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於伊

    我尊重各種風俗習慣。如果老人、長輩或相關人員有這些說法,我都尊重,也願意配合。如果要由我自己決定,我持從心所欲,無可無不可的態度。

  • 2 # 博讀不博學

    當天不燒紙沒意見。但女兒不上孃家墳,不敢苟同。八零九零後好多獨生子女,難不成父母去世,連祭拜都不成了!封建殘餘!

  • 3 # 花開了214162830

    不燒紙,燒什麼,花燭元寶等不是紙做的嗎,女兒不上孃家墳,現在幾多獨生女,不回家幫忙,祖先就等捱餓了,何況現在的新風氣,幾多年輕男女,除了跟隨老輩去鏟山,追憶下先人,還有另外一種心裡,一家人三代,當郊外野遊,也算是其樂無窮。

  • 4 # 幸福安康一家人

    清明當天不燒紙,很多地方是清明節頭一天或者前兩天上墳燒紙,清明節這天出遊踏青遊玩。第二句不上娘倆墳還真沒聽說過。

  • 5 # 連相連根連

    在我們老家就有這種風俗,出嫁的女兒是不能到孃家的祖墳上燒紙的!俗語說: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我們都遵循祖訓,不敢去!

  • 6 # 秦北野老

    我們這清明上墳叫掰紙,紙和子諧音。清明掰紙事關傳承子孫,所以就沒有女兒什麼事。六月六上墳叫波散,是女兒回來上墳的專門日子。

  • 7 # 周律師說法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

    清明節的來歷,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公子重耳流亡期間,飢寒交迫,瀕臨死亡時,其身邊的一個名叫介子推的隨臣,關鍵時刻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成肉湯給他吃,救活了他。

    後來,公子重耳東山再起,做了國君,是為晉文公。

    公子重耳做了國君後,封賞有功之臣,卻忘記了介子推,把他冷落了。

    多年以後,公子重耳想起了介子推,準備賞賜他,封他做官,卻不料介子推已經隱居深山,不肯出來。

    為了逼介子推出來為官,公子重耳下令放火燒山,大火燒了幾天幾夜,還是不見介子推出來,公子重耳令人檢視,介子推已經被燒死了,現場留下了他的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公子重耳傷心不已,為了紀念介子推,將燒山那天定為寒食節,禁菸火。

    後來,民間清明節慢慢演變為祭祀先祖,逝去的親人的節日,但是,清明節當天禁菸火的習俗,被保留了下來,所以,民間有“清明當天不燒紙”的說法。

    由此,“清明當天不燒紙”的說法,是有其歷史淵源的。

    “女兒不上孃家墳”,也是民間古代留下來的一種說法,意思是,出嫁了的女兒,是不能回孃家去上墳的。

    這種說法的原因,主要是古代女人地位低下,男尊女卑,如果女兒出嫁後再回孃家上墳,則意味著孃家沒主事的男丁,會絕戶,是十分丟人的事,會被人笑話,看不起。

    當然,隨著社會時代的進步,如今男女平等了,這一點,除農村少部分地區外,基本上被淘汰了。

    總結

    清明節,無論是“清明當天不燒紙”,還是“女兒不上孃家墳”,都古代遺留下來的民間傳統習俗,在歷史的演變中,它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

    作為現代的人,特別是年輕人,有必要加以瞭解,它畢竟是我們祖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 8 # 齊東晏子

    清明節和十月初一,被稱為春秋兩祭,是一年中上墳祭祖的兩個重要節日。說真的,晏子研究民俗幾十年,從來沒聽說有“清明當天不燒紙”的說法。至於“女兒不上孃家墳”的說法,過去是有的,現在早不講究了,不知道這是誰從哪裡找出這樣的說法,在網上來混淆視聽,實在是沒有意思。

