州之戰、漢中之戰、上庸三郡奪取戰中,劉封為蜀漢,為義父劉備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卻落得個被賜死的結局。劉封之死,令天下眾多“義子”寒心啊,發出質疑,難道“假子”真的就比不上親生兒子萬分之一嗎?
-
9 # 文蹤旅跡
提到劉備的兒子,人們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那個"樂不思蜀"的蜀漢後主劉禪。其實,劉備在生下劉禪之前,就有一個義子,名叫劉封。《三國志》記載,他"有武藝,氣力過人",在劉備平定益州的戰爭中他也屢立戰功,可是最終,諸葛亮卻勸劉備賜其自盡,這是為什麼呢?
按照《三國志》的說法,劉封"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羅侯是一個非常顯赫的爵位,漢時只封給了協助劉秀興復漢室的"雲臺二十八將"之首鄧禹之孫鄧騭。後來同為"雲臺二十八將"的寇恂的孫女嫁給了鄧騭,故而筆者推測,"羅侯寇氏"這一稱呼代表劉封是來自羅侯鄧騭和寇恂孫女這一支。
這樣看來,劉封是兩位東漢開國功臣之後,出身還是非常好的。除此之外,他還是長沙劉氏的外甥,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虛構了一個名叫劉泌的漢室宗親來當劉封的舅舅,這樣看來,劉封是開國功臣與漢室宗親的後代,當自詡為帝世之胄的劉備的養子也算是資質足夠了。
後來,"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劉備出生在延熹四年(161),到官渡之戰爆發,他從袁紹處脫身來到荊州時,已經是建安六年(201)了,這麼一算,當時的劉備已經五十歲左右,是半百之年了。但是他卻遲遲沒有子嗣,為了尋找繼承人,他便將出身不凡的劉封收為養子。
然而,收養劉封后不久,甘夫人便為他生下一子,也就是蜀漢的後主劉禪。這下劉封的位子就很尷尬了,原本他應該是劉備的繼任者,但劉禪是劉備親生的孩子,劉備肯定更偏向他,日後自己又該如何自處呢?不過,劉封倒是沒有從此消沉,而是兢兢業業,衝鋒陷陣。
劉備入蜀後,劉封"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溯流西上,所在戰克。"立下赫赫戰功,並受封副軍中郎將。後來,他又和孟達一起攻取了上庸,上庸處在荊州與益州的交界處,奪取上庸就能夠更好的溝通兩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而劉備也展現出對劉封的信任,讓他負責駐守。
不過,變故很快就到來了。奪取上庸的同一年,關羽北伐,連戰連捷,無奈攻城略地但兵力不足,於是"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可是劉封、孟達因為"山郡初附,未可動搖。"而拒絕了關羽增援的要求。
然而,關羽勝利的勢頭沒有持續太久,曹操派遣徐晃救援被關羽圍困的曹仁,而關羽久攻不下,只得退兵。可是,"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關羽被擒殺的一大原因是兵力不足,而劉封之前拒絕增援,自然難辭其咎,於是"會羽覆敗,先主恨之。"對於劉封這個義子,劉備已經不是很滿意了。
再後來,劉封與孟達產生矛盾,孟達給劉備上書一封請辭,隨後投奔了魏國。到了魏國,孟達很受重用,曹丕不但對他大加封賞,還派出夏侯尚、徐晃同他一起進攻劉封,交戰前,孟達給劉封寫了一封信,其中說:"有忠臣蹈功以罹禍,孝子抱仁以陷難……其所以然……或有恩移愛易,亦有讒間其間……勢利所加,改親為讎,況非親親乎!"
大意便是,有的忠臣雖然立下汗馬功勞卻遭遇禍殃,有的孝子雖然心懷仁義但陷入災難。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的是君王、父親的愛轉移了,有的是有小人獻讒言。為了權勢和利益,親人也會變成仇敵,何況本不是親人的關係呢?
