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譜》是中國北宋時期的一部林業科技專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桐樹著作之一。本書的作者是北宋時期的桐樹專家陳翥。陳翥,字子翔,江南路銅陵西山(今安徽省銅陵縣鳳凰山)人,生於公元1009年,卒於公元1056~1063年之間。
陳翥在撰寫《桐譜》的過程中,認真學習和研究前人的有關著作,尤其對《齊民要術》、《茶經》、《竹譜》等農學典籍作過精心研讀。為了學習群眾栽培泡桐的經驗,他經常“召山叟,訪場師”,虛心向他們求教,拜他們為師。為了取得真知,他四處尋求泡桐良種,並親自墾山數畝,種桐“凡數百株”。
《桐譜》自公元1049年冬開始寫序,大約花費兩年多的時間完成全書文稿。全書約1.6萬字,除《序》之外,有《敘源》、《類屬》、《種植》、《所宜》、《所出》、《採斫》、《器用》、《雜說》、《記志》、《詩賦》等十篇。
在類屬篇中,對桐樹的名稱進行了紮實的考證。明確指出:“桐之類,非一也。”正確地把白花泡桐、紫花泡桐和一個“白花之小異者”歸為一類。這種分類法,突破了以前習慣於把泡桐歸附在梧桐中的老框框,而把梧桐科的梧桐和大戟科的油桐排除在桐類(泡桐屬)之外。
陳翥在《桐譜》中對泡桐的生物學特性進行了較詳盡的論述,他說:“凡桐之茂大,尤速於餘木。”他認為泡桐是一種比其他樹木長得快的速生樹種。關於桐樹的分枝習性,他說:“凡植後,由於抽條時,必生歧枝”,“蓋桐抽條不戴首而出”。意思是桐樹植後第二年抽條時必生枝杈,新生的枝條不從頂端出,不能由頂芽形成自然枝幹。在論述桐樹生長髮育同外界環境關係時,他指出:“桐,陽木也。桐之性皆惡陰、寒,喜明、暖。陰、寒則難長;明、暖則易大。”桐樹春天芽的特點是“向陽者尤早,背陰者差遲”。在與地勢和地下水的關係上,他指出:“桐之性,不耐漬溼,惟喜高平之地,如植於沙溼、低下、泉潤之處,則必枯矣。”
《桐譜》很重視泡桐的栽培技術,他指出:“今桐之所生,未必皆茂於崇崗、峻嶽,但平原空溼之處,向陽之地,悉宜之。”造林時期“以葉隕、汁歸其根、皮不通時”為好。並介紹了採用挖大坑、分層施肥、覆土等技術措施。指出:“厥坎惟寬而深,先糞之,以栽著其上,又復以灰覆之,其上用黃土蓋焉,一免走肥,二亦拒搖。”關於修技,他指出:“凡植後,至於抽條心生歧,日頻視之,如歧枝萌,五六寸許則去之,高者手不能及,恐其長而下垂故也。若其大,則緣身而上,以快刀貼身去,慎忽留樁,只經一二春,自然皮合矣。”在幼樹管理上,他說:“植者,其下當常鋤之令熟,不使草滋蔓,為諸藤之所纏縛,致形材曲而不滑;及有竹、木根侵之,盡鋤去;更用諸糞擁之,則其長愈出野者數倍,十餘年間可數抱也。”
《桐譜》中對桐樹材質的優點和用途都有論述。關於桐樹的材質,他說:“採伐不時,而不蛀蝕;漬溼所加,而不腐敗;風吹日曝,而不折裂;雨濺泥淤,而不枯蘇;幹濡相兼,而其質不變。”關於桐木的用途,他說可作琴、瑟之類的樂器,甑、杓之類的日用器具;可以“為棺、槨”,“為棟樑、桁柱”,“木莫其固”。關於桐樹的綜合利用,他指出桐樹的皮、葉可藥用,能治療各種疾病;其花“飼豬,肥大三倍”。
陳翥的《桐譜》專著,系一份寶貴遺產,對中國發展泡桐是一大貢獻。