    上墳燒紙,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因為古人認為,這些燒紙就是陰間用的錢,只有燒掉,先人才能取去使用。所以,不管是清明上墳、十月初一上墳,還是燒七上墳,只要是上墳祭奠先人,通常都是要燒紙的。而清明這個節日,起碼從周朝時期已經出現,最普遍的說法是紀念介子推。

    其實,紀念介子推的節日,本來是寒食節。當初介子推輔佐重耳,在重耳餓得受不了時,介子推從自己大腿上割肉燒給重耳吃。重耳成為晉文公後,欲封賞介子推,介子推卻執意不肯,和母親逃到綿山,重耳為了逼介子推出來,竟然放火燒山,但介子推和母親寧願燒死,也沒有出山。重耳後悔莫及,便將這天定為寒食節,這天前後三天不動煙火。因為寒食節與清明節比較靠近,民間慢慢將清明和寒食節合為一個節日。

    在民間,清明不動煙火,是指家裡不動煙火,提前備下吃的,這三天不生火做飯。但是上墳祭祀,是必然要燒紙的。同時,還要往墳墓上壓紙,壓單張的燒紙,謂之送夏衣。而秋祭時壓紙要壓多層,謂之送寒衣。這是兩個節日上墳祭祀的唯一不同。所以,清明當日不上墳,這個說法並不普遍,也不是從古就有的。雖然清明上墳上三天,但大部分都在當日上墳。

    至於上墳不燒紙,是近幾年來為了防火,地方政府出臺的政策,有的地方甚至連壓紙也不讓。比如青島制定了一條政策,不允許壓紙,因為壓紙相當於拋灑祭祀用品。其實這是站不住腳的。現在提倡用鮮花祭祀,那麼,祭祀用的鮮花算不算祭祀用品?不允許拋灑祭祀用品,這條規定是不是太生硬了一些?人們上墳壓紙,即是對先人的懷念,也是表示這墳墓的主人後繼有人,香火不斷。連壓紙都不讓,實在有點不近人情。但是出於防火考慮,不允許燒紙,還是可以理解的,也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說起女兒不上孃家墳,那純粹是老習慣。過去重男輕女,不把女兒當做香火的繼承人,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隨了夫家的姓氏,不再是孃家人了,自然不允許回孃家上墳。閨女回孃家上墳,說明孃家後繼無人,也對孃家兄弟們不利。但是,新社會新國家,男女平等,女兒也是傳後人,老風俗老習慣早應該改一下了。特別是現在獨生子女很多,不管哪個地方,女兒回孃家上墳,都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了,也沒聽說哪個閨女回孃家上墳,管著孃家不好了!

    所以,對於一些流轉的說法,完全沒有必要全去輕信。孝老敬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男女都一樣,女兒也理應為先人上墳。至於上墳時燒紙,為了安全起見,倒是可以省了去,墳頭上壓張紙,就是很好的紀念了。

  • 9 # 海納百川7979701177726

    這兩種說法是哪裡呀,真的不懂,漢族似乎沒有吧。特別是第二種說法,現在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人老了誰去祭奠。估計法律也沒有這規定吧?

  • 10 # 益友748

    恰恰相反,在我們這裡是,每到清明節都要給逝去的長輩們上墳燒紙,這燒紙上都打著一排排銅錢,在墳上燒,這叫給先人送錢哩,而送這錢的,在我們這偏偏是出了門子的閨女,她們給爹孃上墳,而哥嫂或其他人只是陪同,並且上墳不要過早(一般在傍晚),怕是孃家人挑理(出少亡),上墳的時候必須得哭,要不孃家出啞巴,總之論道可多了,雖然多,可就是跟題主說的相反。

  • 11 # 閒看秋風999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清明節前一天恰逢寒食節,因此就有“當天不燒紙”的說法;

    不過寒食節不得開火做飯也難不倒王公貴族,“五侯”的家裡紛紛燃起了蠟燭,同樣是炊煙裊裊——“禁火令”僅僅針對老百姓而已;