孟達又說:"今足下與漢中王,道路之人耳,親非骨血而據勢權……自立阿斗為太子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告誡劉封,他與劉備和路人是一樣的,沒有血緣關係。劉封因為義子的名分,能夠得到重用,但被立為太子的確實阿斗,有識之士都為此寒心。
基於這些,孟達勸說劉封:"棄身來東,繼嗣羅侯,不為背親也;北面事君,以正綱紀,不為棄舊也;怒不致亂,以免危亡。"若是留在蜀漢,遲早會被劉備除掉,不如東歸孫吳,繼承羅侯的家業,抑或投靠魏國,也能夠得到重用。如果這樣做,劉備雖然生氣,但不至於像留在蜀漢那樣危險。
劉封沒有采納孟達的建議,執意留在蜀漢。結果不久"申儀叛封,封破走還成都。"到了成都,"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劉封被劉備痛斥了一頓,隨後"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
臨死前,劉封長嘆道:"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可惜為時已晚。他死後,"先主為之流涕。"陳壽在傳記末尾評價劉封:"劉封處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衛。"認為他本來就身份尷尬,卻不做謀劃,落得身死的下場,實在可嘆。
諸葛亮勸說劉備將劉封賜死,是因為劉封性格剛直勇猛,害怕他日後不受管制,與劉禪爭奪帝位,到時候蜀漢內亂,魏、吳倘若趁機來伐,蜀漢便腹背受敵,十分不利。加上劉備本就已經不喜歡劉封,他的死也就順理成章了。
-
10 # 江畔初見月
劉封一開始,只是劉備入荊州後,為解決繼嗣問題而不得已收的養子。即“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但是劉封的身份,隨著劉禪的出生,越發變得尷尬起來。
劉封的荊州歲月從建安六年劉備入荊州,收養10餘歲的劉封為養子,到建安十二年劉禪出身的這段歲月裡,劉封作為劉備唯一的合法繼承人,是其一生當中在劉備集團地位最尊貴的時期。在此期間,相比劉封必然是得到了劉備的認真培養與嬌慣,劉封所謂的“剛猛”的性格應該就是在這段荊州歲月中養成的。而這種性格恰恰又為其日後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建安十二年,甘夫人生下劉禪,雖然劉封的地位不再像從前那麼穩固,但因為劉禪還在襁褓之中,所以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年長的養子劉封應該還沒有被劉備放棄而依然佔據著繼嗣的位置。
劉封的益州歲月在益州牧劉璋迎劉備入蜀抵禦漢中張魯,以及後來攻劉璋的一些列戰役中,劉封都參與了其中,在益州平定後,劉封被封為副軍中郎將。但劉封具體參與了那些戰役,在戰役之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史書之中並沒有提及,但顯然這些戰爭使得年少的劉封獲得了鍛鍊,增長了軍事經驗。
其後,年幼的劉禪來到了成都,此時劉備就面臨著選擇劉封還是劉禪為繼嗣的問題。其後,在建安二十三年,劉備參與了與曹操的漢中爭奪戰,在這次戰役中劉封鼓舞了劉備軍的士氣,惹得曹操大罵,不久之後,曹操退軍,劉備集團獲得了漢中,顯然劉封在其中是立有戰功的。
建安二十四年夏天,劉備取得漢中後不久,即遣劉封乘沔水而下助孟達攻打上庸,將其調離漢中。劉備此舉的目的明顯不過,因為在同年秋天,就被就在漢中稱王,立劉禪為王太子,自此,標誌著劉封終在這場繼嗣之爭中全面失敗。
劉封的上庸歲月失去繼承權的劉封到了上庸後,隨著上庸的平定,他被劉備任命為副軍將軍統領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孟達部易受其節制。關於劉備派劉封入上庸的原因,史書上講是劉備不放心孟達,而由學者認為這是劉備用人問題上的“以舊統新,以親統疏”。但或許更重要的原因並不在此,而是劉封的身份。讓劉封遠離政治中心,即為了維護劉禪的地位,同樣也是一種對劉封的政治保護。
不得不說劉備的打算很精明,這麼一弄,就形成了以劉禪為繼嗣來繼承劉備集團益州本部和漢中,關羽則守衛荊州部分,而劉封作為義子,統領東三郡這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如此一來,即避免了二子之間的矛盾,有可以收到使劉封拱衛蜀漢本部的效果。
如果劉封能認清現實與孟達精誠團結,共同經營三郡,不僅可以拱衛蜀漢的門戶,也可謂自己找一個不錯的歸宿,但事與願違,劉封和孟達並不和睦,他曾經搶奪了人家孟達的依仗鼓吹,對孟達有著侵凌之舉,難免有點恃強凌弱的意思。這或許是劉封在繼嗣失敗後,對劉備政治安排的不滿,發洩自己不滿與失落情緒的行為。
然而歷史的走向,最終是隨著關羽的覆滅,孟達迫於壓力降魏,劉封被逐出了東三郡,逃回了成都。
這是一件對蜀漢集團打擊極大的事件,失去荊州,再失門戶東三郡,標誌著劉備“分陝而治”的構想徹底破產,影響相當惡劣,而劉封這個尷尬的存在,犯了如此大的錯誤,回到成都,還能善了麼?
劉封之死關於劉封之死,傳統的說法是由於劉封補救關羽並侵凌孟達導致東三郡丟失,惹的劉備大怒,因此被賜死。但就實際情形而言,劉封孟達不救關羽,乃出自實際的考量,彼時三郡之地並不穩,劉封和孟達僅僅能夠掌控的唯有房陵一郡,其他兩郡在當地豪強的控制之下,如果貿然發兵救關羽,三郡肯定大亂,得不償失。
而至於孟達投降一事,劉封侵凌孟達確實加劇了東三郡原本就很緊張的局勢,但在孟達降魏這個事情上只是起著催化作用。
按道理說,站在客觀立場,劉封罪不至死,劉備諸葛亮也不是那種是非不分,不曉得厲害的糊塗蛋。那麼又是什麼導致劉封最後被賜死的呢?
