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自逍遙

    《都江堰》全文共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將都江堰與長城進行對比,第二部分描繪都江堰的壯觀圖景,第三部分表現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

    三個部分有機融合,表現了作者對都江堰的深情讚美以及由此引發的對民族文化的獨特思考,讀來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首先,文章表現了作者對人文景觀的獨特思考。

    “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文章以這樣出人意料的新銳觀點拉開了序幕,也奠定了全文寫景抒情的基調。

    “我以為”三字透露出本文強烈的主觀意識和個性風格。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而作者卻慧眼獨具地認為,都江堰才是中國最激動人心的工程。

    其實,作為同樣舉世聞名的偉大工程,都江堰和長城各有其獨到的美感和風采,各有其特殊的意義和價值,似乎很難進行價值優劣判斷。而作者卻發前人之未發,以獨特的視野對兩者進行了令人信服的睿智比較。

    文章認為:

    長城佔據了遼闊的空間,都江堰佔據了邈遠時間; 長城的社會功用已經廢棄,都江堰為老百姓輸送清流的功能綿延至今;

    長城追求誇飾和炫耀,都江堰毫無所求只知奉獻;

    長城講排場,都江堰求低調等等。

    透過對兩者進行多側面、多層次的對比,作者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對都江堰的褒揚之情和對長城的貶抑之意。

    同時,文章推物及人,由對都江堰的關注自然推進到對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寫。

    作者透過對李冰“以使命為學校”、以實際為基點、質樸務實、無私奉獻、“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寫,高度評價其“既具體又質樸”的政治實踐是中國別具一格的“冰清玉潔的政治綱領”,並透過對“他失敗了,終究又勝利了”的複雜命運的揭示,表現了作者對立足實際的真學問、真人格的讚美,也表現了作者對李冰的“偉大精魂”的褒揚和崇敬之情。

    更進一步說,堰由人造,人與堰在精神本質上是息息相通的。

    作者對都江堰的褒揚和對李冰精神的讚美在實質上是一脈相承的,都表現了作者對淳樸務實、含蓄內斂的美學境界和精神追求的肯定。

    其次,文章寄託了作者的現實關懷。

    本文雖為山水遊記,但作者並沒有停留在“遊山玩水”的自然層面,而是把對山水的感悟延伸到對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與現實社會問題的思考。

    如作者由一位市長與眾不同的名片而聯想到歷史人物李冰,用“沒淤泥而藹然含笑,斷頸項而長鍤在握”的精彩對聯而向現代官員們提出了“活著或死了應該站在哪裡”的嚴肅命題,這都表現了作者強烈的現實關懷和使命意識。

    另外,文章提出了不少精彩的新穎觀點。

    山海關、八達嶺是中外旅遊者登臨長城的首選,作者對此卻不以為然,認為“長城到了八達嶺一帶已經沒有什麼味道”,倒是在甘肅、內蒙等地的“頹壁殘垣”感覺更深厚、味道更濃郁。

    另外,作者還透過對長城和都江堰的比較,提出了“有什麼樣的起點就會有什麼樣的延續”等頗具哲理性的觀點,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脫式計算題20道,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