    “女兒不上孃家墳”也很好理解,“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麼! 修家譜時女兒是不能入冊的;女人當然也進不得祠堂。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民俗並非是完全一樣;比如說“陰曆小年”的日子南方與北方就不同;此外,各地還有數量龐大的“移民”,他們仍然堅持自己家鄉的風俗習慣,這些也不必非要行動整齊劃一不可;

    清明祭祖,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前三後四”;換句話說,清明掃墓不一定非得選擇在“正日子”也就是剛好在清明節的那一天,早一天晚一天問題也不大;

    即使不能回到家鄉掃墓,遙寄自己對親人們的哀思也未嘗不可——只要在心中記住逝者的音容笑貌,也用不著強求外表的形式。

    清明掃墓最好不要燒紙,因為除了公墓有專人管理以外,私人或者家族墓地多半修建在山上而且有山林環繞,稍不注意燒紙就會引發火災釀成嚴重後果。

    此外,清明前後在生活小區四周隨處一堆堆用白色粉筆畫的圈中燃燒過的灰燼;一起風,黑色的紙灰隨風飄散對市容市貌有極大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中歷來都有“視死如視生”的說法——清明掃墓的哪幾天,在公共墓地隨處可見丟棄的各種祭品包括兒童玩具、菸酒果品、麻將等等應有盡有;

    這其實是一種浪費也破壞了墓地莊嚴肅穆的氣氛,增加了保潔員的工作量——一束鮮花就足以寄託對逝者的追思!

  • 12 # 若馨無塵

    清明節到了,就聽到了一個說法,清明當天不燒紙,女兒不上孃家墳。我個人覺得,清明節和寒食節一樣,都是祭奠祖宗的重要時間,特別是現在我們國家已經給清明節放假,表明對於傳統節日的重視。今年我們家人一起到陵園去上墳掃墓,陵園裡面不讓燒紙錢了,還說是清明當天不燒紙是習俗,為了陪合一下也可以接受。關於女兒上孃家墳的說法就有點不能接受了,如果這樣的話,現在的獨生子女們怎麼辦?難道就沒有人去給獨女的家庭的已故老人祭祀了麼?

    我們走到陵園門口,看到了陵園事先準備好的鮮花,每個人都可以那墓地證領取兩盆,這個做法是對的,挺暖心的事情,讓我們覺得文明祭祖的正能量回應,而且是不讓燒紙以後,陵園裡面的整潔衛生,也讓人感覺不錯。

  • 13 # 健康檸檬2M

    我們這裡的清明節一般都是,兒子或者是孫子,給自己去世的家人上墳,女子一般都是農曆的十月一日給孃家去世的父,母上墳,有一句話這樣說的“十月一送寒衣”所以那一天是女兒給過世的父,母送寒衣的日子。可能別的地方和我們這裡有所不同吧!

  • 14 # 朵朵爸好物分享

    各地風俗不同而已 我們這裡就是清明當天燒紙的 出嫁的女兒也是可以回家掃墓的 正所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 15 # 有緣人153832681

    "清明當天不燒紙"在我們當地確實有這樣的習俗,農村流傳一種"早清明,晚十月"。清明節祭祀掃墓都在春分後,進九九日,開始陸陸續續就有人家前去墓地祭拜。清明節當天為什麼不去墓地?而是在家裡張羅祭拜先祖,家裡弄上幾個小菜,來供奉自己的先祖。

    "清明當天不燒紙",清明當天都是祭拜孤魂野鬼,包括哪些為革命先軀的先烈,這一天祭拜他們。但是,也有忙於工作事業,沒有時間就打算在清明節這一天同時進行,祭祀是心靈感應,心誠則靈。但無論如何不可在清明下午或第二天進行,那真的不太好了。沒有時間,先祖也能理解,千萬不要將功補過。