其實,《三國志》中已經記載得清清楚楚:
“封既至(成都),先主責封之侵凌(孟)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 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
劉封剛猛的性格,導致了其最終的敗亡,劉備和諸葛亮擔憂的是,劉封的這種性格,以及他與劉禪之間天然存在的矛盾,始終是劉禪繼位的巨大隱患。
劉封缺乏政治頭腦,丟了東三郡後,本以為劉備會念在父子之情網開一面,但他從未有考慮過自己回成都後已經變成了劉備集團根基的不穩定因素。當時孟達勸降劉封就在信中說:“足下失據而還,竊相為危之。”
誰知一語成讖,而劉封臨時之前也發出了“恨不用孟子度之言”的無盡嘆息。
回覆列表
劉備殺劉封時,給他扣上了兩大罪狀:一是不救援關羽;二是逼反孟達、丟失三郡。但這兩個原因,顯然並不是劉封被殺的真正原因。
首先,劉封不救援關羽,並不是什麼大事。因為,從理論上說,關羽就無權調動劉封;關鍵是,在整個過程中,劉備也沒有指示劉封需要接受關羽節制,更沒有命令劉封救援關羽,所以劉封不求援關羽,從法理上來說沒有任何問題。
要知道,劉封在公元219年6月才入主三郡,而等到這一年的11月,關羽就讓劉封從三郡調撥人力、物力、財力到襄陽戰場;從情理上來說,三郡剛剛征服,如果這樣折騰下去,三郡估計也會和荊州的地頭蛇一樣集體倒戈,到時劉備集團恐怕只會輸得更慘。
所以,劉封拒絕出兵襄樊,其實是一種合理的選擇。更主要的是,關羽繞過劉備調動劉封,這算什麼事?如果關羽真想讓劉封出兵,他應該是派人通知劉備,請劉備下令劉封出兵。
這樣一來,劉封如果拒絕出兵,自然是劉封的錯。問題是,關羽派人調劉封?這叫什麼事?這就好比,曹仁讓關羽打急了,繞過曹操叫合肥一線的張遼救援自己,這算什麼?
至於逼反孟達、丟失三郡,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正是劉備把劉封抓起來的主要罪狀。問題是,這個罪狀顯然不足以殺劉封。因為,劉封丟失三郡,是因為三郡有兩個大地頭:孟達和申耽、申儀兄弟。
當時的孟達,雖然不是三郡土生土長的地頭蛇,但他在三郡的地位,顯然是誰也不能輕視的。因為在劉備控制三郡時,孟達是三郡的最高軍政長官;後來,孟達投降了曹丕,依然是三郡的最高軍政長官。
至於申耽、申儀兄弟,他們作為三郡土生土長的地頭蛇,在劉備奪取三郡前,申氏兄弟就是三郡最主要的軍政長官;劉備奪取三郡後,他們自然還是三郡最主要的軍政長官;後來三郡投降曹丕後,申儀依然是三郡最主要的軍政長官。
從這層意義上說,孟達和申耽、申儀兄弟,那就是三郡的地頭蛇和土皇帝,加上三郡恰好處於曹氏、劉氏力量邊緣地方。所以無論曹氏、劉氏,都難以有效滲透到這裡。在這種背景下,不論誰佔據三郡,也得依靠這裡的地頭蛇。
在這個過程中,孟達和申耽、申儀兄弟感覺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時,自然會倒向曹丕,尤其是曹丕願意依靠他們來治理三郡時。
正因為類似的原因,劉封自然認為自己丟失三郡,實在算不上多大的錯誤,頂多就是個失職罪,因為這裡面有太多客觀因素。所以,劉封在丟失三郡後,在孟達勸說他和自己一同歸降曹丕時,依然選擇回到成都。
可結果呢,劉封一回來就被劉備給抓了起來。本來劉備還在猶豫殺不殺劉封,畢竟劉封犯的錯實實在不算死罪。可問題是,劉封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那就是他是劉備的養子。
當年劉備年近四十歲時,還沒有兒子,所以就收養劉封為養子。從某種意義上說,劉備收養劉封,其實時把他當成自己的繼承人培養的。然而,在劉備46歲時,他有了親生兒子劉阿斗。這樣一來,劉封的身份就有些尷尬了。
加上當時,劉備又計劃稱帝。如果劉備稱帝,劉封作為劉備的養子,而且還曾作為繼承人培養過;又早就獨當一面。從理論上,他絕對應該封王才行。
問題是,如果給劉封封王,那等到劉備死後,蜀中有一個這樣的強勢藩王存在,局面就會變得非常複雜和危險。最簡單而言,有劉封這位強勢藩王存在,諸葛亮又該擺在什麼位置上呢?
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諸葛亮才說劉封鋼猛,如果不及時除掉,日後肯定是個麻煩。而劉備經過簡單的權衡,也發現,這樣一個人活著,會讓蜀中集團佈局時,變得異常複雜和危險,於是只好忍痛將他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