《桐譜》是中國北宋時期的一部林業科技專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桐樹著作之一。本書的作者是北宋時期的桐樹專家陳翥。陳翥,字子翔,江南路銅陵西山(今安徽省銅陵縣鳳凰山)人,生於公元1009年,卒於公元1056~1063年之間。
陳翥在撰寫《桐譜》的過程中,認真學習和研究前人的有關著作,尤其對《齊民要術》、《茶經》、《竹譜》等農學典籍作過精心研讀。為了學習群眾栽培泡桐的經驗,他經常“召山叟,訪場師”,虛心向他們求教,拜他們為師。為了取得真知,他四處尋求泡桐良種,並親自墾山數畝,種桐“凡數百株”。
《桐譜》自公元1049年冬開始寫序,大約花費兩年多的時間完成全書文稿。全書約1.6萬字,除《序》之外,有《敘源》、《類屬》、《種植》、《所宜》、《所出》、《採斫》、《器用》、《雜說》、《記志》、《詩賦》等十篇。
在類屬篇中,對桐樹的名稱進行了紮實的考證。明確指出:“桐之類,非一也。”正確地把白花泡桐、紫花泡桐和一個“白花之小異者”歸為一類。這種分類法,突破了以前習慣於把泡桐歸附在梧桐中的老框框,而把梧桐科的梧桐和大戟科的油桐排除在桐類(泡桐屬)之外。
陳翥在《桐譜》中對泡桐的生物學特性進行了較詳盡的論述,他說:“凡桐之茂大,尤速於餘木。”他認為泡桐是一種比其他樹木長得快的速生樹種。關於桐樹的分枝習性,他說:“凡植後,由於抽條時,必生歧枝”,“蓋桐抽條不戴首而出”。意思是桐樹植後第二年抽條時必生枝杈,新生的枝條不從頂端出,不能由頂芽形成自然枝幹。在論述桐樹生長髮育同外界環境關係時,他指出:“桐,陽木也。桐之性皆惡陰、寒,喜明、暖。陰、寒則難長;明、暖則易大。”桐樹春天芽的特點是“向陽者尤早,背陰者差遲”。在與地勢和地下水的關係上,他指出:“桐之性,不耐漬溼,惟喜高平之地,如植於沙溼、低下、泉潤之處,則必枯矣。”
《桐譜》很重視泡桐的栽培技術,他指出:“今桐之所生,未必皆茂於崇崗、峻嶽,但平原空溼之處,向陽之地,悉宜之。”造林時期“以葉隕、汁歸其根、皮不通時”為好。並介紹了採用挖大坑、分層施肥、覆土等技術措施。指出:“厥坎惟寬而深,先糞之,以栽著其上,又復以灰覆之,其上用黃土蓋焉,一免走肥,二亦拒搖。”關於修技,他指出:“凡植後,至於抽條心生歧,日頻視之,如歧枝萌,五六寸許則去之,高者手不能及,恐其長而下垂故也。若其大,則緣身而上,以快刀貼身去,慎忽留樁,只經一二春,自然皮合矣。”在幼樹管理上,他說:“植者,其下當常鋤之令熟,不使草滋蔓,為諸藤之所纏縛,致形材曲而不滑;及有竹、木根侵之,盡鋤去;更用諸糞擁之,則其長愈出野者數倍,十餘年間可數抱也。”
《桐譜》中對桐樹材質的優點和用途都有論述。關於桐樹的材質,他說:“採伐不時,而不蛀蝕;漬溼所加,而不腐敗;風吹日曝,而不折裂;雨濺泥淤,而不枯蘇;幹濡相兼,而其質不變。”關於桐木的用途,他說可作琴、瑟之類的樂器,甑、杓之類的日用器具;可以“為棺、槨”,“為棟樑、桁柱”,“木莫其固”。關於桐樹的綜合利用,他指出桐樹的皮、葉可藥用,能治療各種疾病;其花“飼豬,肥大三倍”。
陳翥的《桐譜》專著,系一份寶貴遺產,對中國發展泡桐是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