    "女兒不上孃家墳",這是那朝那代的事了,那是陳規陋俗。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是人家的人了。到孃家上墳則有虛情假意之心!認為孃家絕後了。其實祭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男女都一樣,為啥分清主次呢?上墳是積陰德,人人都有這個善意之舉。如果把女兒女婿當外人看,哪就點不夠意思了。

    "女兒不上孃家墳",己經成為老皇曆了。人還是與時俱進,孝悌忠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切莫把不良風氣延續下去。養兒養女,圖個啥!不就是有一個美好的念想嗎!把閨女女婿當外人,豈不是讓人寒心!當然,閨女女婿也不必要忌諱這個,積自己的善念,天地明鑑。

  • 16 # 司馬錶農村

    作為祭祀先人的重要節日,有淸明節和中元節。清明節是根據農曆的清明節氣而定,有落在農曆二月份的,有落在農曆三月份的。中元節則是固定的,都是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日。這是農村人祭祖的必定日子。另外還有歲末,也是民間祭祖的重要時期,稱為辭歲。

    清明、七月半、歲尾,這三個祭祖時間,時間比較固定的只有七月半。由中元節天熱,氣溫高,墳場雜草多,這天古人就採取一種靈活的辦法,或上墳前祭祀,也可不到墳塋場地,只在別處,用紙袋裝好祭品,寫上薦、收包袱人的姓名等等,在其它地方燒掉,稱為寄包袱或燒包袱。

    而清明和歲尾都是要到墳前祭拜的。

    清明節因要祭祀的地方比較多,所以可以提前進行。歲末則在歲尾的最後一天。

    前二天是半寒食,前一天是寒食日,清明日這三天都是祭祖的日子。

    本人的先生從事風水擇吉一生,本人也有幾十年,蒐集、整理、編印過農村祭禮俗事的書多本,還從未聽說過清明當天不燒紙的話。

    相反,清明、寒食、半寒食這幾天,不但可以燒紙錢和燒祭品,而且可以對原有的墳塋加土、種樹、砌祭臺、安碑,起墳、或破壞修整等。可以不論山向、不論年月日時。

    舊俗“女兒不上孃家墳”,那一般是孃家有兄弟甥侄,作為女兒,已上別姓的宗譜,已成別姓家的人,避免被人誤人孃家無人,或孃家男丁不順被別人誤認為是女兒回孃家來上墳所致。所以女兒一般不上孃家祖墳祭祖,只好把對親人的思念放在心裡。如果孃家沒有兄弟甥侄,做女兒的清明都會回孃家祭祖的。現在觀念更是不同,男女都一樣,誰能說女兒不能祭祀父母祖父母呢?

    總之,清明是炎黃子孫祭祖的時節,無須有任何的顧忌。

  • 17 # 浪遏飛舟389999

    明天就是清明節了,從南方到北方,從城市到鄉村,大家都在準備明天去上墳燒紙,祭祀先人。突然有人提出,“清明當天不燒紙”,“女兒不上孃家墳”的說法,真的讓人莫名其妙。

    一是這種說法是無中生有,毫無依據,不合常理,胡編亂造。神州大地,東西南北中,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說法。清明節本來就是祭祀燒紙的節日,豈有清明當天不燒紙的道理。

    二是很多地方民間習俗有“燒前不燒後”的說法,傳說節後閆王爺關閉了陰間大門,送錢就送不進去了。所以要在清明前三五天上墳燒紙,給逝去的親人送錢。但是這也包括節日當天,沒有當天不能燒紙的說法。

    三是絕大多數地方,清明節時出嫁的女兒按民間規矩,都要到孃家去為逝去的長輩先人,上墳燒紙,以表哀思,歷史上多少年來都是這麼做的。怎麼忽然跳出來個“女兒不上孃家墳”說法,這種說法有什麼根據,是哪個地方有這種習俗?令人不可思議。

    朋友們,你們聽到過這種說法嗎?對此又有什麼看法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有的遠嫁女孩的婚姻都以離婚收場,有的未離婚的也都過得不幸福,為什麼?你怎麼看?